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和陛下的区别(殿下和陛下的区别在哪)


古人怎么称呼皇帝、诸侯

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帝制传统。所谓帝制,即君主专制政体,由一人终身担任国家元首,并通过世袭的方式进行更替。

在漫长的帝制史上,产生了许多对国家元首的特定称谓。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比如天子,古人认为君权神授,帝王乃是天之子,故称“天子”;比如皇帝,前文已经说过,秦并天下之后,秦始皇取天皇、地皇、泰皇之“皇”,再采纳上古的“帝”位号,合称“皇帝”,因此秦始皇号称“始皇帝”。

除了天子和皇帝之外,还有一些有趣的称谓。如果不了解这些称谓的由来,看古书时常常会觉得莫名其妙;而且这些称谓中还包含了古代生活中的各种礼仪、风俗,甚至建筑、车驾的形制。本文选取其中最富趣味性或者人们不了解其词源的若干关于皇帝、诸侯的称谓,一一加以解说。单字的有帝、王、君,单字以上的有陛下、万岁、大驾。

先说“帝”。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今之王,古之帝也。”《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在群臣的拥戴下,“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裴骃集解引述蔡邕的话说:“上古天子称皇,其次称帝,其次称王。秦承三王之末,为汉驱除,自以德兼三皇、五帝,故并以为号。汉高祖受命,功德宜之,因而不改。”

可见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最早称“皇”,其次称“帝”,最后称“王”。古籍中的记载也符合这三个称谓的变迁:最早的“三皇”,其说不一,但无非是指伏羲、神农、燧人、女娲、祝融或黄帝之类传说中的始祖;其次是“五帝”,其说也不一,大致指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唐尧、虞舜;最后是“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秦始皇之后,即一变而为“皇帝”之称。

不过奇怪的是,甲骨文中迄今并未发现“皇”这个字,金文中才开始大量出现,这说明“皇”是后起字,比“帝”、“王”的称谓都要晚,此不赘言。

很多读者朋友可能都不知道,虽然秦始皇将“皇帝”命名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但其实“皇”、“帝”合称却并非从秦始皇开始。《尚书·吕刑》中两次出现这一称谓:“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皇帝清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其中的“皇帝”是对前代已故帝王的尊称。这两句话都出自周穆王之口,意思是:“前代帝王尧哀伤怜悯众多被刑戮的人遭受不当刑罚。”“帝尧详细地询问百姓的疾苦,很清楚鳏寡之人对三苗之君的怨恨。”

金文中所称的“皇帝”则与此不同,古文字学家赵诚先生总结道:“皇帝当即皇天,指伟大的上帝或伟大的上天,说的是天帝而非人间之帝。这是西周铜器的皇帝,是形容词修饰名词构成的词组或短语。”

皇帝、上帝,这是今天的人们理解的“帝”的含义。那么,“帝”为什么既可以用来表示人间至高无上的帝王,又可以用来表示宇宙间的神呢?我们来看看“帝”这个字是怎么造出来的。

“帝”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汉字,同时也引发了古今中外无数学者们的争议。“帝”的甲骨文字形之一 (图39),这是一个象形字,中间是三根木柴,拦腰的一长横两短竖表示将木柴捆扎起来,最上面的一横代表天。徐中舒先生在《甲骨文字典》中说:“像架木或束木燔以祭天之形,为禘之初文,后由祭天引申为天帝之帝及商王称号。”

殿下和陛下的区别(殿下和陛下的区别在哪)

图39 甲骨文 [帝]

这个字形是古人祭天的形象写照,即所谓“禘祭”,在郊外燔柴祭天。《仪礼·觐礼》中规定:“祭天,燔柴。”“燔(fán)”是焚烧的意思。《礼记·郊特牲》中的规定略有不同:“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也。”日神为所有的天神之主,因此祭日即祭天。《周礼》中也有“以实柴祀日月星辰”的记载,“实柴”指“实牛柴上”,将用作祭牲的牛架到点燃的木柴上。这些都是祭天的仪式。

《尔雅·释天》中也说:“祭天曰燔柴。”郭璞解释说:“既祭,积薪烧之。”邢昺解释得更加详细:“祭天之礼,积柴以实牲体玉帛而燔之,使烟气之臭上达于天,因名祭天曰燔柴也。”将木柴堆积起来,焚烧用作祭牲的动物的躯体和玉器、丝织品,使烟气和香气上达于天,以此祭天,取悦诸神。

