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在整个数字货币生态系统中,无论是最初以莱特币为首的竞争币,还是后来以 BCC 为首的分裂币,他们的生存之道都叫做“抱紧比特币大腿!”而在最近的硬分叉事件之后, 虽然 Segwit2x 没有成功,但是有了 BCH 的先例,在比特币的基础上进行硬分叉似乎成了热门话题,在一系列分裂币出现之后,甚至有了一个新名词 “IFO”(首次分叉发行)。
在 ICO 之后 IFO 能否续写“神话”?
比特币现金开了比特币分裂的先河,顶着比特币区块链的光环,从诞生之初就以 70 亿美元的市值位居数字货币第二位。随后,Bitcore(BTX)、比特币黄金(BTG)、比特币白银(BTCS)、比特币钻石(BCD)也纷纷开启了分裂模式。
就在昨天,当 BCH 刚完成硬分叉升级,在价格和算力上与比特币你来我往的时候,国内一个显示有李笑来参与的团队也宣布,他们将于 12 月 17 日在第 498888 个区块高度对比特币实施分叉,分裂出来的币叫做 Super bitcoin(SBTC)。
据SBTC官网信息显示,Super bitcoin 将添加重放保护,在分叉之后会对 BTC 原来持有者进行一比一赠送,BSTC 的总量为2121万,其中 21 万为分叉预挖。 重放保护、预挖矿几乎成了BCH之后分裂币的标配。
首先,对于投资者来说,“重放保护”意味着免费的糖果。原先持有 BTC 的用户在硬分叉之后免费获得了等额的 BCH,而 BCH 诞生之初,它的价格就约为 660 美元,到现在 BCH 的价格已经达到了 1260 美元。
同理,只要投资者在那些分裂币硬分叉之前拥有BTC,那么就意味着你将同时拥有比特币现金、比特币黄金、比特币白银、比特币钻石、超级比特币等等。
另一方面,对于分裂币的开发者和矿工来说,站在比特币这个巨人的肩膀之上发行新的代币,就相当于简化了建立用户群体的过程,因为重放保护机制已经让他们获得了原先是比特币用户的基础人群,同时还“蹭”了比特币的知名度。
这也是分裂币与竞争币最大的不同,以 BCH 和 BTG 为例,BCH 一诞生就拥有 70 亿的市值;BTG 的价格也在分裂完成之后从 190 美元升值 150%,一度达到了近 500 美元的价格;而与比特币技术框架相似的莱特币,在发展了跨链交易等技术之后,总市值也不过 34 亿美元,不到 BCH 的一半,价格也远不及 BCH 和 BTG。
在分裂币的盈利模式中,预挖矿机制是最令人诟病的一项。除了BCH之外,其他的分裂币大多都有这一项内容,从 BTG 此前公布的代码框架中可以看到,BTG 的矿工可以在预挖矿过程中预挖 8000个区块,约十万枚代币;SBTG 更是直接说明了将要预挖 21 万枚代币。虽然,他们的开发团队、基金会都表明这笔资金将用于技术开发和社区发展,但预挖矿这种机制还是会让人怀疑他们的动机不纯。 尤其在利润面前,人们往往更在乎平等的机会。
从股票和ICO时期开始,名人效应就是各个团队建立用户基础、吸引投资的重要手段。
在国内,股票市场有董明珠、雷军为自己的公司站台,李笑来更是ICO时期的“币圈红人”;在国外,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也曾发布过关于名人非法推广ICO的声明,SEC认为名人在没有纰漏其背后所支持的公司和报酬等相关信息的情况下,利用其社交媒体鼓励公民购买股票或 ICO 资产的行为,将有可能违反联邦证券法中的相关条款。
以上现象足以见得名人效应的影响,而在IFO时代,这一影响或许将更加明显。以吴忌寒和江卓尔等矿工阵营为代表的 BCH、以廖翔为代表的 BTG 以及有李笑来站台的 SBTC(虽然在 SBTC 的官网上李笑来从昨天上午的基金会主席变成了基金会成员,而他本人也没有任何声明,但有他的名字就已经足够引人注意了)。拥有这些具备争议性话题的人物,其背后的代币自然能够获得更高的关注度。而相比这些分裂币,没有名人支持的 BTX、BTCS 和 BCD 则显得有些惨淡。
其实,无论是从技术、立场还是利益分配的角度,自从比特币社区存在重大分歧以来,分裂就已经必不可免了。所以 BCH 的出现更像是是顺应发展的需求,但是其盈利能力和模式似乎让更多人看到了丰厚的回报。
目前, 暂不讨论这些在比特币基础上硬分叉出来的分裂币是否会成为比特币的技术试验场,在未来仅凭利益上的诱惑就有可能让分裂币成为继ICO之后的下一个风口。 而除了以上提到的分裂币之外,在 coinmarketcap 网站上,以 Bitcoin XX 命名的数字货币就有数十个。
对于投资者而言,面对越来越多打着比特币旗号的代币,更应该提高警惕,谨慎选择投资对象。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biquan/221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