一件作品拍出918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84亿元),这不是传统名画,也不是名家大师作品,而是一个匿名的数码艺术家Pak在近日拍出的一个NFT项目“Merge”!
虽然2021年3月艺术家Mike Winkelmann(又名Beeple)的NFT作品“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拍出了6934.625万美元的天价,但这幅由5000张图像组成的数字拼贴画还是不能与Merge相比。
Merge不仅使匿名艺术家Pak成为目前最贵的在世艺术家,而且以技术重新定义艺术以及艺术品售卖形式,对传统艺术品市场产生强烈冲击。
有那么夸张?由于墙的阻隔和信息的缺乏,国内大多数艺术家对NFT的认识还停留在把艺术品数码化的阶段。一幅数码摄影图片,或者是把一幅画扫描成数码形式然后再铸币上链,不就是NFT吗?
这几天笔者正在准备一个NFT项目,接触了不少币圈链圈的人,也与艺术圈人士进行了交流。有人就认为,NFT不过是对传统艺术品加了一重技术认证,多了一种交易手段而已,并不见得有何特别。
然而,NFT对于艺术圈的意义显然远超认证和交易手段。就以“Merge”来说吧,这幅作品从艺术表现形式到售卖都完全迥异于传统作品。
传统艺术品,包括目前很多NFT都是一件或一组作品挂牌售卖,竞标成功者也只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机构。但Pak的这件“Merge”的独特之处是无限量发售,也就是说,从12月2日到4日,任何人都可购买任何数量的Mass。
从售卖上来看,Mass可以理解为“Merge”的代币,也就是说买家并未购买实际的以太坊NFT,而是购买了Mass代币,这些代币在销售后组合起来,创造出动态的、独特的NFT收藏品。
而从作品产生过程来看,Mass是作品的最小单位——一个小球。每个买家实际上购买的是一个个小球。球的大小,是根据买家购买数量来决定的。
每一个数字钱包只能拥有一个球。同一个数字钱包购买的Mass越多,这些小球就会合并成一个越大的球,颜色也不一样。比如,你先买了一个1Mass的球,然后又买了一个2Mass的球,你的钱包会自动合并这两个球成为一个3Mass的球。
据Merge拍卖平台Nifty Gateway 社区经理的说法,Pak 的 Merge NFT 从12月7日开始铸造,NFT的视觉大小和其他元素部分取决于每个钱包中持有多少Mass代币。
Merge的中文就是吞并、合并的意思,在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不断交易的过程中,吞并也随之不断发生。最后,球的数量会越来越少,但球的外观会不断变大。
最后所有Mass会不会变成一个超级巨无霸?结果充满悬疑,也充满乐趣。整个铸造过程不再是单一的数码作品,而是大众广泛参与的、不断变化的行为艺术作品,而整个过程都是作品的一部分。而这样一件作品只能在智能合约上实现。
更为重要的是Mass的售卖机制。每个Mass公开贩售的起始价为 $400 美金,每 6 个小时后就会提升 $25 美金。不过,Pak为自己的老主顾给了优惠价格,也就是299美金一个,相当于买到就赚到。
对于这样一件颠覆艺术界的史诗级作品,只要400美金,而且买家自己还可参与进去,简直让人心动得不要不要的。从12月2日到4日,共有 28983 位买家购买了 312,686 个Mass,总金额高达$91,806,519 美金!
随着二级市场交易的活跃,最高的钱包积累了 12120 个Mass。谁要想“吞并”这么大个球,那差不多要3000多万美金,而且二级市场的价格还会上涨。目前每个Mass从400美金涨到575美金。而这个大球要吞下其他20000多个Mass,那需要的资金更是超过6000万美金。谁最后有实力来完成这幅巨作呢?
按照评论人士的说法,这是首次有如此广泛的大众参与重量级艺术品售卖,天价的艺术品不再高高在上,不再是富豪的专利,而是可以由千万普通人共同拥有、创作的作品。
按照这个NFT的设定,匿名的Pak只是这件作品的创意策划者、发起者,而广大买家是共同参与创作者,而最后能一统江湖的两个买家,无疑也是作品最后一笔的收官者。
当然,也许最后一笔永远无法收官,比如,某个小买家拿着1Mass的球就是不卖,成为这幅作品上的钉子户,那么这件作品永远无法圆满。
这个过程有艺术的想象,有游戏的乐趣,有对未来的期待,还有对人性的考验——是卖出小球获得成倍的收益,还是永远不卖,来拥有一件永远无法圆满的遗憾艺术品?
