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你在找练字的秘诀,要快,要速成,要简单易操作。
我曾经也在找。
但找来找去,我发现不管读多少书,看多少文章,到最后都是强调“勤奋努力”、“临摹临摹临摹”、“练字没有方法,坚持就是最好的方法”。
我不会蠢到否定勤奋、坚持、临摹,可是难道练字就只有这些了?
于是我开始自己研究,自己总结规律。
经过数年的摸索,我接下来要讲的方法已经很接近你的要求。
花20min理解下我讲的这三招,胜过你无数盲目的苦练。
本文主要针对硬笔字而言,当然该方法也适用于毛笔字,看你会用不会用。
第一招:正均(秩序化)
你想没想过?
当我们说某个字写得好看时,我们实际是在指什么?
“好看”的本质是什么?
难道只是我们“感觉”它好看,它就好看了?我们到底“感觉”到了什么?有没有一个逻辑可以解释这种感觉?
有的!答案就是“秩序”。
外行写字不好看,因为他在……“瞎写” ,没有安排,没有规划,没有规律。字结构整个是混乱的,我们称之为“丑”。
亚里士多德说:“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明确”。
黄柏青《设计美学导论》说:“对规律性、秩序感的形式追求是人类设计的永远审美理想。”
那么第一步,我们就要使一个字秩序化。如何操作?
欧阳询说:“初学之士,先立大体,横直安置,对待布白,务求其均齐。”
怎么“立大体”呢?一个是横、直(竖)要安排好,一个是布白要均齐。我把它们总结为两个字“正”和“均”。
先做到“正”。
“正”包含两点,一个是横平竖直,一个是笔画平行。这是写字的基本要求。
包世臣说:“画(横)平竖直,便是佳书”。这当然是对初学而言,高手写字横和竖都是有倾斜的,但我们现在不讲究这个,我们先把问题简单化,以后再完善。
这两个规律你肯定知道,没什么新鲜的。所以我就一笔带过,不细讲了。
讲点你不知道的。
重点看如何做到 “均”,也就是笔画均匀分布,也就是欧阳询说的“对待布白,务求其均齐” 。
其方法是:构建矩形及矩形分割。
这么说太反人类,还是直接举例说明吧。
比如我们要写一个“繁”字,不要直接动笔凭感觉就写,孙过庭批评为“任笔为体,聚墨成形”,而要做到“意在笔先”。
“意在笔先”就是写之前要把字规划好。
写“繁”之前先想,“繁”字纵向笔画多,那就先构建一个较长的顺眼的矩形。
再将矩形纵向横向都进行均匀的分割,这里用到的比例是1:1。然后我们将“繁”字的笔画填到里面去。
这样“繁”字就好看了。
这背后的逻辑是,实际存在一个顺眼的矩形形状,沿着顺眼比例的中线切分,我们认为这个图形是好看的。这个矩形,及矩形的切割方法,符合某种秩序(对称、三等分、黄金分割),我们人类的眼睛本能地感觉到了这个秩序,于是便感觉它好看、顺眼。
这时,把“繁”字放到这个框里,这个“繁”便继承了矩形及矩形分割的好看性,于是我们认为这个字也是好看的。
因为这个字背后遵循着一个秩序!
普通人通过感觉可以本能地察觉到这个秩序,发出一声“这个字挺好看的”感慨,但是因为缺乏研究,他却不知道好看在哪里。
再如,我们写一个“门”字。“门”的形状怎么才好看?不就是一个大致的矩形外框要顺眼吗?
现在我们在“门”里放个“口”,变成“问”字。难道不要考虑“口”字和外边“门”的比例安排吗?这里我们用三等分来分割矩形,比例是1:1:1。
任何字都可以用这个方法在脑中进行初步设计,无非是构建一个顺眼的矩形,再用较顺眼的比例对矩形进行分割,再把字放进去。
一开始可能需要先在纸上画一画,熟练后根本不用画,随便一想就知道一个字怎么写了。全程不用参照字帖!只是在脑中推理而已!参照字帖只是为了验证。
分割矩形主要用到三种比例: 1:1(对称)、1:1:1(三等分)、2:3(黄金分割)。
“相”字?左右二等分呗。
“谢”呢?三等分嘛。容易。
那上下呢?“盖”、“雲”?还不是一回事,上下二等分罢了。
明代赵宧光说:“写左,着念在右;写右,着念在左”。恐怕说得就是这个意思。
复杂点的,再看欧阳询的“藉”字。任何字都能这么分。因为字要好看,必然会遵循一定的秩序。
下面这三个字,你觉得它们都是完全不同的字,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写法,要一个一个临摹的,是吧?
