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庆告诉记者,过去的老梅铺其实是指苏家岩一带。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吴忠斌 报道:郧阳区梅铺镇历史源远流长,著名的猿人遗址、恐龙骨骼化石及恐龙蛋为研究人类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依据。有人说梅铺是因盛产杨梅而得名,也有人说是因驿站演衍而来。近日,记者驱车来到这个“四方商贾云集来”的地方,实地探访了梅铺地名的由来与演衍过程。
梅铺一名最早见于《后汉书》,古代盛产杨梅
近日,记者驱车两小时来到梅铺镇。得知记者来意后,梅铺镇党办主任王永亭带记者来到档案室,找出了一本《梅铺志》。
据《梅铺志》记载,梅铺地名最早见于《后汉书·光武帝纪·下隅传》,文中记载:刘秀退兵梅铺一带,人困马乏,饥饿难挨,一匹骏马仰天长嘶,两蹄创地,掘之而得甘泉,曰“马嘶泉”。由此看来,梅铺这个地名早已传世。
“之所以叫梅铺,一个主要原因是此地盛产杨梅。”王永亭告诉记者,梅铺境内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湿润,适宜杨梅生长,传说杨梅品种众多,有乌梅、红梅、粉红梅、豆梅、金瓜梅、白水梅等。由于气候和土质的原因,当地的杨梅具有核小、粒大、肉厚、汁多、酸甜解渴的特点。最初,境内杨梅皆为天然生成,后来人们不断引进、培育新品种,大量的果实被送到驿站旁的市场进行交换,或售给路人解渴。杨梅遂成为当地的土特产,远近闻名。
今年69岁的王定庆是梅铺镇政府所在地梅家铺村三组村民。他向记者证实,距梅铺古驿站5里的地方叫做“杨梅枝沟”,这个地名流传至今。而距其30里的郑家垭另一个地名就叫“梅子”。
当过20多年村干部的王定庆对梅铺的历史很了解。他介绍,梅铺得名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梅铺古驿站。
在郧阳地区,许多有驿站、驿馆的农村集镇都演衍成带有“铺”字的地名。霍中南《郧阳驿道》一文中就举了“得胜铺”、“陈家铺”。
据了解,梅铺古驿站向东40里到旧时的淅川,南行40里到习家店,处于官道的交叉地。依靠这个优势,当地不仅有吃住的驿馆,而且还有商店,在现梅铺街下街河口处的苏家岩形成了繁华的街市。
传说,曹操为了驱使士兵进击,演出的“望梅止渴”典故也发生在这里。后来曹操部属中有伤兵留在此地定居,在附近建设了两对面街市,称为“曹家街”,即现在的泉湾村陈家营后沟。此说是否真实,史海无考。不过,人们说那里确有一条古街,解放前那里不仅有大堆的瓦片,还有房屋地基留下的石条。
梅铺地理位置独特,曾“神路”“官路”并存
据《梅铺志》记载,在梅铺地名的演衍过程中,形成了通名与专名,通名有东乡、东梅乡、双梅乡,梅铺区(公社、镇)等。这些地名随历代行政建制的变化而变化,而特定名字就是梅铺。
为何梅铺地名历时上千年而不变,流传至今呢?
