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五百英里》(《Five hundreds miles》)是一首值得无限循环的英文歌,作为科恩兄弟电影《醉乡民谣》的插曲逐渐被中国的文艺青年知悉,并大受欢迎。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沉醉于影片里植入的多首民谣。如果要在《五百英里》和《Hang me,Oh Hang me》中选一曲最爱,人们应该很难取舍。
《五百英里》原是美国女民谣歌手Hedy West作曲、作词、演唱,后几经改编并不断被知名歌手和乐队翻唱。
所谓“民谣”,用电影主角勒维恩的话说:“一首歌,任何时候听起来既不过时也不新潮,但总有意义和韵味存在,那它就是民谣。”也就是说,民谣既不会对流行元素亦步亦趋,也不会过于老套旧派。怀旧、感伤、优美、有余味、能多重解读……都是民谣的特点。酷炫,喧哗,吵闹……不太可能是民谣音乐的特质。
《五百英里》的旋律非常简单却格外动听,歌中反复吟唱的一句是:
我已离家远去
一百英里 两百英里
三百英里 四百英里
直到五百英里之外
而最能表达歌者复杂心情的一句是:
我衣不蔽体
我一文不名
怎能这样回乡
2.
这首歌,讲的其实是古今中外所有人都会有的“乡愁”和“乡怯”。
乡愁,也称“乡思”,英文称为“homesickness”,指一种难舍故园、即使离开也会经常怀念的情感。唐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达的就是乡思。
所有的城镇都曾经是乡村,乡土社会里的人际关系较为稳定单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园桑梓,承载了人们太多快乐的成长回忆。但人终究要走向更广阔的空间,去求学、就业、游历、打拼,寻找更好的前途和命运,总有人需要这样“走出去”,社会才能得以发展进化,人们——特别是那些有梦想的人或者背负生存艰辛的人——终究有一天不得不离开故土。无论是在外漂泊,还是最终择新地而居,故土的风物人情,过往的温馨甜蜜,总是深深扎根在心里难以抹灭。所以,人们就会有“乡思”这种情绪。
《五百英里》的首句“if you miss the train I'm on”,“miss”在这里指“错过”,同时英文里本有“思念”之意。Hedy West首创的这首歌,根据她的祖母和一个叔叔的经历写成。这首歌讲述的大约是这样的故事:一个事业无成的人——姑且命名为Loser,本来准备返回家乡故地(或要途经故地小站),事先通知家人前来接车(或仅在车站相互看望一眼)。然而车到故乡小站时,Loser觉得自己穷困潦倒一事无成,实在有些愧对家人,于是放弃了回乡(或者不愿出来相见),继续乘车向前追逐梦想,但心中仍然有不能回乡的忧伤。
乡怯,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明明故乡是自己最眷恋热爱的地方,近了、到了,却反而感到羞愧和畏怯。唐代诗人宋之问被贬官,感到自己混得很差,于是作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名句。
家,很多时候确实是我们的避风港,但有时又让我们感到沉重的压力。悦纳成功者,嫌恶失败者,以成败得失作为衡量游子和浪子的唯一标准,在传统乡土社会和传统家庭中仍然普遍地存在。家乡这个由熟人结成的小天地里,向来存在着比较、评判、窥私的陋习:乡民穷极无聊时,总喜欢围在一起比谁家的孩子赚钱更多、车子更高档,比谁家的孩子工作更体面,比谁家的孩子更早地结婚,谁生了更多的孩子……乡土社会的通病,在当今中国乡村和上世纪中后期的美国乡村,并无太多不同。一个具有才学品行高洁但物质清贫的人,和一个看起来发家致富(哪怕其实是靠坑蒙拐骗)的人,他们过年回乡,得到的待遇往往非常不同。
中国古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落魄不还乡。倘若功成名就了,就必须还乡,好光宗耀祖一回,即所谓“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项羽乌江兵败自杀,原因之一是觉得自己愧对江东父老。与之对照的是刘邦,得了天下后回乡,作了踌躇满志的三句《大风歌》。
在所有关于家和家乡的故事中,最让我感到悲哀的是战国苏秦的故事:苏秦开始想以“连横术”说秦联齐,击败山东诸国取得天下,自己也凭才智谋取一番富贵,谁知苏秦的主张不被秦王采纳。苏秦所带盘缠物资用尽,衣衫褴褛地回家,父母和嫂子对他爱理不理,饭都不想给口他吃。苏秦关门闭户回炉苦读,学有所成后以“合纵术”说六国联手抗秦,六国接纳了他的计策,苏秦得以掌六国相印。苏秦大获成功后回乡,父母扫洒十里路出来迎接,嫂子跪在地上不敢抬头目视。苏秦的家人尚且如此,更不用说苏秦的乡亲们了。
3.
《五百英里》这首歌里讲述的故事,同样发生在电影《醉乡民谣》的主角勒维斯身上:勒维斯在家乡的小酒吧赢得了一点小小名气,他开始也只想好好唱歌,结果却难以靠才艺糊口,连一件过冬的外套都买不起,更不用说支付情人打胎的费用;勒维斯和同行合作演唱他内心不屑的应景歌曲,勒维斯出于艺术尊严放弃了唱片版权,后来该专辑大卖,另两个合作歌手因之名声大噪;勒维斯去千里之外的大城市应聘驻唱,却被告知他的音乐并不能为场子带来商业价值;勒维斯潦倒地回乡,准备按照家人期望去当海员,却丢失了重要证件,也没钱补办……勒维斯看望患病(应该是中风)的父亲,神情麻木的父亲听完勒维斯弹唱的老歌后有了感情和反应,至此父子之间看起来已经和解,勒维斯所做的一切被父亲默认和接纳。最终,勒维斯回到了他的起点——家乡的小酒吧,继续用微薄的收入供养他的音乐之梦。他这个小小的梦,还是以耍赖赶跑外地歌手并挨了一顿老拳换来的。
《醉乡民谣》里的勒维斯,原型是六十年代美国民谣全盛时期的歌手Dave Van Ronk,电影情节也主要是根据Dave的回忆录《麦克道尔街的市长》改编而成。Dave出版过一张叫《Inside Dave Van Ronk》的专辑,电影《醉乡民谣》的英文片名叫《Inside Llewyn Davis》,中文直译是“勒维恩·戴维斯的内心深处”。电影中的勒维恩,或者真实世界里的Dave Van Ronk,他们内心深处究竟是什么呢?是靠民谣自给自足,还是靠音乐名扬天下?
Dave在世时名气不大,如果不是科恩兄弟这部电影,恐怕也是湮没无闻。Dave有首歌就叫《Losers》,在歌词里他将自己狠狠地自嘲了一番。其实,这位被人淡忘又因《醉乡民谣》重新引起人们关注的歌手,据说曾是鲍勃.迪伦的音乐老师。鲍勃迪伦是唯一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音乐人,迪伦在名扬天下前,同样有勒维斯那样狗血的狼藉的日子。
4.
《五百英里》被网友戏称为“美国农民工之歌”,如果要找与之对标的中文歌曲,恐怕只能是世纪之交反应“打工潮”的《流浪歌》和《离家的孩子》等。如果比较旋律、歌词和意境,高下立判。倘若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精心改编成歌曲,或许还能和《五百英里》一较高下。
《五百英里》抒发了全人类共有的乡思和乡怯,因而自面世以来一直传唱不衰。不光外国音乐人反复翻唱,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歌手和音乐爱好者翻唱。但非常遗憾的是,这首非常经典的英文民谣歌曲,在至今所有英文金曲榜单中,一直没有进入前一百名之列。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baike/442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