但是在我眼中,它们都遵循着同一个本质。抓住这个本质去练,效率惊人!
再如“知乎”的“知”。电脑字它其实就这么分的。这里左右用到的比例是3:2,上下的比例是1:1。
做到“正”和“均”,你的字就有了基础的美感。
但是,你可能会说,这样写字太死了吧!完全没有书法的灵魂啊,写出来的跟电脑字差不多,有什么意思!而且你举的例子很多笔画都“出格”了呀。
很好,你在否定“秩序”,因你的否定,“秩序”将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你不是说这样太死,太守秩序了吗?
那我们就来反秩序。
我的第二招,就是“变”。
第二招:变(反秩序)
现在,大秩序已经确定下来,我们要在局部进行反秩序。
这样“秩序”和“反秩序”掺杂在一起,就会达到“对立统一”的和谐境界,字才算真正的美。
怎么反秩序?从哪下手?
我用九宫格来表示一个字的“均态”。把变掉“均”,称为“破均”。
怎么破均?
太简单了。
要么把笔画向外扩张,冲出了格子,就破均了呗。
要么把笔画向内收缩,不守着格子,就破均了呗。
要么……第三种方法先不说,等会讲了你就知道了。
向外扩张(参差)
先举一个简单的“旦”字。
正均”状态下,应该这么写。
太丑了,肯定没人这么写。加入“变”,就要这么写了。
因为“日”字是封闭的,和底下的横相比,不具有横向的延展性。而横在左右方向上具有延展性,延长它就打破了“正均”的状态,整个字好看起来。
再如“恒”字。
我们要认识到,笔画是有方向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来看一个“仁”字。
如果死守“正均”框架,“仁”字应该这么写。
但显而易见,这么写很丑,怎么变呢?
我们看笔画方向和笔画延展性。
如图,左边两个笔画有上下扩张的方向,右边没有,所有右边的两横要“压扁”。
但是在横向上,右侧的两横具有横向的方向和延展性,故而要比左侧的单人旁写得更宽。
现在看前面举的“知乎”的“知”字。
“知”字有的笔画出格了,必须要出格,出格才有变啊。
“正均”只是基础,做到“正均”了,还必须要加入“变”。
怎么变?看笔画方向和笔画延展性。
“知”字左边,横有向外的方向,所以向外延长,冲出格子,右边的“口”没有向外扩张的方向,而是向内收缩,所以要写小。
这一套流程下来,就保证了一个字既有秩序的地方,又有反秩序的地方。
先构建秩序,再打破秩序,既对立又统一,就美。
向外扩张这个方法,我把它命名为“参差”。参差就是不齐,既然有笔画冲出格子,那字的外围肯定就不齐了。
向内收缩(聚散)
外边缘的笔画,有向外方向的,就向外冲出格子,这叫向外破均。
向内也能破均,内部的笔画,要尽量收缩紧凑,古人所谓“中宫收紧”是也。
向外冲出格子,很直观就能看出来,向内紧凑,初学者不一定能看出来,我写夸张点,你应该就能看出来了。
如“誓”字,左边的写法也大致符合比例,也向外破均了,但不够好,太松散了。
松散是几乎每个初学者都会犯的大病。
右边的写法就紧凑,你要能看出用到了中宫收紧。
这个方法,古人也称之为“黏合”,非常形象,黏在一起,字才像一个整体。
向内收缩,我把它命名为“聚散”(后面会用到),收紧就是聚,聚之外的地方就是散,有聚必有散。
互错
除了向外破均、向内破均,还有别的方法吗?
还有最后一条,上下互错或左右互错。
一个“即”字,正均状态应该这么写。
但怎么感觉好丑啊?
右边竖画虽然向外破均了,还不够,还要用到第三种方法,上下互错。
错开一下,破均了,就好看了。
类似的字,“郎”也是这样,而“袖”字则是右边向上错,因为右边竖的方向是向上的。
当然也存在左右互错。
如“墨”字。
破均的方法,从逻辑上只有三种,要么向内,要么向外,要么上下或左右。
在正均的基础上做到这三种破均,字就可以进入“好看”的范畴了。
总之就是先构建矩形及矩形分割的秩序,再打破秩序,字就好看了,任何字都是这样!