这和梅铺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国榷》中说:“秦之栈道……可入襄郧”。又说:“出内乡、淅川有栈道,可入郧”。出内乡经淅川入郧地,主要通道有三条:一是由荆紫关入郧;二是由滔河入郧;三由均县(现丹江口市)入郧。而梅铺距淅川老城最近,不难看出由滔河经梅铺,是淅川入郧最理想的通道。
唐武德年间(618年—626年)到贞观年间(627年—634年),武当山初具规模,梅铺地域内建立了“朝山观”。这里拥有了淅川(古称淅州或淅阳郡)至丹江口(古称均州或武当郡)的“神路”和“官路”,成为重要交通要道和边境集贸市场。围绕着“神路”和“官路”,不仅设有驿馆专供官差食宿,也有“客肆”、“店铺”供过往行人和朝山者食宿和买香表、食品、草鞋等物,形成为边界地区的小集镇。
梅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既然是在苏家岩下的河街,而苏家岩的地名一直延续至今,为什么不叫“苏家铺”?原因就在于没有反映出地理特征和物貌特点。传说苏家岩古时候是大片野生杨梅,远近闻名,加之史传我国在晋隋时,民间开始把野生杨梅移植到庭园内,以观梅、赏花,因此,人们就叫有驿站的地方为“梅铺”。
梅铺的兴盛还和当地延续多年的“会”有关。古人有过“花朝节”的习惯,以庆祝百花的生日来赶“会”。唐人《提要录》中说:“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记载的是民间自唐代开始把二月十五日当作百花的生日。《旧唐书·罗成传》也说:“每逢花朝月夕,与宾佐赋咏,甚有情致。”这是说每逢这一天,人们聚在一起赏花、咏梅,庆祝百花生日。这种“花朝会”后来演变成“物资交流会”,延时几天。到了宋代,朝山观由于在三月三日要庆祝祖师爷的“圣诞会”,于是两会合并一起。《梦梁录》中说:宋代把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定为“真武佑圣真君圣诞”,由皇帝“降赐御香”,进行隆重的庆贺。为了庆祝这种会,一般要唱3天大戏,于是朝山观修建了戏楼。这种庆会同物资交流会相结合,吸引远近数十里豫陕地区边民前来赶会。这种“会”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四十年代,由于朝山观毁于大火而观倒会散。
杨梅盛产、驿站兴盛、“花朝会”盛行,这里都使梅铺不仅有通名存在,而且还有这个专名存在。
老梅铺已被水淹,现在的梅铺镇政府所在地是“梅家铺”
梅铺集镇。
王定庆说,梅铺地名在演衍过程中,出现了由误传而形成的另一个名字“梅家铺”。
传说1935年农历六月初六,梅铺发生百年一遇的洪水,将梅铺河街冲毁,原住居民搬到上游居住,形成了一片新的居民区(即现在的梅家铺)。那里没有一家商店,后来由河南淅川县城里一家姓王的商人在现机械厂附近开设了一家字号为“斋茂祥”的商店。那时的人都叫它“铺子”。外地人不知根底,认为那里整条沟都叫“梅家沟”,于是就叫它“梅家铺”。到民国晚期,这条沟里又新开两家店铺,附近的人都把这一区域叫“梅家铺”。
王定庆说,从现在的梅铺街范围来看,梅家沟只是一条岔沟,并不代表整条山沟。解放后,新建的梅铺街上至镇政府一侧的工商所,下至电站厂房处。这里原是党沟河的出口段,河谷两旁没有成片居民点。明末农民起义军开挖“渠凳沟”后,挖的土填了河谷,形成一条土岭叫“长岭”(现镇政府驻地)。紧邻长岭的两条支岔沟内,搬去二三家梅姓人家后,才有“梅家沟”这个地名。梅家沟往下是张沟,再往下是张山、苏家岩。而街的另一侧,位于镇政府侧对面处,古代有一座“侯王庙”,这个区域叫“后岭”。顺岭向东去,有个叫“枣树园”的地方,岭的尽头处叫“前岭”。现在整条街区,是由几个不同的名字来代表不同的地段,因此并不统称为“梅家沟”。
1951年,区政府地址由寨湾迁到梅铺后,就改称“梅铺”,并延续到现在。虽然由误传而出现了梅铺的一个别称,但也是一个存在几十年的客观事实。不过,人们习惯性地把现在的梅铺街叫“梅家铺”,这也是梅家铺村的由来。1984年,当时的区辖乡级镇也定名叫“梅家铺镇”,正式把这一名字使用于行政建制,以后的县辖镇也有叫“梅家铺镇”的地名称谓,这也算地名的进一步演衍。
2001年6月至今,由于全省机构改革全县乡镇合并,梅铺再度单设为梅铺镇。
在王定庆的带领下,记者来到离梅铺镇政府约一公里的苏家岩,只见这个曾经繁华的街市已沉入水底,只留下光秃秃的山岩和波澜不惊的水面。
斗转星移,苍海桑田。梅铺这个地名在不同的时期被衍生出不同的版本,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仍可间或看到它曾经的繁华和荣耀。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kexue/235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