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文学从建安到隋文帝统一,公元 196 至公元 589 ,共394 年。
2、魏晋南北朝文学分为三个时期,即:建安、正始时期;两晋时期;南北朝时期。
3、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自觉有三个标志;
①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③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4、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典论·论文》开始,有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再加上萧统的《文选》、 徐陵的《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5、刘勰xié 《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文心雕龙》共 50 篇,包括总论 5 篇,文体论 20 篇,创作论 19 篇,批评论 5 篇,最后一篇《序志》是书的自序。它的内容博大精深,主要的贡献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论述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二、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揭示了创作活动的奥秘,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论
一 建安诗坛与正始诗歌
建安风骨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所谓风骨,是指作品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练刚建的特点,是汉末魏初时诗歌创造的风格,代表诗人有三曹、建安七子、蔡文姬(蔡琰)其诗歌创作的共同特征是:都致力于五言诗的创作,表现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理想精神,情调慷慨激昂,语言刚健爽朗,《文心雕龙》“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常慷慨激昂 ,形成所谓“建安风骨” 。
建安诗歌一方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加以发展改造。建安风骨就是基于其作品中的慷慨悲凉的感情及其在艺术上表现特色。反对片面追求形式和单纯的修辞之美,强调文学的热情和内在的感染力。
建安七子
“建安”是汉献帝刘协的年号,“七子”是指即王粲、刘桢、陈琳、阮瑀[ruǎn yǔ]、徐幹[gàn]、孔融(散文成就最高)、应玚[yáng],因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以七人并举,故称“建安七子”。“建安七子”,又因同居邺中(河南临漳县)亦称“邺中七子”。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 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 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内容作品多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抒发忧国情怀和远大抱负。风格慷慨悲凉,“七子”中被《诗品》列为上品的诗人王粲和刘桢。写战乱中饥妇弃子的《七哀诗》的王粲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刘桢“仗气爱奇”
三曹
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因他们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都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曹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曹操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蒿hāo里行》乐府写时事 “汉末实录。”龟虽寿《短歌行》,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如《薤 xiè 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有《度关山》《对酒》,《短歌行》求贤,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一类是游仙诗。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 被鲁迅誉为: 改造文章的祖师
曹丕,即魏文帝,字子桓,曹操的次子,诗风便娟婉约,纤丽清新,有文人士气。尤善游子思妇之诗,抒发情感以委婉细致见长。
《典论》、《燕歌行》、《寡妇诗》、《芙蓉池作诗》《登城赋》、《与吴质书》 《秋胡行》马上作诗
《陌上桑》控诉了战争的残酷以及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现了作者的悲悯同情,曹丕关注下层人民命运的名篇。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论著。《燕歌行》二首被誉为七言之祖(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曹植《曹子建集》中代表作有《七哀诗》、《白马篇》、《赠白马王彪》、《门有万里客》《洛神赋》《野田黄雀行》《七步诗》 芙蓉赋 赠徐干 浮萍篇 箜篌引 丹霞蔽日行 名都篇
曹植的散文“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五言诗出名。
李白:曹植为建安之雄才,惟堪捧驾。天下豪俊,翕然趋风,白之不敏,窃慕高论。
钟嵘:“ 粲溢古今,卓尔不群。”
1王粲,登楼赋、七哀诗,与曹植并称“曹王”。
王粲 七哀诗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gòu患。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遘gòu相遇;碰上。
2刘桢被誉为“文章之圣”,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怆,终岁常端正。岂不罹lí凝寒,松柏有本性。罹lí遭遇;遭受忧患;苦难
3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劳役 最早的文人拟作乐府诗作品之一。《为袁绍檄xí豫州文》《为曹洪与世子书》,所以曹丕有“孔璋章表殊健”(《又与吴质书》)的评论
4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明人辑有《阮元瑜集》
5徐幹《中论》《答刘桢》《玄猿赋》《中论》论说文专著是“建安七子”中今存的专著,其中《治学》篇中提出的“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强调主观努力的重要;
6孔融 《孔北海集》文章“体气高妙”。苏轼称“文举以英伟冠世之资,师表海内,意所予夺,天下从之,此人中龙也”
忘年之交”出自《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不惑,遂与为交友。”指年辈不相当而结交为友
7应玚《待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音调悲节,多写离居飘零之感,曹丕说应玚“和而不壮”,“常悲然有述作意,其才华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
