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还记得这一幕,1955年9月27日,在我国北京中南海举行了一场万众瞩目的授衔仪式。
这是我国新中国成立后极为重要的一幕,同时,这次授衔仪式也是我国解放军采取军衔制的开始。
当日,我国的毛主席授予了朱德,彭老总,粟裕,陈赓等将军特别的殊荣。
这些将军无一不是杀伐果断,纵横沙场的风云人物,都对我国的发展建设
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他们的故事被世人所铭记,大街小巷广为流传。但也有不少革命先辈为抗日,为我国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他们也同样值得被我们所铭记,如果他们还活着,定然也会被授予开国元帅。
那么,我国有哪些将军牺牲在了捍卫祖国的道路上呢?他们是如何战死沙场呢?
今天,就让小编带领大家一起缅怀这些先烈,了解他们的故事。喜欢这个话题的观众朋友们,点个关注,我们精彩继续。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我国在抗日战争牺牲级别最高的一位将领—左权将军。
左权原名左纪权,河南省醴陵市人。在18岁的时候,就投笔从戎,背井离乡,只身前往广州报考了黄埔军校,是黄埔一期的毕业生。后来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任职为指挥员。因表现良好,被党所看重,被派去苏联留学深造,能文能武,是我党不可或缺的人才。在百团大战中,辅佐彭老总进行指挥作战,取得了显著的战果。其中黄崖洞战役中,依靠左权的战术,歼灭了6倍于己的敌人。
1942年,日军为了报复,派出了大部队攻击八路军的指挥部,而左权则率领警卫队断后,在山西辽县负责阻挡日军,但日军人数众多,很快就包围了左权所率领的部队,不幸的是,在突围过程中,一发炮弹突然落在了左权身边,一道爆炸冲击波袭来,左权牺牲了。
消息很快传到了彭老总耳中,即使一向傲骨凛凛的彭总都难以抑制内心的悲伤。他的悲痛比任何人都要沉重。
在日军扫荡结束后,彭老总赶紧派人去寻回了左权将军的遗体,由于战争局势异常紧张,只妥善安葬了遗体,但并没有举行什么悼念仪式。
而后,彭老总紧急将这条消息汇报给了上级。瞬时间,整个新四军队伍中弥漫着一股哀伤之情,主席和周总理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也不敢相信,他们整整一天滴水未进,一句话都不说,在房子里面闭门不出。
为了稳定军心,也为了迷惑日寇,我党高层决定隐瞒这件事,在军报上,只述说了我军遭遇了巨大的创伤,并未提及左权将军牺牲。
但,令我党没有想到的是,在日军扫荡结束后,还有一只日军小队益子挺进队,佯装成新四军,尾随着我军。
他们也同样知道左权将军牺牲了,一直在茫茫大山之中寻找左权墓。在他们找到之后,不仅挖开了墓穴,而且还将左权将军的遗体拉出来,拍摄了大量的侮辱性的照片,并且刊登到了报纸之上,用以羞辱我军。
在彭老总等人看到后,瞬间所有人愤怒不已,发誓一定要让日本人血债血还。
1942年10月,新四军为左权将军举行了追悼会,当时参会的有数十位我军将领和几千名百姓。
作为左权的搭档,彭老总亲自撰写了碑文,
碑文中不仅描述了左权的一生,更肯定了左权在抗日战争中所做出的成绩。而且彭老总还领养了左权年仅两岁的女儿左太北,这个名字甚至还是彭老总给取的。
最重要的便是给左权复仇了。在彭老总的查证下,导致左权牺牲的是这个益子挺进队,刨坟挖尸的也同样是益子挺进队。
1942年年底,日本在祁县举办了一场庆功仪式中,益子挺进队的成员还在洋洋得意地炫耀自己的功绩,但他们还不知道的是,在几个小时之后,自己将会身首分离。
为什么这样说呢?点个赞,我们继续往下看
。
早在左权将军牺牲后,彭老总就亲自在新四军部队中挑选了30名精英,组成了一支暗杀队,这支暗杀队的目标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干掉益子挺进队。
