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卵,以往被看作是小众的医学技术(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之一),近年来逐渐成为众多女性一种可行范畴内的选项。
尤其对单身女性而言,冷冻卵子,不仅可以保存生育力的种子,延缓无法回避的育龄周期,也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最佳生育年龄带来时间上的紧迫感。
但在国内,目前开放的人群有限。
于是,「出国冻卵」成了不少女性压力之下的选择。
前不久,35岁的小艾在伦敦冻卵成功。
● 本文受访者|小红书@披荆少女酱
她像往常一样,在小红书上分享笔记,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和点赞,甚至有不少女生特意来咨询。
这是她意料之外的反馈。
她才发现,即将超过最佳生育年限时,自己不是唯一感到焦虑的人。
对小艾来说——
冻卵相当于上一份「生育保险」,花钱买几年不必着急的时间;
而未来生或不生,是件顺其自然的事。
我们一起来看看小艾这次冻卵经历的自述分享。
今年一月底,我刚好满35岁。
从读研到工作,在伦敦待了十多年。
最早关注到冻卵,是在30岁那年。当年龄的字头突然跳到了3,感觉很多待办事项被上紧了发条,但又不想因此做出妥协,比如趁早结婚生子。
从那时起,冻卵就被纳入到我的人生规划中。
临近35岁时,生育焦虑来得更猛烈些。因为只要过了35周岁,卵泡的质量直线下降,意味着生育的可能性越来越低。这是不可逆转的生理现象。
我不是不婚主义或丁克一族,只是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另一半,也不想因此失去宝贵的生育机会。
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我毅然决定去冻卵。
那时的我,很需要冻卵带来的安全感,相当于给自己买一份「生育保险」。
● 35岁生日照|摄于2023年1月
去之前,我花了不少时间做功课。
事先筛选几家排名靠前的医疗机构,再进入到它们的官网下载文件,一页一页地仔细浏览过去,查阅冻卵相关的具体流程和费用。
比对过后,最后选择这一家IVI London。
说来也巧,当时刚好在国内的社交平台上,看到有网友分享自己在同家医院取卵成功的经历,说明这家医院有亚洲女性的手术经验。
这样一来,我就更放心了。
● 图源IVI Londo官网
初次到院是在去年11月。
先是检查身体各项指标,比如AMH值是否合格,以评估卵巢的储备功能。
再与主治医师面对面沟通,他会很详细地介绍整个流程,结合年纪和身体情况,预估可取卵的数值,以及冻卵的成功率。
在初面诊那天,我明确地表示过「想在35岁之前把这件事做了」。
很快,医生根据我的月经周期,制定好12月的促排方案。
在那之前,我了解过冻卵的成功率,是因人而异的。
这一过程,很看运气。
有人一次性取出二十多颗卵子,也有人要经历两三轮的周期,才能取到更多成熟的卵子。
因此我也做好可能会失败的心理准备。
后因假期出游顺延1个月,真正进周促排是在今年2月。
从经期前7天开始服药,达到调节荷尔蒙的作用。那段时间皮肤状态会变好,人略微嗜睡些,但不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
停药之后,大姨妈就来了。
整个促排周期持续近10天。从月经第4天起,开始每天打促排针,促进卵泡发育成熟。
最大的挑战,是在家给自己扎针。每晚固定7-9点之间,要在小腹下方扎针,即肚脐往下三指的位置。有两种药剂,剂量分别是150ml、250ml。
第一次扎针是很害怕,没办法要硬着头皮来。当时边看着视频示范,边拿着针往肚皮上扎,弄了好久就是扎不进去。
尤其是手推针筒比较费力,很难把握好角度和力度。那天,至少花了一小时才注射好。
老实说打针不是特别疼,就像一根针刺进皮肤里,是那种一咬牙可以忍受的痛,不到一会儿就没感觉了。
更难克服的是心理上的障碍,但打到后来熟练了,注射药剂、扎进肚皮,不到10分钟就能结束。
● 每晚8-9点打促排针
从促排到手术前,还有4次阴超检查。
每隔2-3天要来医院一趟,医生会监测卵泡的生长情况。
一开始面诊时,我的基础卵泡共19颗,左边11颗,右边8颗。预计取卵的数量,是在此基础的60%-80%之间,也就是说,我一次性能取15-16颗卵子。
正常来说,至少要取20颗卵子,所以这个数量不算多。
到第二次查看时,总共有28颗卵泡。医生的意思是:虽然数量越来越多,但大小不一,要等它长大。
通常情况下,20mm以上的卵泡属于已经成熟,会在身体自然反应的过程中排出。
再到第三次来的时候,卵泡也越来越成熟了。
有一部分已经长到23-24mm,这时候就要注射保卵针(防止过早排卵),保护已成熟的卵子,安心待在卵巢里,等到手术当天一起取出。
● 保卵针|比促排针痛感更明显
正式手术是3月1日。
我预约在早上8点半,提前半小时到医院。因为取卵手术是全麻,打完麻醉药物后,基本就失去意识了。
再醒来已经是在病房里,有护士来确认我的状况,并嘱咐一些注意事项。休息半小时后,我就离开医院了。