南宋学者郑樵在《通志·六书略》中认为“帝,像华蒂之形”,“华蒂”即“花蒂”。清末学者吴大澄进一步发挥道:“蒂落而成果,即草木之所由生,枝叶之所由发,生物之始。”意大利汉学家阿马萨里在《中国古代文明》一书中也持此说:“可以看出是由‘蒂’字,即花的梗和根茎和‘木’字组成,而字的上部‘一’则表示天。”“帝”由此而引申为万物之祖。有的学者更由此进一步认为“帝”像女性生殖器之形,因此而成为万物之始。但是这些解释跟“帝”的字形差距太大。

“帝”的甲骨文字形之二 (图40),字形更规整,最上面用两横代表天。白川静先生在《常用字解》中认为这是祭桌之形:“祭桌上摆放供神的酒食。一般的祭桌为‘示’,祭祀天帝的大型祭桌桌脚交叉,抓地稳定。摆放大型祭桌进行祭祀,谓‘帝’,亦指天神。‘帝’指自然神,最高神为‘天帝’。据金文可知,祖先之灵升至上天,奉侍天帝。祀‘帝’之祭典称‘禘’。”这个解释不符合“禘祭”的祭祀方式,“禘祭”是“燔柴”而祭,不是将祭牲和玉帛摆放在大型祭桌上而祭。

殿下和陛下的区别(殿下和陛下的区别在哪)

图40 甲骨文 [帝]

“帝”的甲骨文字形之三 (图41),中间拦腰的捆扎之形变成了长方的口形。张舜徽先生在《说文解字约注》中就是根据这个字形认为中间的长方口形“像日之光芒四射状”,并引《易经》“帝出乎震”,解释说“震谓东方,帝即日也”,又说:“其后人群有统治者出,初民即拟之于日,故以帝称之。”这个解释忽略了“帝”字形中的木柴之形,那些交叉的木柴难道是太阳发出的光芒?显然不像。而且也无法解释最上面的一横。

殿下和陛下的区别(殿下和陛下的区别在哪)

图41 甲骨文 [帝]

“帝”的金文字形 (图42),字形变得极其美观,但同时也开始变形,几乎跟小篆字形和我们今天使用的字形一模一样,但是却看不出造字的原意了。

殿下和陛下的区别(殿下和陛下的区别在哪)

图42 金文 [帝]

《说文解字》:“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谛”是细察之意,许慎的意思是说明察秋毫方能王天下,故以为号。这个解释不符合“帝”燔柴祭天的本义,只不过是其引申义而已。

徐中舒先生在《甲骨文字典》中总结说:“禘祭初为殷人祭天及自然神、四方之祭,其后亦禘祭先公先王。”这一解释最富有说服力。据《周礼》记载,周代有小宗伯一职,职责之一是“兆五帝于四郊”,五帝指苍帝、赤帝、炎帝、黄帝、黑帝,“兆”是“为坛之营域”,在四郊设置的祭坛。小宗伯负责在郊外设置祭坛,燔柴祭祀五帝,这正是祭祀自然神以及四方、五方之祭的真实写照,后来才引申为商王的专用称号,并进一步成为人间帝王的称号。

再说“王”。

先秦时期,天子和诸侯都可称“王”,秦汉之后,天子不再称“王”,“王”成为封爵中的最高一级。那么,“王”的本义是什么?为什么可以继“皇”、“帝”之后代表最高统治者呢?

《说文解字》:“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

这是许慎根据小篆字形所作的错误解说,林义光在《文源》中辨之甚详:“通三画未可云通天、地、人,天、地、人者,王亦非能参通之也。所引孔子语亦无考。”林义光的质疑十分有道理,中间一竖虽然连通了上下三画,但怎么就能够意味着参通了天、地、人呢?而且为“王”者也未必就能够真正参通了天、地、人。因此许慎的解释是附会之言。

欲知“王”的本义,我们还是来看看“王”的甲骨文字形之一 (图43),还有的写作甲骨文字形之二 (图44),吴大澄认为下面表示火,上面表示地面:“地中有火,其气盛也。火盛曰王,德盛亦曰王,故为王天下之号。”林义光也认同此说,张舜徽先生在《说文解字约注》中进一步发挥道:“地下之火称王,犹天上之日称帝。二者皆天地间威力最烈之物,故初民取以为统治者之号。”