为了能够成功地完成这个任务,彭老总还调来了新四军特务团团长刘满河,对暗杀队成员进行特训,不仅教会了他们各种暗杀手段,还有各种伪装自己的方式方法。
然而,就在日本庆祝仪式的前一天,暗杀队就已经进入了祁县县城。
在年三十的时候,日军庆功仪式上热闹非凡,来的几乎都是各界名流。其中,我军的暗杀队就藏身于社会名流和百姓之中。
到了晚上10点左右,整个活动已经到了尾声,益子挺进队的成员已经喝得不省人事。在刘满河的命令下,所有的暗杀队成员都掏出了手中的匕首,仅用了不到半小时,就结果了所有的日军。在撤退的时候,刘满河还命令暗杀队将这些日本人的脑袋割下来,挂在祁县的城门之上。与此同时,太原,长治,大同等地的城门之上也都出现了残余益子挺进队成员的脑袋。
至此,左权将军的大仇终于得报。
但左权将军的牺牲仍旧给我军蒙受了损失。倘若他若是尚在,即便不能位居十大元帅,也应该是个上将。
第二位便是许继慎。
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过这个名字,许继慎曾是早年红军的一名指挥官,更是担任过红军的军长,是同时代中最为杰出的指挥官。
1924年,许继慎考入了黄埔军校,是第一期黄埔的优秀毕业生,也是在同年加入我党。
1925年,黄埔军校东征,许继慎更是两次参与其中,虽然他当时只是基层指挥员,但是却展现出了坚韧不屈,奋力作战的精神,在战斗中立下过赫赫战功。
1926年许继慎因为中山舰事件,被迫调至了政治处担任第二支队支队长,
同年七月,参加了北伐战争,打过许多硬仗,如平江、汀泗桥、贺胜桥等战役,虽然多次受伤,但并未调至后方修养,而是一直在战斗前线进行作战。
1927年。老蒋发动了反革命政变,迫害共产党人,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破裂,而许继慎也看清了国民党的真面目,离开了国民党,转而从事我党的秘密工作。
1930年,因许继慎表现优异,被党中央调至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任军长,并于副军长徐向前等人整编成立了鄂豫皖红军部队,实现了鄂东北、豫东南、皖西三个苏区红军的统一指挥。
在许继慎的带领下,鄂豫皖红军取得了
多次战役的胜利,并且不断壮大了这支红军部队,极大地稳定了鄂豫皖地区的局势。
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样的一位军事天才却被张国焘杀害了,让人无比惋惜。
许继慎被错杀还得从曾阔晴开始说起。曾阔晴虽然是和许继慎同一期毕业的同学,但他也是老蒋的十三太保之一。在曾阔晴在看到许继慎带领着红军数次打破了国民党的反围剿斗争时,便对老蒋煽风点火,说许继慎曾和他的领导发生过过节,可以借此机会除掉他。
老蒋一天便果断果断同意了。在国民党的故意引导之下,许继慎被策反
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的。许继慎得知后,立马给当时鄂豫皖根据地的掌权者张国焘送去自己的亲笔信,以证明自己的清白。副军长徐向前十分了解许继慎的为人,认为这可能是敌人的栽赃陷害,便也书信一份送至张国焘。
但张国焘曾和许继慎发生的争执,许继慎曾经多次反对过张国焘提出的远离苏区,冒险进攻的方针,让张国焘丢尽脸面。怀恨在心的张国焘根本不管这件事到底是不是国民党的阴谋,立马就逮捕了许继慎。
1931年,许继慎在河南白雀园被杀害。享年30岁。
许继慎同样是我国抗日战争以来牺牲的高级军官之一,他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最为遗憾的是死在了张国焘手中。
值得一提的是张国焘因为其错误的思想,被驱逐出党之后,加入了国民党,成为了特务头子。好人不长寿,坏人活千年。1979年,张国焘在一家养老院中去世,享年82岁。
如果许继慎还在世的话,那么十大元帅必然会有许继慎
的一席之地。因为许继慎在职军长的时候,徐向前则为副军长。新中国成立之后,徐向前则是我国的开国元帅之一。许继慎如果能够继续发光发热为党和国家做贡献的话,有能力担任元帅一职。