8.蔡琰《悲愤诗》艺术特点
①一位女诗人在亲身经历基础上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心理活动刻画真实细腻、复杂微妙,在诗歌史上实属罕见。
②注意细节的描绘,气氛的渲染,对烘托主题起到了良好作用。 ③全诗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有史诗般的效果,全诗 540 字。
正始文学:正始之音
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正始文人很少直接针对政治现状发表意见,而是避开现实,以哲学的眼光,把从现实生活中所得到的感受,推广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思考。这就使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寄托遥深。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代表人物只有阮籍 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抗争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
正始名士 只在哲学方面代表人物 夏侯玄
竹林名士 又称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
竹林七贤:
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 ,故号“竹林七贤” 。
嵇、阮 指正始时期的著名作家嵇康和阮籍,并称“嵇、阮”。正始时期都有较进步的政治思想,作品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反抗,更多地带有老庄思想的色彩,但在基本精神上还是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的,在创作风格上刘勰评价他们为“嵇志清峻,阮旨遥深”。康的代表作是《幽愤诗》和《与山巨源绝交书》。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和《大人先生传》,
嵇康
字叔夜 嵇中散 《幽愤诗》《与山巨源绝交书》《琴论》《养生论》《赠秀才入军》刘勰《文心雕龙》评为:“嵇志清峻”散文《声无哀乐论》《与山巨源绝交书》
四言诗《悲愤诗》诗歌特色:
①第一个把庄子诗化,在诗歌中创造了一个诗化的理想境界。
②被钟嵘《诗品》评为“ 过为峻切 qiē,讦 jié直露才” 。
③能开脱《诗经》,在四言诗中另辟蹊径
《与山巨源绝交书》
文章篇名,曹魏正始间嵇康写给山涛的一封信。这是一篇与司马氏集团决裂的宣言书。提出“非汤武而薄周礼”。信中拒绝了山涛的荐引,指出人的秉性各有所好,申明自己赋性疏懒,不堪礼法约束,不可加以勉强。强调放任自然,既是对世俗礼法的蔑视,也是他崇尚老、庄无为思想的一种反映。
阮籍阮步兵,阮旨遥深,字嗣宗。作品有《咏怀》《大人先生传》等
阮籍 咏怀诗八十二首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山涛有《表谢久不摄职》、《表乞骸骨》、《上疏告退》
王戎称其:如浑金璞玉,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
向秀成书《庄子注》《思旧赋》、《难嵇叔夜养生论》
阮咸是阮籍之侄,与籍并称为“大小阮”通音律,善琵琶,时号“妙达八音”,有“神解”之誉。存作品《律议》、《与姑书》。“阮咸”这一乐器也是因其得名
杜甫称阮咸:嗣宗诸子侄,早觉仲容贤。
李商隐称阮咸:仲容铜琵琶,项直声凄凄。
王戎华陵帖 人称“王安丰”
刘伶“醉侯”《酒德颂》和《北芒客舍》
五斗解酲 chéng 以酒解酲:用酒来解酒醉,比喻用有害的方法救急《世说新语·任诞》
陶陶兀兀:形容沉湎于酒,放纵傲慢。《晋书·刘伶传》
“阮布兵”《阮嗣宗集》 阮籍 《咏怀诗》82首
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咏怀诗》风格隐约曲折,钟嵘《诗品》评为“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阮籍《咏怀诗》的主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内容
一是抒写孤苦寂寞和忧生惧祸之情二是讽刺时政,揭露社会丑恶腐败;三是表现饮酒、求仙生活。
艺术特色
一是长于抒情,二是工于比兴;三是精于用典;四是善于曲笔。
具体手法
一是将象征手法与寓意的不确定性结合起来,再加上典故的多义性 使诗作寓意深邃难明
二是用多种比兴构成完整的意境,使寓意藏而不露。风格深隐含蓄,所谓“阮旨遥深” 、“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
析“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
答:“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他们的诗歌风格各异:
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的特色,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语言古朴苍劲,风格 悲凉慷慨,雄健沉郁,如《短歌行》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以及统一天下的壮志。曹操开学习乐府的风气。以乐府旧题写时事,开创了文人“ 拟乐府”宫于创新精神。
曹丕的诗歌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和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衰婉,如《燕歌行》。曹丕是建安文学的组织者与倡导者,开创了文人雅集的先河,
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风格“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其诗歌加强了抒情化色彩;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和生动性;词藻丰富华丽,讲究对偶、炼字,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色调和谐;讲究谋篇布局。,如《白马篇》《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浮萍篇》等。
总体说来,“三曹”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
曹植
《洛神赋》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皓若太阳升朝霞;
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楛kǔ hù 粗劣;不坚固;不精致。
《浮萍篇》 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
曹植的诗歌分期:
①以曹操死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文学史上贡献最大的诗体是五言诗)
诗风变化的原因 是由于其政治地位的变化导致题材与艺术手法的变化
②前期:曹植早期诗歌充满了昂扬奋发的精神,抒发进步理想和宏伟抱负,《白马篇》“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早期才华横溢,颇受宠爱,故诗歌多歌唱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作品洋溢着浪漫乐观的情调。
③后期,诗歌慷慨悲凉,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备受压抑的郁愤心情《赠白马王彪》
