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和陛下的区别(殿下和陛下的区别在哪)


古人怎么称呼皇帝、诸侯

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帝制传统。所谓帝制,即君主专制政体,由一人终身担任国家元首,并通过世袭的方式进行更替。

在漫长的帝制史上,产生了许多对国家元首的特定称谓。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比如天子,古人认为君权神授,帝王乃是天之子,故称“天子”;比如皇帝,前文已经说过,秦并天下之后,秦始皇取天皇、地皇、泰皇之“皇”,再采纳上古的“帝”位号,合称“皇帝”,因此秦始皇号称“始皇帝”。

除了天子和皇帝之外,还有一些有趣的称谓。如果不了解这些称谓的由来,看古书时常常会觉得莫名其妙;而且这些称谓中还包含了古代生活中的各种礼仪、风俗,甚至建筑、车驾的形制。本文选取其中最富趣味性或者人们不了解其词源的若干关于皇帝、诸侯的称谓,一一加以解说。单字的有帝、王、君,单字以上的有陛下、万岁、大驾。

先说“帝”。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今之王,古之帝也。”《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在群臣的拥戴下,“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裴骃集解引述蔡邕的话说:“上古天子称皇,其次称帝,其次称王。秦承三王之末,为汉驱除,自以德兼三皇、五帝,故并以为号。汉高祖受命,功德宜之,因而不改。”

可见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最早称“皇”,其次称“帝”,最后称“王”。古籍中的记载也符合这三个称谓的变迁:最早的“三皇”,其说不一,但无非是指伏羲、神农、燧人、女娲、祝融或黄帝之类传说中的始祖;其次是“五帝”,其说也不一,大致指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唐尧、虞舜;最后是“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秦始皇之后,即一变而为“皇帝”之称。

不过奇怪的是,甲骨文中迄今并未发现“皇”这个字,金文中才开始大量出现,这说明“皇”是后起字,比“帝”、“王”的称谓都要晚,此不赘言。

很多读者朋友可能都不知道,虽然秦始皇将“皇帝”命名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但其实“皇”、“帝”合称却并非从秦始皇开始。《尚书·吕刑》中两次出现这一称谓:“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皇帝清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其中的“皇帝”是对前代已故帝王的尊称。这两句话都出自周穆王之口,意思是:“前代帝王尧哀伤怜悯众多被刑戮的人遭受不当刑罚。”“帝尧详细地询问百姓的疾苦,很清楚鳏寡之人对三苗之君的怨恨。”

金文中所称的“皇帝”则与此不同,古文字学家赵诚先生总结道:“皇帝当即皇天,指伟大的上帝或伟大的上天,说的是天帝而非人间之帝。这是西周铜器的皇帝,是形容词修饰名词构成的词组或短语。”

皇帝、上帝,这是今天的人们理解的“帝”的含义。那么,“帝”为什么既可以用来表示人间至高无上的帝王,又可以用来表示宇宙间的神呢?我们来看看“帝”这个字是怎么造出来的。

“帝”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汉字,同时也引发了古今中外无数学者们的争议。“帝”的甲骨文字形之一 (图39),这是一个象形字,中间是三根木柴,拦腰的一长横两短竖表示将木柴捆扎起来,最上面的一横代表天。徐中舒先生在《甲骨文字典》中说:“像架木或束木燔以祭天之形,为禘之初文,后由祭天引申为天帝之帝及商王称号。”

殿下和陛下的区别(殿下和陛下的区别在哪)

图39 甲骨文 [帝]

这个字形是古人祭天的形象写照,即所谓“禘祭”,在郊外燔柴祭天。《仪礼·觐礼》中规定:“祭天,燔柴。”“燔(fán)”是焚烧的意思。《礼记·郊特牲》中的规定略有不同:“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也。”日神为所有的天神之主,因此祭日即祭天。《周礼》中也有“以实柴祀日月星辰”的记载,“实柴”指“实牛柴上”,将用作祭牲的牛架到点燃的木柴上。这些都是祭天的仪式。

《尔雅·释天》中也说:“祭天曰燔柴。”郭璞解释说:“既祭,积薪烧之。”邢昺解释得更加详细:“祭天之礼,积柴以实牲体玉帛而燔之,使烟气之臭上达于天,因名祭天曰燔柴也。”将木柴堆积起来,焚烧用作祭牲的动物的躯体和玉器、丝织品,使烟气和香气上达于天,以此祭天,取悦诸神。

