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刀鱼,也称鲚鱼、刀鲚、鮆鱼、望鱼等,因为其体色皎洁如月,体型像一把出鞘的匕首,因此刀鱼之名最为流传。
作为长江春季最早且最有代表性的时鲜鱼,长江刀鱼自古以来就备受追捧,长江刀鱼、鲥鱼与河豚并称“长江三鲜”,而长江刀鱼从何时开始位列长江三鲜之尊已不可考,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今每年春季到来前,长江刀鱼总能吸引食客的目光。
味道是其次,主要是这个鱼价格让人瞠目结舌,质量好的大刀鱼已经达到8000元每斤的“天价”,早已成为许多高档餐厅的春季主打“招牌菜”,一盘往往达到数万元。
然而在历史上,长江刀鱼虽然一直被追捧,加上文人墨客的高雅宣传让其带上“网红”光环,但这种鱼并不是如今寻常百姓消费不起的境地,主要原因是这种鱼的产量一度非常的庞大,根据记载,上世纪七十年代长江刀鱼的年产量还一度达到3700吨,由于长江刀鱼属于洄游鱼类,季节性非常的明显,一些老渔民回忆,赶上洄游的大鱼群,一网下去一两百斤渔获并不是稀罕事,刀鱼满船并不是什么稀罕事,甚至因为产量过大还出现滞销没人买的情况。
“三鲜之首”还没人买?事实上食用长江刀鱼讲究的可多了。
作为洄游鱼类,长江刀鱼平时栖息地在浅海,只有每年的春季进入长江洄游至繁殖地产卵,而洄游鱼类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洄游的途中是很少甚至不进食的,这些鱼在海中就已经做好了脂肪储备,因海潮涌入长江口的最远点恰在靖江新港附近,故江刀会在此聚集成群逆流而上。
洄游在靖江段的江刀,体内的盐分会慢慢淡去,性腺也会因为水流刺激发育成熟,加之体内的脂肪充足,最极品价格最贵的长江刀鱼往往只产自清明前的靖江,再往上游或者过了时间段,长江刀鱼的脂肪消耗过大,鱼刺也开始变硬,口味下降的非常的大。
其次刀鱼也是因为生活环境不同味道差距非常大,徘徊在长江口不洄游的被称为“海刀”,其味道最为下品,又因为刀鱼多刺易卡喉,全身的刺有上千根之多,基本无人问津,常年生活在长江湖泊中的刀鱼被称为“湖刀”,味道也不太好,只有在长江洄游的刀鱼,才被成为“江刀”。
然而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长江刀鱼的命运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中国最主要的经济带之一,长江两岸发展尤为迅速,密布的城市发达的工业,所产生的污水量更是多得惊人,根据长江委的统计,长江每年的纳污总量大概在300亿吨,在全国河流中长期居首位,而黄河多年的平均径流量才535亿立方米,由此可见长江污水情况有多恶劣。
密集的污水不仅污染整个河段的水质,还会在某些工业发达的江段形成带有毒性的污水带,对水质非常敏感的长江刀鱼,置身于污染带中根本无力穿越,这也导致长江刀鱼很难再回到理想的繁殖地进行产卵,八十年代末湖南湖北江段就已经难寻江刀踪迹,在新世纪到来之前,江刀甚至在南京江段都已经踪迹难寻。
城市和工业让长江水质出现了大问题,同时捕鱼业也开始迅速扩张,原来的木舟绳网变成了机械拖网,为了维持足量的渔获,渔民开始不断缩小渔网的孔径,“绝户网”开始成为搜刮江中鱼类的“利器”,竭泽而渔并没有唤醒人们的警惕意识,反而让其中的珍品长江刀鱼炒上了“天价”,价格摆在那里,进而刺激着渔民更加卖力的搜刮,时不时出现的“鱼王”以及难以置信的拍卖价格,逐渐成为人们对长江刀鱼最直接的记忆。
奇货可居,于是不少人开始摸索人工养殖长江刀鱼的技术,然而问题来了,这些长不过25厘米的刀鱼,却有着堪比麻雀的“倔性子”,因为过于激烈的应激反应,刀鱼在捕捞上岸前基本就已经死亡,通过捕捞鱼苗进行繁育的路子就被堵死了,无奈只能通过临江建塘,引苗入塘来提升幼苗的存活率,这还不包括其他致死因素。
现阶段有几家养殖江刀的企业还算成功,但培育出一条可以上市的江刀,所投入的成本高得吓人,因而人工繁殖的江刀在价格上并没有与野生江刀拉开差距,花大价钱吃人工养殖的鱼,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但野生江刀有价无市况且进入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想吃只能选择人工养殖的鱼,这也是养殖江刀企业得以坚持攻关的基础。
好消息是,2020年长江终于出台了亡羊补牢式的《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大大小小的捕鱼行为全面禁止,就是为了恢复长江原有的生态环境,在推行了两年禁渔之后,今年开春以来,长江各江段鱼类数量明显增多,连濒危的江豚都频频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那么禁渔对江刀的影响如何?
不用说肯定有效果的,因为江刀属于洄游性鱼类,彻底绝迹不太可能,在禁渔计划的保护下,其数量势必会快速增加,江刀的繁殖能力不弱,绝对怀卵量1368-77500粒,平均23695粒,幼鱼生长迅速,个别个体一年就能长到20厘米左右,1-2龄便能达到性成熟,今年3月份,专家在长江泰州段进行资源监测时就捕获了120多条,可见长江禁渔之后,取得的成效非常的明显。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kexue/347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