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特币诞生之初,中本聪并没有特意限制区块的大小,它们在其自身数据结构的控制下最大可以达到 32MB。在当时,平均被打包的区块大小为
1-2KB,有人认为区块链上限过高容易造成计算资源的浪费,还容易发生 DDOS 攻击。因此,为了保证比特币系统的安全和稳定,中本聪决定临时将区块大小限制在
1MB。
如果按照每笔交易占 250B,平均每十分钟产生一个区块的速度计算,比特币网络理论上每秒最多可以处理 7
笔交易。那时比特币的用户数量少,交易量也没有那么大,这个交易速度并不会造成区块链网络的拥堵。直到 2013
年后半年,比特币价格直线飙升,用户体量越来越大,比特币网络拥堵交易费用上升的问题才逐渐涌现出来。
比特币区块链上最高时有上万笔交易积压,比特币的平均交易费用比 2010 年 9 月上涨了 376 倍,每秒 7 笔交易的处理速度已经明显无法满足用户需求,
扩容问题成了比特币社区议论的热点。
在 2017-2018 年,比特币社区仍然延续比特币的货币性质,强调隔离见证和闪电网络带来的扩容效果。但 SegWit 扩容效果达到 30%
后再难增长了,而闪电网络在多版本钱包上线和火炬传递活动掀起一轮热潮之后,实际应用推进缓慢。但也没有阻止 2019 年上半年比特币价格的率先回升。此时,BTC
社区终于总体接受了 Core 派设定的路线,全面扭转了比特币的功能定位,不再强调扩容,不再强调 BTC
的货币支付功能,而是强调价值存储功能,将比特币称为数字黄金”。
每个区块大小是一兆,大概能容纳一千多条交易的信息,如果你上一个比特币区块链浏览器上去观看的话,你会查到现在每一个区块大概都是一兆左右,已经达到了区块容量的上限,如果比特币的网络的转账越来越多,很多交易就不会在交易发生后第一个发生的区块被打包和确认。
可能要等好几个区块或者时间更长,在比特币的历史上曾经遭遇过几次粉尘攻击,粉尘攻击就是有人制造出大量的小额转账,使得网络中有大量的待确认的交易,导致正常的转账不能够被确认,确认时间被延迟,影响网络的正常运转。
很多交易者的交易等待两天或者是更久才得到确认,虽然粉尘攻击是非常极端的例子,但是看现在的比特币的网络,正常的转账量,已经远远超出了他能够承受的最大的容量,每个区块大小现在都是一兆,所以扩大比特币区块容量,突破现有一兆大小的限制,这个过程叫做扩容。
我们知道比特币网络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网络,在这个世界里没有一个中心化的机构来进行运转,凡事都要靠社区去协商才能达成一致,在扩容这件事情上,不同的团队有着不同的理念,所以推进的效率也会比较低。
2015年年底的时候,比特币矿开发团队和矿工在香港进行圆桌会议,当时打成了共识不过这个共识很快就流产了。在2017年纽约比特币社区重新进行协商,采用隔离见证加两兆扩容的方式,再一次达成共识,这个也被成为纽约共识,在共识的当天,得到了来自全球21个国家,56家知名区块链初创公司的共同签署,和全网大约83%的算力的支持,所以从2017年上半年开始,比特币系统开始进行升级和部署。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qukuai/180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