南宋学者郑樵在《通志·六书略》中认为“帝,像华蒂之形”,“华蒂”即“花蒂”。清末学者吴大澄进一步发挥道:“蒂落而成果,即草木之所由生,枝叶之所由发,生物之始。”意大利汉学家阿马萨里在《中国古代文明》一书中也持此说:“可以看出是由‘蒂’字,即花的梗和根茎和‘木’字组成,而字的上部‘一’则表示天。”“帝”由此而引申为万物之祖。有的学者更由此进一步认为“帝”像女性生殖器之形,因此而成为万物之始。但是这些解释跟“帝”的字形差距太大。

“帝”的甲骨文字形之二 (图40),字形更规整,最上面用两横代表天。白川静先生在《常用字解》中认为这是祭桌之形:“祭桌上摆放供神的酒食。一般的祭桌为‘示’,祭祀天帝的大型祭桌桌脚交叉,抓地稳定。摆放大型祭桌进行祭祀,谓‘帝’,亦指天神。‘帝’指自然神,最高神为‘天帝’。据金文可知,祖先之灵升至上天,奉侍天帝。祀‘帝’之祭典称‘禘’。”这个解释不符合“禘祭”的祭祀方式,“禘祭”是“燔柴”而祭,不是将祭牲和玉帛摆放在大型祭桌上而祭。

殿下和陛下的区别(殿下和陛下的区别在哪)

图40 甲骨文 [帝]

“帝”的甲骨文字形之三 (图41),中间拦腰的捆扎之形变成了长方的口形。张舜徽先生在《说文解字约注》中就是根据这个字形认为中间的长方口形“像日之光芒四射状”,并引《易经》“帝出乎震”,解释说“震谓东方,帝即日也”,又说:“其后人群有统治者出,初民即拟之于日,故以帝称之。”这个解释忽略了“帝”字形中的木柴之形,那些交叉的木柴难道是太阳发出的光芒?显然不像。而且也无法解释最上面的一横。

殿下和陛下的区别(殿下和陛下的区别在哪)

图41 甲骨文 [帝]

“帝”的金文字形 (图42),字形变得极其美观,但同时也开始变形,几乎跟小篆字形和我们今天使用的字形一模一样,但是却看不出造字的原意了。

殿下和陛下的区别(殿下和陛下的区别在哪)

图42 金文 [帝]

《说文解字》:“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谛”是细察之意,许慎的意思是说明察秋毫方能王天下,故以为号。这个解释不符合“帝”燔柴祭天的本义,只不过是其引申义而已。

徐中舒先生在《甲骨文字典》中总结说:“禘祭初为殷人祭天及自然神、四方之祭,其后亦禘祭先公先王。”这一解释最富有说服力。据《周礼》记载,周代有小宗伯一职,职责之一是“兆五帝于四郊”,五帝指苍帝、赤帝、炎帝、黄帝、黑帝,“兆”是“为坛之营域”,在四郊设置的祭坛。小宗伯负责在郊外设置祭坛,燔柴祭祀五帝,这正是祭祀自然神以及四方、五方之祭的真实写照,后来才引申为商王的专用称号,并进一步成为人间帝王的称号。

再说“王”。

先秦时期,天子和诸侯都可称“王”,秦汉之后,天子不再称“王”,“王”成为封爵中的最高一级。那么,“王”的本义是什么?为什么可以继“皇”、“帝”之后代表最高统治者呢?

《说文解字》:“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

这是许慎根据小篆字形所作的错误解说,林义光在《文源》中辨之甚详:“通三画未可云通天、地、人,天、地、人者,王亦非能参通之也。所引孔子语亦无考。”林义光的质疑十分有道理,中间一竖虽然连通了上下三画,但怎么就能够意味着参通了天、地、人呢?而且为“王”者也未必就能够真正参通了天、地、人。因此许慎的解释是附会之言。

欲知“王”的本义,我们还是来看看“王”的甲骨文字形之一 (图43),还有的写作甲骨文字形之二 (图44),吴大澄认为下面表示火,上面表示地面:“地中有火,其气盛也。火盛曰王,德盛亦曰王,故为王天下之号。”林义光也认同此说,张舜徽先生在《说文解字约注》中进一步发挥道:“地下之火称王,犹天上之日称帝。二者皆天地间威力最烈之物,故初民取以为统治者之号。”

