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中秋晚会”没过多久,“大湾区”的哥哥们还在“披荆斩棘”,作为情怀+搞笑担当,陈小春、张智霖、林晓峰、谢天华、梁汉文,再加上黄贯中、欧阳靖。这些“港圈”哥哥的集中出现,仿佛是经典香港电影+TVB经典剧+经典港剧配乐+香港封神乐队朝你迎面扑来。
让人忍不住又回望香港影视歌刷屏的疯狂年代,同时又感叹现在的TVB江河日下,喊一喊“港片已死”,Beyond成了永恒的记忆……
细细想来,港剧、港产电影、粤语流行乐,在50年间经历了崛起、辉煌、没落,这或许不仅仅是香港影视行业本身的问题,而仅仅是香港“大时代”背景下的缩影。
今天,先来聊一聊TVB~
01 崛起
说到香港影视行业,不能不提邵逸夫爵士。
邵逸夫,1957年创办邵氏影业,通过完善的资本运作、老练的运营手法,肯投入、肯挖掘、肯创新。逐渐在当时香港四大影片公司新华、凤凰、长城和电懋的夹击下杀出一条血路,让邵氏成为香港电影的神话。
可以说,TVB是应运而生的。邵逸夫在坐稳香港电影行业第一把交椅后,又将目光投向了电视产业。当时的香港不是没有电视台,丽的就是当时的行业老大哥。只不过,那个时候要看电视的客户每月需要交25元的费用。这笔钱现在看来不算什么,但对当时的普通居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1965年,港英政府有意发出地面电视牌照,吸引六个财团参与竞标,最后由香港电视集团(即无线电视)取得免费地面电视播放牌照。1967年11月,香港无线电视广播公司(TVB)正式启播。
然而,邵逸夫的决定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的,其中包括当年为他的邵氏电影立下汗马功劳的邹文怀。因为在1966年,有电视机的家庭不足50%,免费电视是否能办得下去还前途未知。但这就是邵逸夫的过人之处,因为,他看到了未来。
1970年代,香港经济开始腾飞,文化产业也紧随其后变得丰富起来,看电视变成了人们日常的生活的一种习惯。1973年,原来的老大哥丽的也不得不从收费电视转型成免费电视。到了1975年,电视机的覆盖率已经超过95%。
香港作为一个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自由港,她的特殊地位注定了他与生俱来的自由和奋斗的精神,也让她有更加宽容的文化个性。这个性可以叫做兼容并蓄、中西合璧,这或许就是别的城市或者地区无法比拟的地利优势。具有这种独特气质的香港,让有识之士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他们立意奋斗,同时也懂得不断创新。
在建立了自己的“影视王国”后,邵逸夫爵士做了三件影响香港后50年影视歌行业的重大举措:
1971年,开办无线艺员培训班;
1973年,接办“香港小姐”竞选;
1982年,开启香港新秀歌唱大赛。
这三个重大举措,为香港的文化产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如今,叫得出名字的明星大腕儿,很多都出自这三个项目。
02 辉煌
时间来到1980年代,此时的香港已经是“亚洲四小龙”之一,是举世瞩目的东方明珠。同时,香港影视行业最重要的发展契机也随着历史的长河滚滚而来。
中国大陆经过几年的改革开放,无论从经济水平、民生发展,包括人们的思维方式都开始变得活跃起来。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发布,香港这颗沧海遗珠,终于可以堂堂正正翘首北望。此时的中国大陆对香港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影视行业自然成为了香港向中国大陆宣传的最佳窗口。
天时已经有了,懂得审时度势的TVB掌门人自然知道如何把握时代的脉搏。一方面,一向节俭的TVB斥巨资建造清水湾电视城,为在影视行业大展拳脚打造坚实的生产基地。另一方面,制作部门将影视拍摄的重点放在爱国情怀和香港各行各业的全方位宣传上。
从此,《上海滩》成了中国大陆观众早期“民国片”的经典教材;TVB的老对手亚视,也凭借一部《大侠霍元甲》创造了一个万人空巷的“奇观”;《大时代》中方进新的一句“白皮猪”也让这部商战片有了些许不畏强权、抵抗外辱的情怀。
90年代后,TVB拍遍了香港的各行各业、各个角落。
论商战,有《笑看风云》、《创世纪》;论刑侦有《刑事侦缉档案》、《鉴证实录》系列;法律领域,少不了《壹号皇庭》;医学世界,总有人记得《妙手仁心》。当然,还有金庸的武侠世界:《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碧血剑》……这些剧最经典版本的归属至今仍在TVB。
不可否认,八九十年代是TVB最好的年代,是不断发光发热的年代,是人才辈出的年代。
“无线五虎将”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后来,刘德华成了“刘天王”,梁朝伟为世界贡献了华人的TOP级演技,苗侨伟年过60依旧在影视圈散发魅力。温兆伦、罗嘉良、古天乐、欧阳震华、郭晋安……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代表作,颜值、演技、观众缘,他们都有自己的武器。
