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贡院位置
左宗棠督甘期间,目睹了甘肃地区文化的落后,特别是国家的考试制度对甘肃地区人才选拔的不利,看到甘肃士子大多因路途遥远,家境贫寒,难以筹措前往陕西参加乡试的路费而不得不放弃,他上任伊始便向清廷上折《奏请甘肃分闱疏》,请求清廷体恤甘肃应试考生之困难,“奏请甘肃分闱乡试,设学政”,光绪元年(1875)冬,清廷准请,同意陕、甘分试,并在省城兰州修建贡院。
于是,清廷决定除中额人数和分设学政之外,其他的与分闱相关的事就变得具体而紧迫。
首先是贡院选址的问题。贡院关乎民运国祚,其选址向来考究。中国绝大多数贡院的选址都受风水学的影响,位于城中上佳风水的位置,坐北朝南,不少贡院的选址都是风水师参与的结果,同时需要靠近水源又要交通方便。
各省的贡院大都位于城内东南隅,坐北朝南,既显示着古代官式建筑的周正伟严,又表达了统治者对东方文明的崇拜和认可。然而,兰州处黄河中流,南北两山夹峙,形成东西长南北窄的带状谷地。因地而建的带状城官署、民居、庙宇、商肆和街道充斥其间,在城内要选地,建贡院,困难重重。于是城外西北廓的海家滩平整而广阔的区域便进入了左宗棠的视线。海家滩是由黄河长期淤积而形成的,在此建贡院,依山靠水,交通便利,而且有贡院扩建的巨大空间。于是左宗棠因地制宜,东南利用兰州城廓墙,西北为新建城墙,建成甘肃贡院,甘肃贡院坐东朝西,居于城外,为国内贡院所仅见。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二月,清廷同意左宗棠陕甘分闱的奏折。三月,左宗棠就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虽然左宗棠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说“筹备砖瓦、材木已有头绪”,这其中有为促进清廷答应陕甘分闹的成分是不言而喻的。但当清廷真正答应陕甘分闹,并同意建立甘肃贡院时,巨大的资金缺口就摆在左宗棠面前。
当时,恰逢西北连年战乱,民生凋敝,地方财力枯竭,国家更是无力顾及。于是,原本应由国家投资的“建设项目”却由“项目”发起者来解决资金问题了。被左宗棠礼聘为兰山书院山长的吴可读,在这件事上给予左宗棠莫大的支持。他利用自己甘肃在籍士绅的身份和在甘肃的良好影响,向各州县衙门和富绅商贾募捐,主事腾煌和道台曹炯积极为甘肃贡院准备建材,并发动甘肃学子筹措资金。虽然此事遭受非议和怀疑,甚至白眼,但最终还是解决了甘肃举院的“建设资金”共捐得白银51万两!
第三,甘肃民众对于修建甘肃贡院投入了极大的热情,“邑人伐石于皋兰北山,采木于平番、碾伯、河洮各州厅县;同时,各郡人士征匠送徒,鸠资材,络绎载道”“砖瓦木石不足,则各罄私储,或撤祠屋,散材入公,不计价值”。
光绪元年(1875)7月,甘肃贡院在兰州城西的海家滩“竣工”了!说是“竣工”,实际上,只是具备了乡试的基本功能:考舍近4000间,有办公的至公堂、阅卷的衡鉴堂、张榜的录榜所以及各配套建筑。日益迫近的乡试日期和捉襟见肘的资金将本应有的另外两座关键建筑留给了十年之后的另一位陕甘总督。
光绪十一年(1885),时任陕甘总督谭钟麟增修甘肃贡院,建明远楼和观成堂,并增建“号舍”。
甘肃贡院的建成,有效催生了以举院为中心的“科举经济”。每三年一次的乡试,兰州袖川门甘肃贡院附近在乡试期间会出现这样一副胜景:赴考的士子数千人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此,车水马龙,拥挤热闹,兰州城中,人头攒动。和他们一起到来的,有国家负责考务的官员,还有应试者带来的仆役、伙计,随之而来的贩夫、商贾、考具店、书房店等热闹非凡。
二、贡院布局
甘肃贡院坐东向西,外建城垣,内建棘围,占地十四万平方米,纵一百四十丈(南北宽约467米),横九十丈(东西长约300米)。贡院的大门在城墙的西南角,门额为左宗棠题写的“为国求贤”,进入大门往里走,左右有两廊,两侧设点名厅和搜检厅,左廊尽处有土地祠;土地祠前有围墙,墙上有南文场门和北文场门;两门门内都有点名厅,门外迤南为外官厅和外供给所。举院最西处为龙门,寓“鲤鱼跃龙门”之意。
明远楼为贡院内最高建筑,明远楼的南、北侧是密如蜂巢的号舍,其东为至公堂;至公堂为贡院中心建筑,其南北两侧为考官的办公场所,其东侧有牌坊、栅栏、穿廊,栏内南为执事委员厅,北为授卷所,东为观成堂;观成堂前有水池,池上有桥,桥左右有“公”字过庭,观成堂南为监临部堂署、提调道署;监临署后为内供给所,署东为对读所、弥封所。观成堂北为监试道署,监试道署东为各房科、誊录所、收掌所;观成堂以东左右为走廊,中为穿廊,接内帘门;内帘门左右为官厅门,左为内监试署,右为内收掌署,中为衡鉴堂;衡鉴堂左为南衡文署,右为北衡文署;衡鉴堂东面为雍门,雍门内左为南五房,右为北五房,东为录榜所。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baike/64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