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可以组什么词(规则的则可以组什么词)

“金句”不是作者喂养的产物,而有读者的参与。

——————————

常有一些小朋友跟我说,说什么书什么书是经典,可读后往往大失所望,读了大半天都读不到值得划线和摘抄的“金句”。或者看了某段“金句”被一本书吸引,可买来读后发现,书中像这样的金句太少,感觉被忽悠了。我知道,不少人都热爱这种“金句驱动式”阅读,我想说的是,这种功利式阅读,不是汲取知识营养的好方法。寻章摘句生吞活剥碎片化的金句,不沉浸到整体内容,效率其实非常低,糟蹋了时间,也糟蹋了好书和阅读。

“金句”往往是一长段材料铺垫和扎实论证后的“飞跃性概括”。比如阿多诺说:在一个从众的大众社会中,偶像崇拜往往通过某种“伪个性化”的方式来操纵,并以此掩盖了文化工业本身的标准化和同一性。这句话够“金句”吧?但它不是孤立的,认真读了前面的铺垫与论证,这个结论才是顺理成章的、有理论活性的。经历了这个过程,“金句”才能进入你的知识体系,成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有活性的思想,让你在写作时自由调用,支撑你的输出。否则,割裂了来源,只把这一句当金句摘抄下来,在笔记本上形成记忆假象,很快便会成为被遗忘的“死教条”。

刘擎教授也说过:我们传统的学院派教育强调知识要有系统,要有完整的结构和逻辑关联等等,而年轻人比较喜欢丰富而碎片化的知识和感受,所以他们喜欢“金句”。我觉得,一个比较闪光的句子,那都是在整体论述之后出现的,它是有上下文的。

不在知识的系统和整体面貌中去理解一句话,那种“金句”是无法“致知”的。社会学家安德鲁·阿伯特区别了“知识”(knowledge)与“致知”(knowing),“知识”是“致知”的一个结果,重要的是“致知”过程。阿伯特批评说:大部分我教的学生认为,知道一些东西就是知道一个网址。他们致知的主要模式是去“寻找”(finding)。对他们来说,“阅读亚当·斯密”意味着寻找每一章中真正重要的五六个句子。他们不明白,亚当·斯密其余的句子都包含着论点和论据,他用这些论点和论据来产生并捍卫这些学生划重点的部分。对学生们来说,阅读只不过是在网络以外的地方浏览。它是一种过滤掉无关紧要的闲散部分,并找出真正重要事情的练习。他们实际上不相信思想,他们相信碎片化的内容。对他们而言,斯密的理论不是一个论证,而是固定的内容。

阿伯特实际上批评的也是这种“金句驱动式”阅读,一本书,只想要给总结出几个“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关键结论”就行了,能让我免除“阅读那些闲散内容”之苦,多好啊。这种过滤和筛选,只要那些“碎片金句”,实际上根本没有读进、读懂一本书,金句自然也没有进入一个人可以自由调用的知识储存。表面上读了很多书,却又大脑空空如也!

我一直觉得,“金句”不仅是作者辛苦论证的结果,不是某种灵光一闪,也是读者沉浸到一本书中,辗转反侧辛苦跋涉后豁然开朗的一种阅读报偿。也就是说,“金句”不是作者喂养的产物,而有读者的参与。进入作者的理论构境,沉浸于其逻辑中,读通了,读透了,读到了作者的深层意涵,读懂了逻辑关联,读到了与现实对应的思想,理解了自己长久以来的一个困惑,“金句”就出来了。一个真正沉淀到自己知识体系中的“金句”,必然在对话中包含自己的某种思考。我读韦伯关于工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论述,之前一直没读出味道,但那段时间新闻中有很多“把人当成工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只看程序不顾人命”的事件,就悟到了工具对价值的碾压,悟到了“由于他们的行动与结果之间有着很长的链条,他们的道德意识就会模糊从而导致道德盲视”的金句内涵。

阅读是一种对话和生成,需要沉浸其中,“金句”是对沉浸阅读的一种思想犒赏,而不是可以单独抽出来的“精华”。那种抽出来的精华,没头没脑地“上价值”,往往只是一种营销策略。一位著名读书人谈到过“畅销书三规律”:第一个,把你已经知道的事情用你不知道的说法说一遍;第二,把刚刚的说法重复一遍,再举一些例子;第三,再重复一遍进行总结,就成功了。那些关于某本书鸡汤式、促销式金句,多是为不读书的人量身定做的,只不过是“把你已经知道的事情用你不知道的说法说一遍”,只是你认同的、你熟悉并了解的道理,换了种说法,而已。

