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烂就整烂,再〔dóng〕二斤半/〔dóng〕烂就〔dóng〕烂,再〔dóng〕二斤半。
这是四川广安渠河以东一带老辈儿人常说的一句话。意思是:豁出去了,再把剩下的一点积蓄或存留耗费尽再说,跟“只剩遮簸簸糖,几下敲完了再说”意思近似。糖而言“敲kāo”,当是以麻糖为喻。
过去广安河东一带还流传“节约地主”刘拔贡的笑话。道是三溪河(今虎城)一带的刘拔贡,大名“刘翼”,是宣统己酉(1909)科、也就是清朝最后一科的拔贡(清朝在乾隆七年壬戌〔1742〕后每十二年逢“酉”在生员中选出拔贡生入京师。鼎鼎大名的蒲殿俊就是前一科的拔贡)。刘拔贡虽然进过京城,见过世面,家道也很殷实,但却一贯节约,早上在三溪河吃早饭,雷打不动是红豆腐下稀饭。红豆腐,就是裹了红辣椒面的霉豆腐、豆腐乳,本地有“吃了红豆腐眼睛瞎,吃了豆豉跶仆爬”之谚(我们已经涉及过)。
某日有人告诉他说,他儿子在下河边吃饼子当早饭。刘拔贡一听,气不打一处来,“老子喝稀饭,你龟儿子竟敢背倒老子嗨饼子!”于是对老板高声喊道:“龟儿子,败家子!〔dóng〕干就〔dóng〕干,再来一墩(块)红豆腐!”于是成为民间笑柄流传,有“要〔dóng〕干就〔dóng〕干,红豆腐下稀饭”或“要〔dóng〕烂就〔dóng〕烂,红豆腐下稀饭”之谚。
一、多样的〔dóng〕
普通话里没有〔dóng〕这个音,而川渝却有多样〔dóng〕音。
第一,〔dóng〕烂事之类〔dóng〕:整出烂事。《重庆方言词解》收有“?、?祸、?祸婆儿、?烂事”几个词。解释“?”为“诬告或乱说别人使其受罚”,认为“本字”当作“哃”。《玉篇·口部》:“哃,妄言也。”清末中江刘省三《跻春台》作“懂祸”,川渝口语或音上声,《四川方言词典》用音近字作“动祸”。实际上“〔dóng〕烂事”可以是行动上的,也可以是言语上的。
清河南新安李绿园(1707—1790)《岐路灯》作“董”,有“董坏了”(第二十六回:“后书房叫戏子们董坏了”)“胡董”(第四十三回:“咱不赌,由他胡董。”)“憨董”(第六十回:“自幼儿咱那事体,都是憨董的。”)以及“我不长进,董了个昏天黑地。”(第九十九回)等。张生汉先生云:
董,董理、办理,引申为闹腾、折腾、乱搞。(《<岐路灯>词汇汇释》增订本,河南大学出版社,2021.9)
我们认为,“董,督也;正也;理也(董理;董事)”之“董”,当即“整”(理也,治也)之借,而“闹腾、折腾、乱搞”之“董”,当是“腾”之方言记音字。腾,上躍也(《玉篇·马部》)、跳躍也(腾跳),引申为“闹腾、折腾、乱搞”很自然。〔dóng〕乱,最普遍的说法即“捣乱”(参“捣腾、倒腾”),跟“动、荡”等词音义关联。〔dóng〕烂,整烂;〔dóng〕干,挥霍掉。或作“揰dǒng”,《集韵·肿韵》:“推击也。”〔dóng〕烂与〔dóng〕干,意思关联。
我们可以参考《聊斋俚曲集》里“闹腾、折腾”作“作登、作蹬”,实际上就是“折腾”。
也说“冲祸、充祸”,冲、充均上声音。
陕西中部(中原官话)“闯祸”义的【董烂子】也当是“〔dóng〕乱子”。
福建邵武“事情纷繁”之义的【董乱】,很可能就是“动乱”(清光绪丁酉《重纂邵武府志》:“事纷错曰董乱。”):
“内~五脏”王冰注:“~,谓动~。”(《素问·刺要论》)
“~则苛疾起”张志聪集注:“~者,气之乱也。”(同上《至真要大论》)