破正
最简单的“破正”是横画左低右高,这个是众所周知的规律,我就不细讲了。
还有一些别的破正方法,也放到以后的文章中再讲。
第三招:变的优选(反秩序中求秩序)
如果你仍有耐心,我们再把研究深入一些。
反秩序,也就是变,往往不会只有一种变化。
如果只有一种变化,那简单,变就行了。
如果同时存在多种变化,我们用哪种变化好呢?我们怎么给多种变化排一个优劣顺序出来?
这就是“变的优选”的问题。
正均—变—变的优选。
以下方法,我省略掉论证的过程,直接给答案。读者若有兴趣,可阅读我以前的文章,里面详细展示了推理论证的过程。
互错的优选
即互错时,左下角右上角可以有空白,左上角右下角不可以。
这个规律,在书法中早就有人言明了,叫“左小上提,右小下落”,清代黄自元称之为“左旁小者齐其上,右边小者齐其下”。
如“吹”字,正均态当然是“口”在中线,现在要变,则“口”往上移或往下移。往上移比较好,因为左下角空白允许大。
同样道理,“和”字,当“口”在右边时,“口”要下落,因为右上角空白允许大。
再如一个“行”字,左右都有竖,左竖短右竖长可以,左竖长右竖短就不行。
我曾引用过赵宧光在《寒山帚谈》中的发现:上下半体,名家法书中十九上半居左,下半偏右,以为奇逸。
为什么上下结构的字,上半居左、下半偏右呢?
举几个王羲之《圣教序》中的字。
能看出来原因了吗?左下角空白允许大。右下角空白除非不得已,不允许大。
聚散的优选
前面讲的“中宫收紧”,可以说是“内聚外散”。此外还有“左聚右散”和“上聚下散”。
比如“林”字,左右都是“木”,左木却要小于右木,左聚右散。
比如“炎”字,上下都是“火”,上火却要小于下火,上聚下散。
“三”字上小下大就好看;上大下小,就不好看。
“川”字则是左小右大好看,左大右小不好看。
这说明左小右大优于左大右小,上小下大优于上大下小。
或者说简单点:先小后大比较好。
如果变的时候存在多种选择,选先小后大的。
比如这么个“仪”字,左边竖有向下的方向,右边斜钩也有向右下的方向。哪一笔冲出格子呢?如果竖冲出来,那就是左大右小了,不好。要选择斜钩冲出来,左小右大,才好。
这个斜钩就叫做主笔。一般冲出格子的那一笔就是主笔。
注意看右侧上方的“羊”,用到了向内破均和上小下大。
参差的优选
十字法则、节奏法则。
参差的优选是比较进阶的招式,尤其是“节奏法则”,非常巧妙。
本文就省略了。若有兴趣可阅读这篇文章。
亦斯:必看!论书法结构美的心理学原理(破均篇)
再举些例子
最后再举几个例子,以助大家融会贯通。
“处”字,意在笔先,下笔前要胸有成竹,算一下,撇捺具有向外扩张的方向,其它部分建立秩序,撇捺反秩序。
“成”字,写完撇和横后,这个字的基本框架其实已经出来了。
哪一笔向外破均?当然是斜钩!斜钩拉长也造成了左小右大。
“海”字,同样,三点水写完,整个字的框架已经出来了。前提是你要有比例意识,要有矩形及矩形分割的意识,才能看出来。
因为右边“每”是大致对称的,算2份,左边三点水算一份,所以这个字肯定大致三等分比较好。然后其它有向外方向的笔画再破均,冲出格子,这个字就成了。
用熟之后,你的眼睛能看到更多细节,你会发现任何地方都是三种比例(1:1、1:1:1、2:3)的简单重复。
总结
我上面讲的主要是结构方面,写字还有用笔方面。
就是所谓的笔触、笔锋、轻重、粗细等。结构再好,用笔不讲究,字也算不上精妙。对于这些东西的讲解,网上到处都能找到,我就暂且搁笔了。
先建立秩序,再在局部打破秩序,打破秩序也不是胡乱打破,而是守着一定的规则进行打破。
弄懂这个,你就抓住了字的本质。
再去练字,就是练这个本质,而不是练纷繁复杂的表象。
本质唯一,表象万千。
孰快孰慢,岂待多言?
更多书法间架结构技巧会持续更新,请关注逻辑书法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baike/409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