殿下和陛下的区别(殿下和陛下的区别在哪)

图43 甲骨文 [王]

殿下和陛下的区别(殿下和陛下的区别在哪)

图44 甲骨文 [王]

但甲骨文的“火”实与这个字形下部的字符不合。徐中舒先生在《甲骨文字典》中的解释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可:“像刃部下向之斧形,以主刑杀之斧钺象征王者之权威。”

白川静先生在《常用字解》中阐释得更加充分:“象形,大钺的头部之形,加上斧柄为‘戉’(钺)。钺头刃部朝下,并非实用的兵器,实为显示君王尊严的仪礼之具,置于王位之前,用为王权之象征,因此‘王’指代君王、君主、帝王。”

“王”的金文字形 (图45),下面斧钺的刃部更加清晰,也更加栩栩如生,整个儿就像一把大斧。因此,“王”的本义就是一把刃部向下的斧钺。我们现在使用的“王”字,上中下三横等齐排列,再也无法辨认出斧钺之刃的形状了;实际上在“王”的小篆字形中,中间的一横向上紧挨着最上面的一横,将斧柄与斧刃区别开来,仍然有斧钺的遗意。

殿下和陛下的区别(殿下和陛下的区别在哪)

图45 金文 [王]

诚如白川静先生所说,斧钺早已由实用的兵器演化为仪礼之具,成为王者权威的象征。《尚书·牧誓》绘形绘影地描述周武王伐商时的仪仗:“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周武王左手持着用黄金装饰的大钺,右手举着用牦牛尾装饰的白色军旗,指挥军队。既为黄金装饰,如何能够实战?况且即使君王亲自执着斧钺,也绝不会真的冲到战场的第一线,自有士卒“为王前驱”,因此“黄钺”只不过是显示君王威仪的仪仗而已。

据《左传·昭公四年》载,齐国大夫庆封杀了齐庄公,三年后又遭到国内其他家族的围攻,只好投奔吴国。楚灵王联合诸侯伐吴,攻取了庆封的封邑,在杀死庆封之前,楚灵王“负之斧钺,以徇于诸侯”,让庆封背负着斧钺,在诸侯面前巡示,数说他弑君的罪行。之所以“负之斧钺”,就是将楚灵王作为君王的权威,通过斧钺象征性地加诸于庆封的身体之上。

《汉书·天文志》也记载了斧钺的类似功能。汉景帝中元二年,梁王刘武为了争夺王储之位,派人刺杀了反对他继位的大臣袁盎,汉景帝大怒,于是“梁王恐惧,布车入关,伏斧戉谢罪,然后得免”。“布车”指用布当作帷幔的车子,梁王不敢乘坐装饰华丽的车子,这是表示谢罪的意思;入关后,梁王趴到斧钺之上,同样表示谢罪,结果汉景帝赦免了他。“伏斧戉”,伏在斧钺之上,意味着向君王的权威投降。

这就是“王”为什么成为君王称谓的由来。实战中,斧钺的刃部一定要朝上,才会具杀敌之效;而在“王”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中,斧钺的刃部却偏偏朝下,显然只具备象征性,用斧钺来象征君王的权威,并从此固定为君王仪仗的工具。

再说“君”。

孔子的学生子夏在为《仪礼·丧服》所作的“传”中说:“君,至尊也。”郑玄注解道:“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君”的称谓不同于“皇”、“帝”、“王”:“皇”、“帝”之称只能用于天子;“王”则既可用于天子,亦可用于诸侯;而“君”既可用于天子,亦可用于诸侯,还可用于卿大夫,大夫以上都有封地,只要有封地的都可称“君”。

不仅如此,“君”还可以引申用作对人的尊称,相当于今天说的“您”,甚至女人亦可称“君”,比如汉武帝即位后,尊皇太后的母亲(也就是自己的外婆)臧儿为平原君。总之,“君”的称谓范围极广。这说明“君”缺乏“皇”、“帝”、“王”这些称谓的神圣性和惟一性。

那么,“君”为什么不具备神圣性呢?我们来看看“君”的甲骨文字形 (图46),上部是一只右手持着一根杖子,下部是“口”。这根杖子可不是一般的杖,而是神杖,只有神职人员才可以持有。下部的“口”是指用口发布命令。整个字形会意为神职人员传达神的旨意。“君”的金文字形 (图47),大同小异,只不过笔画更粗,字形更美观了而已。

