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背景是这样的,晚上我联系赵总,明天需要他签一份材料,结果他家里有白事,明天来不了。我赶紧表示安慰的同时,说甭管了,您先忙您的吧,我这事不着急。
没过多久,同事A给我发微信,说明天让赵总过目她的方案。
我:“太不巧了,赵总家里有白事,说明天不来公司。”
同事A表示了惊讶:“啊!那就不联系赵总了,等来了再说吧。”
转天,同事A和B对话,碰巧我也在场:
同事A:赵总今天不来了。
同事B:为什么呢?
同事A:怒放怒放(这里就用我这个账号的名称来称呼吧)说他家里有白事。
同事B:哎~
同事A:白事通常三天吧。
同事B:恩。
到了第二天,赵总出现在公司了,在外面安排任务。
同事B问我:“你不是说赵总三天不来吗?”她表情僵硬,有明显的质问语气。
我一听这是来挑事了:“我可没说。”语气坚决。
同事B奥了一声。
这个时候大多数人就会不了了之了,因为已经告诉了别人不是自己说的了,就想当然的以为事情就这样结束了。但是这只是阐述了一个结果,这个结果是怎么来的并没有和别人证实。
如同我们常常强调的要考虑别人的感受一样,在这里也应该去考虑把这个结果告诉对方后,对方对这个结果是如何分析的,大概会有这么几种分析:1.完全认同,2.部分认同,3.知道了但不认同,4.完全不认同(或完全不相信),5.没听懂。
根据事情的重要性,可以做出避免以上五种情况发生的行为来。比如我完全不想让同事B认为是我说的,那我就要和同事B继续深究下去,直至同事B完全明白且认同我的意思为止。如果我认为某件事情毫不重要,对方是否明白和认同我的意思对我来说完全不重要,那我就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该事情上。
在这里,我想和同事B深究下去:
我追问:“谁跟你说的赵总三天不来?谁给你说的你找谁去。”
同事B:“同事A说是你说的。”
我:“我说我没说,你说我说了,那咱俩一定有一个出问题了,来,咱们去找是同事A论明白。”
我们找到同事A,A说:“我没有说过你说赵总三天不来的,我说的是我自己认为的白事通常需要三天时间而已。”
我:“现在明白了吧,别乱给人扣帽子,搞清楚了再说话。谁跟你说的你找谁去,一步一步地找,别跨过去明白吗?”
同事B没明白了,这事就这么过去了。
让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A告诉B我说了事件m,然后A通过自己的理解说出来事件n(n即:白事通常三天吧),B就想当然的认定成事件n就是我说的了。但是我并没有说事件n,我只是说了一个事件m。B完全是把自己的想象认定成现实情况了。
这种张冠李戴的案例在生活中非常常见,人们的脑子稍不留神就会犯同样的错误。所以我们在工作和与人共事的时候,要保持好头脑的清醒,力争做到实事求是,用依据来说话,可以让自己减少失误,更加接近问题的本质。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baike/415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