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虚拟主播(VTuber)的火热已经有目共睹了。
在国内,B站的CEO陈睿在B站12周年演讲中提到,过去一年,一共有32412名虚拟主播在B站开播,同比增长40%;相关播放量增加70%;虚拟主播们的直播弹幕互动量涨幅更是直接翻了一倍。
而据Youtube专业数据收集网站Playboard的最新统计,在2021年VTuber获赏榜单排名中,润羽露西娅(潤羽るしあ)以近2亿日元(折合人民币1069万元)登顶榜首,引得网友直呼“居然比真人还能赚”。
另外在过去两年,虚拟主播所催生的营收规模也呈现出了成倍增长的态势:原来2019年只有千万日元营收,到了2020年直接翻了2倍甚至是5倍,而到了2021年,虚拟主播的创收仍然维持了稳步增长。
在这阵悄悄刮起的时髦风潮中,既有元宇宙等新概念的助推,也有Z世代兴趣的投射。但无论如何,虚拟主播领域爆火已然成为了事实,也客观上催生了许多人或公司的虚拟主播梦。
因此,也是时候重新认识一下这个有点魔幻和未来感的新事物了。
离大谱,一个虚拟形象竟高达上百万
要成为一名虚拟主播,离不开两个构成要素:一是具有标志性特征的虚拟形象,二是虚拟形象背后真实存在的“中之人”。
但与真人主播不同,虚拟主播中真人要素的影响并不大,反而虚拟形象才是吸引观众的关键。这意味着在成为虚拟主播的路上,角色形象的设计往往是最基础,同时也是最需要着重考虑的环节之一。
目前,市面上针对虚拟形象的设计已经有了较大的市场规模,并且每个形象设计的价格还不低。以个人主播较常使用的Live2D为例,要请画师设计一个好一点的Live2D虚拟形象,市场价通常会在3000-5000元。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价格还仅仅是购买虚拟形象的价格——里面通常只包含了角色的简单动作和人设。若你想要拥有更复杂的表情,以及更具深度的人设背景,则需要请画师进一步设计,这当中自然少不了一笔不菲的支出,最终的价格通常会飙升到上万元。
如果说以上个人势的虚拟形象价格还算能接受的话,那企业势的形象造价或许就有点“离大谱”了。
由于是将虚拟角色当作偶像来培养和对待,企业在虚拟主播角色设计上的投入其实并不比娱乐圈中的明星经纪公司少,所采用的也并非是简单的Live2D,而是更加复杂的Live3D。
在知乎上,有网友就指出虚拟形象最大的支出其实是在建模,包括精致的3D骨架、超大的模型面数等。像抖音上一夜涨粉超百万的超写实虚拟主播/偶像——柳夜熙,其造价就在80-100万之间。
另外,字节跳动旗下的虚拟女团Asoul,其3D模型本身的设计制作成本也远超国内外大部分的Vtuber,并且在不少的细节上——比如嘴型等各个部位,都进行过专门的优化与处理,让角色在直播时显得更加生动;甚至连直播时周围的虚拟场景,也会投入重金去搭建。
这样的细节优化尽管在短时间内或许并不会有明显的感受,但长期来看,往往会与一般Live2D的虚拟主播拉开差距,再加上团队的宣传推广,最终脱颖而出。
从0成本直播,到百万级特供场地
虚拟形象只是成为虚拟主播的第一步,而要让虚拟主播动起来,自然少不了面部捕捉和全身动作捕捉设备,以及相匹配的虚拟直播软件。
一般而言,个人式的虚拟主播由于资金有限,所用的视频捕捉设备通常只是普通的摄像头或手机。因此,相应的虚拟直播软件都较为轻量级,例如B站大多数主播选择的VTmini。
TVmini最大的优点在于其强大的兼容性,以及通过手机摄像头就能实现的面部捕捉——你只需要通过将手机连接软件,并导入模型,就能实时控制角色的面部表情,包括口的张合。
此外,倘若你真的不想掏钱定制形象,只是想直播玩一玩,该软件还能提供已有的2D\3D模型导入,玩家只需要在已有的基础模型上捏出自己想要的虚拟形象,即可几乎0成本开播。
当然,如果想要让整个虚拟形象动起来,你还可以搭配一些平民级的动捕设备,比如微软的Kinect,或者Leap公司的Leap Motion,来实现动作捕捉。尽管只能实现一些简单的动作,但也足以应付日常的直播需求。重要的是,整套设备下来只需花费1000元左右。
