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篇文章都在说古代的旗帜,谈到了“九旗”,以及其中的“勿”,还有部首“?”。关于旗帜反复出现过一个字,就是“游”,但并非“旅游”、“游泳”等意。
“游”的字意与字音
先来看字意。《说文》中,对“游”的解释很简单,就是指“旌旗的飘带”。
之所以称为“流”有两种解释:
一是段玉裁注,“旗之游如水之流”;
二是认为这里应为“旒”。
旒,《说文》所无,意思也是旗帜下边梳齿样的装饰物。前面提过章太炎先生对《说文解字》的讲解,对“游”字的笔记有两点,首先是因为旗的飘荡,所以引申为“敖(遨)游”;其次,“冕游”当作“冕瑬”。
“瑬”,是帝王礼帽前后垂下的玉串,是冠冕的装饰品。段玉裁注,“《弁师》作斿,《玉藻》从俗字作旒,皆瑬之假借字”,“斿”即为今天的“游”。
再说字音。《说文》中“游”字从“?”,“汓(qiú,古文泅)”声。注音为“以周切”,即“yóu”,但“?”字的解释“旌旗之游”时读“liú”,为“力求切”。翻阅了一些资料,《集韵》中才出现这一读音,其他书籍均为“以周切”。之所以出现第二个音,可能是古人误认为“旒”和“游”是音义相同的异体字。
“游”的字源
前面谈到“?”,是很多与旗帜相关的字的部首,甲文简单而言画的就是一个旗杆,上面有飘带,即“游”。而“游”,或者更准确地说,“斿”的甲文更形象。由于字形较多,我按时间大致分了下类。
下图中从左至右分别为一期、二期和五期字形。
三期字形变化较多:
从上述字形中,可以看到“旗”和“飘带”的元素,也就是“?”,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部件,即便不认识,也看得出来画的是一个“小人儿”:
这个字是“子”,代表“人”,所以“游”的甲文惟妙惟肖地表达了“一个人执旗”的样子。
至于金文,先来看几款“可以称之为字”的:
这几款字形,仍然可以看出“旗”和“人”,但最后一款中有“水”或者“河流”的元素,可能是后期字形演变的来源。
剩下的几款真给我逗乐了,但不好“画”也是真的。本来想找相关的文物放上来,无奈未找到资料,只能硬着头皮画了:
说实话,我真的看不出来这几个“小人儿”在干嘛,甚至觉得有点儿像漫画……按金文应该字意未变,但感觉是不是略微复杂了些。
在上图的左三款中,下面我认为应该是表示行走的“止”字,而这一款金文则很明确加了表示路的“彳”和行走的“止”,也就是后来的“辵”、今天的“走之旁”:
这个字形,和古文的“游”形似:
总结一下,最初的大部分字形,包括甲文和金文,都只是“?”和“子”,即“斿”,后来增加了两种部件,一为“水”——“游”;二为“辵”——“遊”。古人对这两个字做了区分,简言之陆地上活动,两个字通用,水中活动,只能用“游”。1955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废除“遊”字,统一作“游”。
《周礼》中的“游”
前文《周礼》中既然对“九旗”的使用有规定,那自然对“游”的数量也有限制,文章的最后再来感受下无处不在的等级制度:
此外,《周礼》中还规定,“上公建旂,九游,侯伯七游,子男五游”,而孤卿建旃和大夫、士建物则“游”不定,“各视其命之数”。
参考:
1.勿:有趣的汉字之“勿”142|你以为是否定词,许慎以为是“旗帜”
2.?:有趣的汉字之“?”144|这些字的部首你以为是方,其实是?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kexue/442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