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朋友都想知道大秦帝国顺序怎么看是什么。今天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知识来解答!还有其他网友想搞清楚大秦帝国顺序怎么看哪一部好看,句子百科(www.sws100.com)已经为你找到了相关问题的答案,接下来一起看看吧,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大秦帝国》:龙贾到底啥时死的?河西到底何时完全回到秦国?
《大秦帝国》第一部《裂变》里,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大增,不仅迁都咸阳,还训练出了秦国新军,卫鞅亲自统兵收复河西,魏国派公子卬、龙贾迎战,战斗结果,秦国锐士全歼魏军,卫鞅通过扣压公子卬逼迫魏国把河西之地全部归还秦国,甚至连离石要塞本来是魏国的城邑也归了秦国。在这场战斗中,魏国名将、河西将军龙贾兵败自杀。
《大秦帝国》第一部中,龙贾的河西军被全歼后自杀
但在《大秦帝国》第二部《纵横》里,龙贾却“复活”了,继续成为魏国的河西将军,河西没有归还秦国,犀首公孙衍率领秦军攻打河西的雕阴,一战斩首魏军8万多,龙贾被俘,与公孙衍复盘战争过程后“再次”自杀。张仪在秦国大胜的前提下,建议秦惠文王赢驷把已经攻占的蒲阳、曲沃等三城还给魏国,换取魏国完全退出河西之地。
《大秦帝国》第二部中,龙贾被俘后自杀
那么问题就来了,龙贾到底什么时候死的?河西到底什么时候完全归还秦国的?结合相关史料分析如下:
一、卫鞅河西之战虽大胜,但河西并未完全收复
《大秦帝国》第一部《裂变》之33-34集,主要就是写卫鞅在变法成功后,率领五万秦国新军发起收复河西之战。
魏国朝野对秦军收复河西非常惊讶,在他们的观念中,秦军还是不堪一击的老秦军,还是阴晋之战50万被吴起5万打败的秦军,因此,魏国全国上下除了老将军龙贾和副将晋鄙以外都对秦军很轻视。太子、丞相公子卬都想拿秦军这个软柿子捏以建立战功。最终,立功心切的公子卬争到了主帅的职务,刚出狱的龙贾只能继续当河西将军。
公子卬担心河西将军龙贾取得头功,故意不拔给龙贾军械,并下令河西军不得擅自出战,自己则磨磨蹭蹭、慢慢腾腾地带主力缓缓而行。
秦军这边将士求战心切,纷纷要求趁公子卬主力未到之前,先解决掉龙贾的河西8万二流军队。但是卫鞅却想毕其功于一役,一战全歼魏国精锐,因此,秦军按兵不动,静等公子卬主力到来。因为卫鞅摸透了公子卬的秉性,知道一旦大秦锐士展现强大的攻击力,公子卬会被吓得缩回去。因此,留着弱敌不打,就是引诱公子卬主力放心前来。
卫鞅率领秦国新军在河西大败魏军
公子卬给卫鞅下战书,让卫鞅退兵,卫鞅将计就计,请公子卬来议和,然后调兵遣将,分割魏军,在议和现场,双方观看了秦国锐士与魏军精锐的对决,秦军大胜,魏军全军覆没。公子卬也被扣作人质,要求用魏国把秦国割给魏国的全部失地退给秦国,包括河西、函谷关、崤山、武关、秦东等地。
龙贾的河西军与秦军锐士对决,更不是对手,在全军被歼、只剩龙贾光杆司令后,卫鞅要放龙贾一马,龙贾自杀,卫鞅派一辆兵车送龙贾尸体回安邑。
太子申建议许龙贾全尸安葬,说明第一部龙贾已死
龙贾在第一部中是真死了,在秦魏达成协议、公子卬被放回,魏国朝堂上商议处理战后事宜时,太子申明明白白地说许龙贾全尸安葬。
按《大秦帝国》第一部的剧情,河西已经全部收回了,龙贾也确实死了,还被全尸安葬。那么真实历史又是怎么回事呢?
