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中国书法史上名家辈出,名作数不胜数。每一件书法作品都能体现出书法家的个人修养、个性魅力和时代精神。中国传世书法名帖,千百年来沧桑流转有序,通过那些各具特色的名字题跋和历代印记,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它们极富传奇的身世与经历。在这众多传世书法名帖中,东晋王羲之家族的《三希宝帖》、王羲之的《兰亭序》、唐代欧阳询的《仲尼梦奠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怀素的《自叙帖》、北宋苏轼的《黄州寒食帖》、米芾的《蜀素帖》、宋徽宗赵佶的《草书千字文》、元代赵孟頫的《前后赤壁赋》和明代祝允明的《草书诗帖》被誉为“中华十大传世名帖”,是中国书法史上10颗耀眼的明珠。
1.《三希宝帖》(东晋)王羲之家族
《三希宝帖》是书圣王羲之家族留给后世三件书法作品(分别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其中经过专家鉴定,《快雪时晴帖》和《中秋帖》为后世摹本,只有《伯远帖》乃王珣真迹。《快雪时晴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秋帖》和《伯远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1)《快雪时晴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现存此帖为唐代摹本,此贴纵23cm,横14.8cm ,行书四行,二十八字。乾隆所写的“神”字在中间,左侧为赵孟頫所写跋,右侧为王羲之所写《快雪时晴帖》。
(2)《中秋帖》为东晋书法家王献之的书法作品,现存此帖为唐代摹本,纵27cm,横11.9cm,行书3行,共22字,文字为:“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3)《伯远帖》为东晋书法家王珣的书法作品,纵25.1cm,横17.2cm,下图红色框中为《伯远帖》墨迹,左侧为董其昌附题。
2.《兰亭序》(东晋)王羲之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等,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风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真迹殉葬昭陵,有摹本、临本传世,以“神龙本”最佳。此帖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的萦带,纤细轻盈,或笔断而意连,提按顿挫一任自然,整体布局天机错落,具有潇洒流丽、优美动人的无穷魅力。
3.《仲尼梦奠帖》(唐)欧阳询
《仲尼梦奠帖》为唐代书法家欧阳询所书,此贴纵25.5厘米,横33.6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仲尼梦奠帖》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全贴九行,每行九字,共七十八字。有元人郭天锡、赵孟、杨士奇、高士奇、王鸿绪诸人跋文。《仲尼梦奠帖》笔路极近王羲之的《兰亭序》,是欧阳询传世墨迹中最为可信、也最为精彩的,其中显示出充满自信的意趣。美妙的情调与意趣,渗透了对新笔法与新形式的自负与自由。本帖用墨淡而不浓,且是秃笔疾书,转折自如,无一笔不妥,无一笔凝滞,上下脉络映带清晰,结构稳重沉实,运笔从容,气韵流畅,体方而笔圆,妩媚而刚劲,为欧阳询晚年所书,清劲绝尘,诚属稀世之珍。
4.《祭侄文稿》(唐)颜真卿
《祭侄文稿》全称《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此贴纵28.2厘米,横75.5厘米,二十三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二百三十四字。铃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鲜于”等印。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5.《自叙帖》(唐)怀素
《自叙帖》是唐代书法家怀素于唐大历十一年或十二年(776或777年)创作的草书书法作品,为纸本墨迹卷。此贴纵28.3厘米,横775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自叙帖》为怀素自述其生平大略,兼录颜真卿、张谓、戴叔伦等人对其的赠诗成文。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如锥划沙盘,纵横斜直,无往不收。全卷强调连绵草势,运笔上下翻转,忽左忽右,起伏摆荡,有疾有速,有轻有重,通幅于规矩法度中,奇踪变化,神采动荡,实为草书艺术的极致表现。
《自叙帖》自唐末五代以来一直是草书领域的热门法帖,在中国草书史上承前启后,在书法艺术领域影响深远。它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人称“天下第一草书”。
6.《黄州寒食帖》(北宋)苏轼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7.《蜀素帖》(北宋)米芾
《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为北宋书法家米芾所写。墨迹绢本,行书,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北宋时,蜀地(四川)生产一种质地精良的本色绢,称为蜀素。有个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裱成一个长卷,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只在卷尾写了几句话,空出卷首以待名家题诗,以遗子孙, 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一直到北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米芾三十八岁时,米芾见了“当仁不让”,一挥到底,写得随意自如,清劲飞动,真似如鱼得水一般,他在上面题了自作五七言八首诗,这就是《蜀素帖》。此卷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
《蜀素帖》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势,不衫不履。用笔纵横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章法上,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章法。总之,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一洗晋唐以来和平简远的书风,创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所以清高士奇曾题诗盛赞此帖:“蜀缣织素鸟丝界,米颠书迈欧虞派。出入魏晋酝天真,风樯阵马绝痛快”。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8.《草书千字文》(北宋)宋徽宗赵佶
《草书千字文》是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由宋徽宗赵佶书写的狂草书法作品,该作写在一张长为11.72米的描金云龙底纹白麻纸上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该作书写的内容为南朝大臣周兴嗣创作的《千字文》。作品在保证线条质量的基础上,写得很迅疾威猛,气势浩荡,一泻千里,有“舍我其谁”之势 。全篇虽为长卷,却笔跃气振,跳动不息,毫无倦笔 。如同一首优美奔放的交响乐以书写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 。
9.《前后赤壁赋》(元)赵孟頫
《前后赤壁赋》又称《赤壁二赋帖》,是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于元大德五年(1301)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帖是应友人之约而书,为纸本册页,全帖共书八十一行,其中《赤壁赋》四十六行、《后赤壁赋》三十二行,署款三行,并有苏轼像于帖首。在此二赋中,原文作者苏轼凭吊古迹,抒发了对江山风物的热爱与旷达的心胸,但也有对人生虚无的消极思想。
《前后赤壁赋》中前后二赋为赵孟頫同时所书,风格却略有不同,但该帖总体上分行布白疏朗从容,用笔圆润遒劲,宛转流美,风骨内含,神彩飘逸,尽得魏晋风流遗韵。
10.《草书诗帖》(明)祝允明
《草书诗帖》,被誉为明代奇才草书绝品,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纵36.1厘米,横1147.5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帖为祝允明代表作,内容为曹植的《白马篇》《箜篌篇》《美女篇》《名都篇》四首。
此帖开张舒放,跌宕奇逸,笔力遒劲,点画狼藉,看似乱其实不乱,看似散其实气脉贯注,并不因率意而潦草,笔笔都能断而后起,能于使转中见点画,故通幅视之,显得神采奕奕,气势豪放。王世贞《艺苑卮言》评祝允明书谓:“晚节变化出入,不可端倪,风骨烂漫,天真纵逸。”此帖足可当之。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kexue/144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