其代表作有对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朋友无辜被害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的《野田黄雀行》,对任城王暴卒而表示悼念的《赠白马王彪》。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的《美女篇》以美女盛年未嫁寄托自己怀才不遇,《浮萍篇 》以“沉浮异势”自述无辜被弃后期备受猜忌,愤懑,或借传统闺怨题材表明自己的心志,或自抒胸臆,或借游仙以排遣内心的苦闷大量 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表现诗人反抗迫害的精神。
④“游仙” 诗的创始人
曹植诗的艺术成就: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诗歌从”言志”到“缘情”,从尚质朴到重藻饰,建安诗歌是一个转折点,而曹植的诗歌正是这一转折的标志,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曹植诗歌不仅进一步开辟了文学抒情化的道路,也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诗歌艺术,主要表现在:
第一、诗歌风格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曹植诗歌既有豪气纵横如《白马篇》者,也有哀怨缠绵,总体风格是刚健和柔美的统一。悲凉慷慨、风格刚健,是建安诗人的共性,而曹植诗歌精工富丽、骨气奇高,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
第二、注重对偶、炼字。
第三、工于起调,善于警句。如《七哀诗》中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等,这些警句或在篇首或在篇中,为全诗增色。
第四、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并融合了《离骚》的象征手法,如以转莲比喻流徙生活,以女无所归比喻怀才不遇等。
曹植对诗歌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后人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说:“韩退之之文,曹子建、杜子美之诗,后世所以莫能及也。
试分析建安诗歌创作的时代特征。建安风骨的特点 悲凉慷慨
魏晋是一个政治动荡的时代,对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建安时期诗歌创作的时代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理想的高昂以天下为己任,追求建功立业。
慷慨一词为人所习用。如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还有悲风这个意象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二。悲风凄厉秋气寒。
二,人生短暂的哀叹。建安诗歌的另一个主题。如曹操的《短歌行》《龟虽寿》
三,强烈的个性表现。 建安时代是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昂的时代。三曹 曹操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便娟婉约,有文人士气。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四浓郁的悲剧色彩。建安是人处于时代与个人双重悲剧的交汇点。曹植诗“颇有忧生之嗟jie 一声”。
二 两晋诗歌
太康体 西晋太康前后文坛的主要创作倾向。
是晋武帝的年号,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词藻、流于轻靡、诗风繁褥华丽,代表当时诗坛的主流。一是拟古,二是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诗风。 这一时期诗坛出现了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但除左思的作品反映了一定的现实内容外,大都有形式主义倾向,内容稍显贫乏,追求词藻的华美,注重艺术形式技巧。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指活动于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八位诗人的并称。
·他们分别是:张载、张协、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及其侄潘尼和左思。 这八人代表了太康文学的最高成就
左思
①赋:《三都赋》,出现“ 洛阳纸贵”②诗《咏史》八首,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传统,其内容主要是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 它开创了咏史以咏怀的新路。风格刚健,感情深沉,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 被誉为西晋诗坛第一人。③诗歌艺术特点:笔力雄迈,文典以怨 。
咏史诗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着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左思的《咏史》错综史实,融会古今,连类引喻。
“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第1首),希望有所作为。
“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对扼杀人才的黑暗现实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其笔锋尖锐。
阐明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志向,声称:“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梁代评论家钟嵘说左思“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形容陶渊明有“左思风力”,也说明了左思诗歌的风骨刚健,有建安遗风。
潘江陆海
潘岳 《悼亡诗》,婉转凄恻。自潘岳后, “ 悼亡” 专指“ 悼妻”潘岳陆机并称“潘江陆海”,代表作有《闲居赋》《秋兴赋》《悼亡诗
陆机“少有奇才,文章冠世”与顾荣、陆云并称“洛阳三俊”。与弟陆云为西晋著名文学家,被誉为“太康之英”。与潘岳,世有”潘江陆海“之称。陆机善章草《平复帖》中国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法书真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被评为九大“镇国之宝”。陆机还仿扬雄“连珠体”《演连珠》
陆机诗歌艺术特点:炳若缛 rù 绣,凄若繁弦 有《拟古诗》十二首,《赴洛道中作诗》二首等
刘琨《扶风歌》《答卢谌诗》、《重赠卢谌》精通音律,创了《胡笳五弄》
《重赠卢谌》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刘琨与祖逖-闻鸡起舞刘琨 ①“少负壮志,有纵横之才”②《扶风歌》、《重赠卢谌》。
孙绰chuò 1.宽裕。2.体态轻盈柔美。 东晋《游天台山赋》后世山水游记之祖。虽流露出求仙思想,但对景物作了细致的描绘,如:“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
许询 东晋 兰亭集会
许询与王羲之、谢安、刘惔、孙绰、郗愔、郗昙、王濛、王脩、王坦之、司马昱(晋简文帝)、支遁等相交游,许询与王羲之友谊很深,王羲之宦游山阴,与谢安等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饮酒赋诗,修袚褉之礼,也写了著名的《兰亭序》。许询是参与王羲之的兰亭修禊的四十一人之一