《史记.魏世家》:三十一年,秦、赵、齐共伐我,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卬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而齐、赵数破我,安邑近秦,於是徙治大梁。以公子赫为太子。
《史记》之《秦本纪》和《魏世家》都记载了卫鞅发动的攻魏之战,《秦本纪》记载比较简略:“(秦孝公)二十二年,卫鞅击魏,虏公子卬”。《魏世家》记载稍微详细一点,秦孝公二十二年、魏惠王三十一年,这一年,秦国、赵国、齐国都出兵伐魏了,三国出兵伐魏,是联合行动,还是单独行动,史书没有细说,综合分析,是各打各的,魏国三面作战,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三国谁先出兵攻魏,具体顺序不详,反正魏国在三场战役中都失败了。
卫鞅攻魏所用的战术,其实是一种背信弃义的战术。根据《魏世家》的记载,是卫鞅诈称和谈,而把魏国主帅公子卬骗到秦国军营谈判,结果扣留了公子卬,导致魏军群龙无首,卫鞅乘势发起攻击,结果一战得手。
卫鞅变法,为了取信于民,让秦国民众相信秦国庙堂之令言出必行,在栎阳城外“徙木立信”。但在国际交往中,却言而无信,用和谈诱扣公子卬作人质,又乘对方群龙无首时袭击对方,可谓胜之不武。秦国在此之后屡屡背信弃义,应该是从卫鞅开始开了个坏头。
卫鞅诈请公子卬议和而扣留公子卬做人质,背信弃义赢得河西之战
卫鞅河西之战的战果是什么呢?《秦本纪》没有记载,《魏世家》说的是“秦用商君,东地至河”,说明秦国攻占了河西的部分城池,秦国的势力到达了黄河。但并没有说明整个河西之地尽归秦国,应该是河西一部分归了秦国,另外一部分城邑还在魏国手里,以至于后来秦惠文王时发动雕阴之战,之后,秦国才全部收复河西。
卫鞅河西之战的另一战果是逼得魏国迁都。魏国本来的国都在安邑,离黄河不远,秦国收回河西部分土地后,兵锋直指安邑,魏国惧怕秦国,因此迁都大梁。
大梁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离齐地也很近,魏国不怕齐国怕秦国,说明魏惠王31年,魏国与秦、赵、齐三国开战,秦国对魏国造成的危害最大,魏国真的是害怕秦国了。
卫鞅的河西之战,龙贾是否出战,史书没有记载。原因有两个:
- 其一,是龙贾没有参战,所以没有记载。
- 其二,是龙贾是副将,史书惜墨如金,副将不值得记载,所以没有记载。
不管哪种原因,不管龙贾是否参战,但龙贾在卫鞅发起的河西之战中没有死是肯定的。
《大秦帝国》第一部《裂变》说卫鞅完全收复河西及秦国失地,还把龙贾写死了,派兵车送龙贾尸体回安邑、魏国准许龙贾全尸安葬,无非是为了突出商鞅变法的成就而已,有夸大嫌疑。
但《大秦帝国》拍得最好的还是第一部,这一点毋庸置疑。
二、犀首雕阴之战斩首八万,为秦国完全收复河西创造了条件
《大秦帝国》第二部《纵横》第5集主要内容,魏国进攻秦国河西二城,秦国奋起反击,有犀首之称的魏国人公孙衍担任秦军主帅,赢疾、赢华为副将,率领大秦锐士迎击十万魏军。魏军统帅是老将龙贾,率领十万魏军精锐,与秦军在雕阴城下大战。由于公孙衍熟悉龙贾战法,此战结果魏军大败,十万魏军被斩首八万。老将军龙贾也被俘,龙贾与公孙衍交谈良久,连声叹息对不起魏国,无颜见魏国君民,又拔剑自刎了。龙贾“复活”后又一次死了。
雕阴之战,秦军斩首魏军八万
秦国虽然打赢了雕阴之战,但是河西依然在魏国手里,迟迟不愿完全交给秦国,秦国如果逐城攻打,同样要糜费大量人力物力。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初入秦的张仪提出,改变一口吃掉别国的"鲸吞“战略,而改为“进五步、退二步、得三步”的“蚕食”战略,具体就是通过外交手段把秦国占领的魏国城池蒲阳、曲沃等三城还给魏国,换取魏国全面退出河西之地。秦惠文王采纳张仪建议,张仪使魏,在被魏惠王痛打一顿后,完成了使命,自此,魏国完全退出河西,秦国完全收复了河西故地。
第一部卫鞅完全收复河西,第二部里张仪借着雕阴之战的大胜用纵横外交之术全部收回河西,到底哪个是历史真实?