殿下和陛下的区别(殿下和陛下的区别在哪)

图46 甲骨文 [君]

殿下和陛下的区别(殿下和陛下的区别在哪)

图47 金文 [君]

《说文解字》:“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尹”是古代部落酋长之称,只有他可以握有权杖。白川静先生则在《常用字解》中认为这个字下部的“口”并非是指嘴巴,而是“置有向神祷告的祷词的祝咒之器”,因此,“君”会意为“手持神杖、诵咏祷辞、能够召请神灵降临的巫祝的首长。巫祝的首长拥有统治权,因此氏族的首长谓‘君’。‘君’原指巫祝的长老,但后来用来指代君主、君王以及君子、主君”。

白川静先生最为卓异之处在于从不把“口”字当作口腔之“口”,而是认作一种祭祀的器具,他自己的术语是“祝咒之器”,里面装有各种祷词。如此一来,“君”就成为一种神职,进而引申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即《尚书》的定义:“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张舜徽先生则在《说文解字约注》中认为“君、威古声通。君之得训为尊,盖受义于威。因之一切有威而能发号之人,古皆以君称之”。

虽然“君”字形中的那只右手执持的是一根神杖,但每个部落都有这样的神职人员,或者白川静先生所说的“巫祝的长老”,绝对比不上天之子的“皇”、“帝”、“王”所具备的惟一性,因此“君”才可以加以引申,泛指一切可以发号施令的人。正如张舜徽先生总结的:“故子称父母曰君,妇称舅姑曰君,妾称其夫为男君,称夫之嫡妻为女君,子称父之嫡妻曰君母,妻称其夫曰君子,皆是义也。”

陛下

再说“陛下”。

“陛下”是臣子对皇帝的敬称。什么叫“陛”?《说文解字》:“陛,升高阶也。”“陛”是自低升高的台阶,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中国的古代建筑都建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基之上,所以必定要有台阶,要进入堂屋必定要“升阶”,一级一级台阶登上去,所以只能“登堂”才能“入室”,所以有“升堂”之称。普通的台阶就叫“阶”,帝王宫殿的台阶才叫“陛”。

古代天子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器物称作“九锡”,这是一种最高礼遇,其中就包括“陛”。

“九锡”分别是:一曰车马,二曰衣服,三曰乐则,四曰朱户,五曰纳陛,六曰虎贲,七曰弓矢,八曰鈇鉞,九曰秬鬯。

“车马”指御赐的各种驰骋游乐的车驾马匹;“衣服”指御赐的各种服饰;“乐则”指定音、校音的器具;“朱户”指朱红色的大门,赏赐给有德的诸侯或有功的大臣使用;“纳陛”说法不一,大致指专门赏赐给大臣,使其便于登阶上殿的木梯;“虎贲(bēn)”指勇士;“弓矢”指特制的红色和黑色弓箭;“鈇(fū)鉞”指砍刀和大斧,本是腰斩、砍头的刑具,赏赐给诸侯和功臣,象征着诸侯和功臣有征杀的大权;“秬鬯(jù chàng)”是用黑黍和郁金草酿成的香酒,“芬芳攸服”,酒香芬芳浓郁,饮后使人舒泰畅达。

旧制,“天子之陛九级”;陛上面的空地还要用朱砂涂成红色,叫作丹墀(chí);“陛下”的两侧还有执兵器的武士随时进行戒备。据蔡邕《独断》的解释:“陛下者,陛,阶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于阶侧,以戒不虞。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上书亦如之。”

百官奏事,不敢直接对天子说话,要呼叫在“陛下”的侍卫替自己转达。《吕氏春秋·制乐》载:“臣请伏于陛下以伺候之。”臣子和皇帝之间隔了九级台阶,得用多大声说话皇帝才能听见啊!因此要请侍卫转达。

“陛下”也是外国使节所能接近皇帝的最近距离。《战国策·燕策》记载荆轲刺秦王之事:“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荆轲请求“使毕使于前”,也就是说请宽容惊恐的秦武阳,使他能够从“陛下”登阶而上,完成他的使命;而荆轲能刺秦王是因为秦王特许他“升阶纳陛”,来到自己跟前的缘故。一个“顾”字,顾,回头看,表明荆轲已经走完了所有的台阶,直接面对秦始皇;秦武阳则还在“陛下”,正准备开始登阶。