郭璞(pú)《游仙诗》《江赋》郭璞的衣冠冢,名“郭公墩”(中国风水学鼻祖其《葬经》郭璞注解《尔雅》解释动植物名称注音、作图,开创的动植物图示分类法。《尔雅》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解释语词的著作
陶渊明
东晋陶潜 字渊明,又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① 诗:平和冲淡 《饮酒》《归园田居》
金刚怒目 —《咏荆轲》《读山海经》
② 文《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书》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
③ 赋:《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
田园诗:指以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篇。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描写田园景色和农村生活,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也表现了诗人参与农村劳动的感受,以及与农民的愉快交往。本来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异趣,但随着南朝齐谢脁山水诗注意表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田园诗与山水诗的界限逐渐模糊。人们一般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可见其合流的趋势。
山水诗 指以山水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曹操《观沧海》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但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并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是南朝时的谢灵运。他开创了山水诗派。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并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
玄言诗:
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诗坛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代表作家有东晋孙绰、许询。玄理入诗,它在内容上宣扬老庄哲学,在艺术上缺乏形象,钟嵘《诗品》称之“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表达上抽象玄虚、淡乎寡味。但其中通过景物来表现哲理的作品,借山水以抒情,为山水诗的出现起到了催化作用。
游仙诗:
以“游仙”为诗名的诗,始于曹植《游仙诗》。两晋之际诗人郭璞的代表作《游仙诗》十四首,将老庄思想与道教神仙之说相混合,寄寓仕途失意、惧祸避世的情绪和苦闷情怀。名为“游仙” ,实为咏怀,抒发怀才不遇和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魏晋风流
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这种艺术必须是自然的,是个人本性的自然流露。陶渊明可以说是魏晋的杰出代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流的故事集。而从深层看来,魏晋风流下那种对人生艺术化的自觉追求,那种对个性化的向往,那种无拘无束的氛围,正是文学成长的良好气候。魏晋风流不仅对魏晋这两代文学产生影响,也对魏晋以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南北朝
元嘉三大家:
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三位著名的诗人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的并称。
谢诗富艳精工,追求清水芙蓉之美,山水诗成就最高
颜诗华美典雅,追求典丽华赡之美
鲍诗雄恣奔放,追求热烈明畅的浓艳之美,乐府诗最为著名,雕藻淫艳,倾炫心魂
是谓“宋初三体”诗风差异明显,共同之点是描写山水,都讲究词藻和对偶
元嘉诗歌新变
元嘉是刘宋文帝的年号。元嘉诗风的主要变化就是以情思代替玄理,由哲思回到感情上来。在艺术表现上也由淡乎寡味变为注意对诗歌艺术形式技巧的探讨。山水题材进入诗歌创作。哲理化变为抒情化,抒发个性化的人生感慨。元嘉诗人成就最高是谢灵运、鲍照、颜延之。
陶谢 指东晋末南朝宋初诗人陶渊明和谢灵运。杜甫有“焉得诗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之句,他们都善于描写自然景物。但陶多写田园,而谢多刻画山水。陶诗语言朴实自然,谢诗则讲究词藻与对偶,崇尚绮丽,风格并不相近。
灵运,世称谢客,南北朝《登池上楼》《石壁精舍还湖中作》《陇西行》《赠从弟弘元》
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雕琢”和“自然”
谢灵运山水诗
①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
②林壑敛暝色,云霞收乡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③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
④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
谢朓 字玄晖,斋号高斋,后人编有《谢宣城集》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为"竟陵八友"之一。谢朓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入朝曲》《玉阶怨》《王孙游》《思归赋》《游后园赋》《高松赋》《杜若赋》。诗风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重要影响。“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鱼戏新荷动,鸟散馀花落”《游东田》等,这些警句清新隽永,流畅和谐,对仗工整,体现了“新体诗”的特点。
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谢朓《入朝曲》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谢朓《玉阶怨》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谢朓《游东田》
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谢朓《游东田》
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谢朓
颜延之 "颜光禄"。《陶征士诔》颜延之和谢灵运并称“颜谢,“颜谢重叶以文章”(《文心雕龙》
《五君咏》五首歌咏“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和向秀五人 嵇中散 阮步兵 向常侍
鲍照 南朝字明远,代表作有《鲍参军集》鲍照以奇峭之风运妍丽之辞,代表作是《芜城赋》与《登大雷岸与妹书》
《拟行路难》鲍照 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代白头吟》鲍照 “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代出自蓟jì北门行》鲍照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新体诗/永明体/新变体:
