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圣之学以省心,格汉字之理以鉴行
欢迎大家收看《字里行鉴》
今天我们要说的两个汉字是“教育”
纵观历史,无论是家族传承,亦或是王朝更替,都离不开教育,那么教育二字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教:教字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说的 “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从孝。”
教字的左边是一个孝字。
孝字的上面是一个“爻”字。它暗示着我们教的契机。契机就是契合的机缘,那么教育的契机在哪里呢?
在筮书《周易》中成卦的基本符号就叫做“爻”,有交错和变化的意思。
《易?系辞下》说:“道有变动,故曰爻。……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
可见,这个契机就在爻的本意上,就是变化发生的时候。
《礼记?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可见“有失”的时候就是契机,这个契机就是孩子犯的错误。出现错题老师为什么要打叉呢?老师笔下的那个叉就来自于爻字的启示。所以要辩证地对待孩子的错误。不是有错就不好,就拿考试来说,不要认为没考上100分就不好。我记得王金战老师说过一句话,它大致的意识是:“平常考试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如果一套试卷得了100分,那这套试卷你就白做了,因为你没有通过考试发现自己的问题。” 当错误出现的时候,要学会接受,承认错误不仅是一种态度,同时也会培养孩子做人、做事的担当,错误的出现恰恰是改变和提高孩子的一个契机,它是只属于孩子一个人的机缘。
孝字的下面是个“子”字,这个很好理解,就是说教育的对象是子女。而在商代之前的教字左边是爻字而不是孝字,也就是说那个时候教的格局应该更加广泛,不局限于自己人。真正体现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
之所以加了个“子”字,让“爻”字变成“孝”字,是为了帮我们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什么呢?排在第一位的是孝之言,孝之行。为什么把孝放在第一位呢? 因为我们文化的根是家庭。而我们的根就是长辈父母。我们常说“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孝,体现的是对生命、对传承、对血脉的一种敬畏。通俗点讲就是:无论你的枝长得多长,无论你的叶多繁茂,在根面前都没有任何可以骄傲的资本,因为没有根,你什么都不是。
(《幸福之道》第七章第五节的题目是“孝亲—上孝养志,中孝养色,下孝养体”。它的第一段是这样写的:“百善孝为先。在所有人际关系中,孝,是一种最实实在在的人际,是一种最根本的德性体验。)“孝之不实,人际皆虚!” 一句话,不孝之人,不可交。
教字的右边一个反文旁,它给我们揭示的是教的方式和方法,反文旁在汉代以前写作攴,形似手里拿着一根木棍,可以理解为戒尺,意思是轻轻击打。那个时候“体罚”应该是教的主要手段,“棍棒底下出孝子”应该就是从教字这里得到的灵感。但是毕竟是自家的孩子,老打也不是个办法,所以又改成了说,攴字旁就变成了反文旁。教就变成了说教。
教,文之施也。——《国语?周语》
我们来回忆一下:教字里面的“爻”字解决了“什么时候教”的问题,就是教的契机;“子”字解决了“教谁”的问题,就是教的对象。“孝”字,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反文旁解决了“怎样教”的问题。
但是这些还不够,教的效果还是不够理想。于是就有了“育”字的加入。
史料上,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的著述
《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为什么要加入一个育字呢?
“育”字,下面一个“月”字,上面一个“云”字。
大家都知道,带有月字旁的字,往往都是身体的一部分,如,大脑的脑,脖子的脖,胸口的胸,小腹的腹,大腿的腿,脚丫的脚,从上到下,妥妥的月字旁。所以,月字可以理解为“肢体”。
云字的意识就是“说”。
月和云加起来就是“肢体的语言”。用身体来教育不就是身教吗?我们的先辈在教育的实践中已经深刻地体悟到,身教具有无法言说的力量。光说不练,是假把式,以身作则才更有说服力,收到的教育效果才更好。
老子把身教叫做:“行不言之教。”(郭店楚简《老子》甲本)。是他“无为”思想实践精华。
由此可见,教育二字向我阐述的教育精髓就是“言传身教,上施下效。”,
感谢大家百忙之中的守候,如果您有所感,欢迎留言。
最后呢,我把今天的分享,写成了一小段三字经,与大家共勉,欢迎大家斧正!
子有错,契机生,循其理,正其行。
百善者,孝为先,承心志,养笑颜。
教之道,育为妙,重言传,贵身教。
谢谢大家!祝大家开心幸福,喜乐平安。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kexue/431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