由“陛下”一词又引申出“陛见”,表示臣子拜见皇帝;“陛辞”,臣子在陛下向皇帝辞别。

“殿下”本来和“陛下”的意思一样,都用作对皇帝的敬称。所谓“殿下”即指殿阶之下,殿阶之下岂非就是“陛下”?但后来“陛下”一词专用于皇帝,“殿下”一词就慢慢降级使用了。

宋人高承所著《事物纪原》中有详细的辨析:“汉以来,皇太子、诸王称殿下,汉之前未闻。唐初,百官于皇太后亦称之,百官洎东宫官对皇太子亦呼之。今虽亲王亦避也。始于汉。《续事始》曰:‘汉以前,未有此呼。’《魏志》:‘太祖定汉中,杜袭始呼之,时操封魏王,故袭呼殿下。’按此,自杜袭始也。《酉阳杂俎》曰:‘秦、汉以来,于天子言陛下,皇太子言殿下,将言麾下,使者言节下、毂下,二千石长吏言阁下,父母言膝下,通类相呼言足下。’”

杜袭是三国时期曹魏官员,当时曹操被封为魏王,杜袭因此呼为“殿下”,已经不用为对皇帝的敬称了。

至于“麾下”,“麾(huī)”是军旗,故用作对将领的尊称;“节下”,“节”是竹制的符节,古代使者出使时持节而行,故称“节下”;“毂下”,“毂(gǔ)”本义是车轮中心有孔的圆木,用以插轴,代指车,“毂下”即车下之意,使者乘车而行,故称“毂下”;汉代郡守的月俸为二千石粮食,“石(dàn)”是计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二千石的郡守尊称为“阁下”;“膝下”是对父母的尊称,如同说幼年时常依于父母膝旁;“通类”指辈分、地位相同的人,互相尊称“足下”,前文已述。

万岁

再说“万岁”。

众所周知,“万岁”是皇帝的专用称谓,除了皇帝之外,任何人不得僭越使用。据《宋史·曹利用传》记载,朝廷重臣曹利用的侄子曹汭有一次喝醉酒,“衣黄衣,令人呼万岁,杖死”。黄衣是皇帝的专服,曹汭不仅穿上黄衣,竟然还让从人呼喊自己“万岁”,结果被“杖死”,用刑杖活活打死,曹利用也因此降职。

清代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辨析道:“盖古人饮酒必上寿称庆曰万岁,其始上下通用为庆贺之词,犹俗所云万福、万幸之类耳。因殿陛之间用之,后乃遂为至尊之专称。而民间口语相沿未改,故唐末犹有以为庆贺者,久之,遂莫敢用也。”赵翼所说的“久之,遂莫敢用也”,其实正是从宋代开始才用于皇帝的专称。曹汭如果生活在宋代之前,是断断不会因为被人呼喊“万岁”而被杀的。

赵翼又说:“万岁本古人庆贺之词。”事实也是如此,“万岁”本为祝颂之词,祝福别人千秋万代,永远存在,上下皆可通用。《战国策·齐策》记冯谖(xuān)前往孟尝君的封邑薛地收租,假称孟尝君之命将债券一烧而光,“民称万岁”,这是薛地的百姓感谢孟尝君而发出的祝福之词。孟尝君不过是齐国贵族,而竟然可称“万岁”,由此可见最初的时候“万岁”确为上下通用的“庆贺之词”。

虽然《史记·高祖本纪》载有未央宫建成之后,刘邦在未央宫的前殿大宴群臣,“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但这里的“万岁”之称仍然是当时流行的祝福语,并没有任何神秘色彩。直到汉武帝时期,“万岁”的称谓方才神圣化。

据《汉书·武帝纪》载,元封元年的春天,汉武帝下诏吹嘘自己的中岳嵩山之行:“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登礼罔不答。”汉武帝登嵩山的时候,御史在旁护卫车驾,到了庙旁,随行的吏卒只听见嵩山发出了巨大的呼声,呼喊的就是三遍“万岁”,而汉武帝回礼的时候,嵩山也都答应了。颜师古注引荀悦的话说:“万岁,山神称之也。”

