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今天要背诵的是北宋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提到了京口、瓜州和钟山三个地名,同时又描绘了江水、重山、春风、明月这些意象,全诗短短28个字却呈现了相当丰富饱满的场景,既有景和物的描写,又有思和悟的传达,可见王安石的创作笔力如同他的官场能力一样过硬,无可挑剔。
但是,诗中可以感觉出那种淡淡的忧伤和些许的遗憾,“春风又绿”的欣欣向荣并不能排解“何时照我还”的忧思难耐。阳光和煦,芳草萋萋,春意正浓,春风过处惹绿了烟雨江南,一个“绿”字传递了无数的神韵。
我们上学那时候,老师没少讲这个如神来之笔的“绿”字,说它用的好、写的妙,反反复复改了十来回才定稿,大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架势。古往今来很多人都在推崇这个“绿”,已经成了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不过,随着年岁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绿”字的画面感太过鲜艳了,花枝招展,浓烈上头,倒不是因为现代人赋予这个字语意的微妙变化,而是它剥夺了我们进一步想象和脑补的空间。
江南岸由清冷萧疏到春寒料峭再到春意盎然,本身就是动态演进的过程,温度螺旋上升,色彩逐渐明朗,虫鸣鸟啼,万物萌动,生机勃发,这个等春来的场景应当是千人千面、面面不同。“绿”字足够动感、足够艳丽,既浓烈又单调,很难概括春的颜色。
所谓“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风又飘飘,雨又萧萧”,春天何止是一种色彩。不过,王安石的确是“一片春愁待酒浇”。一边是江南春意如画,另一边却要伴月而归,这当然是黯黯春愁无处诉。王安石到底要归还何处呢?作者泊船瓜州,南望京口,西眺钟山,从诗中看似乎是要急切地返回钟山暂居之所。
这时的王安石已经变法失利,罢相丢官,外调江宁府,与钟山为伴,过着“终日看山不厌山,山水空流山自闲”的日子。看山是无可奈何之举,自闲是百无聊赖之状,这些都是官场失意惹的祸。一个人再怎么看淡风云也会心有不甘,想着东山再起,更何况他还是曾经的大宋宰相、朝臣之首呢。
王安石心心念念要“还”的应该不只是钟山,毕竟“钟山只隔数重山”。查了下地图,现在的南京钟山风景区距离扬州邗江区瓜州镇也就是55公里,跑高速一个小时就到了,100多里路放在古代也不是个事儿。
钟山和京口同在长江南岸,两地之间有栖霞山、宝华山、武岐山、五洲山等,这些大概就是作者诗中的“数重山”。京口和瓜州只有一江之隔,钟山不过百里开外,三地距离并不算远,王安石对第二故乡的思乡情还不至于那么浓烈。
真正让王安石挂念的是朝局、是政事、是变法、是复相,作者不是要还乡,而是要还朝。#头号周刊#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kexue/247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