我读书,是有“金句密集恐惧症”的,全是金句,哪受得了啊?金句是一大段论证后的“飞跃性概括”,是画龙点睛的妙笔。全是金句,说明根本没有论证和讲道理,全是鸡汤般的、迎合你的、巧言令色的结论。就像华而不实的PPT,充斥着“好听却空泛的漂亮词”。更像某些假大空的评论,听起来头头是道声声入耳,似乎金句连连,仔细琢磨,什么内容都没有,只有空洞的排比和肤浅的押韵。舆论场上充斥着这样的骗子,遇到不懂的事,说一堆“漂亮话”就能糊弄过去,故弄玄虚,美其名曰妙语金句。

我也不喜欢那种“寻找标准答案”式读书,如果把书的内容当成“可以抄的答案”,那还是应试思维,没有什么营养。好书在于能引发思考,在于那个论证过程带来的思想激荡,挑战了某种常识,启发了某种新思,带来了某种智识。智识是什么?如果说智力指向一种标准答案,智识则是一种“把答案变成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高级素养,能在新问题中把思考推向更高的观念水位,迈向通透的智慧。

是的,越是好书,你越是无法从中得到“标准答案”,却能产生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能帮你摆脱“无知的确定性”,挑战大部分应试教育潜藏于你思维中的“天经地义”和“不证自明”,在经历“多元的混乱性”之后,走向批判性思维之境界。

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中说:“读书不一定非要有个目的,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别人看来,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对我来说,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嗯,读书绝不是功利的、速成的、热闹的、立竿见影的,但我也觉得,读书又绝不会辜负你,享受了过程,沉淀了思考,总会在某个时候某个地方滋养你。

曹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baike/404346.html

(0)
鸟叔鸟叔
上一篇 2023年 5月 6日
下一篇 2023年 5月 6日

相关推荐

  • 魏璎珞是什么电视剧(延禧攻略1—70集在线观看)

    2019年的最后一天,《延禧攻略》番外篇《金枝玉叶》在国外Netflix(奈飞)平台上线,给广大剧迷们送上了一份新年大礼。 虽然距离《延禧攻略》的热播已经过去了一年半之久,但番外篇上线后热度不减,“延禧”粉们热情高涨,在网络上热议纷纷,对于番外篇的人物、剧情展开激烈的讨论。 就连海外网友也按捺不住兴奋,纷纷给出好评。 《金枝玉叶》讲述了魏璎珞女儿昭华公主和尔…

    2023年 3月 15日
  • 弄的多音字组词(应的多音字组词)

    八 庚 形(xínɡ)对(duì)貌(mào),色(sè)对(duì)声(shēnɡ)。夏(xià)邑(yì)对(duì)周(zhōu)京(jīnɡ)。 江(jiānɡ)云(yún)对(duì)涧(jiàn)树(shù),玉(yù)罄(qìnɡ)对(duì)银(yín)筝(zhēnɡ)。 人(rén)老(lǎo)老(lǎo),我(wǒ)卿(qīnɡ)卿(qī…

    2023年 2月 26日
  • 苹果十三手机图片(苹果十三手机图片颜色)

    最近有很多朋友都想知道苹果十三手机图片是什么。今天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知识来解答!还有其他网友想搞清楚苹果十三手机图片颜色,句子百科(www.sws100.com)已经为你找到了相关问题的答案,接下来一起看看吧,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如果你的预算在5000元,你会优先考虑购买什么手机?相信屏幕前不少网友的回答都是iPhone 13,因为苹果在全球有着举…

    2022年 9月 16日
  • 初次拜访领导的开场白(最吸引人的10句开场白)

    参加酒局不会讲“开场白”?牢记3句“内行话”,能让人刮目相看 中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长河,造就了浓郁的礼仪文化,而“礼仪”二字更是融入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成为我们随时随地都格外注意的小细节。 在生活中,与人相处讲究礼仪,就连参加酒局应酬也有不少礼仪的讲究,在酒局上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一个人的品行是否端正,尤其是“开场白”。 讲得好开场白的人,能给人留下深刻…

    2023年 3月 15日
  • 今年司法考试时间(今年司法考试时间延期)

    新京报快讯(记者王梦遥)今年是司法考试改革后,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实施第一年。今天(6月8日),司法部发布公告,明确今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客观题考试时间为9月22日,考试成绩及合格分数线将在9月27日由司法部公布。 根据此前规定,参加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需有法学专业背景或从事法律工作满三年。同时实行“老人老办法”,此前已取得学籍(考籍)或已…

    社会百科 2022年 12月 18日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k37759@fox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