殿下和陛下的区别(殿下和陛下的区别在哪)

图43 甲骨文 [王]

殿下和陛下的区别(殿下和陛下的区别在哪)

图44 甲骨文 [王]

但甲骨文的“火”实与这个字形下部的字符不合。徐中舒先生在《甲骨文字典》中的解释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可:“像刃部下向之斧形,以主刑杀之斧钺象征王者之权威。”

白川静先生在《常用字解》中阐释得更加充分:“象形,大钺的头部之形,加上斧柄为‘戉’(钺)。钺头刃部朝下,并非实用的兵器,实为显示君王尊严的仪礼之具,置于王位之前,用为王权之象征,因此‘王’指代君王、君主、帝王。”

“王”的金文字形 (图45),下面斧钺的刃部更加清晰,也更加栩栩如生,整个儿就像一把大斧。因此,“王”的本义就是一把刃部向下的斧钺。我们现在使用的“王”字,上中下三横等齐排列,再也无法辨认出斧钺之刃的形状了;实际上在“王”的小篆字形中,中间的一横向上紧挨着最上面的一横,将斧柄与斧刃区别开来,仍然有斧钺的遗意。

殿下和陛下的区别(殿下和陛下的区别在哪)

图45 金文 [王]

诚如白川静先生所说,斧钺早已由实用的兵器演化为仪礼之具,成为王者权威的象征。《尚书·牧誓》绘形绘影地描述周武王伐商时的仪仗:“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周武王左手持着用黄金装饰的大钺,右手举着用牦牛尾装饰的白色军旗,指挥军队。既为黄金装饰,如何能够实战?况且即使君王亲自执着斧钺,也绝不会真的冲到战场的第一线,自有士卒“为王前驱”,因此“黄钺”只不过是显示君王威仪的仪仗而已。

据《左传·昭公四年》载,齐国大夫庆封杀了齐庄公,三年后又遭到国内其他家族的围攻,只好投奔吴国。楚灵王联合诸侯伐吴,攻取了庆封的封邑,在杀死庆封之前,楚灵王“负之斧钺,以徇于诸侯”,让庆封背负着斧钺,在诸侯面前巡示,数说他弑君的罪行。之所以“负之斧钺”,就是将楚灵王作为君王的权威,通过斧钺象征性地加诸于庆封的身体之上。

《汉书·天文志》也记载了斧钺的类似功能。汉景帝中元二年,梁王刘武为了争夺王储之位,派人刺杀了反对他继位的大臣袁盎,汉景帝大怒,于是“梁王恐惧,布车入关,伏斧戉谢罪,然后得免”。“布车”指用布当作帷幔的车子,梁王不敢乘坐装饰华丽的车子,这是表示谢罪的意思;入关后,梁王趴到斧钺之上,同样表示谢罪,结果汉景帝赦免了他。“伏斧戉”,伏在斧钺之上,意味着向君王的权威投降。

这就是“王”为什么成为君王称谓的由来。实战中,斧钺的刃部一定要朝上,才会具杀敌之效;而在“王”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中,斧钺的刃部却偏偏朝下,显然只具备象征性,用斧钺来象征君王的权威,并从此固定为君王仪仗的工具。

再说“君”。

孔子的学生子夏在为《仪礼·丧服》所作的“传”中说:“君,至尊也。”郑玄注解道:“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君”的称谓不同于“皇”、“帝”、“王”:“皇”、“帝”之称只能用于天子;“王”则既可用于天子,亦可用于诸侯;而“君”既可用于天子,亦可用于诸侯,还可用于卿大夫,大夫以上都有封地,只要有封地的都可称“君”。

不仅如此,“君”还可以引申用作对人的尊称,相当于今天说的“您”,甚至女人亦可称“君”,比如汉武帝即位后,尊皇太后的母亲(也就是自己的外婆)臧儿为平原君。总之,“君”的称谓范围极广。这说明“君”缺乏“皇”、“帝”、“王”这些称谓的神圣性和惟一性。

那么,“君”为什么不具备神圣性呢?我们来看看“君”的甲骨文字形 (图46),上部是一只右手持着一根杖子,下部是“口”。这根杖子可不是一般的杖,而是神杖,只有神职人员才可以持有。下部的“口”是指用口发布命令。整个字形会意为神职人员传达神的旨意。“君”的金文字形 (图47),大同小异,只不过笔画更粗,字形更美观了而已。