第二,〔dóng〕上〔dóng〕下之类〔dóng〕:川渝还有“把物体伸到液体中上下引动”之〔dóng〕(或来回引动)。民间作“(扌董)”,《重庆方言词解》认为当作“挏”(《说文·手部》:“挏,推〔〕引也。”)方言或作去声音:在水里来回多〔dòng〕几下。实际上即“多荡几下”;把它看成“动”,似乎也是可以的。
第三〔dóng〕大之类〔dóng〕:川渝状大或曰〔dóng〕:〔dóng〕大,大〔dóng〕〔dóng〕(状身体:长得大〔dóng〕〔dóng〕的),一般也作“董”。《重庆方言词解》以为或当作“侗”(《说文·人部》:“侗,大貌。”)按:《说文·目部》:“吴楚谓瞋目顾视曰眮。”眮也暗含“大”义(眮瞪睁→瞋)。重庆称眼睛为“二筒”,谐麻将之“二筒”,一般作“瞳”,当与“眮”音义关联。
二、挥霍之“董”
还有一种“董”,中原官话(河南),《汉语方言大词典》引《岐路灯》第四十三回“张绳祖扯了一把说道:‘咱不赌,由他们胡董’。”解释为“糟蹋;挥霍”。此外,我们再引几个例子:
【董】挥霍。
张绳祖笑道:“我把你这个傻东西,亏你把个小宦囊~家当儿尽你还不晓赌博人的性情么?(《岐路灯》第四十二回)
他如今央邻居朋友说,一定要与我合户。我不依,我说我是个匪人,把家业~破了些,你全全一份子,合什么哩。万一合二年再要分开,这才是开封府添出一宗大笑话。(同上第八十六回)
盛希侨道:“咦——,像我这大儿子不成人,几乎把家业~了一半子,休说咱娘不爱见我,我就自己先不爱见我。(同上第一〇二回)
张生汉先生云:
【董】无节制地耗费。多指家业而言。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铅印本《新安县志社会志方言》:“挥霍曰~家(家儿音),曰浪荡鬼,曰败家子(子儿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刻本《西平县志故实志方言》:“家有财产而子弟任意挥霍以致倾家荡产者曰~干。”
“董”为何有这个意思,张先生没有阐释,我们试为释之。
与“董”关联的词有:
【荡】挥霍。
不上三年,将这十万两~得干干净净。(《醒世恒言》三七)
【荡费】挥霍浪费。
原来银子这般不可少的,我怎们将来容易~了。(同上)
张善友疼着大孩儿苦挣,恨着小孩儿~。(《拍案惊奇》三五)
你也是会家产的人,难说不明白么?(《岐路灯》四二)
【荡废】即“荡费”
只是两次银子都一造的~,望见老翁,不胜惭愧。(《醒世恒言》三七)——白维国主编《白话小说语言词典》
白维国主编《白话小说语言词典》将【荡败】解释为“完全失去;败落”,可能并不准确(《拍案惊奇》卷三八:“只是自小父母双亡,家私~,靠着伯父度日。”),解释成“挥霍尽、耗尽”似乎更好。
“动”有“花费”的意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四:“若这人不死,来时节动了他五十两,怎们回他?”(参“动用”:动用公款),只是没有到“荡、荡费”的程度。
三、“董,挥霍”之来历
“荡”有“失”义,与屡试不爽之“爽”关联,但“荡”的“挥霍”义是怎么来的呢?“失也”很可能是川渝所谓“(廷攴)tìn干(廷攴)尽”之“(廷攴),空也”的音借后的引申。请参在山居主俗话说27《半天整不“煞角”》、草不黄俗话说52《“tìn干tìn尽”和“打dìn子”》。同义复词糟蹋之“蹋”当源于此(〔廷攴〕荡爽伤→殄/蹋→蹋)。参草不黄俗话说690《“糟蹋”与“作践》。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kexue/425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