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女性口味的洛可可
17世纪路易十四一朝的艺术是属于男性的,它来自那个君王的口味——要庄重和威严,建筑成为主要的体现,正如当时一位欧洲君主说过的话——“君王通过他的建筑而使自己不朽”。
到了18世纪,路易十五一朝的艺术则完全是女性口味——是精致和细腻,主要体现在室内装饰和各种小物件上,是优雅而绝非宏大的艺术,事实上洛可可风格的确来自一位女人。
路易十五算是法国历史上最具矛盾性格的国王,优柔寡断,却把内心的胆怯掩藏在一位专横国王的面具之后。这是因为在他1710年出生在凡尔赛宫不久,他的父母和他的兄弟们在三年内相继死于天花, 结果他成了王室中唯一的男性继承人,在非常细致的监护下度过了每一分钟。
虽然他?在染了天花之后活了下来,但从5岁开始就完全成为孤家寡人,没有父母,没有兄弟姐妹,这样的家庭背景塑造了这位法国君主的性格。他因此总渴望母性的存在,设法获得妇女的亲密陪伴。
他1725年和波兰国王的女儿结婚,立刻爱上了比他大七岁的妻子,在婚姻的头8年中,对她忠贞不二,他们共生有10个孩子,但之后他开始持续做不忠的丈夫角色,很多精力都花在对妇女的追求中。在他众多的情妇中,蓬巴杜夫人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个。?
?
蓬巴杜夫人自然是美貌的,但同时也非常聪明有才智,她的能力才华换来了优柔寡断的国王对她倚重,她从生活到内政几乎做成了路易十五朝廷的总管,谁想得到国王的恩赐和提升,就非得去走她的门路不可。
路易十四时代,站在国家最中心位置的是国王本人,投射在艺术上的是国王的趣味。而在路易十五时代,站在中心位置的已经是这个被认为是“影子皇后”的女人了,是她的个人趣味投射在艺术,服装,园林,礼仪公关等各种领域,主导了宫廷生活的各个方面。
就是这位著名女人的口味形成了洛可可风格,她甚至被称为“洛可可之母”。当时的宫廷画家布歇画的这幅《蓬巴杜夫人》, 她在画面上侧身静坐的姿势显得极其优雅高贵,蓝绿色的巨大裙子,几乎占据了画面的一半,然后她娇嫩的脸庞和前胸在深色的背景中浮现出来,更加显得艳丽夺目。
洛可可与中国风
17世纪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中国瓷器进入并在欧洲开始流行,欧洲人从来没见过这么精美的器皿,上了釉的表面如此晶莹,图案又那么鲜明,色彩非常亮丽,简直不知道这种晶莹如玉的器皿是如何制成的,于是中国瓷器成了西方贵族的宝物,成为财富与身份的象征。 也因此在18世纪的欧洲中国风盛行一时。
蓬巴杜夫人在进宫前,就和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等著名文人很熟悉。其中,伏尔泰和她的关系最好。伏尔泰正好非常推崇中囯文化,他的这个态度就极大地影响了蓬巴杜夫人。
这样,法国宫廷的审美就为之一变。洛可可表面上是模仿岩洞、 贝壳和钟乳石的不规则和不对称,但实质却是伏尔泰们所理解的中国风。其精髓有?两个关键词:精致和细腻。
蓬巴杜夫人最欣赏的画家布歇,与蓬巴杜夫人并称洛可可双翼。布歇的作品才称得上是深得洛可可三昧。
布歇在中国风最盛的1740-1760的年份中,沉迷于中国题材,画过许多的中国题材:比如《中国婚礼》,《中国集市》,《中国皇帝》,《中国渔夫》等等。他笔下的中国人和中国生活,看着也是被彻底洛可可化了。
?
正是因为受了中国的影响,洛可可时期对女性之美的标准,也明显东方化了。比如布歇的《牧童向牧羊女吹笛求欢》和《狄安娜出浴》,以及《梳妆》。
?
?
?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kexue/119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