殿下和陛下的区别(殿下和陛下的区别在哪)

图46 甲骨文 [君]

殿下和陛下的区别(殿下和陛下的区别在哪)

图47 金文 [君]

《说文解字》:“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尹”是古代部落酋长之称,只有他可以握有权杖。白川静先生则在《常用字解》中认为这个字下部的“口”并非是指嘴巴,而是“置有向神祷告的祷词的祝咒之器”,因此,“君”会意为“手持神杖、诵咏祷辞、能够召请神灵降临的巫祝的首长。巫祝的首长拥有统治权,因此氏族的首长谓‘君’。‘君’原指巫祝的长老,但后来用来指代君主、君王以及君子、主君”。

白川静先生最为卓异之处在于从不把“口”字当作口腔之“口”,而是认作一种祭祀的器具,他自己的术语是“祝咒之器”,里面装有各种祷词。如此一来,“君”就成为一种神职,进而引申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即《尚书》的定义:“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张舜徽先生则在《说文解字约注》中认为“君、威古声通。君之得训为尊,盖受义于威。因之一切有威而能发号之人,古皆以君称之”。

虽然“君”字形中的那只右手执持的是一根神杖,但每个部落都有这样的神职人员,或者白川静先生所说的“巫祝的长老”,绝对比不上天之子的“皇”、“帝”、“王”所具备的惟一性,因此“君”才可以加以引申,泛指一切可以发号施令的人。正如张舜徽先生总结的:“故子称父母曰君,妇称舅姑曰君,妾称其夫为男君,称夫之嫡妻为女君,子称父之嫡妻曰君母,妻称其夫曰君子,皆是义也。”

陛下

再说“陛下”。

“陛下”是臣子对皇帝的敬称。什么叫“陛”?《说文解字》:“陛,升高阶也。”“陛”是自低升高的台阶,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中国的古代建筑都建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基之上,所以必定要有台阶,要进入堂屋必定要“升阶”,一级一级台阶登上去,所以只能“登堂”才能“入室”,所以有“升堂”之称。普通的台阶就叫“阶”,帝王宫殿的台阶才叫“陛”。

古代天子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器物称作“九锡”,这是一种最高礼遇,其中就包括“陛”。

“九锡”分别是:一曰车马,二曰衣服,三曰乐则,四曰朱户,五曰纳陛,六曰虎贲,七曰弓矢,八曰鈇鉞,九曰秬鬯。

“车马”指御赐的各种驰骋游乐的车驾马匹;“衣服”指御赐的各种服饰;“乐则”指定音、校音的器具;“朱户”指朱红色的大门,赏赐给有德的诸侯或有功的大臣使用;“纳陛”说法不一,大致指专门赏赐给大臣,使其便于登阶上殿的木梯;“虎贲(bēn)”指勇士;“弓矢”指特制的红色和黑色弓箭;“鈇(fū)鉞”指砍刀和大斧,本是腰斩、砍头的刑具,赏赐给诸侯和功臣,象征着诸侯和功臣有征杀的大权;“秬鬯(jù chàng)”是用黑黍和郁金草酿成的香酒,“芬芳攸服”,酒香芬芳浓郁,饮后使人舒泰畅达。

旧制,“天子之陛九级”;陛上面的空地还要用朱砂涂成红色,叫作丹墀(chí);“陛下”的两侧还有执兵器的武士随时进行戒备。据蔡邕《独断》的解释:“陛下者,陛,阶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于阶侧,以戒不虞。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上书亦如之。”

百官奏事,不敢直接对天子说话,要呼叫在“陛下”的侍卫替自己转达。《吕氏春秋·制乐》载:“臣请伏于陛下以伺候之。”臣子和皇帝之间隔了九级台阶,得用多大声说话皇帝才能听见啊!因此要请侍卫转达。

“陛下”也是外国使节所能接近皇帝的最近距离。《战国策·燕策》记载荆轲刺秦王之事:“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荆轲请求“使毕使于前”,也就是说请宽容惊恐的秦武阳,使他能够从“陛下”登阶而上,完成他的使命;而荆轲能刺秦王是因为秦王特许他“升阶纳陛”,来到自己跟前的缘故。一个“顾”字,顾,回头看,表明荆轲已经走完了所有的台阶,直接面对秦始皇;秦武阳则还在“陛下”,正准备开始登阶。

