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目,面向普罗大众,我是想做成一档科普全书式的历史节目,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的听友来做不同的节目,有专业的深度的,也有常识性的浅尝辄止。
本期,我们安排一期很有意思的历史文学常识,既能讲历史看还能学知识,不能错过。
咱们信手拈来,先挑一个小问题考考大家。
请问“虚心”的“虚”,“与时俱进”的“与”,“委托”的“委”,和爬行动物“蛇”的“蛇”,四个字组成一个成语,请问,念什么?
啊?这还不简单?“虚与委蛇【shé】”啊?
嘿嘿,扣十分!
正确的读音是“虚与委wēi 蛇yí”,“蛇”的正确读音为“yí”,适宜的宜,这个音,这个成语表示,待人处事没有真心诚意,只在表面敷衍应酬。
那就奇怪了,这字明明是爬行动物“蛇”,为什么要读做“yí”呢?
说起来,“虚与委蛇”这个词,非常古老,最早出现在战国中后期的《庄子》一书中,“委蛇”就有随顺、顺应之意,但古代字少词少一词多译,在表达蜿蜒曲折的移动时,“蛇”也得读成“yí”。但有区分,当名词出现的时候,读作“蛇”,表达为像蛇一样爬行移动,则念为“yí”。
明代流传有下面这个笑话,说北宋欧阳修原配去世后,又娶了原配的三妹当老婆,而原配的二妹是嫁给了别的人。
一天二妹的儿子,也就是欧阳修的外甥,来欧阳修家学习,讲到了“委蛇”,“蛇”的发音,说这念“yí”。
外甥记得牢牢的,一天私塾下了课,看到路边有人耍蛇,看了好久,回家晚了撞见欧阳修,欧阳修就问太阳都快落山了,怎么这么晚回家?外甥就说,“路上有人再弄姨,先弄了大姨,后弄了小姨,看得入神,就回家晚了。”听得欧阳修一愣一愣的。
“委蛇”,还不仅这一个解释,在《山海经》里,还是一种人首蛇身,有两个头,身体呈紫色,头呈红色的怪物,但却是祥瑞,只要见过此蛇,只要不死,就能成为霸主。
《庄子》这书里也说齐桓公小白见过“委蛇”,身躯像车轮那么大、车辕那么长,紫色衣服,戴个红帽子,两个脑袋像吊死鬼一样吐着长舌头,吓得大病一场,痊愈后将来称霸天下,果然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委蛇yí”,像蛇一样爬曲曲折折,这个形象也被比喻揭示本相的曲折过程。
怎么样?大家伙是不是很有收获,以后考试,绝对不会错。
下面这个字,跟“委蛇”的【yí】发音是一样的,准确地应该是一种语气助词,大家伙也不陌生,那就是河南人爱说的“咦”。
我家人和好朋友不少咱河南的,他们就很不爽,一听他们口音,马上就有人来一句,“咦~你河南di?”总是有点觉得土调侃的意味。
其实这个字最早不读“咦”,而是“噫”,要读一声【yī】。这可是一个种非常古老的语气叹词,来头非常大,被广泛用于官方的正式表达之中,古人甚至觉得蛮高雅,用来表达某种情绪。
如孔子在得知最得意的门生颜回,突然英年早逝后,悲痛地说:“噫!天丧予!天丧予!”唉!上天是要我的命呀!上天是要我的命呀!”体现了孔子真挚的痛惜之情。
这可是记载在《论语》里的,春秋时期鲁国的孔子,为何能广收各国南腔北调的弟子于门下,大家还能听得懂他的教诲,他也能听懂大家说的啥,还能周游列国不带翻译,您知道为啥吗?
