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网络课程逐渐成为正常的教学模式。五一假期前,济南很多中小学通过家长会、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向学生发出安全提醒,其中“防止网络诈骗”也成为其中之一。孩子接触网络的年龄越来越小。这些网络原住民可以享受网络带来的信息红利,但与此同时,家长不熟悉的网络黑洞背后也存在潜在风险。有一些针对未成年人的新型网络犯罪手段。
限时解绑游戏,加“粉丝群”
孩子们一步步落入陷阱
小冉(化名)是济南市天桥区的小学生。4月初,上完网课,他从一个视频app上看到一则广告,解除了一个热门游戏的限制。他扫描了上面的二维码,进入了QQ群。群内客服要去他的游戏账号,告诉他腾讯规定“防沉迷解除”必须是法定监护人,所以要解除游戏限制,需要用小冉父母的手机进行认证。
小冉去拿妈妈的手机,对方引导他在妈妈微信的个人页面上拍照。然后,客户服务给他一个二维码,用手机扫描,“扫描内容不是微信,请仔细识别信息,微信被警方锁定,请联系相关人员解除,30分钟内不解除,微信实名系统将永久冻结,一旦冻结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判处三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小冉把这段话拍给了对方,对方对他说:“结束了,**会去抓你的父母。小冉很害怕,“对方说要解除,需要加另一个QQ号。“小冉很快加上,对方让他打开视频聊天,给他发了支付宝二维码,只是小冉知道父母的支付宝密码,根据对方的指示,扫描支付转账超过2万元,然后对方也让小冉给多个电话号码充值500元。不久之后,小冉的母亲张女士发现并报了警。
小真(化名)在家玩手机时,被同学推荐进入明星直播间QQ群。进入群后,群主要求其支付28.8元才能进入。小震用手机微信扫码支付28.8元后,名为“后台管理”的QQ将小震添加为好友,称由于小震是未成年人,公司账户被冻结6万元,要求小震帮忙解冻,否则将起诉小震。
小真心里很害怕,便按照对方的指示,用妈妈的手机,将微信钱包界面、绑定银行卡界面截图发送给对方。发送后,一名男子与小震进行了语音通话,要求小震在微信小程序中的“京东之家”购买5张面值1000元的礼品卡。小震用手机微信支付了4次零钱,共计2万元。购买后,对方又给小真发了一个微信收款码,让小真支付598元,小真扫了27次…就这样,小真一步步落入对方的陷阱。
培养网络素养
阻挡网络黑手的基本方法是阻挡网络黑手
新的网络犯罪越来越年轻和多样化。虽然部分网络犯罪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切断,但无论有多少技术,它都不如良好的家庭教育那么直接。
济南天桥区反欺诈中心教练徐勇表示,互联网已成为儿童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如果父母以强硬的态度完全切断孩子与互联网的关系,这既不可取,也难以实现。“以引导为主,多陪陪孩子,减少玩手机的时间,普及防欺诈知识,教孩子网络相关安全知识。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不要做“低头族”,这些都是培养孩子网络素养的重要途径。”
徐勇建议家长采取自己的移动支付安全措施,不要轻易告知儿童手机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不要将绑定支付功能的手机输入儿童指纹;最好取消在线课程学习的电子设备;当儿童要求刷脸支付时,必须仔细筛选支付。
徐勇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建议: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要在网上填写个人和家庭信息;陌生人要求孩子用父母的手机完成任务,必须保持警惕,及时通知父母;要求转账,可以充值回扣,多方核实;不要随意扫描二维码,点击陌生链接或下载未知应用程序;选择正规的官方平台进行网上购物交易,不相信对方引导私下联系转账。
徐勇提醒孩子们仔细使用视频聊天或与陌生人“共享屏幕”等功能。
徐勇提醒孩子们仔细使用视频聊天或与陌生人“共享屏幕”等功能。“共享屏幕”相当于手机的屏幕记录操作。它将记录屏幕上显示的所有内容,并同步让对方看到,包括弹出框显示的短信、微信和其他应用程序推送的内容。”
来源: 山东省委政法委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baike/398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