汪明荃是永远的“阿姐”,赵雅芝是“优雅”的代名词,关咏荷开启了从“师奶”到“独立女性”的新时代。蔡少芬、宣萱、陈慧珊、郭可盈“四大花旦”的名号响当当;后来,“四大”都不够用了,张可颐异军突起,佘诗曼成了最后一位“当家花旦”。
韦家辉一手创造了《大时代》,让《义不容情》成了时装家族剧的里程碑。邓特希擅长职场剧,《壹号皇庭》、《妙手仁心》是他的代表作。同时,他还慧眼识珠,把陈慧珊从幕后挖出来,这才有了最经典的职场女性——聂宝言。
戚其义是TVB的“诛心”之人,无论是商战片《创世纪》、《天地男儿》,还是宫斗鼻祖《金枝欲孽》,乃至时装剧《天与地》。戚其义总是喜欢把人的心一点一点剥开,让观众一边忍着疼痛,一边欲罢不能地跟着他的脚步,一步一步走到故事的结局。
当然,喜欢看金庸剧的人不会不知道李添胜,《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笑傲江湖》、《天龙八部》……部部经典。
03 式微
其实,香港影视行业的冲击从9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
1993年,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带着他的《侏罗纪公园》登陆香港,给火热的香港电影市场吹来一股大西洋彼岸的凉风。即便,当时的香港电影市场还是“双周一成”的天下,但“外片入侵”已经是个必然趋势。
电视行业的冲击当然会比电影行业晚一些,因为毕竟电视是更贴近大众民生的生活方式。有些东西能很快夺人眼球,但要渗透到生活中还需要时间,只是它比预料的更快、更狠、也更彻底一些。
20世纪末,“韩流”来袭。这股巨大的“韩流”不仅冲击了香港本土市场,还瓜分了香港的“海外”市场,其中受影响最深的可能是中国大陆。《天桥风云》、《汉城奇缘》都是那个时代最受大陆年轻人欢迎的韩剧;《蓝色生死恋》、《天国的阶梯》、《冬季恋歌》告诉我们不虐不叫韩剧。何况,TVB还有一个近在咫尺的竞争对手——台湾。
据TVB官方数据显示,2001、2002年,TVB的收视冠军分别是外购剧:《小宝与康熙》、《齐天大圣孙悟空》(想想真是讽刺,这两部剧的主要演员都是香港人,不知道这算不算“反噬”)。到了2005年,收视冠军成了韩剧《大长今》。
在外有强敌虎视眈眈的新世纪之初,TVB的高层们却没有团结一心,反而先自乱。
TVB的“山头文化”由来已久,要是真细细来讲,估计可以写一部《宫心计》。我们就通过几个段子来大致了解一下其中的精彩纷呈。
话说“珍姐”曾丽珍是个“狠人”,有一年台庆,全体艺人有个大合唱节目,可人一多、牌一大事情就难搞了。有人聊天、有人玩儿手机,当时的导演纵然见惯了大场面也一时手足无措,不知从哪里下手。这时,曾丽珍风风火火冲上舞台,拿起话筒指着那些最不听话的指名道姓、破口大骂。从此,没人再敢在派彩时随便讲话。
曾励珍说,她从来对事不对人,真是这样吗?这可不一定,特别是当梁家树出现的时候。
梁家树也是TVB的老臣子,在人人都要看珍姐脸色的时候,上头的脸色就不好看了。所以,梁家树就被安排到了曾励珍的对面。“曾派”和“梁派”可能是TVB最早、最著名的“山头文化”派系。暗斗之类的都不算什么,同时升职,同摆升职宴的“明争”那才叫精彩。
某年某月某日,珍姐自掏腰包摆升职宴,谁知梁家树忽然拉着大队人马也来同一家酒楼搞升职宴。一板之隔,二人由最初的各自庆祝演变到之后的隔板互斗。一个说抽奖,另一个也说要抽奖,当然这个抽奖得加码。一个加码,另一个当然也加码;一个加几千,另一个就加几万……两边你来我往,大声到好像拆楼那样。
这样“你来我往”N年,直到2014年梁家树离开TVB才结束。当然这条只是主线,从这条主线延伸出来加入“战局”的还有乐易玲和陈志云。
说到乐易玲就不得不说梁家树得太太,曾经的TVB艺员部经理萧笑鸣。在两派“你来我往”的N年斗争中,萧笑鸣是继邓特希之后第二位出走的“梁派”代表。她的出走代表着“曾派”的短暂胜利,而当时的TVB掌权人方逸华当然不会看着一派独大,乐易玲就是方小姐的空降爱将。
背靠大树的乐易玲在TVB手握艺人的“生杀大权”的,她的作用类似于霍汶希在英皇。从此,在获奖的时候是先感谢“珍姐”还是先感谢“乐小姐”,成了TVB的艺人们的新难题。
陈志云和上面几位略有不同。他虽然不直接参与TVB的节目制作和人员安排,但作为总经理的他,负责节目、制作等五个部门,极受领导层器重。他主持的《志云饭局》、《向世界出发》都是当时TVB颇受观众喜爱的节目。可惜,自从2010年陈志云被廉政公署请去“喝咖啡”开始,他在TVB的好日子就逐渐走向尽头,直到2012年彻底离开TVB。
TVB的山头文化导致的最直接影响就是艺人们的“人人自危”。其实任何企业都一样,如果一个企业中有“山头文化”存在,那必然少不了“斗争”;有“斗争”,那必然会有牺牲品。比如,我们之前说过以拍职场剧见长的邓特希就早早离开了TVB;一直以“励志”著称的杨怡也曾因为内斗被删光戏份。
TVB的苛刻众所周知,如果再加上“心累”,就是逼得有实力的人纷纷出走。2018年台庆上,阿姐汪明荃就公开发言,希望TVB高层考虑加薪水、减少“山头文化”。能这么“明目张胆”得表达自己的意愿(或者说是大家的意愿)只能说明现状已经忍无可忍,和“官逼民反”也没多大差异了。