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形成的诗体,又称新体诗。讲究四声、避免八病,讲究声律、辞藻、典故。标志着我国格律诗的开端,增加了诗歌艺术的形式美, 对近体诗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代表作家有沈约、谢脁、王融、范云、江淹以及齐梁间的何逊、吴均和陈代的阴铿。齐代诗人沈约“四声八病”这一声律要求是永明体产生的基础
竟陵八友
竟陵八友是南齐永明年间出现的一个文人集团,由竟陵王萧子良召集,包括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八人。
萧衍、萧琛[chēn]、王融、任昉[fǎng]。
“齐梁体”
梁武帝萧衍倡导的南朝齐、梁时代出现的一种诗风。诗歌内容多以吟咏风云、月露,题材狭窄;形式上,多追求音律精细,对偶工整,辞藻巧艳。讲究声律和词藻、内容空泛。
沈约 永明体”诗人代表创四声八病之说《沈隐侯集》《高松赋》、《丽人赋》
江淹,南朝辞赋大家,与鲍照并称。南朝辞赋发展到“江、鲍”。江淹的《恨赋》《别赋》与鲍照的《芜城赋》《舞鹤赋》是南朝辞赋的佳作。 称为“梦笔生花”江郎才尽
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馀。
江淹《诣建平王书》《报袁叔明书》、《与交友论隐书》
《陆东海谯山集诗》杳杳长役思,思来使情浓
江淹的<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
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为文清拔,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诗亦清新,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为时人仿效,号称“吴均体”《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何逊后人称"何记室"或"何水部"。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临行与故游夜别》);"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与胡兴安夜别》)
阴铿 字子坚,[ yīn kēng ] 《渡青草湖》艺术风格同何逊相似,后人并称为“阴何”
梁武帝萧衍曾有“吴均不均,何逊不逊”的批评。吴均因无诗,被责怪为“不均”;何逊因用魏武帝的掌故,而被说成是“不逊”。
梁武帝萧衍《逸民》、《西洲曲》、《河中之水歌》、《东飞伯劳歌》等,其中的佳句有“南风吹我意,吹梦到西洲”;
宫体诗/徐庾体”
南朝梁代为宫廷创作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大都描绘闺情声色,清绮靡丽, 伤于轻艳,格调不高。倡导者是梁简文帝萧纲。代表诗人南北朝时期徐摛、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以写艳体诗闻名,风格流丽轻艳、“辑裁巧密” ,被称为“徐庾体” 。风气所至,陈时陈后主与江总亦有此类创作。徐陵编有《玉台新咏》 ,只收“艳诗”可说是宫体诗的合集。
王褒字子渊,与扬雄并称“渊云”《关山月》“关山月月明,秋色照孤城”《洞箫赋》开音乐赋固定写作模式的先河,马融《长笛赋》、嵇康《琴赋》诸作均有一定的影响。
“北朝三书”:
北朝散文
郦道元《水经注》 ,杨衒xuàn之《洛阳伽蓝记》 ,颜之推《颜氏家训》
北地三才:
指在北朝文人中能自觉学习南朝文化,对南北文学的合流起到推动作用的作家温子升、 邢劭和魏收的并称。
①温子升:字鹏举,北魏成就最高,兼有北方的质真朴野和南方的婉转流丽之风
②邢劭[shào]:字子才,被称为“北间第一才士”,由魏入齐,慷慨悲凉,有魏晋之风
③魏收:字伯起,多模仿南朝作品,偶有北方特色。
他们都是南朝文风的模仿者。温子升一部分诗风格清婉,辞藻华丽,讲究对偶,近似南朝,一部分诗受到过北方民歌的影响。邢劭诗文多 模仿魏晋和南朝人。魏收所长在史传文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 (南京人。山中宰相
答谢中书书南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庾信,字子山,小字兰成。称“庾开府”明人辑有《庾开府集》南北朝后期“集六朝之大成”的骈赋作家,最著名的是有“赋史”之称的《哀江南赋》中描述为"五十年中,江表无事庾信《哀江南赋》云:“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奉和山池》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馀。
其家"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父亲庾肩吾。
庾信《哀江南赋》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
孔稚珪最著名的作品是骈文《北山移文》。文章借北山山灵的口吻,嘲讽了当时的名士周颙故作高蹈而又醉心利禄。钟山之英, 草堂之灵,驰烟驿路,勒移山庭。
王籍,字文海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
葛洪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汉末、三国时期散文创作以三曹、七子、诸葛亮、阮籍、秘康为代表。
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与吴质书》《典论·论文》
诸葛亮:前《出师表》谆谆告诚主要继承光大先帝“遗德”,尊贤纳谏。后《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阮籍: 《大人先生传》塑造了“大人先生”
抒情小赋:如曹植《洛神赋》、王粲《登楼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等
散文。
傅玄《傅子》
陆机《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较早的论述文学创作构思和灵感的文章。
左思《三都赋》洛阳为之纸贵。
王義之《兰亭集序》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颜延之的散文讲究雕饰,但《陶征士谏》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鲍照凭吊广陵的《芜城赋》
丘迟的《与陈伯之书》
刘勰(xié 《文心雕龙》文学批评专著。
钟嵘《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论著作。
萧统《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徐陵《玉台新咏》
讽刺伪稳士周题的《北山移文》,
江淹《别赋》《恨赋》。
南朝的山水写景文丘迟的《与陈伯之书》、
吴均的《与宋元思书》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魏晋南北朝小说可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类,
志怪小说 搜神记
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志怪小说的形成是因为受到当时盛行的神仙方术之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列异传》多为鬼神妖怪故事《谈生》写冥婚,《宋定伯》写宋定伯捉鬼卖鬼。志怪小说的内容很庞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①地理博物,如托名东方朔的《神异经》、张华的《博物志》。
②鬼神怪异,如曹丕的《列异传》、干宝《搜神记》、托名陶潜《后搜神记》、王嘉《拾遗记》、吴均《续齐谐记》;《幽明录》,南朝宋刘义庆所著志怪小说集