在Merge之前,几大平台上也出现过一些有创意的NFT作品,但都不能与Merge相提并论,无论是Beeple 的“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相比Merge,这幅画简直谈不上创意),还是华纳兄弟以黑客帝国4为主题的NFT。
华纳兄弟这个NFT也是与Nifty's合作推出,一共10万个以黑客帝国4(The Matrix Resurrections)为主题的NFT,以每个50美元的零售价出售。从11月30日起,这些化身将就像在原始的黑客帝国电影中一样,NFT的购买者可以在红色药丸或蓝色药丸之间进行选择。如果他们选择蓝色药丸,他们的化身角色将保留在黑客帝国中。如果他们选择红色药丸,他们的化身就会变成一名抵抗战士。
值得一提的是Mad Dog Jones的“REPLICATOR”。这件作品是具有200多年历史的老牌拍卖行PHILLIPS推出的第一件NFT数字加密艺术作品,经过12天的竞价,在2021年4月23日以414.4万美金的价格完成了交易。
与Merge一样,REPLICATOR也是一件不断创作、不断变化的数码品。该作品在视觉上由一张图像构成,描绘了位于洛杉矶市中心办公室里的一台影印机,充满对这一曾被视为前沿技术而如今正走向衰落的科技的怀旧之情。不过其真正的特点在于该作品每28日便会“自动孕育”出一件新的数码艺术,一共七个世代,每一代皆为独一无二的NFT作品。
虽然名为REPLICATOR,中文意思为“复制”“复制品”,但这件作品却不是无限复制的。艺术家亦在算法中加入了偶然性,通过自我指涉般的改动,使REPLICATOR在后续生产过程中如同真实影印机般发生“卡纸”现象。一旦遭遇“卡纸”,某个NFT分支会衍生出独一无二的“卡纸艺术品”并停止再造下一代,从而抑制后续世代的繁衍数量呈指数式裂变。
从REPLICATOR到Merge,这些NFT数码艺术品都呈现出与传统艺术圈迥异的特征:
传统艺术作品 |
加密艺术作品NFT |
1、实物画作 |
区块链上的一个数据单位 |
2、现实世界,以原子形式存在 |
虚拟世界,以比特形式存在 |
3、作品不会发生变化 |
作品会发生变化(多世代) |
4、作品完成后才能拥有 |
拥有过程也是作品生产过程 |
5、权属的转移:每次只能转移给一个人 |
权属的转移:世代和子世代皆可以转移 |
如果说原子形式、比特形式还只是艺术品呈现方式的不同(就像实物油画与电脑上呈现的油画),但创作过程(上表第4点)及权属转移性质(上表第5点)的变化,则是NFT对传统艺术品颠覆性的改变。
对于NFT来说,拥有过程也是作品生产过程,就会产生“自我指涉”(自指)的悖论感觉。自指过去都是在语言逻辑、画面上展现,现实中则不可能存在,现在我们通过数字技术NFT来亲自参与到“自指”中,实在是一种奇妙的感觉。这也正是REPLICATOR作为一件伟大作品的哲学意涵所在。从这个“自指”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说,REPLICATOR是在以NFT加持/反讽NFT。
NFT权属的转移更是超越了传统艺术品的范畴。NFT可以生产成千上万件作品,但如果是简单的复制,那没有什么价值,其价值在于权属转移过程也是作品生产过程,每一代每一件都有了独特的属性,权属的转移自然更为复杂。
在Merge的设置中,权属转移最后是不断收缩的,Mass最后会集中到少数几个收藏者手中。这些收藏者有可能是大富豪,也有可能是一个小人物,比如只拥有一个Mass,但是到最后的阶段,只拥有一个Mass的小人物与拥有30000多个Mass的大人物的重要性几乎是一样。从这个意义来讲,艺术品的价值最后体现在人性的博弈中。
策划并发起了Merge的Pak到底是什么人呢?目前他仍像中本聪一样,神龙见首不见尾,中本聪的比特币正在颠覆传统货币及经济系统,而Pak也一直在探索NFT的潜力,来充分发挥数字艺术品的创意。
据说马斯克对Pak推崇备至。他能把NFT艺术带到何方?下次我们再聊。
—END—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qukuai/195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