当香港的电视巨头TVB忙着“内斗”的时候,他们原先的最大市场中国大陆已经悄然崛起。
这里的“崛起”同样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中国大陆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已经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经济体,对于香港的仰望和慕强情绪开始慢慢走向平缓。维多利亚港的夜景是美,但黄浦江的景色也不错。另一方面,中国影视行业的拍摄和制作技术也飞速进步,金主爸爸对电视剧的投入远超于苛刻的TVB。
在我们一日千里的奔袭下,回头看看,原先的大哥哥TVB居然还停留在上世纪的水平。
硬件如此,软实力更是大陆影视从业者的骄傲。
中国大陆的年轻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他们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他们把自己的传统文化用现代化的思维表现出来,中西合璧、兼容并包,这些原先用于形容那些年香港个性的名词,此时用在中国大陆反而更为贴切。
我们能创造出天马行空的玄幻、仙侠;也能把目光FOUCS在当代人面临的住房、女权、教育、民生;我能把爱国情绪通过影视剧的方式表达得慷慨激昂,也能回归到小清新的校园甜宠剧。有太多的想象可以实现,有太大的空间可以发掘。港片,只是我们视野中很小的一部分罢了;TVB也慢慢变成了一种情怀,一些回忆。
前几年,网上有一篇热文叫做《我们与香港终于不告而别》,文章认为:“香港正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封闭,港味的传承看起来遥遥无期。那个自由的香港,正在自建围城。”
此文一出,引发网友的热议,甚至有记者就此询问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林郑月娥说,香港仍然是全世界的金融中心和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在法治、政府规模、监管效率、市场开放等方面,香港都表现出色。
我认可一个行政长官的“官方解答”,但让一篇网文上升到“特首”级别,这本身就已经是一个问题了。或者这么说,与其说香港没落了,不如说是大陆进步了。都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其实万事万物都一样,进与退只不过是个相对的概念。
我们曾经为之感叹的《法证先锋》系列,拍到第四部就没什么人看了。那些刑侦和法证知识已经被这些剧洗脑洗了好几遍了,没什么新鲜感了,《法证先锋4》就仿佛变成了“仪器展示剧”,就看到一个个奇奇怪怪的仪器,而少了实质内容。既然这样的话,我们看这些剧有什么意思呢?大陆的《十宗罪》推理不行吗?《法医秦明》故事性和专业知识点有输吗?并没有!
现在,TVB最受大陆观众喜欢的反而不是他原本最擅长的专业剧、职场剧、宫斗剧、家族剧,而是接地气的纪录片、短片、综艺。反应社会阶层贫富差距的《富翁大作战》,反应住房问题的《香港爱情故事》,充满人情味的《寻人记》,以及最近广受好评的《无穷之路》。
香港的中环、铜锣湾仿佛是上个世纪的事了,可能现在大陆观众更愿意了解港式茶餐厅和天水围的日与夜。
Ending
曾经,香港人高唱《狮子山下》: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曾经,邵逸夫爵士高瞻远瞩,为打造自己的影视王国请来邹文怀、林黛、李翰祥等一大批人才,斥巨资三迁影视城。曾经,TVB人紧扣时代脉搏,因时因势打造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经典剧。
而如今,香港的自由还在,维港的夜色还在,只是大家除了知道维港的夜色之外,也看多了白昼下香江两岸豆腐块一样的住宅。梁家树和陈志云已经离开多年了,但TVB的三个女人曾励珍、乐易玲、余咏珊还在唱着同一台戏。
曾经,李连杰主演《少林寺》,片酬90元一个月,同组的香港配角5000每天。如今,有点名气的TVB演员都喜欢北上捞金;名气差一点的则喜欢在大陆定居。
与其说风水轮流转,不如说谁发展得好,谁更有潜力,资金、资源都会追着谁转。金钱永不眠,资本的嗅觉向来最是灵敏。或许,我们都是时代的一颗微小尘埃,我们改变不了时代的车辙,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做到:放开你的心,睁大你的眼,看清这世界,找到对的路,那才是正途。
《狮子山下》还有一句歌词:在狮子山下,且共济、抛弃区分,求共对、放开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同舟人世相随……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dongtai/360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