③佛法灵异,如王琰的《冥祥记》、颜之推的《冤魂志》
志怪小说对唐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搜神记》
东晋干宝创作的一部用笔记体裁编写的志怪小说集,所记多神灵怪异之事,作者意在阐明“神道不诬。《搜神记》的内容,一是“承于前载”,但并不都是照旧抄录,有些文字上作了加工;二是“采访近世之事”,出于作者手笔。传说故事如《李寄斩蛇》、《韩凭夫妇》、《东海孝妇》、《干将莫邪》、《董永》、《吴王小女》等对唐人的传奇和俗体文学有重大影响。
《东海孝妇》叙一孝妇为冤狱所杀,精诚感天,死时颈血依其誓言缘旗竿而上,死后郡中三年不雨。关汉卿的名作《窦娥冤》即以此为蓝本。
《韩凭夫妇》写宋康王见韩凭妻何氏美丽,夺为己有,夫妇自杀,墓中长出大树,鸳鸯栖于树上,悲鸣不已。,后世“梁山伯与祝英台”。
有意识地利用志怪形式,在幻奇的故事中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生情感的作品,蒲松龄《聊斋志异》可以作为代表。
志人小说 《笑林》、《世说新语》
所谓“志人”,即记述人物言行片段者。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以刘义庆《世说新语》为代表。 还保留下来的有《西京杂记》、《笑林》
指魏晋朝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淡小说、轶事小说。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是在品藻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形成的。著名的有《笑林》、《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和其他小说一起,开启了后世小说之先河。志人小说今体较少,按其内容也可以分为三类。
①笑话:《笑林》,对世态有所讽刺,开启世诽谐文字之端。
②野史:东晋·葛洪伪托刘歆所作《西京杂记》其中有的故事后来很流行,如王昭君、毛延寿故事,司马相如卓文君故事。
③逸闻轶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是成就和影响最大的一部。
南朝乐府民歌
①南朝民歌:收入郭茂倩《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中,按地域分“吴声歌曲”,“西曲歌”②内容:表现男女之情。吴歌中《华山畿》最激切。
③艺术特色:格调鲜丽明快,语言清新流丽多用双关比喻,五言四句,语短情长
④艺术水平最高:《西洲曲》,篇幅最长。“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至西洲。”
吴声歌曲指《乐府诗集 清商曲辞》 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下游以建业为中心一带地区的南朝民歌。
西曲:指《乐府诗集 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以江陵为中心地区, 包括其周围一些城市的南朝民歌。今存 142 首。西曲多写商人妇的相思离别和劳动者的爱情生活,题材较吴歌略宽,风格也更明快。
.北朝乐府民歌
①北朝民歌:收入郭茂倩《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中。
②艺术特色:北朝民歌抒情率真直爽,语言质朴有力,格调苍劲豪迈。如《敕勒川》(鲜卑族)《木兰诗》。
③艺术水平最高:《木兰诗》,《木兰诗》与《西洲曲》被视为南北朝诗歌双壁。
《敇勒歌》:乐府杂歌篇名。北朝民歌。敕勒歌辞系从鲜卑语译出。北齐高欢为周军所败,命斛律金唱此歌以激励士气。这首歌辞歌唱了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 风格异常雄浑朴质,不愧为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品。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庾信诗歌的艺术特点 成就 文学社地位
①总:以 42 岁出使西魏并从此流寓北方为标志,可分为前后两期。庾信的诗风体现了南方清绮诗风与北方刚健诗风的融合。
②前:前期多绮艳之作,辞藻华丽,用典自然工巧。庾信早年仕于梁朝,完全是一个宫廷的文学仕臣,与徐陵才学向埒(lie),为文并重绮艳,影响甚大,形成了一派新的诗风,世称“徐庾体”
③后:后期诗歌格调苍劲,技巧精工,集南北诗歌之大成。“穷南北之胜”。其作品深受北方文人喜爱,也受到唐代作家的推崇模仿。杜甫曾评价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杜甫 在《咏怀古迹》中也评论庾信“暮年诗赋动江关
简述《哀江南赋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哀江南赋:赋篇名。北周庾信作。作者原仕南朝,后出使西魏,被羁留而仕北朝, 虽位尊名显,甚受优待,但常惦念故国,追忆往事,因作此赋以抒怀。赋篇以作者自身遭遇为线索,写出梁朝由兴到衰的过程,揭露了梁朝统治者的腐朽无 能,描写了人民在战乱中蒙受的深重灾难,有“赋史”之称。
从艺术风格上看,格律严整而又不失疏放,寓雄健于苍凉沉郁之中 感情奔放,声调铿锵,颇富个性。
——庾信《哀江南赋》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
简述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答: 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这些诗教在艺术上大致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第一, 富艳精工的风格。谢灵运诗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意象密集,对偶句多,语言深 奥典雅,从而在整体上形成富艳精工的风格。谢灵运习惯运用移步换形之法,将其所见收入诗中,对景物作全景式的铺陈,从而形成了他繁富的特点。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第二,生动细腻的景物刻画。谢灵运诗虽就整体而言颇有雕琢繁芜之感,但就描写刻画自然美而言,却常给人生动细腻之感。其诗在写景上,主要表现为对声色的追求。对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的描绘,追求清水美蓉之美。如: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初去郡 》
部景物特写: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和非常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思韵味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第三,结构上的程式化特点。谢灵运诗歌从整体结构而言,往往先作出游,次写见闻, 末尾谈玄说理,拖着一个玄言的尾巴。这种以“叙事——写景——说理” 所形成的结构模式,使谢诗呈现出一种程式化的特点。至于形成这种程式化结构的原因,可以说与谢灵运山水审美意识上的局限有关。
谢灵运一生都不能忘怀于政治权势, 当他政治失意进而游山玩水时,只是把山水作为 一种感观上的刺激,以此掩饰他对权位的热衷。故而他在写景时,并不能真正做到情、景、理三者的完美融合,也无法形成一种完整浑然的意境。
谢灵运山水诗中“雕琢”的功力,既体现在对细微景物的细致描摹上,又表现为对多种意向的结构组织中,而两者往往结合在一起,合力展现出山水的姿态各异而又变化万端。同时,谢灵运山水诗又呈现出了“自然”的一面。谢诗中体现的“自然”,有双重的含义。一方面,谢灵运山水诗真实地呈现了自然的风貌,这和诗人的“雕琢”之功密不可分。另一方面,谢灵运也有看似不事雕琢脱口而出的句子,真切自然,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等。“雕琢”和“自然”往往在谢灵运山水诗中杂糅并陈,这是谢诗的双体面:从诗歌的发展来看,谢诗是“自然”的,这一方面反映在其描摹景物的用词,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其所描摹的景物也是现实的,这既不同于汉大赋夸张藻饰,也不同于玄言诗的概念化写景风格。而“雕琢”,大多集中在谢灵运对具体景物的细部刻画上。谢灵运是个美髯公,且对佛学有很深的造诣南朝宋文学家鲍照: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谢脁山水诗有哪些新特点