在古代统治者看来,这就是祥瑞之兆,兆示着登基的皇帝得到了上天的许可。从此之后,参见皇帝的朝仪和为皇帝祝颂的仪式上就充斥着“山呼万岁”的马屁之声,这一官场惯例就此固定了下来。因为是登嵩山而招来的呼声,故称“嵩呼”、“呼嵩”,或者干脆就称作“山呼”。

《元史·礼乐志》中规定:“曰‘跪左膝,三叩头’,曰‘山呼’,曰‘山呼’,曰‘再山呼’。”注解说:“凡传‘山呼’,控鹤呼噪应和曰‘万岁’,传‘再山呼’,应曰‘万万岁’。”“控鹤”指宿卫的禁军。由此可见,今人常常将这一礼仪误称作“三呼万岁”,其实正确的称谓应为“山呼万岁”。

不过,我们在影视剧中常常听到的“万岁万岁万万岁”整齐划一的呼喊并非起源于元代。据《宋史·外国传》记载,西南大海中的勃泥国国王向打遣使向宋朝进贡,上表称:“勃泥国王向打稽首拜,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愿皇帝万岁寿。”虽然这是“以华言译之”,但肯定是当时流行的对皇帝的祝寿语。

汉武帝的神话还没有完。太始三年的春天,汉武帝巡幸东海边的琅邪,在成山祭日,“山称万岁”。看来汉武帝对这种自我造神运动乐此不疲,竟然还没完没了啦!

将“万岁”之称神圣化,这才能够视之为皇帝专用称谓的起始。不过,诚如赵翼所说:“民间口语相沿未改,故唐末犹有以为庆贺者。”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载:唐代宗时期,叛将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党项等国攻唐,名将郭子仪与回纥结盟为誓,以酒酌地曰:“大唐天子万岁!回纥可汗亦万岁!两国将相亦万岁!”可见“万岁”仍然是上下庆贺之通称,一直到宋代才一变而为皇帝的专有称谓。

还有一个常用的成语“万寿无疆”,和“万岁”的情况一样,后世以之专用于祝颂皇帝,其实最初并非如此。《诗经·国风·七月》描写十月里将庄稼收进谷仓,村庄里举行盛大的酒宴,宰杀羔羊之后,“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兕(sì)”是像野牛的青兽,“兕觥(gōng)”即刻有兽头的酒器。农夫们登上聚会的公堂,举起刻有兽头的酒器,祝福提供聚会场所的主人万寿无疆,年寿长远,无边无际。可见在先秦时期,“万寿无疆”只不过是寻常的颂词和祝福语。

汉语中有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叫作“反义同词”,即一个词的词义系统中包含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义项,既可表示正面意思,又可表示反面意思。最典型的莫过于“冤家”一词,既可表示仇人,又可表示爱人。本来是仇人,恨极反而生爱,男女情侣之间那种似恨实爱、苦恼之极但是又无法分离的状态,用“冤家”来形容真的是太贴切啦!

“万岁”也是如此,既可祝福皇帝万寿无疆,又可讳称皇帝之死。《战国策·楚策》描写楚共王畅游云梦泽:“仰天而笑曰:‘乐矣,今日之游也。寡人万岁千秋之后,谁与乐此矣?’”“万岁千秋”即死后之意。

据《南史·齐豫章文献王嶷传》载:“嶷谓上曰:‘古来言愿陛下寿比南山,或称万岁,此殆近貌言。如臣所怀,实愿陛下极寿百年亦足矣。’”“貌言”即假话。王嶷堪称拍马屁的高手,皇帝能活一万岁,人人都知道是假话,但还是照说不误,惟独王嶷说自己只希望皇帝活一百岁已经于愿足矣,这是从反面来拍皇帝的马屁,可发一笑!

