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其善者而从之”,这是杜聿明一生的信条。
他出生地主家庭,却在新思潮影响下毅然投身于革命;他半生戎马,从国民革命到抗日年代,一直坚守三民主义信仰;他穷途末路,黄海被俘,却为了义与信,誓死追随蒋介石;他十年改造,获得重生之路,投向人民的怀抱;他历经十年浩劫,丧子之痛,风雨欲来,不改初心。他在余后终生,为了祖国统一奔波辗转,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杜聿明。
正题开始之前,新来的朋友别忘了点点关注,既能回顾往期文章,又不错过之后的精彩内容。
以身许国,戎马倥偬
一九零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在陕西省米脂县东区杜家湾一个地主家庭,一个小男孩儿降生了。这个男孩儿就是杜聿明,将从这里,开启他的传奇人生。杜聿明的父亲杜良奎,是一位清末举人。杜良奎一生不屑于仕进,而是喜欢教书育人,但另一方面又是一位热血青年,受到革命思潮影响,参加同盟会,喜欢打抱不平,颇有一股侠气。
杜聿明受到父亲的影响,从小喜欢舞刀弄枪,在榆林中学读书接触《新青年》杂志之后,更是确定了他投笔从戎的决心。1923年,19岁的杜聿明与大他两岁的曹秀清结婚,同年杜聿明中学毕业后,他毅然决然报考黄埔军校,来到离家千里迢迢的广州,经过艰难的换乘轮之行,杜聿明等十一位陕籍青年到达广州,经过于右任先生的推荐,这十一位青年顺利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
在这里,他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这是一个命运的转折点。敉平商团之乱是他参加了第一次战争;东征战役中的淡水之战,他与陈炯明叛军展开正面进攻,这是他第一次坚定自己的三民主义信仰;碧云寺护灵时,他沾染恶习,不能自持,但遭遇了撤职后幡然醒悟,奋起前进。
在杜聿明的戎马生涯中,昆仑关战役让他脱颖而出。在这场战役中,杜聿明以敏锐的觉察力做出正确的战略部署,认为宜趁日军地形不利之机,逐步缩小包围圈,将敌军包围歼剿。三十一日昆仑关战役宣告结束,这场战役以中国军队的重大胜利而告结。这场战役捷报传出,举国欢腾,人们纷纷记住了这位将领杜聿明。
但杜聿明却没有得意忘形,杜聿明强调说:“本军是民众的武力,民众是本军的父老。所以诸位要是记载这一次胜利,千万要带一笔:本军的胜利,其实也就是民众的胜利。”
黄海苦战,命运转折
时间飞逝,一晃到了内战决战时期。曾有人形容杜聿明打这场淮海战役,可以说是以赴刑场的心情上了战场,确实如此。战役一开始,国民党军队就陷入到了被动的局面。11月9日晚,杜聿明从北平飞抵南京,已经感觉到这场战争胜算无几,但是事已至此,只能硬着头皮上,他自嘲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杜聿明当晚立即飞往徐州,作出了战略部署。但苦于情况不明,而导致错失时机,最终碾庄解围失败。
杜最终决定放弃徐州,但是在各部准备行动时,误将指挥电线撤收,导致失去控制,形成大乱。21日晚,徐州解放,而此时的杜聿明在继续撤退,三日上午,杜接到蒋的亲笔信,希望他转攻濉溪口。这使杜陷入到进退两难之境地,在百般纠结之后,杜聿明下定决心,逃亡已晚,打亦无望!