一是着重表现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扩大了山水诗的题材范围;
二是在写景方面突破了谢灵运全面铺写的格局 精心选择和剪裁景物,形成较为圆融的意境;
三 是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融进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情境交融,尤其一些写景小诗,空灵纯净, 颇 有唐风。
王孙游
南北朝:谢朓
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
玉阶怨·夕殿下珠帘
南北朝谢朓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入朝曲
南北朝:谢朓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
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谢朓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谢朓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赏析译文
我像王粲与潘岳那样怀着眷恋之情,傍晚登上三山回头眺望京城。斜阳照射使飞耸的屋脊色彩明丽,高高低低清晰可见。残余的晚霞铺展开来就像美丽的彩锦,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一匹白练。喧闹的群鸟覆盖了春天的小洲,各种花朵开满了芳草遍地的郊野。我将远离京城在他乡久留,真怀念那些已停办的欢乐宴会。想到离开后不知何时才能归来,不由得心中惆怅,留下雪珠般的眼泪。怀着望乡之情的人,又有谁能不白了头发呢?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句“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吟哦的是南齐诗人谢朓的名句。金陵城(今南京)西楼前的美景使李白深深领悟了“澄江静如练”的意境,追忆前贤,这《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一首五言古诗,抒写诗人登上三山时遥望京城和大江美景引起的思乡之情。
写作背景
此诗开头借用王粲《七哀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的意思,形容他沿江而上,傍晚时登上江岸的三山回望建康的情景,十分贴切。王粲的《七哀诗》作于汉末董卓被杀,李傕、郭汜大乱长安之时,他在灞涘回望长安,所抒发的不仅是眷恋长安的乡情,更有向往明王贤伯、重建清平之治的愿望。。因此首二句既交代出离京的原因和路程,又借典故含蓄地抒写了诗人对京邑眷恋不舍的心情,以及对时势的隐忧。
首二句领起望乡之意,以下六句写景,六句写情。诗人扣住题意,选取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将登临所见层次清楚地概括在六句诗里。远远望去,皇宫和贵族第宅飞耸的屋檐高低不齐,在日光照射下清晰可见。只“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两句,便写尽满城的繁华景象和京都的壮丽气派。此处“白日”指傍晚的日光。“丽”字本有“附著”、“明丽”两个意思,这里兼取二义,描绘出飞甍在落日中愈加显得明丽辉煌的情景。“参差”二字既写京城宫殿楼阙的密集,又使整个画面显得错落有致。“皆可见”三字则暗中传达出诗人神情的专注:既然全城飞甍都历历可见,那么从中辨认自己的旧居当也是一般登高望乡之人的常情。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二句,描写白日西沉,灿烂的余霞铺满天空,犹如一匹散开的锦缎,清澄的大江伸向远方,仿佛一条明净的白绸。这一对比喻不仅色彩对比绚丽悦目,而且“绮”、“练”这两个喻象给人以静止柔软的直觉感受,也与黄昏时平静柔和的情调十分和谐。
“静”字一作“净”,亦佳。明人谢榛曾批评“澄”、“净”二字意思重复,想改成“秋江净如练”。另一位诗论家王世贞不以为然,认为江澄之后才谈得上净。清代诗人王士祯也讥讽谢榛说:“何因点窜‘澄江练’?笑杀谈诗谢茂秦!”(《论诗绝句》)其实,如果没有谢榛窜改,这“澄”字的好处还真容易被人忽视。唯其江水澄清,“净”(或“静”)字才有着落,才能与白练的比喻相得益彰。同时,“澄”净的江水还能唤起天上云霞与水中倒影相互辉映的联想。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引用“澄江静如练”以形容大江沉浸在月光之中的清空透明之感,“澄”字就更有点晴意义。可见“静如练”这一比喻是因为有了“澄”字的衬托,才成功地表现出大江宁静澄澈的境界。“静”与“净”相比,“静”字写境更为传神。唐代徐凝曾用白练来比喻瀑布:“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被王世贞讥为“恶境界”,原因就在用静态的白练来形容飞泻的水瀑,反将活景写呆了。这个例子可以帮助读者从反面体味“静如练”的好处。如果将谢朓这两句诗与谢灵运的“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相比较,可以看出谢朓在景物描写上的飞跃。谢灵运以直叙的手法来说明水天辉映、空明澄澈的景象,意思较实。而谢朓则能够利用恰当的比喻进行形容,使水天相映的景象不但有鲜明悦目的色彩,并能融进主人公对景物情调的感受,表达更为空灵。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两句则是以细笔点染江洲的佳趣。喧闹的归鸟盖满了江中的小岛,各色野花开遍了芬芳的郊野。群鸟的喧嚷越发衬出傍晚江面的宁静,遍地繁花恰似与满天落霞争美斗艳。鸟儿尚知归来,而人却离乡远去,何况故乡正满目春色如画,直教人流连难舍。
无怪诗人叹息:“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这两句巧用此处字义可作两解的特点,既抒发了将要久客在外的离愁和对旧日欢宴生活的怀念,又写出了诗人已去而复又半途迟留、因怀乡而罢却欢宴的情态。“去矣”、“怀哉”用虚词对仗,造成散文式的感叹语气,增强了声情摇曳的节奏感。
由眼前对京城的依恋之情,想到此去之后还乡遥遥无期,泪珠像雪糁般散落在胸前,感情便再起一层波澜。“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则又由自己的离乡之苦,推及一般人的思乡之情:人生有情,终知望乡。长此以往,谁也不能担保黑发不会变白。结尾虽写远忧,而实与开头呼应,仍然归到还望的本意,而诗人的情绪也在抒发人生感慨之时跌落到最低点。
这首诗写景色调绚烂纷繁、满目彩绘,写情单纯柔和,轻清温婉。诗人将京邑的黄昏写得如此明丽美好,毫无苍凉暗淡之感,固然是为了渲染他对故乡的热爱,但也与诗中所表现的游宦怀乡之情并无深永的感伤意味有关。全诗结构完整对称,而给人印象最深的则是“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两句。这种情景分咏、名句往往突出于一篇之中的现象是宋齐山水诗还处于早期阶段的共同特点,也与谢朓诗存在着钟嵘所说“篇末多踬”的毛病有关。谢朓山水诗仍然沿袭谢灵运前半篇写景、后半篇抒情的程式。由于思想感情贫乏,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志趣,后半篇的抒情大多缺乏健举的风力,加之又“专用赋体”,直陈其意,不像写景那样凝炼形象,更觉意弱而文散。此篇结尾情绪柔弱消沉,便与前面所写的壮丽开阔的景色稍觉不称。但尽管如此,他在景物剪裁方面的功力,以及诗风的清丽和情韵的自然,却标志着山水诗在艺术上的成熟,对唐人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李白每逢胜景,常“恨不能携谢朓惊人诗句来”(《云仙杂记》),“解道澄江静如练”只是这类佳话中的一例而已。