大驾

最后说“大驾”。

“大驾”这个敬称直到今天还在使用,不过已经变成了日常生活中通用的客套话,比如说大驾光临、劳您的大驾,此外还有尊驾、劝驾、挡驾等等用法。“大驾”和“尊驾”都是敬辞,“劝驾”和“挡驾”则是由敬辞引申而来的委婉语,“劝驾”是委婉地劝人担任某项职务或者做某件事情,“挡驾”则是谢绝来客的婉辞。

总而言之,这些敬辞或婉辞都跟“驾”有关,驾者,车驾也。鲜为人知的是,“大驾”的称谓在古代可不是随便能用的,而是专用于皇帝,是皇帝的代称,除了皇帝之外,任何人都不准使用。

蔡邕在《独断》一书中说:“乘舆出于律。律曰:‘敢盗乘舆服御物。’谓天子所服食者也。天子至尊,不敢渫渎言之,故托之于乘舆。乘犹载也,舆犹车也,天子以天下为家,不以京师宫室为常处,则当乘车舆以行天下,故群臣托乘舆以言之。或谓之车驾。”

蔡邕所说的“律”指《汉律》,即汉代法典的总称。按照《汉律》的规定,不能偷盗御用的车驾和衣物。这段话中又出现了皇帝的另外两种称谓:乘舆和车驾。“渫渎(xiè dú)”即亵渎的意思。天子至尊,任何对天子的直接称呼都属于亵渎之举,而只能用天子所使用的器物来代称。之所以用“乘舆”或“车驾”代称,是因为天子不能总是住在京城的宫室之中养尊处优,既然以天下为家,那么就要“乘车舆以行天下”,巡视百姓的疾苦,这样才能做一个好皇帝。

蔡邕又说:“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有大驾,有小驾,有法驾。”天子的仪仗队称之为“卤簿”。这是一个很费解的名词,应劭在《汉官仪》中解释说:“兵卫以甲盾居外为前导,皆著之簿,故曰卤簿。”也就是说,“卤”通“橹”,是一种大盾牌,兵卫持着这种盾牌,在天子的外围进行防御;“簿”是簿籍,登记所用的册子。兵卫甲盾有先后次第,都一一登记在簿籍之中,天子出行的时候,按照先后次序作为前导,故称“卤簿”。

天子出行时扈从的仪仗队共分三种,分别是大驾、法驾、小驾。

“大驾则公卿奉引,大将军参乘,太仆御,属车八十一乘,备千乘万骑。”古人乘车,尊者在左,驾车的御者居中,还要有一人在右边陪坐,称为“参乘”或“车右”。陪坐的这个人必须是一位勇士,以备有突发事件,负责保卫天子的安全。

“大驾”的规模最大,公卿驾车在前充当导引车,太仆为皇帝御马,大将军在右边陪坐,跟随的车辆共有八十一辆。在以天子为核心的这个队列之外,尚备有千乘万骑,排场可谓盛大。

“法驾,公卿不在卤簿中,唯河南尹、执金吾、洛阳令奉引,侍中参乘,奉车郎御,属车三十六乘。”“法驾”的规模次之,公卿不在其中,河南尹、担任警卫的执金吾、洛阳令驾车在前充当导引车,侍从皇帝的侍中在右边陪坐,奉车郎为皇帝御马,跟随的车辆共有三十六辆。

“法驾,上所乘曰金根车,驾六马,有五色安车、五色立车各一,皆驾四马,是为五时副车。”“根车”是用自然圆曲而非人力加工的树木做车轮的车子,古人认为如果帝王有盛德,山中就会出根车,泉眼中就会出黑色丹砂,乃祥瑞之兆。“金根车”当然就是用黄金装饰的根车,只能供皇帝本人乘坐。古人乘车皆为立乘,即站着乘车,这叫“立车”;只有年老的高级官员或者贵妇人才可以坐乘,坐乘的车就叫“安车”,安坐的意思。

“法驾”的排场也很大,除了皇帝乘坐的金根车之外,还有五色安车、五色立车各一。“各一”可不是各有一辆,而是有青、赤、黄、白、黑五色的安车,和青、赤、黄、白、黑五色的立车,合起来就是十辆随从的副车,这就叫“五时副车”。

“小驾”的规模最小:“小驾,祠宗庙用之。每出,太仆奉驾上卤簿于尚书,侍中、中常侍、侍御史主者,郎令史皆执注以督整诸军车骑。”“小驾”乃皇帝到宗庙祭祀或者逢凶事举行哀吊时所用。出行的时候,太仆要将卤簿呈递给尚书,“注”即仪注,同卤簿一样,也是登记的册子,侍中、中常侍、侍御史担任主管,郎令史辅助,皆手执仪注以督率整顿诸军车骑。唐代时的规模更小,皇帝仅仅是乘坐四望车(四面有窗可以观望),侍卫清道而已;宋真宗时期,改“小驾”之名为“鸾驾”。