第三位是卢德铭,他是我军中年纪最小的领导人,牺牲的时候年仅22岁。
卢德铭出生于四川,家境富裕,从小便受到过良好的教育。
1925年,2月,他曾组织大量的学生参与讨论军阀陈炯明的战斗,为革命事业提供了大量的兵员。同年11月,他被调任至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任连长。
次年,北伐之战胜利结束,卢德铭因为其卓越的表现,升任营长,兼职团参谋。
在1927年8月,卢德铭参加了南昌起义。
9月,又参与了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虽然是由毛主席所发起的,但总指挥确是卢德铭所担任,余洒度任师长,麾下约有五千人,共计三个团。在他的率领下,红军攻占朱溪厂,夺取龙门场。可谓是出师大捷。
9月中旬,伟人指示参与秋收起义的三个团迅速向浏阳城文家市集中。这时,卢德铭和余洒度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卢德铭坚决服从伟人的命令,而余洒度认为不能去文家市。但最终还是在卢德铭的坚持下,前往文家市。
9月19日,各起义军顺利会师,伟人在会议中明确提出,将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因为只有建立了根据地,部队才能有地方休养生息,从而更好地去进行战斗。
但此时余洒度又有了新的意见,他认为毛主席的看法是错误的,应该攻陷浏阳,攻破长沙,占领大城市,才能更好地与国民党斗争。
卢德铭则截然想法,认为攻打长沙会损失大量的有生力量,使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只有保存军队的实力,才能可能在以后的战争中取得胜利。
他十分认同毛主席的看法,觉得毛主席是一个高明的决策者。
正是有了卢德铭的高度认可,再加上他是当时的总指挥,以及秋收起义中他做出的一系列贡献,使得大家纷纷给毛主席的决策投下了赞成票。
9月20日,毛主席和卢德铭率领起义军前往井冈山。
9月23日,部队行进至卢西,向莲花城进军。伟人率领一个团走在最前沿,卢德铭和余洒度带领一个团位于中部,第三团有苏先俊所率领殿后,在进入山口岩地区中,因为地形比较崎岖,行进速度缓慢,在前面两个团成功通过该地区的时候,敌人追赶上了殿后的部队,并发起了偷袭。
一时间,苏先俊的部队被敌人的炮火打乱了阵脚,甚至还
将敌军误认为是友军,损失极为惨重。
听到有战斗声响起,卢德铭立即率领一个连前往支援,其余的部队则留下保护伟人。
在卢德铭加入战斗后,第一时间就占据了制高点,对敌人展开了猛烈的攻击,最终打出了一个缺口,苏先俊所率领的部队也顺利突围。本来是战斗胜利值得高兴的一件事,但却没人高兴的起来。卢德铭不幸被流弹击中,流血过多,英勇牺牲了。
在毛主席听闻卢德铭牺牲后,悲痛欲绝。正是有了他坚定不移的支
持毛主席的决定,才能为党的革命事业保留了大量的有生力量。进军井冈山的行动中,他居功至伟。在战争结束后,卢德铭也被葬至了他的家乡。
这么勇敢的红军将领不可多得,事事身先士卒。如果他没有牺牲的话,必然是毛主席最心爱的一员大将。
除此之外,还有一位烈士也值得说道说道,他和卢德铭一样,年纪不大,却都为党和国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就是寻淮洲。
寻淮洲从小便有着报效国家的信念,在1927的时候
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作战的时候,寻淮洲是红军部队中赫赫有名的将领,他英勇善战,立下过赫赫战功。
1927年,寻淮洲也同样参加了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面对敌人时,毫不畏惧,奋勇杀敌,屡立奇功。
在1928年因其良好的战斗素养,极高的军事天赋被升为排长。自此之后,随着他不断的征战,到1931年的时候,更是由师长升至成为军长。不久之后又被升至了军团长。这时的他才年仅21岁。1934年,寻淮洲22岁的时候光荣牺牲了。那么如此天才的将军是如何牺牲的呢?