从换病服、进手术室,到醒麻、拿药,全程不到两小时结束。
比较幸运的是,术后身体没有太多不适。
仅手术完当天,下腹部有些胀气,咕咕地叫了一下午。虽然医生给我开了止疼药,伤口疼时可以服药缓解,但我根本不疼就没有吃。
这可能与我平时坚持健身、练瑜伽也有关系。包括术后第二周复查,连医生也是这么说的,顺带自夸了他的技术过关。
后来得知结果,也让我感到惊喜:
总共取出30颗卵子,最后冷冻24颗。
总体而言,手术过程比较顺利,难的是促排卵周期。
那种心情,就像养植物一样。我平时有养兰花,每次花骨朵长多了,就要浇更多的营养液,保证它的花苞发育完整。
很像打针促排的过程,有一些相通之处嘛。
这次冻卵,总计花费约5500英镑(折合人民币4.7w左右)。
包括套餐费3290英镑,再加上前期的检查,后续的医药费等。
冷冻保存是额外的费用。
前两年免费,从第三年开始,每年300英镑(折合人民币2500元左右),如果一次性存5年,则只要900英镑。
术前我签订过协议,如若后续不自用,可选择丢弃或捐赠。
术后医生建议我,如果有合适对象,可以早点做成胚胎,存活率会更高。
但我目前没想太远。本身不是个特别喜欢小孩的人,「单身生育」暂时不在考虑范围内。
生孩子,在我看来是件顺其自然的事。
如果能遇到合适的对象,自然发展到结婚生育最好;要是等到四五十岁才碰到,那时候又想要孩子了,但又担心年纪大生不出,也能有一个备选的方案。
哪怕最后遇不到对的人,不结婚、不生小孩,我也不会介意。
只是现阶段,我不想被困在生育问题上。
冻卵,只是适当地延缓这一过程,给未来留出更多回旋的余地,也能让我更加享受当下的生活。
在我分享小红书之前,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关注。
其中有一小部分反对的声音,觉得冻卵不靠谱、伤身体。
当然,冷冻卵子是有风险的,成功的概率不好说,但也不能一概地否定。
偶尔看到底下的评论时,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地去了解,或亲身体验过冻卵。
不过大多数人是支持的态度,认为女性有了更多的「生育自由」。
这可能与当下的大环境、背景有关。
很多女生思想慢慢觉醒,不想要将就过日子,找个男人结婚生子;
还有越来越多的事业型女性,不愿过早地把自己限制在家庭里,想用更多的时间发展自己的事业。
很多人对冻卵的初认知,源于多年前徐静蕾的一番发言。
2015年,年满41岁的她,公开承认自己已在美国接受冻卵手术,将其称之为「世界上唯一的后悔药」。
如今也有不少像小艾一样的女性,已经尝试选择性冷冻卵子,并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经历、交换心得。
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是否冻卵,关乎个人何时生育的自由选择。
● 图源徐静蕾微博|@鸡毛蒜皮与鸡毛蒜皮
然而,在冷冻卵子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存在较大的隐患。
与捐精不同,冻卵的过程更复杂。不仅是在促排卵的周期中,女性要承受更多生理上的痛苦。
取卵本身是「阴道穿刺」,一种有创操作的手术,随时有感染和损伤的风险。
同时冷冻卵子的环境条件十分严苛,常年存放在-196摄氏度的液氮罐中。谁也不能保证在这一过程中,不会出现任何意外情况。
● 图源女明星鬼鬼Vlog截图|分享冻卵全过程
且出国冻卵,不算十全十美的选择。
首先是海外冻卵的费用不低,除去固定的治疗费、保存费外,还有机票、住宿等支出,这些都需要个人来承担的。
此前就有媒体报道过,单身女性赴美冻卵,费用在10万元左右。
其次是冷冻卵子可以推迟生育时间,但不保证未来一定能成功孕育。
不论是冻卵或冻胚胎,随着储存时间变长,质量都会有所下降。
所以,选择性冻卵并不是传统生育的替代方案。
在这里,不是鼓励所有单身女性,以保存生育力为目的盲目冻卵。
● 图源受访者|冻卵前两个月的度假滑雪照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全国首例「未婚女性冻卵案」发生在北京。
当事人是出1988年生的徐枣枣,为了不影响事业发展,她选择提前冷冻卵子,但因不符合资格而被拒。
随后,她以「一般人格权纠纷」起诉医院,请求保障自己的生育权利。
截至去年,最新进展是徐枣枣一审败诉。
两年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她就表示过:
如果败诉,我就再上诉。
我想把这条路走一遍,做成「旅游攻略」一样的东西,提供给其他单身女性。
一个可预见的趋势是,近年来国内有不少专家和名人呼吁,建议赋予单身女性实施辅助生育技术的权利。
如主持人白岩松,也公开表达过对女性冻卵的看法:「男性是可以冷冻精子的,法律是保护的,但是女性不能冻卵,这件事情背后是长久以来的歧视,和不(把这件事)纳入到正常范围内。」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baike/467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