但也应该承认,氪佬总是客观存在的。在预算充足的情况下,你也可以使用更高级的面捕、动捕设备,来实现更好的直播效果。比如面部方面就可以采用Vicon的摄像头,或者是Face Ware头戴式摄像头,这类专业级摄像头,能更好地丰富角色的面部表情。
而动捕设备最常用的如虚拟动力、诺亦腾之类的惯性动捕,就能提供高精准动捕,配合上对应的虚拟主播系统,能实现低延时实时驱动效果。但价格方面,可能就要去到上万,甚至二十多万的档位。
等等,你千万别以为这价格在虚拟主播领域就是天花板了。实际上,在企业式的虚拟直播上,其所花费的成本远比你想象的要上许多。
为了呈现最佳的效果,企业的虚拟主播直播时大部分都需要更高精度匹配的设备。舞台级的演出常会用到Virtual Talents或VTPlus这类工具软件,搭配上青瞳、OptiTrack等光学动捕设备,实现精度更高的动作捕捉需求。
像是去年的2021 BML(哔哩哔哩主题线下会),其开幕时洛天依的演出就采用了VTPlus,以及一系列昂贵的面捕、动捕设备。你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洛天依的整体动作非常多样且复杂,与真人并无二异,并且在细节方面,比如裙子的微摆动,同样得到了很好的呈现,可谓是细致入微。
值得一提的是,像青瞳、OptiTrack等光学动捕设备并非是可随时挪用的单独物件,而是一套需要固定场地才能运作的完整系统,其所适配的软件也更加复杂和挑剔。这类系统成本非常高昂,动则就在百万元以上。
因此,尽管目前虚拟主播市场非常火热,且仍处于未饱和的状态。但对于初创团队来说,要进军该领域,着实需要一笔不菲的资金。而对于个人虚拟主播而言,虽说成本较低,但在马太效应影响下,能分到多少流又是另一回事了。
虚拟主播,是不是风口上的猪?
最近几年,虚拟主播的数量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增长。如今在抖音、B站,乃至传统电视台上,你几乎都能发现虚拟主播的身影。
刺激虚拟主播增长的原因有很多,从大盘上来看,上文阐述的直播设备、虚拟工具、形象等一系列成本相对低廉,自然是其中一大原因。但虚拟形象在心理和直播效果上的增益效果,或许才是市场增长的关键。
之于心理,虚拟形象让背后的“中之人”不再需要以真面目示人,放下了公众场合下的心理包袱,带来的效果便是带动了更多人加入到虚拟主播行列。而之于直播效果,虚拟形象本身的二次元要素也容易对观众产生正向的心理观感,并让中之人更加放得开手脚直播,从而带来更好的直播效果。
另外,对比真人主播,虚拟主播还有更高的辨识度以及更长的生命周期,不会受到年轻增长的困扰,形象也不容易塌房。但客观来说,目前的虚拟主播还是略显稚嫩,比如个人业务只停留在直播,而企业式则仅仅多了音乐、品牌代言等层面,并且时空局限性也十分明显。
考虑到仅仅以上业务就已经花费了高昂的代价,再加上传播营销等方面的花销,可以说其较高的生产、运营成本在过去几年迅速拔高了入局的门槛。
和真人主播一样,直播打赏是虚拟主播的一大收入来源,甚至对不少腰部企业式虚拟主播来说,是唯一的来源。这意味着一旦出厂,在宣传推广阶段未能形成良好的现金流循环,或将导致资金停滞,导致生产材料、内容难以变现。
值得一提的是,该领域的马太效应也愈发凸显。头部主播有着较为固定的粉丝群体,在传播渠道、属性上优势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IP流量积累,帮助现金回笼。而腰部、尾部的主播则是略显乏力,其产品主要被应用于直播、电商等等场景。
之所以把虚拟主播放到电商,是因为品牌只是为了提升工作效率和降低劳动成本,而这些版权价值较低的IP恰恰既实现了节约成本的目的,又顺带迎合了虚拟人的风口,而唯一受伤的可能就只有虚拟主播。
因为一旦被规划成这样的命运,后续想要在更大范围破圈,就真的很难了。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kexue/8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