在1934年的时候,寻淮州所率领的部队和刘畴西的部队合
并成红军第十军团,寻淮州任十军团下属19师的师长。
当时红军的形势不容乐观,老蒋出动了大量的兵力对红军第十军团进行围剿。为了彻底歼灭红军第十军团,老蒋还不惜出动了大量的飞机,只要见到红军,随之而来的便是猛烈的轰炸。
为了稳定局势,第十军团长刘畴西想要在谭家桥地区伏击国民党军队,但他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在敌人的主力部队抉择中,他选择了20师,21师作为主力部队,而把19师作为了替补。
在这场战斗中,抢占制高点成为了重中之重。
原本是我军率先伏击了敌军的牵头部队,但其
后卫部队来势汹汹,迅速进入战场,并向我军发起了猛烈的军中,还趁势夺取了两侧的至高点。不难看出,敌军的指挥官还是相当有水平的。
但红军第十兵团的军团长刘畴西却在第一步伏击点的选择上就出现了错误。但仗都打到这个时候了,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在敌军的猛烈进攻下,20师,21师损伤惨重,眼看着支撑不
住了,19师在寻淮州的带领下加入了战斗。而寻淮州更是以身作则,带头冲锋。
在寻淮州的带领下,红军重新夺回了制高点。但寻淮州却永远地躺下了。他被流弹击中了要害,因抢救无效牺牲了,而这次战斗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了。军团长刘畴西和师长寻淮州都牺牲在了这次战斗中。
而敌军的指挥官在战后感叹道,本想和寻淮州一决高下,但怎奈世事无常,最终还是没能一睹寻淮州的风采。
不过这位年轻的指挥官在2009年被评选为“给新中国做出过重要贡献的英雄模范”。
小编写到这儿的时候,还是避免不了一阵感触。革命先辈们在二十余岁的年纪就已经在为国家,为民族,为百姓冲锋陷阵了,反观当代的我们似乎还在碌碌无为中,亦或者上学,亦或者为生活所奔波。
最后一位人物被称为毛主席的第一爱将,也是我国红军的高级将领之一。他叫伍中豪。是我国军队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是能够与林彪,彭德怀齐名的人物。
他1905年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本应该是个普普通通的平凡人,直到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人—在李大钊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伍中豪也黄埔军校毕业的,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不同于其他人的是:伍中豪是在革命路途中认识的毛主席,他对毛主席的思想理念十分佩服,认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就应该如同毛主席一般,深明大义,处处为百姓考虑。
伍中豪甚至还立下过誓死追随毛主席的誓言。
在保卫井冈山的战斗中,他曾率领红军战士智破宁冈城,取得了红军会师井冈山之后的首次大捷。他也深受毛主席所重用。
1930年,红军两次攻打长沙无果,毛主席点名道姓只要伍中豪前来。反观伍中豪也同样不顾一切,亲自调集红军前去支援。
但意外总是猝不及防的。在调集部队的途中,伍中豪受到了地主的个人武装部队的袭击,不幸被杀。
伍中豪牺牲的时候为27岁。
战争无疑是残酷了,未了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涌现出了无数的先烈,并不仅仅只有这五位。所有人共同用他们的牺牲奉献,换来了如今的繁华盛世。现在的中国,如他们所愿,人民吃得饱吃得好,不会经历那个时代的黑暗生活。他们的故事值得我被永远铭记。
和平来之不易,我们不仅要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更要努力发展,让中国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熠熠生辉。
现在的世界,依然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是世界,要
想不被欺负,我们就必须要明白,落后就要挨打。我国必须要不断地发展科技,文化,政治,教育,军事等各方各面。只有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力量得到显著的提升,那么我国的主权和领土才能牢牢的掌握在我们的手中。相信所有的中华儿女都会克服一切困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这也是我们的必然抉择。
好了,到这里我们的这期视频也马上结束了。那么大家对于这期视频的内容又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积极讨论、踊跃留言,让小编在创作的同时可以和观众朋友们一起交流成长,在这里小编也希望您能动动发财的小手给本视频点个小小的赞,同时关注我以便观看更多内容。谢谢大家的观看与支持,我们下期视频再见。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baike/90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