查阅史料,第二部比较接近历史真实。
《史记.秦本纪》:五年,阴晋人犀首为大良造。六年,魏纳阴晋,阴晋更名宁秦。七年,公子卬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八年,魏纳河西地。九年,渡河,取汾阴、皮氏。与魏王会应。围焦,降之。十年,张仪相秦。魏纳上郡十五县。
根据《秦本纪》记载,犀首公孙衍是在秦惠文君五年成为秦国大良造,第七年发动雕阴之战(秦本纪中的公子卬应该为公孙衍,即犀首,此处应该为史记笔误),这一战斩首八万,充分体现了商鞅变法后军功爵制度的优势,也体现了军功爵制度的残酷性。以前没有军功爵,打仗打赢就行,俘虏抓到要么充作奴隶,要么放归故土。军功爵制后,因为军功以首级计算,秦军杀戳性大起,战场上唯有以砍头为第一要务,因为敌人的首级背后,是土地、房子、奴隶和各种物质待遇,敌人的脑袋已不在是脑袋,而是财富。所以,商鞅变法后,秦军变得特别嗜血,雕阴之战斩首八万,就是血淋淋的见证。
秦军嗜血,完全是商鞅变法激发的结果
你别说,这种血腥和残酷也有好处:
- 其一,是赤裸裸的震慑,魏国就在这种震慑下,无奈彻底退出河西。
- 其二,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魏国西线雕阴之军一共只有十万人,被斩八万后,整个西线军队相当于被废,重新招募十万新军需要5-10年时间,魏国退出河西,其实是无力再战的缘故。所以,秦国完全收复河西之后,并没有停止对魏国的进攻。秦惠文君九年就跨过黄河,经略河东,攻取了汾阴、皮氏、焦城,又过一年,魏国不堪秦国的攻势,主动献上上郡15个县以寻求罢兵和平。
根据以上分析,《大秦帝国》第二部中,张仪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魏国完全退出河西之地,是建立在犀首雕阴之战斩首八万的基础上的,与历史事实比较贴切。秦国完全重占河西后,东出大门完全洞开,秦军东出已呈不可阻挡之势。
而龙贾的政治与军事生涯也应该在雕阴之战后结束了,史料中再也查不到新的信息。
三、《史记.魏世家》所载的魏襄王五年发生的雕阴之战应该是司马迁记载错误
雕阴之战,《史记》之《秦本纪》和《魏世家》都有记载,但时间上有误差,经过多个史料比对,《魏世家》的时间有误:
《史记.魏世家》:三十六年,复与齐王会甄。是岁,惠王卒,子襄王立。 襄王元年,与诸侯会徐州,相王也。追尊父惠王为王。 五年,秦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阴,围我焦、曲沃。予秦河西之地。
《魏世家》所记载的雕阴之战发生在魏襄王五年,即公元前314年,这一战魏军被斩首4.5万人,此战之后,魏国尽予秦国河西之地。
雕阴之战后,魏国霸权如昨日黄花,一去不复返了
《秦本纪》所记载的雕阴之战发生在秦惠文君7年,即公元前332年,相差18年。
《资治通鉴》记载:“(周)显王三十七年(即公元前332年),秦惠王使犀首欺齐、魏,与共伐赵,以败从约。…… 魏以阴晋为和于秦,实华阴。…… 显王三十九年, 秦伐魏,围焦、曲沃。魏入少梁、河西地于秦。…… 显王四十年, 秦伐魏,渡河,取汾阴、皮氏,拔焦。”
这些记载与《秦本纪》记载基本相符。
另查近现代史学家整理的《战国大事年表》记载:“公元前332年,秦公孙衍攻魏雕阴,俘魏将龙贾,斩首八万,魏割河西残地”……
《魏世家》记载的雕阴之战是孤证,根据“孤证不立”原则,其雕阴之战可信度可以否决,这应该是司马迁的笔误导致。真正的雕阴之战应该发生在公元前332年,战后经过外交斡旋,魏国在雕阴之战的次年尽归还河西残地与秦国,魏国霸权从此日薄西山,无可奈何花落去。
综上分析,《大秦帝国》第一部《裂变》卫鞅完全收复河西以及第二部《纵横》张仪借犀首雕阴之战的胜势全面收复河西,后者更接近历史的真实。同样的,老龙贾死而复生,第二部也更接近历史真实。第一部不管是河西之战还是龙贾战死,都有美化卫鞅之嫌。秦孝公之后,秦惠文王弃商鞅但不废其法,并且继续引入列国优秀人才,使秦国这辆战车继续在统一的道路上疾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秦惠文王之后,商鞅之法在秦国彻底扎根,任何人都不能动摇了,一直到秦始皇一统中国。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kexue/30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