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编辑:小雅 责编:Fanny&cici 审核:李云
在寒冷的冬天,对于女孩纸们来说,冬天最时尚百搭的鞋子单品,非长筒靴莫属了~
爱美的你是不是和本红一样,鞋柜里面一定少不了一双长筒靴?
长筒靴时尚好看,搭配光腿神器+短裤短裙都属于走路带风的那种,看起来又高又飒,大概就是因此俘获了不少女孩的芳心吧。
但是长筒靴引起的“皮靴病”在医学上也不少见,除了大家听说过的脚气、鸡眼。
还有一种情况是,脚底板长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坑洞,看起来像是蜂巢一样,也是深受“皮靴"其害(长筒皮靴透气性差,行走后足部散发的水分无法及时消散,这就给一些细菌造成了良好的生长和繁殖环境)。
有图有真相
↓
(注意!密集恐惧症绕开~)
并且,当你一脱鞋,那味道…赛过榴莲,胜过臭鸡蛋。这样的情况,你有过吗?
即使你没有,想必也会好奇,为什么脚底板会“被啃了”这么多小坑洞?本红满足你的好奇心,答案往下滑。
脚底板坑洼小洞洞,到底是什么?
是窝状角质松解症,也叫沟状跖部角质松解症,是一种出现在跖部角质层的细菌性皮肤感染。
那么问题来了,感染哪些细菌会导致脚底板出现很多小洞洞呢?
大多数是由坐皮肤球菌引起,这种细菌产生两种能够降解角蛋白的丝氨酸蛋白酶。
有以下常见特征
● 病程比较长,发病慢,常在湿热季节多发,干冷季节减轻或消退;
● 好发于承重部位,如趾腹、足底、足后跟,但也有少数发生在手掌和趾间;
● 皮损表现为多数散在浅表性火山口样或散在的圆形凹陷,直径约有1-3mm,部分可融合,多呈正常肤色或褐色,且边缘环绕有环状的黑沟,整体形似火山口;
● 皮肤局部伴有多汗、浸渍发白且有明显气味(臭味);
● 皮肤黏性增加,容易和鞋袜子黏连;
看到这,有的人会好奇想问,窝状角质松解症是脚气吗?
当然不是脚气。
关于脚气,医学上其实是叫足癣或脚癣,是由真菌感染所引起的足部浅表皮肤病,通常有明显瘙痒感,还具有高传染性。
而窝状角质松解症是由细菌感染所致,不具有传染性,同时其病症表现也与足癣有所不同。
哪些人容易被啃“jiojio”的细菌找上?
● 生活习惯不好的人
不喜欢洗脚,即使洗澡也不认真洗脚脚的。还有那些长期光脚接触泥土和水的人、经常喜欢穿封闭不透气的鞋类(比如长筒靴、橡胶鞋、皮鞋等),为细菌滋生提供温暖潮湿的环境,导致感染。
● 肥胖、多汗的人
体重过胖,意味着足部的承重力会更加大,再加之如果出汗多,又没有勤换鞋袜,“jiojio”长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中,就容易受到细菌的青睐。
另外,尤其是患有多汗症的人,大量出汗后,鞋袜长时间被汗水浸渍,更加容易引起窝状角质松解症。
● 长期居住在温暖潮湿环境的人
这种环境有利于细菌的滋生和繁殖,因此这类疾病在热带或亚热带气候地区的发病率比较高。
● 免疫力低下人群
高龄人群免疫力降低或者有免疫缺陷的人,免疫力低下极易继发各种感染性疾病。
● 糖尿病人群
糖尿病并发症会导致足部溃疡感染,可继发窝状角质松解症。
不小心遇上它,该怎么治疗?
窝状角质松解症需要尽早规范就医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以敛汗、抑菌为目的,针对角质离状松解,恢复正常角质层。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① 抑汗治疗
保持足部干燥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每天坚持用温水洗脚泡脚,并且在洗脚后可适当涂抹一些滑石粉或止汗剂,以保持足部干爽避免多汗。
常见的止汗剂为一些水溶性的铝盐,如水合氯化铝,止汗剂的目的是帮助保持足部干燥,去除细菌容易滋生的环境,帮助治疗窝状角质松解症。
另外,对于长期反复难治的窝状角质松解症,还可在患处的皮肤进行皮内注射肉毒毒素治疗(其原理是汗腺和唾液腺神经的传递物质均为乙酰胆碱,肉毒毒素注射可以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暂时减少汗液的产生)。
② 抑菌治疗
外用抗生素软膏,如红霉素软膏、咪康唑软膏、克霉唑霜以及复方苯甲酸水杨酸软膏等。
如外用治疗效果不明显,可选择口服抗生素治疗(如红霉素),辅助治疗窝状角质松解症的感染原。
除了治疗,日常预防也很重要
● 卫生习惯
每天勤洗脚勤换袜,洗完后要记得要擦干净,保持脚脚干爽。换下来的鞋袜,用开水烫洗一下再在阳光下暴晒,达到更好的消毒效果。
● 日常
选择透气性好的鞋袜,不穿或少穿靴子、皮鞋、胶鞋(尽量多留给jiojio一些自由呼吸的时间)。
另外,不要老光着脚在水里或泥里泡着,要实在是因工作避免不了,接触时和接触后要做好清洁护理工作,比如穿上防护脚套、工作后及时清洗。
● 环境
长期住在潮湿环境的人,平时多打开窗户通风,屋内也可以放置除湿器。时常保持空气流通,不仅呼吸到新鲜空气对身体好,还能防止细菌滋生。
● 锻炼
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容易感染细菌,因此日常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预防感染。
看到最后,你知道脚底板被啃的洞洞是什么了吧?分享给你身边喜欢穿长筒靴的姐妹吧!
〔参考文献〕
[1]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08-409.
[2] 李晶晶,王秀丽,王宏伟.窝状角质松解症一例.实用皮肤病学杂志[J].2012(5)1:53-54.
〔免责声明〕
本文数据更新于2022年01月06日
由「皮肤科杨希川教授」原创,旨在为读者科普
科普内容不能代替医生诊治意见,仅供参考
如有皮肤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baike/73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