12月3日晚,各部按蒋介石新命令向濉溪口方向前进,到了陈官庄地区,已经是山穷水尽,无回天之术。杜聿明在被围的四十天中,不仅饱受着缺粮少弹的物质上折磨,同时内心也遭受了精神上的折磨。到底是打是降,还是跑?杜聿明认为突围不会成功,而遗弃官兵,是他所不能够办到的,他希望自己对得起部下。
到了六日中午,我军发动声势浩大的攻击,国民党已经斗志全失,一触即垮,杜聿明准备以身殉国,被部下拦下,杜就这样被俘。在被盘问中,杜聿明谎称名字为高文明,暂时躲过。后在被看守过程中,战犯这个词始终悬在杜聿明头上,让他坐立难安,他决定顽抗到底,又进行了自杀,撞得头破血流之时被救下。
黄海被俘,这对于杜聿明来说是一个屈辱的开始,但是它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通过后来的改造,它让杜聿明摒弃了他那所谓的不成功便成仁,以身殉国的理念,重新唤起在内心深处的为民思想,那些在年少轻狂时的家国理想,突然意识到共产党才是真的一心为民的,是可以信赖的。
重生之路,投向人民
杜聿明被俘虏之日起就受到了人民解放军的优待,人民解放军并不会对俘虏虐待,而且能够合理照顾其饮食起居。在发现解放军的形象并不是像国民党原来宣传的那样可怕后,他的心情逐渐缓和下来,但是内心对共产党有着很深的怀疑心理。
其实很好理解,他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从小受到的是大地主阶级的教育。之后受到革命思潮的影响,便投身于革命中,加入了国民党,他的人生轨迹与共产二字无关。这就决定了他不会理解也没有机会去理解共产党的理念。但是后来的一系列事件都使他消除了这种怀疑,改变了态度。
杜聿明本身的身体状况不佳,患有肺结核,胃溃疡等多种疾病。医务人员在对战犯进行诊断治疗时了解了这一情况,同时见杜聿明身体瘦弱,饮食少进,便每日一碗鲜牛奶为其进行滋补。杜聿明起先并不领情,甚至拒绝食用,因为他深知国民党方面也有此类的政策,先是进行贿赂诱惑,之后再套出自己需要的情报,这些善意的举动都被他看作是利用。
但是这些医务人员并没有介意,反而一直精心照顾他,直到他的慢性疾病好转痊愈。有一件事杜聿明印象深刻,他自己身体不好,腰腿不便,每每睡在硬床板上很是痛苦,医务者们知道后特意按照他的身体做了一副石膏板的模型,放在床铺上,这件事让他非常感动。这时他的内心已经渐渐开始了转变。
另一方面我党采取了温和的改造方式。党认为像杜聿明这样的顽固人物,如果对他实行高压手段,是不会有成效的,反而会非常容易起到反作用。所以我们是可以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说服方针,让他们自己感觉到共产主义的优点,让他们看到我们党治理下的新中国,让他们自觉认同我们的,并且是认真深刻的。同时我党还为他们建立小型图书馆,让他们能够进行学习,自觉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的渲染。
杜聿明本身视力不太好,在初期,他是无法进行阅读的,当工作者了解到这一情况,专门为杜聿明配制了近视眼镜,这是让杜聿明很是吃惊感动的,这副眼镜后来一直被杜聿明所珍藏,这也是他对共产党情感的见证物。这一系列事件让杜聿明也从刚开始的怀疑和猜忌态度转变为信服和感恩。杜一产生认同感,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重生之路,那就是接受共产党领导,重新回到人民怀抱的崭新之路,从此杜开启了人生的另一个新的篇章。
1959年9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主席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提交的建议,决定特赦一批已经从善的罪犯,而杜聿明在这批特赦名单之内。
杜聿明怀着激动的心情成为新中国公民的杜聿明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这成为他一生都难以忘怀的事。之后杜在红星公社接受了锻炼,同时又在全国政协履行了新职责。1961年2月,杜聿明的被任命为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在书写过去的战争经历时,他的思想改变是脱胎换骨的,他不再仇视共产主义,发现了三名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共同之处,那就是为了人民。蓦然回首发现很多都是相通的,所以他重获了新生,重投入了人民的怀抱。
蒋氏无情,丧子之痛
在杜聿明进行改造的同时,远在台湾的妻女却生活得很是艰辛。
杜聿明与其妻子曹秀清生育子女六位,三男三女,其中长子杜致仁因为学费所累,无法从哈佛毕业,选择吃安眠药离世;而长女杜致礼是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妻子,是一位很有名的才女,也因家道艰难,不得不放弃自己喜欢的大学,而转入普通学校。