就是当时各国之间有一种周朝官方认定的类似普通话的“雅言”,代表中原正宗,大家都讲雅言,所以沟通无碍。
而《论语》肯定是雅言写的,“噫”,就是一个很风雅经常出现的高频字。
再如明代人写的《三国演义》中,刘备三弟张飞不听大哥建议,终因暴而无恩,被部将范强、张达杀害。刘备听闻张飞就这么死了,“噫!飞死矣。”
也有的说法说,你看,刘备二弟被杀害,哭得昏死过去,倾全国之兵伐吴替关羽复仇。
但张飞被杀,就说了,“噫!飞死矣”?看来,他不待见张飞啊。其实不是的,“噫”,不能读得平平淡淡,“啊?张飞死了?”
“噫”,这里应该是一种痛彻心扉的悲呼,震惊道:哎,三弟啊,你怎么走了啊!也显得句子很口语化,可见是刘备登上听闻噩耗的真情流露。
所以,你看,作为河南方言中的“噫”,传承的乃是悠久的中原雅言,可以生动鲜活地来表现某种情绪,本身就是历史的延续。
还有一个词,咱们不光经常用到,肯定也被人这么骂过,这便是“有毛病”。
“毛病”,百分百是个贬义词,意思是有缺陷、问题,或者工作上的失误。
但您没寻思过,说谁谁不好,怎么会用到这个词呢?“毛病”跟“毛”或“病”到底有啥关系。
其实早些时候,“毛病”跟人没关系,也跟形容人有缺点没毛关系。
说清乾隆年间,文学殿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来保,被皇帝恩宠有加的,此人有两项绝技,世人莫及,一个就是识人,另一个便是识马。
自称是伯乐转世,曾监管皇家上驷院干弼马温,书载:“每值挑马,百十为群,瞥眼一过,其毛病纤细,无不一一指出”,就是只要扫一眼,从马的毛色和外表,就能精准的吐口而出这匹马有啥问题,是不爱吃食还是跑肚拉稀,贩马者惊以为神。
他上了年纪后,更绝,“每有马过,静听蹄声,不但知其良否,即毛色疾病,皆能知之”。
名声越来越大,一次乾隆叫有经验的骑兵侍卫精挑细选了三匹马要骑乘,侍卫试着骑了几次,觉得没问题,但还是不放心,万一有事那可是要掉脑袋的,便请来保来看,别看来保已经老态龙钟,眼神不太好了,但到了现场,只用两根手指头勉强撑开耷拉下的眼皮瞅了一眼,就指着其中一匹说:“这匹行,另外两匹远路可跑不了。”侍卫将信将疑,骑乘着跑了好几圈,果然如来保说得一模一样,这一下,大家都服了,您就是真“伯乐”啊。
连乾隆以后用马都亲自请他来帮着挑。诗词创作最多但质量低劣的他还曾经作一首《相马歌》来拍来保的马屁。
也就说“毛病”清代是被用作指马的毛色或体型不好之意。
这里的不好,不仅仅是有疾病有缺陷,古人比较迷信,认为马的毛发或是颜色,若位置生得不好,就是毛病。如果主人骑的话,可能会被妨害,大大不吉。
最有名的例子,当属《三国演义》中的的卢马,就因额上有白色斑点杂毛。就被认为,“妨主,凶马也。” 刘备后来檀溪就是被它所救,觉得谣言耳,转手送给了凤雏庞统,没几天,庞统落凤坡乱箭死于马下。
那历史上,什么时候“毛病”从专指马毛或马形而知其不好之处,扩展到另一个物种——人的身上,泛指人缺陷、问题?
据考证,应该是自宋朝,如南宋朱熹曾曰:“有才者又有些毛病,然亦上面人不能驾驭他。”
到了现代,满街都是汽车,马用得少了,“毛病”指看马的毛而知其好坏的用法也就被遗忘了。“毛病”重点落在后一个“病”字上,专指人或物有问题。
喜马拉雅《大力史》文字版,为防剽窃搬到今日头条,欢迎留言点赞!
转音频、洗稿,剽窃者请自重,发现后起诉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dongtai/330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