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随着徐达攻入元大都,元顺帝仓皇北逃。已经开国98年的元朝,终于寿终正寝。
取而代之的,是历史上一个崭新的王朝,明朝!
不过,当时徐达虽然打下了元大都,彻底收复了传统意义上的幽燕之地。但是,在当时的西北,以元朝将领王保保为首的元朝残余势力,仍然非常强大。在接下来的数十年当中,朱元璋数次北伐,后来朱棣又五次北伐,才终于灭掉了北元。
但奇怪的是,明朝灭掉了元朝之后,却并没有完全接管元朝原本的疆域。要知道,当年蒙古铁骑横扫天下,疆域在历朝历代当中,都是最为庞大的。那么,作为战胜了元朝的胜利者,明朝明明打败了元朝,为什么最终却没有继承下来那庞大的疆域呢?
1.中国传统的农耕思想
明朝之所以没有去继承元朝的广袤疆土,而是只恢复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疆域。最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农耕型社会。只有元朝稍稍例外,是由外来的游牧民族统治。
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统治思想截然不同。
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是带着自己的家人和牲口,四处游荡,居无定所。哪里的水草肥美,就去哪里生活。所以,游牧文明对于空间疆域的需求,总是更加强烈的。在游牧民族的潜意识当中,拥有更大的疆域,就意味着拥有更多可以迁徙的地方,去更好的生活。
而同样的问题,对于农耕民族来说,则截然不同。
农耕民族的统治者,在这个问题上最重要的考虑,就是这块地打下来以后,到底能不能耕种!
如果不能耕种的话,那就是一块废地,没有任何价值。
在传统的中国农耕文明眼中,只有能种地的疆土,才算是有效疆土。所以,古代中国绝大多数时候,国界线都是沿着400mm等降水量线进行分割。这条线以北,因为更适合游牧民族生活,所以古代很多的统治者,也不会觉得那是我们的地盘,只会觉得那是化外蛮夷之地。
因为没有需求,所以才不会去穷兵黩武的攻占地盘。
2.战争成本问题
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历史,其中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农耕型社会。而如此漫长的社会,让我们这个国家,从骨子里就没有太强的侵略性。
古人所想的,不是去向外占领那么多地盘,而是想办法把我们自己这块地盘给发展的更好。
这种群体性思想,注定古代的中国,很多时候会缺乏进攻性。
当然,漫长的历史当中,我们经常也会遇到一些雄才大略的皇帝,有着雄心壮志,想要去征服一切。所以,每当出现这种皇帝的时候,往往也是国家看起来比较强大的时候。
但是,就算是再怎么雄才大略的皇帝,也要考虑一个很实际的问题。
打这种仗,到底合算不合算?
说白了,在很多古代皇帝的心中,这就是一个经济问题。
如果把这块地方打下来,对国家整体是有益的,那皇帝肯定会不惜代价去做。但如果收益甚小,甚至于几乎没有收益。这个时候,就算再疯狂的皇帝,也要冷静下来,思考一下得失了。
如果耗费大量国力,最终打下一块没用的地方,这笔账,显然是不划算的。
当然,古代的皇帝们,除了算单纯的经济账以外,还会算政治账。有的时候,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开战,虽然无法占据更多的地盘,带来更多的耕地。但是,却可以重创北方的游牧民族,降低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北方的国防开支。
毕竟在古代,中国在很漫长的一段时间里,最主要的外地,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
比如汉武帝时期,动用国家几十年积攒下来的国力,和匈奴进行数十年的战斗,最终将匈奴人彻底打服。这场战争,虽然没能给国家带来更大的疆域,但却将敌人消灭在国门之外。让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里,北方的敌人都无法在对国家安全造成太大的威胁,这也是值得的。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制约着古代的帝王,让皇帝们不敢轻易开战。
那就是古代中国的战斗习惯。
游牧民族习惯了随遇而安的生活,打仗的时候,也是相同的风格。游牧民族打仗,对于后勤补给的需求不大。带着马匹和武器就能直接去打仗。所以,当年蒙古铁骑才能横扫天下,以两个万人队的力量,就彻底打穿了欧亚大陆。
但农耕文明的军队,则截然不同。
农耕文明的军队,对于后勤补给的需求极高!往往一万人的军队,需要数万人对其进行补给。所以,古代中国的很多军事家都坚信: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种战争方式的优劣暂且不论,但其本身给国家带来的负担,要大得多。
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比如同时是一万人对一万人。农耕文明所消耗的国力,要远比北方游牧民族大得多。有可能是几倍,甚至十倍!
而这种截然不同的战争方式,也造就了古代历史上很奇葩的一幕:很多时候,古代中国打服了北方游牧民族,纯粹是用国力耗死了对手。
可以说,中原王朝每一次对北方用兵,都需要整个国家来支撑。在这种情况下,耗费大量国力,去打下一片没有用的地方。明朝的统治者,自然要好好考虑一下了。
3.统治成本问题
在漫长的历史上,中原王朝压着北方游牧民族打,甚至于彻底打趴下,都不是一次两次。比如汉武帝时期、隋文帝时期、唐太宗时期、朱棣时期等等,都是如此。
但是,就算中原王朝可以打趴下北方的敌人,却始终不能彻底统治草原,乃至更北的地方。
因为这里面涉及到一个统治成本的问题。
古代的时候,信息传递速度很慢,交通极不发达。国家的统治成本,要远比我们今天高很多。疆域越大的国家,想要统治和维护国家的统一,就越发困难。
所以在古代,向来都有一个说法,叫做皇权不下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古代朝廷委派的官吏,最低就到县这一级。县以下,大多是依靠宗族或者当地的士绅进行自治。如果想要更加深入,深入到县以下,那就有点不现实了。这个统治成本,任何一个朝代都承受不起。
对于定居的农耕民族尚且如此。那么,对于习惯于逐水草而生的游牧民族,统治成本就更高了!
中原农民因为土地的关系,往往还会固守一地。出了问题,朝廷去当地找得到这个人。但是牧民来去无踪,很多时候根本找不到人。以古代的统治能力来说,想要统治北方,无疑是不现实的。
正是因为这个问题,使得古代的皇帝们在尝试过很多次以后,终于放弃了彻底统治草原,而是开始选择另一种统治方式。
附属国制度。
既然我不能彻底统治你,你们自己自治也可以。但是,你们自己建立的小国家,必须向中原王朝臣服,定期进贡朝拜。只要你们不来惹我,管我叫一声大哥,那也可以。
而明朝采用的,就是这套制度。在恢复了传统的中国统治疆域以外。对于传统疆域之外的地方,则任由其地方自治,你只要对我称臣就行。
这也是为什么,明朝永乐盛世,会出现万国来朝的盛况。
当然,这种统治方式,也不是没有弊端。因为那些小国,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得更加强大。而如果中原王朝因为一些原因,突然衰落下去,外面的这些小国又正好很强大的时候,就会出现历史上那些外敌入侵的情况。
总的来说,明朝之所以没有去刻意接管元朝全部的疆土,原因可以分为思想和能力两方面。在思想上,我们这个国家,不喜欢去侵略,习惯于把自己的土地经营好。而在能力上,古代中国确实也没有能力去统治更广袤的疆域。而且过于广袤的疆土,也不利于国家的长期稳定。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baike/427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