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主席:在认识过程,战术决定战略;在实践过程,战略决定战术。
也就是说,
1)制定战略,必须从自己所可以执行的战术出发。如果没有对应的战术,而空想战略,那就会水土不服。
2)执行战术,必须从自己制定的战略出发,战术服从战略。
3)战略和战术的不匹配,其结果就是失败了。
战略和战术在描述上,往往是相反的,比如战略上的持久,战术上的速决。
比如,红军擅长的是游击战,兼具运动战的能力,但没有攻坚阵地战的能力,所以,对应的战略就是农村包围城市。
而北伐军执行的是阵地战,兼具运动战的能力,所以,对应的战略就是按省夺取、以城市为中心的战略。
比如,争取一省胜利的革命战略,在军事上,就必须要具有攻打大城市的能力,即是阵地战的战术,兼具运动战的能力,而游击战的能力是不那么需要的;在政治上,就必须以地主和资产阶级为联盟对象、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养得起军事力量,则势必难以执行土地革命,在有外部敌人压力之下,则可能执行减租减息的政策;在经济上,就要以工业品为货币单位,就必须要争取外援、对外援有较强的依靠,要保证与其他各省的交通往来;在人才上,则需要寻找和广纳精英人才。
而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略,在军事上,农村没有城墙、街道等需要攻坚的东西,所以游击战即可,兼具运动战的能力,而阵地战的能力不是需要的;在政治上,就要依靠农民、威慑地主;在经济上就要以粮食为货币单位;在人才上,就需要走草根人才、以自培人才为主。
所以,
李立三:最明显的是四军毛泽东同志,他有整个的路线,他的路线完全与中央不同。
正是从游击战开始,毛主席形成了完整的战略和路线。
如果不是从游击战这个战术开始,又怎么学得会打仗呢?又因为战术的熟练,所以可以在战略上指导具体战术的运用。
而教条主义者则是先从战略开始、再到战术,结果是削足适履,于是流血不止。
2、毛主席:要在战略上扩大战果。
很多情况下,没有战略,也就更谈不上在战略上扩大战果。而在执行时,往往也忘记了和自己的战略相联系。
比如,第四次反围剿中,
在三次战争以后,我们的军事战略,大规模上决不应再采取防御式的内线作战战略,相反要采取进攻的外线作战战略。我们的任务是夺取中心城市实现一省胜利,似要以消灭敌人作前提。在现时的敌我形势下,在我军的给养条件下,均必须跳出敌人的圆围之外,采取进攻的外线作战,才能达到目的。
目标似乎是打破敌人的围剿、而没有与自己的战略相联系;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则更不是夺取、而是保有,结果就大大的失败了。
所以,没有从扩大战略上的战果,其结果是维持,相反在战略上扩大战果,则会硕果累累。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dongtai/383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