由“陛下”一词又引申出“陛见”,表示臣子拜见皇帝;“陛辞”,臣子在陛下向皇帝辞别。

“殿下”本来和“陛下”的意思一样,都用作对皇帝的敬称。所谓“殿下”即指殿阶之下,殿阶之下岂非就是“陛下”?但后来“陛下”一词专用于皇帝,“殿下”一词就慢慢降级使用了。

宋人高承所著《事物纪原》中有详细的辨析:“汉以来,皇太子、诸王称殿下,汉之前未闻。唐初,百官于皇太后亦称之,百官洎东宫官对皇太子亦呼之。今虽亲王亦避也。始于汉。《续事始》曰:‘汉以前,未有此呼。’《魏志》:‘太祖定汉中,杜袭始呼之,时操封魏王,故袭呼殿下。’按此,自杜袭始也。《酉阳杂俎》曰:‘秦、汉以来,于天子言陛下,皇太子言殿下,将言麾下,使者言节下、毂下,二千石长吏言阁下,父母言膝下,通类相呼言足下。’”

杜袭是三国时期曹魏官员,当时曹操被封为魏王,杜袭因此呼为“殿下”,已经不用为对皇帝的敬称了。

至于“麾下”,“麾(huī)”是军旗,故用作对将领的尊称;“节下”,“节”是竹制的符节,古代使者出使时持节而行,故称“节下”;“毂下”,“毂(gǔ)”本义是车轮中心有孔的圆木,用以插轴,代指车,“毂下”即车下之意,使者乘车而行,故称“毂下”;汉代郡守的月俸为二千石粮食,“石(dàn)”是计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二千石的郡守尊称为“阁下”;“膝下”是对父母的尊称,如同说幼年时常依于父母膝旁;“通类”指辈分、地位相同的人,互相尊称“足下”,前文已述。

万岁

再说“万岁”。

众所周知,“万岁”是皇帝的专用称谓,除了皇帝之外,任何人不得僭越使用。据《宋史·曹利用传》记载,朝廷重臣曹利用的侄子曹汭有一次喝醉酒,“衣黄衣,令人呼万岁,杖死”。黄衣是皇帝的专服,曹汭不仅穿上黄衣,竟然还让从人呼喊自己“万岁”,结果被“杖死”,用刑杖活活打死,曹利用也因此降职。

清代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辨析道:“盖古人饮酒必上寿称庆曰万岁,其始上下通用为庆贺之词,犹俗所云万福、万幸之类耳。因殿陛之间用之,后乃遂为至尊之专称。而民间口语相沿未改,故唐末犹有以为庆贺者,久之,遂莫敢用也。”赵翼所说的“久之,遂莫敢用也”,其实正是从宋代开始才用于皇帝的专称。曹汭如果生活在宋代之前,是断断不会因为被人呼喊“万岁”而被杀的。

赵翼又说:“万岁本古人庆贺之词。”事实也是如此,“万岁”本为祝颂之词,祝福别人千秋万代,永远存在,上下皆可通用。《战国策·齐策》记冯谖(xuān)前往孟尝君的封邑薛地收租,假称孟尝君之命将债券一烧而光,“民称万岁”,这是薛地的百姓感谢孟尝君而发出的祝福之词。孟尝君不过是齐国贵族,而竟然可称“万岁”,由此可见最初的时候“万岁”确为上下通用的“庆贺之词”。

虽然《史记·高祖本纪》载有未央宫建成之后,刘邦在未央宫的前殿大宴群臣,“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但这里的“万岁”之称仍然是当时流行的祝福语,并没有任何神秘色彩。直到汉武帝时期,“万岁”的称谓方才神圣化。

据《汉书·武帝纪》载,元封元年的春天,汉武帝下诏吹嘘自己的中岳嵩山之行:“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登礼罔不答。”汉武帝登嵩山的时候,御史在旁护卫车驾,到了庙旁,随行的吏卒只听见嵩山发出了巨大的呼声,呼喊的就是三遍“万岁”,而汉武帝回礼的时候,嵩山也都答应了。颜师古注引荀悦的话说:“万岁,山神称之也。”