1949年杜致礼与杨振宁结婚,定居普林斯顿,1953年杜致仁以优异成绩去哈佛深造,但深陷入债务危机。当时台湾当局宣传杜聿明战死,加之蒋介石对于杜聿明淮海战败被俘一事耿耿于怀,所以杜聿明妻女无所依靠只能靠着领取救济金度日,家道中落,一家人的生活很是艰辛。其中,有一件事很能反映出当时杜一家的为难。
曹秀清在杜聿明被俘之后从上海来到南京,希望蒋介石给个说法,但当时蒋介石闭门不见,无奈之下,她只身闯进总统府,并大喊:“请总统谈话!请总统谈话!”但蒋依然避之不理,由此可见蒋的绝情与杜家在杜聿明被俘后的艰难。
正因如此,因家道中落便认真学习期望重振家风的长子,杜致仁是极度希望能够靠着自己的学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为家庭出一份力的,所以他对这份学历尤为看重,所以承担的精神压力也是巨大的。当时的台湾银行在第三年学期突然中断贷款,导致杜致仁面临着三千美金的债务。
他一方面只能寄住在姐姐家,一方面求母亲筹钱,曹氏无奈只能写信与蒋介石,希望支援,但蒋只应允一千元且分两次给与,导致杜致仁内心大失所望并非常委屈,想到自己的曾经的家世显赫,想到现在的家道中落,想到父亲的卖命效忠,想到父亲的不明下落,愁苦中来。而姐姐姐夫因暂时拿不出钱来也只能好言相劝,却想不到弟弟晚饭之后进入卧室不再出来,翌日觉察不对劲破门而入时,发现杜致仁已经服用安眠药离世……
一方面不得不感叹蒋氏无情,银行取消贷款,蒋介石不满杜聿明战败被俘,只资助一千美金,不愿多给。而这一千美金只是杯水车薪,远远不够;另一方面感叹时运不济,当时的杨振宁一家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钱来资助杜致仁,错过时机,而第二年其姐夫便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条件便有所改善。这便让人不得不感叹时光错位所带来的无尽的遗憾。
而经历了丧子之痛的杜聿明,则是更加看清楚了蒋氏王朝的无情,曹秀清在1958年离台赴美后不到两年便知道杜聿明被俘还在活着的消息,通过中国政府的帮助,很快便绕道回国来到北京,与杜聿明团聚,并且带回了杜致仁的骨灰,一家人团聚,这也算是不幸之中的一点美好了。
风雨欲来,不改初心
在那个浩劫年代,杜聿明有了周总理的指示与保护,日子没有那么艰难。那段时间他除了每天劳动之外,就是学习。
到了1972年,就在中美恢复邦交的前后,杜聿明的女儿女婿杜致礼杨振宁夫妇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探亲讲学,周恩来总理也两次接见和设宴款待杨振宁博士及其家属。1973年暑假,杨振宁和杜致礼第三次回国探亲讲学时,得到通知,毛主席要接见他!
之后,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设宴,而杨振宁这次也发表讲话称要帮助祖国的科技发展以及友好交流。杜聿明回忆说:“宴会气氛非常亲切,周总理对待我们像一家人般欢聚一堂。”这些事情更加坚定了杜聿明留在大陆,做些实事的信念。杜聿明总是说:“国家的政策是不会变的”,他对于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充满着信心和期望,相信这或许是他所向往的初心。
爱国主义者—杜聿明
杜聿明在八十年代开始重新出任政协委员,并且关注工业发展,最重要的是杜聿明致力于祖国统一,在两岸之间奔波,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可以说历经风雨,他没有改变他的初心,即使后来有机会去美国,有机会回到从前,他也没有再想过离开,他是真的信服了共产主义。
像他一直所说的那样,择其善者而从之。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第一次,他放弃了吴佩孚的旧军阀,毅然选择黄埔,那个时候,他说的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到了如今,他相信了共产主义。。山雨欲来风满楼,尚有一栖安身之处,那便是初心,不改初心,方得始终。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先生逝世,在这一生中,他年少许国,戎马倥偬;淮海苦战,被俘改造;重生之路,人民之中;中年丧子,令人唏嘘;不改初心,方得始终。
正如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肖克在他的追悼会上所致悼词中说:“他虽然走过曲折的道路,但他有光荣的后半生,为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人民将怀念他。”是的,我们应该记住这样一位历史人物,我们会记得这样一位历史人物。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kexue/115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