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和死后是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区别?
文/@成长新视点
在古代,寺庙的头衔和死后的头衔是对失去特殊身份的人的专有头衔,相当于对他们的生活事迹和道德修养的评价和结论。它们在定义内涵、起源时间、适用对象和字数四个方面主要有所不同。
这两个头衔最大的区别在于,寺庙的头衔只能由皇帝使用,而死后的头衔可以由皇帝、大臣、贵族和妃子使用。
一、定义内涵。
1.庙号。寺庙是古代祭祀祖先的固定场所。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祭祀时给他们起的特殊名字,都是褒义词。如高祖、太宗、仁宗等。
2.谥号。死后的头衔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自己的生活事迹和道德修养,给予善意评价或判断的称号。
二、起源时间。
1.庙号。它起源于商朝,是商朝建立的称号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庙号不遵守死亡法,独立实施。
2.谥号。起源于西周,有严格的死亡法律内容,我们参考执行。统一全国后,秦始皇废除了死亡法。
汉代恢复死亡法,特别重视,在朝廷设立“大红路”职务,管理王公大臣死亡法。自唐朝逐渐繁荣发展和完善以来,明清时期形成了固定的模式。
三、适用对象。
1.庙号。庙号是皇帝的专属称号,并非所有皇帝都有资格拥有。庙一开始很严格。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标准,只有开国君主或者中兴之主对国家有大功,拓土开疆,治国安邦,才能使用,因为只有他们有资格进入祠堂,享受后代的永恒祭祀。
庙号,一般使用“祖”或“宗”两个字,而且名字的人身份完全不同,排列总是先“祖”后“宗”。开国皇帝或朝代奠基人将被称为祖先,如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汉高祖刘邦、汉世祖刘秀、元世祖忽必烈等。
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皇帝,才会被称为宗,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匡义、唐玄宗李隆基。
一切都有特例,历史上也有皇帝,因其特殊的历史成就和时代背景而被尊为祖先。
第一,五代十国南北朝时期,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南唐、后蜀、闽等小国虽然存在时间短,但开国帝王庙基本都是祖先。后梁太祖朱温、后晋高祖石敬堂、南唐烈祖李敏、北汉世祖刘崇等。
第二,明朝有一个例外,就是明成祖朱棣,原来的庙号是明太宗。嘉靖年间,皇帝想把父亲的王牌放进太庙,却不敢挤出血缘关系最远的朱迪,于是将明太宗升级为明成祖,与明太祖分享世界的尊重。当然,朱迪是跟随朱元璋开创大明基业的重要人物。他为历史做出了巨大贡献,能够承受这一荣誉。
第三,清朝有很多特例,他们的开国皇帝庙号有“三祖一宗”。第一位皇帝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为爱新觉罗奠定统治基础;第二位皇帝是清太宗太极,改名为“清朝”,不可能称祖;第三位皇帝是清朝祖福林(顺治皇帝),定鼎中原,清朝第一位入关皇帝;第四位皇帝是清朝圣祖玄烨(康熙皇帝)。平三藩、台湾和沙俄在位时间最长,创造了康乾最强大的繁荣时期。
2.谥号。死后的头衔被广泛使用,并不是皇帝独有的。王公、大臣和后宫妃嫔都有资格死后获得死后的头衔。除了这些“官方死亡”,还有“私人死亡”,也就是说,一些有社会影响力的人死后,他们的门生和亲戚也可以评估和确定死亡头衔。
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授予皇帝的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由皇帝决定。皇帝的死后头衔由后来的皇帝决定;其他人的死后头衔由下面的皇帝批准,或由皇帝亲自授予。
既然是评价,就会有优劣等级,分为三个层次:上死、平死和下死。
一是死后,为表扬类,如:“文”表示“经纬天地”的才华或“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
二是中死,为同情类,如:“民”表示“在国受忧”,“怀”表示“慈仁短折”。
第三,为批评类,如:“杨”表示“好内远礼”,“李”表示“杀无辜”。
在古代,除了称帝王为“死后头衔”外,称大臣、学者名人的“死后头衔”也是一种尊称;有些人的死后头衔,因为经常被后代称为,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曾文正(曾国藩)、岳武穆(岳飞)等。
四、字数量。
1.庙号。庙号两个字,如汉武帝刘彻,庙号世宗,死后孝武皇帝。
2.谥号。死后的字数,有1、2、3、四字,也有10多字和20多字。
首先,在先秦,死后的头衔大多是一个字,如秦穆公和晋文公;还有2个、赵孝成王、魏睿圣武公等三字。
二是汉代,死后的头衔多为两个字,如汉文帝刘恒死后的“孝文皇帝”。
第三,在唐代,死亡法成为皇帝满足虚荣心和赞扬大臣的工具。从武则天开始,皇帝1被打破、2、按照3字死亡的惯例,她追求唐高宗李治为“天皇大帝”。称帝后,又开创了皇帝追尊四代祖先的先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使用尊称死美的先例。
之后,一些皇帝在位时被奉上了好几次尊号。例如,唐玄宗在开元27年被尊为“开元圣文神武帝”。自唐高宗以来,大多数皇帝的死亡头衔都超过了4个字。
第四,明清时期,死亡法的内容基本固定,各级人员的死亡人数也固定。
明代皇帝死后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如明成祖死后“后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
清代皇帝的死亡名字是21字、23字或25字,亲王1字,大臣2字。比如咸丰皇帝的死亡名字是“协天一运执中垂谟茂德振武圣孝渊恭仁、宽、庄、节俭的皇帝”。皇帝死后的字数太多记不住了,需要做一个简称,看看死后皇帝面前的关键字。如咸丰帝简称“大清显皇帝”。
与此同时,清朝对大臣的死亡规定:一品大臣去世后,皇帝按例决定是否授予死亡。除特殊目的外,一品以下官员不授予死亡。只有进入翰林或获得大学学士学位的人才会使用“文字”这个词。
在“文”字的死后头衔中,“文正”是最罕见的,只能来自特殊目的,不能由大臣自己讨论。清朝200多年,只有8人获得“文正”称号,如曾国藩。“文正”以下的死后头衔是“文忠”,只有大约10人,如李鸿章;接下来是“文襄”(如左宗棠)、“文恭”等。
五、清朝皇后与皇帝的关系。
在清朝,皇后的死亡头衔一般在17个字左右,比皇帝少得多。除慈禧太后外,她的死后头衔长达25字,与咸丰皇帝等人一样多,显示了清末慈禧的影响力。慈禧的头衔是“孝敬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敬崇熙配天星圣显皇后”。
同时,无论哪位皇后的死亡头衔,都应该从“孝道”一词开始,与相应的皇帝死亡头衔的最后一个词相同。皇后的死后头衔也有一个关键词,即“孝道”背后的第一个词,所以皇后的死后头衔通常被称为五个字。比如慈禧,她的死后头衔简称“孝钦显皇后”,这个“钦”是她死后头衔的关键词,“显”字与咸丰皇帝死后头衔的最后一个字相等。
结语。
庙号和死后的头衔,也是对前人的标准尊称,属于书面名称。而皇帝使用年号的名字,则属于民间名字,便于记忆。
例如,乾隆皇帝:他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他的名字是“爱新觉罗·弘历”,他的年名是“乾隆”,他的庙名是“高宗”,他的头衔是“法天龙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武钦明孝神圣纯皇帝”,简称“大清纯皇帝”。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baike/409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