在古代统治者看来,这就是祥瑞之兆,兆示着登基的皇帝得到了上天的许可。从此之后,参见皇帝的朝仪和为皇帝祝颂的仪式上就充斥着“山呼万岁”的马屁之声,这一官场惯例就此固定了下来。因为是登嵩山而招来的呼声,故称“嵩呼”、“呼嵩”,或者干脆就称作“山呼”。

《元史·礼乐志》中规定:“曰‘跪左膝,三叩头’,曰‘山呼’,曰‘山呼’,曰‘再山呼’。”注解说:“凡传‘山呼’,控鹤呼噪应和曰‘万岁’,传‘再山呼’,应曰‘万万岁’。”“控鹤”指宿卫的禁军。由此可见,今人常常将这一礼仪误称作“三呼万岁”,其实正确的称谓应为“山呼万岁”。

不过,我们在影视剧中常常听到的“万岁万岁万万岁”整齐划一的呼喊并非起源于元代。据《宋史·外国传》记载,西南大海中的勃泥国国王向打遣使向宋朝进贡,上表称:“勃泥国王向打稽首拜,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愿皇帝万岁寿。”虽然这是“以华言译之”,但肯定是当时流行的对皇帝的祝寿语。

汉武帝的神话还没有完。太始三年的春天,汉武帝巡幸东海边的琅邪,在成山祭日,“山称万岁”。看来汉武帝对这种自我造神运动乐此不疲,竟然还没完没了啦!

将“万岁”之称神圣化,这才能够视之为皇帝专用称谓的起始。不过,诚如赵翼所说:“民间口语相沿未改,故唐末犹有以为庆贺者。”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载:唐代宗时期,叛将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党项等国攻唐,名将郭子仪与回纥结盟为誓,以酒酌地曰:“大唐天子万岁!回纥可汗亦万岁!两国将相亦万岁!”可见“万岁”仍然是上下庆贺之通称,一直到宋代才一变而为皇帝的专有称谓。

还有一个常用的成语“万寿无疆”,和“万岁”的情况一样,后世以之专用于祝颂皇帝,其实最初并非如此。《诗经·国风·七月》描写十月里将庄稼收进谷仓,村庄里举行盛大的酒宴,宰杀羔羊之后,“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兕(sì)”是像野牛的青兽,“兕觥(gōng)”即刻有兽头的酒器。农夫们登上聚会的公堂,举起刻有兽头的酒器,祝福提供聚会场所的主人万寿无疆,年寿长远,无边无际。可见在先秦时期,“万寿无疆”只不过是寻常的颂词和祝福语。

汉语中有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叫作“反义同词”,即一个词的词义系统中包含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义项,既可表示正面意思,又可表示反面意思。最典型的莫过于“冤家”一词,既可表示仇人,又可表示爱人。本来是仇人,恨极反而生爱,男女情侣之间那种似恨实爱、苦恼之极但是又无法分离的状态,用“冤家”来形容真的是太贴切啦!

“万岁”也是如此,既可祝福皇帝万寿无疆,又可讳称皇帝之死。《战国策·楚策》描写楚共王畅游云梦泽:“仰天而笑曰:‘乐矣,今日之游也。寡人万岁千秋之后,谁与乐此矣?’”“万岁千秋”即死后之意。

据《南史·齐豫章文献王嶷传》载:“嶷谓上曰:‘古来言愿陛下寿比南山,或称万岁,此殆近貌言。如臣所怀,实愿陛下极寿百年亦足矣。’”“貌言”即假话。王嶷堪称拍马屁的高手,皇帝能活一万岁,人人都知道是假话,但还是照说不误,惟独王嶷说自己只希望皇帝活一百岁已经于愿足矣,这是从反面来拍皇帝的马屁,可发一笑!

