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这个称谓,过去在咱们国家,是很神圣的。各家各户在堂屋或者大厅正中央,都要竖个牌位,牌曰:天地君亲师。“师”是可以和老天爷一样平起平坐、永享祭祀待遇的。
当然,也有人说,这个“师”可不是你这个教书的“师”,而是指万世师表孔子。这个道理我明白,韩愈老早就告诉我们: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但是这只能更加深刻地说明老师这个称谓在过去的神圣。在古人看来,老师应该是他们人生的导师,否则就称不上“师”。孔子就是这样的人生之师。一部《论语》读下来,没见他讲一节像样的课,总是闲聊,学生问什么,他就答什么;学生不问了,他就问他们。问来问去一辈子就过去了。按说孔子也没让他们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们居然恋恋不舍地住在老师的墓地守孝三年,子贡在三年后居然又守了三年!一些闲聊的只言片语,居然有如此大的魔力。也不知道是弟子们成就了孔子,还是孔子成就了弟子们。从汉武帝开始,孔门还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了。后来的名师名学生,便多半是孔门传人。宋人杨时,开始时拜程颢为师,连官也不去做,程颢死了,又拜程颐为师,程颐睡觉,杨时以四十岁的高龄侍立于门外雪地里,这就是著名的“程门立雪”的故事。这也是个老师成就了学生,学生也成就了老师的例子。这个故事,间接赞扬了老师的人格魅力,也直接表现了学生的人格魅力。所有成功的教育似乎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师生之间互相成就。教育的最大影响,似乎只有人格影响才永远不会消褪,而且随着年代的久远而愈加灿烂。
后来,大概没孔子和程颐这样的人生大师了,就把过去不怎么看重的“童子之师”也叫做老师,也加以敬重。过去只有三种人打人不犯法。一种人是代表皇帝的官家,办案子,不招供的话,扯下裤子打得皮开肉绽,不负法律责任;再就是老师,叫你背书背不出来,可以用板子打手板,也可以把你打得吃饭拿不起筷子来,你爹妈还得感谢老师:打得好!再就是老爹或者族长,可以打板子。如不孝,甚至可以沉水而不负法律责任。那个时候,老师被人敬重,大概和当年的信息传输落后有关系。只有老师才能教你读书,读书才能做官,做官才能有好生活。除此之外,无路可走。所以无论官宦人家还是贫民百姓,一律尊师,这样才有了“师道尊严”这一说。德国人康德很理性地分析:“人唯有凭借人,也即唯有凭借同样受过教育的人才可能受教育。”古代乃至近现代中国人没这么高明,但凭直觉知道,老师是很重要的。这尊师的风气,大概到民国的某个时期就走向了几千年的高峰值。当时普通**一个月2块银洋,县长一个月20块银洋,而国小老师一个月可以拿到40块银洋。在20世纪30年代初,大中小学教师的平均月薪分别为220元、 120元、30元,大学老师高的收入,教授为600元-400元,副教授400元-260元,讲师260元 -160元,助教160元-100元。教授最高月薪600元,与国民政府部长基本持平。这个时候,老师这个称呼,可不是随便喊的。当然了,我在这里并不是因为自己是个老师,就鼓吹只能老师拿高薪,**和县长都要拿低薪我才舒心,咱们在这里,讨论的只是,老师这个称呼,只有在民国时期,才是最为正宗的,工资是个间接证明而已。
再后来,知识分子就被当成臭老九挂起来了,老师当然是知识分子,所以一同遭殃。 “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说实话,我一点也不觉得说工人农民干净错了,我出身工人农民家庭,老爹是工人,老妈是农民,他们确实干净,但工人农民也有不干净的人。以此类推,虽然知识分子确实也有很不干净的人,相对于工人农民而言,整个知识分子阶层更冷漠一点,更自私一点,但是不是都不干净呢?老师这个称呼,在这个时候,已经既不神圣,也不受人敬重了,所以也没人随便叫人老师。
上世纪六十年代,学生们突然发现,过去敬若神明的“老师”原来一点也不可怕。打他一个耳光,连手都不敢还。工人手里的扳手,农民手里的扁担,再加上他们有力的臂膀,反而令人生畏。历史上有因为学生犯事而对老师下手的,比如方孝孺得罪了明成祖,被判诛灭九族,硬汉子方孝孺夸张地说:便诛十族有何惧?缺德的明成祖就把他的老师一族拿来杀了,凑足十族。但学生对自己的老师下杀手的时期真的不多,历史上也就那么几年。余生也晚,懂事时,打老师,架着老师游行的时期已经过去。但那时也反潮流,也可以和老师对着干。记得学黄帅反潮流的时候,老师还笑眯眯地鼓励大家给自己提意见,不还嘴。我回家兴奋地告诉老妈,老妈却说:你千万别乱来,什么也不要说,一是老师像爹妈一样,是人的恩人;二是风向一变,谁知道会怎么样。那个时候,农村学校的掌权者是“农宣队”,城市学校的掌权者是“工宣队”,没校长一说,只有个“革委会主任”。在他们面前,老师们整日低眉顺眼。这样的地位,老师这个称呼就还是恰当地落在老师们自己的肩膀上。
