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沟通时,不要一开始就聊你们意见相左的事,聊些双方都感兴趣、都有共同认识的事情会更好。假如有可能,你更应该提出你的见解,因为你们都在为了同一个结论而努力,所以你们的相异之处在于方法,而不是目的。 哈里博士认为,“不”的反应是最难克服的障碍,当你说了“不”,那你本性的自尊就会迫使你继续坚持下去。虽然你以后也许发现这样的回答有待考虑,但为了自己人格的尊严,你就不得不坚持到底。事后,你或许觉得自己说出这个“不”字是错误的,可是,你必须考虑到自己的尊 严。所以你的每句话,必须坚持到底。所以,如何让对方一开始就朝着自己肯定的方向做出反应,对你想得到的结果是相当重要的。
有说话技巧的人,开始的时候就能得到很多“是”的反应,只有这样,他才能将听者的心理向正面引导。这就好比撞球,原本你打的是一个方向,如果稍有偏差,等球弹回来时,就与你期待的方向完全相反了。再以人们的心理状态来说,当一个人说出“不”字时,在他心里同时 也潜伏着这份意念,会使他所有的器官、神经和肌肉完全集中起来,形成一个“拒绝”的状态。反之,当一个人回答“是”的时候,身体的器官没有产生收缩的动作,整个组织是接受和开放的状态。所以,当一次谈话开始时,我们就能引导对方做出更多“是”的回答,这会更容易让我们的建议获得对方的注意。“是”的反应其实是一种很简单的技术,却被大多数的人忽略了。也许有些人认为,在一开始便提出与之相反的意见,这样正好可以显示自己重要而有主见。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是与激烈而守旧的人会谈,这会使他们发怒。如果他们这样做,只是为了得到感官上的快感,也无伤大雅。但若是需要完成的一件事,那就得不偿失了。假如你的学生、顾客、丈夫或者是太太,他们一开口就是个“不”字,那你就算耗尽你的智能,运用极大的忍耐,也很难改变他们的意志。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是”的反应是很有用处的。
詹姆斯·艾伯森是格林威兹储蓄银行的一名出纳,他就是采用这种办法挽回了一位差点儿失去的顾客。艾伯森说:“客户到银行来存款,银行规定要把存款申请 表格交给他填写,有的客户会马上填写,有的则直接拒绝。假如这事发 生在我尚未研究人际关系学之前,我会告诉那位客户,他如果拒绝向银行提供一份完整的个人资料,我们是很难给他开户的。很惭愧,在此之前我都是这样做的。当然,当我说出那些具有权威性的话后,自己会感到很得意。 “今天上午,我就实践了一把。我决定不谈银行想要的,而是跟客户聊聊他的需要。最重要的是,我想让他一开始就说‘是,是’,所以对他不愿填表表示认同。 “‘但是,万一你有什么意外,是不是愿意银行把钱转给你所指定的亲人呢?’我问道。
“那客户马上回答:‘当然愿意。’ “我接着说:‘那么,你是不是认为应该把他们的名字向我们告知, 以便我们可以按照你的意思处理,而不至于出错或拖延呢?’ “那位客户又说:‘是,是的。’ 客户知道这份表格是完全为他自己打算的,所有他的态度才会软化。最后,他不仅填写了所有的资料,而且在我的建议下还开了一个信托账户,指定他的母亲为法定受益人。当然,他填写了银行所需的以及 与他母亲有关的资料。 “我发觉使他一开始就说‘是,是’,这样反而使他忘记原本所在意的 问题,并且很愉快地依我的建议去做。”
苏格拉底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改变了人类的思考 方式。2400年后的今天,大家仍尊他为最有智慧的说服者,因为他对这 个纷争的世界影响很大。他对世人的贡献,有史以来能跟他相比的人不多。那么他运用了什么方法?他曾指责别人的过错?不,苏格拉底从未这样。他的处世技巧,现在被称为“苏格拉底法则”,就是以“是,是”作为 他唯一的反应观点。他问的问题,都是他的反对者所愿意接受而同意的。他持续地获得对方的同意,最后连反对者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他的观点,而推翻自己在数分钟前坚持的结论。 当我们要指出人们的错误时,一定要记得苏格拉底。不要忘记,要 获得对方“是,是”的回答,就只提温和的问题。 “轻履者行远”,这是中国人的格言,它充满了东方人古老的智慧。 他们用了5000年的时间去研究人类的天性,这些学富五车的中国人,在 人际关系交往方面有着极为丰富的经验。
如果你想赢得他人的赞同,让他人信服,就不要忘了,提温和的问题是让对方说“是”的技巧。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baike/95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