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东北稻区的特点和生产需求,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研究组与中国水稻所钱前研究组、北方粳稻中心张国民研究组合作,以稻米优良品质相关基因、高产基因和抗稻瘟病基因为主线,利用分子设计育种新技术,经过精心分析和设计,育成了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宜东北稻区和西北稻区种植的“中科发5号”和“中科发6号”新品种。
“中科发5号”(国审稻20180077): 具有高产、优质、多抗、分蘖强、灌浆速度快、适应性广等优点。在2016和2017年的国家北方早粳晚熟组区域试验中,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88.84千克,比对照吉玉粳增产9.32%;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53.68千克,比对照吉玉粳增产14.86%。全生育期150天,比对照吉玉粳稍晚熟;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0.1%,垩白粒率6.0%,垩白度1.8%,直链淀粉含量16.1%,胶稠度70毫米,长宽比3.0,达到部颁优质二级米;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2.0和2.4,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中科发5号”于2018年6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于2018年6月在农业农村部公告第65号上进行了公告。遗传发育所为该品种的选育单位,研究员刘贵富为该品种第一选育人。
“中科发6号”(国审稻20180071): 具有高产、优质、高抗稻瘟病、株型优良、适应性广等优点。在2016和2017年参加中早粳中熟组区域试验中,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79.78千克,比对照秋光增产4.1%;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43.64千克,比对照秋光增产2.45%。全生育期152.6天,同对照秋光相仿;质主要指标:糙米率83.3%,整精米率71.2%,垩白粒率8.0%,垩白度1.6%,透明度1级,直链淀粉含量15.2%,胶稠度70毫米,碱消值7.0,长宽比2.6,达到部颁优质二级米;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1.0和1.4,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1级和3级。“中科发6号”于2018年6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于2018年6月在农业农村部公告第65号上进行了公告。遗传发育所为该品种的第一完成单位,助理研究员陈明江为该品种第一选育人。
该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七大农作物育种”重点专项、863项目和中科院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先导科技专项等的资助。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国,让科学知识在网上和生活中流行起来。温馨提示:以上为科普百分百网上阅读所浏览内容,转载分享只为知识传播和学习宣传,本文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如有意见建议,请私信留言,我们会及时处理。欢迎关注,谢谢。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kexue/128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