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大嘴道历史。
根据档案记载,到清朝乾隆年间,孔府已经有了近百万亩的田地,佃户十几万人、厨师、护卫、戏班等各种户丁近8000人,隶属的官员70多名,古董、字画更是不计其数。孔府已经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大贵族府邸。
雍正二年(1724年)。孔庙发生了一起火灾,孔庙及相近建筑被烧成了灰烬。雍正拨重金修复孔庙,工程历时7年才得以完成。新修的孔庙气势宏伟,金碧辉煌。
孔府的土地分为祭田和私田。在宋朝的时候,孔府得到很多土地,是朝廷赐予的,这些田地的收入主要用于祭祀孔子,称之为祭田。明代朱元璋一次就拨给孔府祭田两千大顷,一大顷等于三顷,一顷就是100亩。两千大顷就是六十万亩。
一直到雍正皇帝的时候,田地已经达到了64万亩,范围遍及5个省30多个州县。祭田是不用向国家交税的,但所有权属于国家,孔府只能使用,不能买卖和分割。
私田就是自己花钱买的,衍圣公有时候也买地,他家族人口也越来越多,国家土地不能分,这些子弟们出去生活就靠土地,所以他也买一些土地。
雍正皇帝的时候,孔府的私田也到了40多万亩,祭田和私田总共100多万亩。这100多万田地的收入,除了作为祭祀之用,剩下的就用做孔府的消费。虽然每年祭祀的种类次数众多,但剩余的收入依然十分可观。
耕种孔府祭田的农户叫做佃户,他们种着孔府的田地,只要每年交一点租金,而且国家还免税,但是种私天的那些农民没有这项福利,只是由于孔府庇护,没有差役。但是已经足够了,已经是很好的政策了,很多人想着办法都要进入孔府,成为佃户。这些佃户世袭繁衍。雍正的时候,仅仅耕种的人,都达到了十几万。
随着孔府的规模和实力越来越大,需用的人员和物料越来越多,手下人的分工就要更加精细,供纳户为孔府祭祀和孔府日常生活提供所需物品。甚至还有专门提供豆芽的豆芽户。
?他们中间有乐户,孔府遇到婚丧大事就来奏乐。天棚户,就是为孔府扎制天棚,夏天,孔府九进院子全部扎上天棚遮阳。还有专门制作烟花爆竹的花炮户,甚至还有一种哭丧户,他们耕种孔府的土地,平常不允许到孔府里来,只有孔府发丧的时候,才来到孔府里代替主人们嚎啕大哭。
除了名目繁多的专业户,还有一种特别的户。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专门拨民间俊秀子弟一百一十五户,以供孔庙的洒扫。这些户叫做庙户。
孔府的当差名目更加繁多,有许多日常使役的人员。
一是孔林、孔庙的保护人员,和衍圣公的护卫人员,如伴役、健丁、正身、跟班、棍头、更夫、鼓夫等。伴役是陪同管勾、屯官催征租息的,健丁是守护林庙的,正身是陪同祭祀的,跟班、棍头是衍圣公外出时的随从人员,保护衍圣公安全的。
二是为府内服务的,如厨师、各房奴婢、水夫、车夫、马夫、轿夫等。三是为府内文娱生活而设立的,如戏班子、吹打房等。
除了这些,还有专门维修的,据从顺治八年以后有关帐簿的记载,各种匠役就有皮匠、裁缝匠、木匠、铁匠、铜匠、锡匠、泥水匠、线匠、扎彩匠等数十种工匠。
孔府管事人员,对他们的技术要求很严,他们子孙相继,都能有一身的好手艺。
为了管理数目庞大的户丁,孔府从明代开始就设置六个厅,进行分工管辖。清朝雍正皇帝的时候,孔府的官员达到七十多人,他们统归文官之首的正一品大员衍圣公管辖。
感谢观看,这里是大嘴道历史。
如有建议,欢迎在下方评论区评论。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baike/365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