大驾

最后说“大驾”。

“大驾”这个敬称直到今天还在使用,不过已经变成了日常生活中通用的客套话,比如说大驾光临、劳您的大驾,此外还有尊驾、劝驾、挡驾等等用法。“大驾”和“尊驾”都是敬辞,“劝驾”和“挡驾”则是由敬辞引申而来的委婉语,“劝驾”是委婉地劝人担任某项职务或者做某件事情,“挡驾”则是谢绝来客的婉辞。

总而言之,这些敬辞或婉辞都跟“驾”有关,驾者,车驾也。鲜为人知的是,“大驾”的称谓在古代可不是随便能用的,而是专用于皇帝,是皇帝的代称,除了皇帝之外,任何人都不准使用。

蔡邕在《独断》一书中说:“乘舆出于律。律曰:‘敢盗乘舆服御物。’谓天子所服食者也。天子至尊,不敢渫渎言之,故托之于乘舆。乘犹载也,舆犹车也,天子以天下为家,不以京师宫室为常处,则当乘车舆以行天下,故群臣托乘舆以言之。或谓之车驾。”

蔡邕所说的“律”指《汉律》,即汉代法典的总称。按照《汉律》的规定,不能偷盗御用的车驾和衣物。这段话中又出现了皇帝的另外两种称谓:乘舆和车驾。“渫渎(xiè dú)”即亵渎的意思。天子至尊,任何对天子的直接称呼都属于亵渎之举,而只能用天子所使用的器物来代称。之所以用“乘舆”或“车驾”代称,是因为天子不能总是住在京城的宫室之中养尊处优,既然以天下为家,那么就要“乘车舆以行天下”,巡视百姓的疾苦,这样才能做一个好皇帝。

蔡邕又说:“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有大驾,有小驾,有法驾。”天子的仪仗队称之为“卤簿”。这是一个很费解的名词,应劭在《汉官仪》中解释说:“兵卫以甲盾居外为前导,皆著之簿,故曰卤簿。”也就是说,“卤”通“橹”,是一种大盾牌,兵卫持着这种盾牌,在天子的外围进行防御;“簿”是簿籍,登记所用的册子。兵卫甲盾有先后次第,都一一登记在簿籍之中,天子出行的时候,按照先后次序作为前导,故称“卤簿”。

天子出行时扈从的仪仗队共分三种,分别是大驾、法驾、小驾。

“大驾则公卿奉引,大将军参乘,太仆御,属车八十一乘,备千乘万骑。”古人乘车,尊者在左,驾车的御者居中,还要有一人在右边陪坐,称为“参乘”或“车右”。陪坐的这个人必须是一位勇士,以备有突发事件,负责保卫天子的安全。

“大驾”的规模最大,公卿驾车在前充当导引车,太仆为皇帝御马,大将军在右边陪坐,跟随的车辆共有八十一辆。在以天子为核心的这个队列之外,尚备有千乘万骑,排场可谓盛大。

“法驾,公卿不在卤簿中,唯河南尹、执金吾、洛阳令奉引,侍中参乘,奉车郎御,属车三十六乘。”“法驾”的规模次之,公卿不在其中,河南尹、担任警卫的执金吾、洛阳令驾车在前充当导引车,侍从皇帝的侍中在右边陪坐,奉车郎为皇帝御马,跟随的车辆共有三十六辆。

“法驾,上所乘曰金根车,驾六马,有五色安车、五色立车各一,皆驾四马,是为五时副车。”“根车”是用自然圆曲而非人力加工的树木做车轮的车子,古人认为如果帝王有盛德,山中就会出根车,泉眼中就会出黑色丹砂,乃祥瑞之兆。“金根车”当然就是用黄金装饰的根车,只能供皇帝本人乘坐。古人乘车皆为立乘,即站着乘车,这叫“立车”;只有年老的高级官员或者贵妇人才可以坐乘,坐乘的车就叫“安车”,安坐的意思。

“法驾”的排场也很大,除了皇帝乘坐的金根车之外,还有五色安车、五色立车各一。“各一”可不是各有一辆,而是有青、赤、黄、白、黑五色的安车,和青、赤、黄、白、黑五色的立车,合起来就是十辆随从的副车,这就叫“五时副车”。

“小驾”的规模最小:“小驾,祠宗庙用之。每出,太仆奉驾上卤簿于尚书,侍中、中常侍、侍御史主者,郎令史皆执注以督整诸军车骑。”“小驾”乃皇帝到宗庙祭祀或者逢凶事举行哀吊时所用。出行的时候,太仆要将卤簿呈递给尚书,“注”即仪注,同卤簿一样,也是登记的册子,侍中、中常侍、侍御史担任主管,郎令史辅助,皆手执仪注以督率整顿诸军车骑。唐代时的规模更小,皇帝仅仅是乘坐四望车(四面有窗可以观望),侍卫清道而已;宋真宗时期,改“小驾”之名为“鸾驾”。