“老师”这个称呼再次变得有点儿让人羡慕起来,是在恢复高考制度以后。我当老师之后,很多年还是如此。有一个例子,有一年,有个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家长非要请老师们吃个饭,那时候没有什么像样的车,家长大概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弄到一辆大卡车来接老师们。说实话,老师吃学生的饭,不是什么好事,老师们也不愿意,所以尽管我分头和老师们打了招呼,当那辆大卡车开进学校大门的时候,还是只找到两个老师。我看见在夏天的烈日下,卡车的车厢里站满了家长的同事,他们把驾驶台留给老师,把车厢里的凳子留给老师,我大概找了半个小时,才找到四五个老师同意去。一车子人没一个人有意见,全部恭恭敬敬的迎候老师。车子到的时候,鼓乐齐鸣,鞭炮震天。几十个工人列队一般走在老师们的后面,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前来迎接,反倒把还很年轻的我这个班主任弄得手足无措。这大概是我一辈子遇到的最高礼遇了。当一种制度,可以让社会底层的人看到希望的时候,当社会底层的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时候,他们对于在这个制度下,曾经有力地帮助过他们的人,是如此的感恩戴德。
大概是这个时候,有人开始打“老师”这个称呼的主意了。我印象当中,最早被人喊“老师”而又不是老师的人,是中央电视台那个动物世界说得特别好的老爷子。联欢晚会的时候,大家都叫他“赵老师”。大概因为他在那帮主持人中年龄最大,喊老赵不够尊重,喊赵老又太年轻,只好借“老师”的称呼而自甘居学生辈,以示尊重。但那时听起来已经有三分别扭了。再后来,“老师”在演艺界叫得比学校还欢起来,无论男女老少,什么人都是“老师”了,叫“老师”地叫得嘴滑,被叫“老师”的听着舒心。最有意思的是,我陪妻子去买衣服,还个价,卖衣服的丫头说,等我们张老师来了再给您打折好不好?我们不好做主的。我一听挺高兴的,原来你们老板是老师啊?我也是老师,那会看在同行的份上打折的,放心好了。丫头说,我们老板不是老师,但我们都叫她老师。
大概在这个时候,该叫老师的地方,反而都不叫老师了。从博士硕士生开始,叫“老板”了。中小学生开始叫自己的班主任“老大”,我就被学生叫做“习老大”。这名字比“习老师”还响亮,学校里老师学生很多都叫我“习老大”了。虽然这是个明显的黑社会性质的称呼,我听着居然还很舒服。有的干脆叫名字,至少背后叫名字。我就碰上这么一回。我在走廊上,看见自己班上一群学生在哪里瞎闹,就慢慢走过去。原来是他们在嘲笑一个男生穿皮鞋不穿袜子。那个男生背向着我,多数人面着我。背朝着我的孩子大声地说:他妈的,你们说我,没见习平一年上头穿皮鞋不穿袜子?大家哄堂大笑。他以为是他说话幽默,继续说:真的,我就是学习他的穿法。大家又笑。他才觉得不对头,回头发现我在背后似笑非笑地看着他,才慌忙说,对不起,平时说惯了。我说,没关系,你没在前面加个骂人的“冠词”,已经很尊重我了,再说,向我学习,我也很自豪的。他飞也似的跑掉了。 我带的一些徒弟,也并不喊我老师,而是像工人一样喊“师傅”,喊的人和听的人似乎都感觉到这个“师傅”比那个“老师”更为亲切,更为准确。
局长、处长那些官称本身没有丝毫的尊敬味道,医生、护士、教授、工程师、设计师、飞行员这些职业称谓也是冷冰冰的,董事长、总经理本身也并不含有什么令人尊敬的成分在里面,只表明身份。唯有“老师”这个称谓似乎天生就有尊重的因子。那么多职业,只有这个称呼被公认为含有尊敬的意味而被人滥用。但愿不要在不久的将来,把“老师”这个称呼弄得跟现在的“小姐”这个暧昧的称呼一样,也不要弄得跟现在网上流传的笑话一样:海南校长和小学生开房之后,有个人被人喊“校长”,他气急败坏的说,你才是校长,你们全家都是校长。
喊不喊“老师”已经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喊的人和被喊的人是否真的彼此尊重。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kexue/433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