因为“大驾”的规模最大,最为隆重,因此皇帝就被尊称为“大驾”,相应地,陪同皇帝出行的官员称作“护驾”。皇帝到某处或者某地视察,称作“驾临”、“驾到”。发生战争,需要皇帝亲自上前线督战,这叫作“大驾亲征”,后来也叫作“御驾亲征”。

同样,皇帝死了叫作“驾崩”。“崩”的本义是山倒塌,古人把天子和皇帝的死看得很重,就像山倒塌下来一样,因此从周代开始帝王之死称“崩”,也称“驾崩”。“崩”或“驾崩”只能专用于天子或皇帝。

《礼记·曲礼下》中说:“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hōng),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士之死名为“不禄”,有人把“不禄”解释为死了就没有俸禄了,简直是笑话!“禄”的本义是福气、福运,郑玄解释“不禄”为“不终其禄”,没有福气继续当官啦!

把“不禄”解释为没有福气还有一个旁证,《礼记·曲礼下》中说夭折也叫“不禄”,“短折曰不禄”,当然是没有福气继续活着的意思。士是贵族阶层中最低的一个等级,从“不禄”的称呼中也可以看出来地位之低下,仅仅比普通老百姓的“死”高出一个等级。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dongtai/397438.html

(0)
鸟叔鸟叔
上一篇 2023年 5月 3日
下一篇 2023年 5月 4日

相关推荐

  • 北方年货清单列表(北方过年必备的年货)

    距离新年就只有2天了,这几天,全国各地都在准备年货,暖暖妈妈最近也老爱去市场晃悠,往往是大清早就约上邻居阿姨们一起去买买买,客厅现在都堆得满当当了。 一到年底,超市也好,商城也好都会各种打折促销,不过大家可千万别被折扣信息迷惑了,买回一堆实用性不大的年货。 今天,暖暖盘点咱北方过年必备的5种年货,尤其第一种,家家户户必备! 过年必备年货 1、坚果 坚果大家平…

    2023年 5月 1日
  • pvc和pu材质的区别(鞋底pvc和pu材质的区别)

    PVC?PU?超纤皮?皮沙发的这些材质你都知道吗? PVC: 制作工艺:将聚氯乙烯树脂(Polyvinylchlorid)、增塑剂、稳定剂等混合物、涂覆或贴合在基布上而得到的一种仿皮塑料制品。 特点:显著优势是价格便宜,配色多能够用于非接触面的减少色差。但比较薄,手感差,不划手摩擦比较大。且容易硬化、脆化,继而出现干裂,寿命短。 用途:较少用于易损耗的地方,…

    2023年 4月 29日
  • 怎么查询高速公路是否封闭(中国高速公路网)

    丨来源:交通运输部微信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 关于切实做好货运物流保通保畅 有关工作要求 交通运输部紧急部署各地 迅速开展高速公路服务区和收费站 关停情况自查自纠工作 上线 全国高速公路收费站和服务区 关闭关停自查自纠工作进展情况 公示网址链接汇总页面 及时向社会公布 全国高速公路收费站和服务区 关停信息、关停原因 拟采取措施、预计开通时间 绕行…

    2023年 4月 30日
  •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意思)

    1、读佛经律时应焚香端坐,如对圣容,不可靠背交足,有失恭敬。欲读经,必先静坐片刻,默念偈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诵经时,除双脚不可交叉外,也不可边诵经边吃东西。 2、读经宜字字理会义解,与心相应,不可草草涉躐。 3、读书当覆以经盖,以免灰尘积落。经上有灰尘当以净布拭之,不可用口吹尘。经典上不可放置世俗典籍及杂物…

    2023年 5月 15日
  • 花呗逾期怎么办(支付宝未二次认证花呗逾期怎么办)

    这几天,袁Sir因为忙于家事没有及时更新,但是咨询的相关问题一直没断过。昨天晚上,一名网友咨询我,说他借了网上的信用贷累计有3万余元,现在一直都会收到催收短信,而他因为找不到工作,暂时无力偿还,他想问这种情况他们会上门催收吗?会不会因为涉及到刑事犯罪而被抓去坐牢呢? 袁Sir的回复是这种属于民事借贷纠纷,不涉及到刑事犯罪,不会被公安上门,另外他们放贷平台会不…

    2023年 4月 21日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k37759@fox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