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三线建设缘起于1964年,至1980年基本结束,历时三个五年计划,以备战为指导思想,以经济建设为目标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它的建设实施在中国乃至世界工业化进程中都是罕见的伟大壮举。
首先需要解释的一个名词,叫做三线,何所谓三线?这个三线可不是今天的三线城市这样的简单划分。
一线地区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二线地区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半部,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 、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主要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其中西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俗称为小三线。
60年代时期,中国大陆确实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国际形势,对国家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威胁,与苏联交恶,苏联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大战的氛围始终笼罩着中国的上空;与美国对立隔绝,退守台湾的蒋介石政权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叫嚣着反攻大陆,美军在越南战场步步紧逼,印度在边境频频挑衅,争夺世界霸权的美苏对中国形成了半月形包围,试图扼杀正在成长中的新中国。
正是在此复杂的大环境背景下,伟大领袖毛泽东审时度势,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口号,以备战备荒为指导思想,进行了一场伟大的三线建设运动。
三线建设历经三个五年计划,投入资金 2052 亿元,投入人力高峰时达到400多万,共安排建设项目1100个。中国现在的著名工业城市攀枝花、酒泉、金昌、绵阳、六盘水等都是得益于三线建设的开展,成昆铁路、贵昆铁路等一系列跨时代意义的铁路枢纽建成于这一场轰轰烈烈的建设浪潮。其决策之快、动员之广、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在共和国建设史乃至整个世界工业建设史上堪称奇迹,也为西部大开发特别是城市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改变了中国落后的国防面貌,促进了西部交通、城市化的发展。
当然,过快过热的投资建设也遗留了一些问题,但总体来说,利大于弊,可以说三线建设的遗泽才是今天的中国实现内循环的底气所在!(完)
(图片来源于网络,致谢)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kexue/451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