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的简介
淮剧,又名江淮戏、淮戏,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发源于今江苏省淮安市以及盐城市里下河一带,发祥于近现代的上海市,现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以及安徽省部分地区。
清代中叶,在淮安府(今盐城市和淮安市)和扬州府两地区,当地民间流行着一种由农民号子和田歌“儴儴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称之为“二可子”,仅以竹板击节。淮剧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演出,之后,又受徽戏和京剧的影响(称为徽夹可),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了淮剧。
淮剧的语言
淮剧语言是以今江淮官话的方言为基调,并兼顾附近的淮安、盐阜等地方言而戏曲化的一种舞台语言。建湖县地处淮剧艺术发祥地的中段,历史上的僮子、香火戏艺人大多出生于此。该地的语言与周围地区相比,具有语调工稳、四声分明、五音齐全、富于韵味、发音纯正、悦耳动听等优点,为不同时期的淮剧艺人所采用。
1961年,淮剧艺术考定委员会界定淮剧语言以建湖县方言语音为基调,同时适当吸收周围地区具有普遍意义的个别字音加以丰富。
淮剧的唱腔
淮剧唱腔除了新淮调、新悲调等主要唱调外,尚有〔南昌调〕、〔淮悲调〕、〔春调〕、〔十字调〕、〔下河调〕、〔叶子调〕等腔调,以及部分来自民歌、小曲的调子,如〔磨房调〕、〔补缸调〕、〔跳槽调〕、〔八段锦〕、〔蓝桥调〕等。
伴奏乐器有二胡、三弦、扬琴、笛、唢呐等;打击乐器有扁鼓、苏锣、铙钹、堂锣等。在盐阜“花鼓锣”、“僮子锣”、“麒麟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整套伴唱锣鼓,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淮剧的行当
淮剧的角色行当有生、旦、净、丑,各行又有分支。如生行分老生、小生、红生、武生,旦行分青衣、花衫、老旦、彩旦、闺门旦等。
早期的三可子,只有小生、小旦、小丑三个行当。后来受徽剧、京剧影响,才逐渐有所发展,有大二三花脸,老少父母旦之说。但也并非全部严格分行。如小生演员,也能唱老生、丑行。花旦演员,也能唱青衣、武旦。很多演员都是一专多能,文武双全。少数全能的演员,能担任淮剧所有行当的角色。
淮剧的流派艺术
淮剧现代流派有“筱派旦腔”、“何派生腔”、“李派旦腔”、“马派自由调”、“徐派老旦”、“周派生腔”、“杨派生腔”、“李派生腔”八大流派,分别是淮剧名家筱文艳、何叫天、李玉花、马麟童、徐桂芳、周筱芳、杨占魁、李少林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淮剧艺术流派。
当代流行的派别是以何双林为代表的何派、陈德林为代表的陈派、裔小萍为代表的裔派,代表的是现代唱腔。
迄今,淮剧界已有梁伟平、梁国英、王书龙、陈澄、陈明矿等五位演员获得过中国戏剧梅花奖。
淮剧的传统曲目
一、牙痕记
寒儒安文亮携妻顾凤英、子安寿保进京赶考,不幸失银染病。巨商刘半城欲买寿保作子嗣,凤英为救夫而舍子。文亮斥妻心狠,带病出庙寻子时不慎踢翻火炉,庙被烧。凤英追子至太原,于瓦车篷内又产一子,遂咬牙痕留血书将婴儿抛弃。适王家二夫人求子拾走婴儿….
二、马陵道
杂剧剧本,元或明初作者,撰者佚名。全名《庞涓夜走马陵道》。有脉望馆钞本,《元曲选》本较为流行。 剧谱春秋时孙膑、庞涓同事鬼谷子为师,后又同在魏国为官;庞涓妒才,向魏王进谗,刖去孙膑双脚。孙膑装疯逃过死劫,在卜商的帮助下,逃出魏国,联合六国伐魏…
三、金龙与蜉蝣
父子两代人因皇权而起的一系列生死恩怨,剧中“阉割亲子、占媳杀子”等情节在今天看来依然颇具冲击力,剧中的手法借鉴了很多日本戏剧,其舞台形式之新颖,在当时还习惯于“一桌二椅大白光”的戏曲舞台,算得上“石破天惊”…..
你还知道淮剧的哪些小知识点呢?欢迎留言分享哦(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dongtai/328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