因为“大驾”的规模最大,最为隆重,因此皇帝就被尊称为“大驾”,相应地,陪同皇帝出行的官员称作“护驾”。皇帝到某处或者某地视察,称作“驾临”、“驾到”。发生战争,需要皇帝亲自上前线督战,这叫作“大驾亲征”,后来也叫作“御驾亲征”。

同样,皇帝死了叫作“驾崩”。“崩”的本义是山倒塌,古人把天子和皇帝的死看得很重,就像山倒塌下来一样,因此从周代开始帝王之死称“崩”,也称“驾崩”。“崩”或“驾崩”只能专用于天子或皇帝。

《礼记·曲礼下》中说:“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hōng),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士之死名为“不禄”,有人把“不禄”解释为死了就没有俸禄了,简直是笑话!“禄”的本义是福气、福运,郑玄解释“不禄”为“不终其禄”,没有福气继续当官啦!

把“不禄”解释为没有福气还有一个旁证,《礼记·曲礼下》中说夭折也叫“不禄”,“短折曰不禄”,当然是没有福气继续活着的意思。士是贵族阶层中最低的一个等级,从“不禄”的称呼中也可以看出来地位之低下,仅仅比普通老百姓的“死”高出一个等级。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dongtai/397438.html

(0)
鸟叔鸟叔
上一篇 2023年 5月 3日
下一篇 2023年 5月 4日

相关推荐

  • 东风日产altima是什么车

    [爱卡汽车 国内新车 原创] 日前,爱卡汽车获悉,2023款日产Altima(国内车型:天籁)在海外市场上市,共推出8款车型,售价区间为25290-34990美元(约合人民币17.94-24.82万元),作为中期改款车型,新款天籁也即将在国内市场推出。 从外观设计来看,新款天籁采用延续了海外版车型的设计,配备倒梯形大尺寸前格栅,将现款格栅边缘的镀铬饰条更换为…

    2023年 5月 14日
  • iphone美版和国行有什么区别(苹果14美版和国行的区别)

    判断iPhone是行货还是水货,其实只需要看外观就可以知道。 因为美版iPhone从12开始在外观上和国行就有了细微的差别,美版iPhone右侧电源键下方有一个小长条,而国行没有,这个小长条被很多人误以为是卡槽,事实上,这是美版IP红呢独有的5G毫米波的天线开槽。 所以iPhone的12、13系列,想要判断是美版还是国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有没有这个小长条。…

    2023年 4月 28日
  • lead的名词(lead的名词领导能力)

    在英语中,词的构成方法主要有三种:合成、转化和派生。 一、合成 由两个或更多的词合成一个词,有的用连字符“- ”连接,有的直接连写在一起,还有的由分开的两个词构成。 常见的合成词由以下几种方式合成: 1.合成名词 policeman,reading-room,blackboard,playground, editor-in-chief (总编辑) 2.合成形…

    2023年 4月 28日
  • 安化黑茶属于哪种茶(安化黑茶属于哪种茶类)

    安化黑茶属于“后发酵茶” 关于发酵程度问题 传统的安化黑茶,没有轻度或重度发酵的说法,传统安化黑茶的发酵过程,带你一起来看看 1 制作黑毛茶阶段 渥堆发酵 将揉捻好的茶叶放入渥堆箱或池(渥堆高度一般在一米左右),当茶叶由青绿变成黄褐,对光透视呈竹青色而透明,闻起来青气也已经消除,散发出淡淡的酒糟香气的时候,表明渥堆已经完成,必须马上进行干燥作业。 2 散仓陈…

    2023年 5月 16日
  • 小溪的溪组词(小溪的溪组词两个字)

    三年级语文下册生字组词及多音字 第一单元 课文 第1课 古诗三首融róng 融化 融洽 通融 金融 燕 yàn 燕窝 燕子 海燕 燕雀 (yān 燕赵 燕山 燕京)鸳 yuān 鸳鸯 枕鸳 双鸳鸯 yāng 鸳鸯 梁鸯 鸯浆惠 huì 恩惠 贤惠 惠风 惠临崇 chóng 崇尚 崇拜 崇高 崇敬芦 lú 芦苇 芦荟 葫芦 芦席 芦花芽 yá 麦芽 豆芽 发芽…

    2023年 4月 23日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k37759@fox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