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林妈咪
今天和一个宝妈视频聊天,她抱着宝宝站在自己大腿上,旁边爸爸逗宝宝,刷手机给宝宝看。一岁左右的小宝宝很兴奋,看到手机里的狗狗猫猫目不转睛,听到一些非常魔性的背景音乐,还会跟着手舞足蹈,非常可爱。妈妈看到宝宝有节奏的双腿和胳膊,也欣慰的不得了。
看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很多宝妈都见过自家宝宝跟着音乐手舞足蹈的样子,但也仅仅是觉得好玩儿,觉得孩子有音乐天赋,其实这是宝宝音乐敏感期比较重要的一个标志,抓住这个敏感期,不仅能开发孩子的音乐天赋,还有很多其他的好处。
跟着音乐手舞足蹈,其实涉及到的不仅是音乐敏感期,还有听觉敏感期,包括语言敏感期。
音乐敏感期:
孩子的音乐敏感期在1-5岁之间,是螺旋发展的,时间跨度较大,在妈妈的肚子里就开始了听觉的发展;
美国音乐教育之父戈登教授认为,在孩子 3 个月大的时候,音乐智能就形成了,在 9 岁后步入稳定。
在1岁左右开始体现对音乐的感知,像上文提到的跟着音乐的节奏手舞足蹈、扭动,就是一种表现;到了4岁时,会发展到真正意义的敏感期,很多宝妈可以在这个时期开始让孩子练乐器,对音乐比较敏感的孩子,说明确实在音乐上有一定的艺术欣赏和表现能力。
听觉敏感期:
宝宝的听觉敏感期从出生就开始了,一直会持续到两岁,期间宝宝对声响都会有反应,比如一摇摇铃宝宝就寻找声音的源头看过来,4个月左右能分清主讲人的声音,对不同材质的音色也会很感兴趣。
在宝宝听觉敏感期中,我们需要提供不同的音色来帮助孩子发育听觉敏感度,不同的音色可以带给孩子不同的感受,长期下来,孩子的听觉音域就会更宽,等孩子长大以后,就更容易听到他想要听到的内容,对音乐的敏感度也会更高。
除此之外,0-6岁也是宝宝的语言发育敏感期,而学习语言第一步就是听。
总之,抓住孩子的听觉、音乐、语言三个敏感期,有一个工具可以很好地做到同时满足,那就是儿歌。
可以用来做音乐启蒙的歌曲、音乐有很多,但并非都适合孩子。比如强烈重金属等风格的音乐,可能玩儿摇滚的人很喜欢,但是对孩子来说相对比较混乱;另外内容不适合的音乐例如暗黑风格、歌词露骨的音乐也会影响到孩子;还有广场舞等口水音乐,也不适合孩子。以前经常看到有的孩子跟着奶奶跳广场舞跳的起劲的视频,播放量很高,大家看个稀奇,但确实有中违和感,这些歌曲中很多在音乐上大同小异,审美性差,歌词也有很多类似“老婆最大老公第二”等口水歌,不适合让孩子经常听。
适合孩子的音乐,需要符合孩子的童真美好,难度不高但水准不敌,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儿歌包含了音乐和语言两种,而且内容适合孩子,可以提高孩子的认知,是非常好的教学材料。我们小时候跟着爸妈,没有那么多的早教机构,也没有那么多的玩具种类,但是都学过几首儿歌几首古诗,而很多儿歌到现在也依旧经典。
儿歌并不难找,在网上搜一下就能出来很多,不过具体如何让孩子听,也需要进行一番考量。
首先,歌曲的选择。
网上可以收到很多儿歌,有老的有新的,有长的有短的,好的儿歌首先音律和谐,我们可以看是否押韵,读起来是否郎朗上口,编的是否巧妙,寓意好不好。
挑儿歌既要看歌词也要看旋律,宝妈们虽然不一定能从专业角度分析这首曲子是不是好,但自己能听出来好不好听,选择音律和谐的给孩子,另外要根据孩子之前的进程,挑选不同种类的音乐,保证丰富性,维持孩子的兴趣,也给孩子更多的感受。
其次,听歌的安排。
听儿歌不同于每周一节课这样的专业培训,儿歌更像是一种生活中融入的小点缀,在开心的时候哼唱,在宝宝睡觉之前轻哼,都可以带给孩子美好的感受。
而一首新的儿歌学习过程则是有目的的讲授和训练,一句一句唱给孩子听,然后让孩子跟着学唱,或者集中这几天让孩子多听某一首歌,能帮助孩子更好的学习。
另外还有一个建议,如果把中文的儿歌换成外文的儿歌,则还有另外的好处。
那就是让孩子接触其他语言的环境,并且掌握单词,积少成多,为孩子的语言学习提供启蒙和基础。
而且同中国一样,各国都有自己经典的儿歌,比如英语中的《铃儿响叮当》、《雪绒花》,韩语中的《三只小熊》等等,也都非常好听,学习这些还能给孩子新鲜感。
让孩子听外文儿歌,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浸润式的环境,培养语感,简单的认识几个单词,渐渐地,孩子可能就会通过这个切口掌握更多的词汇,逐渐学会生日快乐、信念快乐、圣诞快乐的意思,并把他们联系起来,成为孩子以后学习语言的抓手。
适宜的音乐能有效促进幼儿各项能力的发展,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音乐听觉能力、良好个性品质等等,而且音乐包含的节奏、节拍、唱歌、旋律等方面的要素,也在潜移默化的给孩子打下音乐素养基础,还能增加幼儿的词汇量,没事的时候教孩子几首儿歌,孩子们聚在一起的时候会整齐的哼唱,也是他这一代孩子的回忆。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baike/434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