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修己身,暂且小记当下的理解,方便未来回读增进,“温故而知新”。今分享于个人公众号,也请你多多指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志向于学习,三十岁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领,四十岁不被外在事物迷惑,五十岁知道该干什么,六十岁听得下难听的话,七十岁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不违背礼法】
这段很有名,即使没读过论语也能脱口而出,而且时常用这个自省自勉。其实认真读过之后,就能明白这是孔子讲述自己。我们和孔子的时代背景、自身经历不同,每个人真正明白事,幡然醒悟的年纪不同,而且我始终坚信永远都不迟,所以没必要一一去和孔子对照上,亦步亦趋。“志于学”“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当做我们修炼的几个境界,努力让自己修炼到“从心所欲”就是孔子这句话带给我们的智慧。
孔子十五岁就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并立志于此,对比我们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十五岁可能正青春期叛逆!我是工作后这两年才明白学习的重要性,然而早就过了十五岁,幸运的是,各种各样的知识都通过书籍为载体流传至今,我可以抓紧时间去弥补,让自己更有资本。三十岁,孔子已经开始到处讲礼,这是他安身立命的技能,解决了吃饭穿衣的问题。反思我们自己,如果没有真正的一技之长,还不努力学习赶上,三十岁就还在失业和找工作中徘徊。
对于“四十不惑”的理解,有人说是什么都明白的意思,说什么都清楚,做什么都对,我不认同,因为这明明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的“不惑”是指人到了四十,通过前面的经历和努力,不再迷惑于外物,不再用金钱、好处去衡量一切,而是有正确的价值观,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并且身体力行的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如此一来,假以数年,就能升华到“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就是清楚自身能力,明白什么能被改变,不刻意强求自己无力改变的人和事。孔子周游列国都是秉着“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这也是和自己、和他人和解,放下无谓的执念。
“六十而耳顺”于我自己还没经历,但是见过很多老人还喜欢抬杠、拌嘴,一言不合就吵起来,听不得逆言。《孔子世家》中记载,有人形容周游列国的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听到后说这人讲得对,自己确实如此,孔子知道别人这句不太顺耳的话也有一定的道理才不去争辩、驳斥,因此当我们能从不好听的话中找到好的一面就耳顺了。兼听则明,不让自己成为“老顽固”很值得我们修炼。孔子73岁去世,他说自己“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算是完全活明白了,他“从心所欲”的前提是“不逾矩”,知道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做的时候既不违背道德礼节,也不违背法律,内心是自由的,这可比倚老卖老要高尚太多太多。
我虽浪费了一些时光,但如今我们平均寿命提高了不少,我也立志终身学习,用一辈子去修炼,期望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
温馨提示:点关注,不迷路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kexue/11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