简述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
答: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但在当时却被目为“险俗”或“险急”。 其风格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首先,从诗歌的思想内容与情调来看,鲍照以寒士的身份抒发了贫寒之士的强烈呼声, 表现为昂扬激越之情、慷慨不平之气和难以抑制的怨憤。拟行路难》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他描写边塞战争、征夫成卒以及游子、思妇和弃妇的生活,反映普通百姓及不幸家庭的 悲哀;同情百姓的疾苦,揭露统治者横征暴敛和官僚政治的腐朽等,都是很有特色的。
其次,从诗歌的艺术形式、表现技巧以及风格特征等方面来看,鲍照的诗歌尤其是乐府诗,多得益于汉魏乐府和南朝民歌的艺术经验。学习民歌,在当时曾被文坛盟主颜延之等人轻 视,鲍诗也被视为“俗”。
鮑照诗歌俊速豪放、奇矫凌厉的艺术风格在中国诗史上有着突出地位。
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朗读: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三
魏晋:陶渊明 朗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 其一
魏晋:陶渊明 朗读: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幽兰生前庭
魏晋:陶渊明 朗读:
幽兰生长在前庭,含香等待沐清风。清风轻快习习至,杂草香兰自分明。
前行迷失我旧途,顺应自然或可通。既然醒悟应归去,当心鸟尽弃良弓。
这首诗以幽兰自喻,以萧艾喻世俗,表现自己清高芳洁的品性。诗末以“鸟尽废良弓”的典故,说明自己的归隐之由,寓有深刻的政治含义。
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
东晋字陶潜 字渊明,又字元亮,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① 诗:平和冲淡 《饮酒》《归园田居》 金刚怒目 —《咏荆轲》《读山海经》
② 文《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书》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
③ 赋:《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
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散文辞赋 《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这三篇最见其性情和思想我醉欲眠卿可去 颜公付酒钱 颜延之寻阳和陶潜交好
钟嵘《诗品》: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颜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邪!古今隐逸诗人之
陶诗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田园诗和山水诗往往并称,但这是两类不同的题材。田园诗会写到农村的风景,但其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山水诗则主要是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往往和行旅联系在一起。 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有相近之处,咏史也是咏怀,不过是借史实为媒介而已。《杂诗》十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咏怀诗有些是以组诗的形式写成的,如《饮酒》、《拟古》、《杂诗》。他的咏史诗所咏的对象偏重于古代的人物,如“三良”、“二疏”、荆轲,以及《咏贫士》所写的古代贫士; 《读山海经》也可归入这一类。
行役诗都是他宦游期间的作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悲叹行役的辛苦,表达对仕宦的厌倦,反复诉说对田园的思念和归隐的决心。
陶渊明赠答诗特点:以其真挚的感情、家常的内容、隽永的意味、既不火热也不冷淡的语调,为自己塑造了一位仁厚长者的形象。《答庞参军》是其赠答诗中最深沉的一首。
陶渊明田园诗的情思内涵(内容) 简述陶渊明田园诗的特色。
(1)描绘田园风光的恬美意境和朴茂生气、“山涤馀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
(2)真实描写躬耕生活及乐观心态。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志趣 并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他的田园诗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
(3记叙与农夫野老、素心挚友的往还以极大的热情歌咏了农业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起来的友谊;)他有些田园诗是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
试论述陶渊明诗的艺术特色。
答:“平淡自然” 是陶渊明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陶渊明的诗坦诚地记录了他内心细微的波澜,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却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陶诗的一大特点就是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具体地说,陶诗的艺术特色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情、景、事、理的浑融。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如《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陶渊明善于用白描及写意的手 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成高远,不纯客观地刻画景物,在他的笔下景物总是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着诗人的性格,诗人常在抒情写景中用朴素的语言,说明一些生活哲理既富于情趣,又富于理趣, 将兴寄与自然美融为一体。陶诗最大特点就是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陶渊明描写景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渊明的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陶诗发乎事,原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陶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含着生活的情趣。陶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如“人生 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在陶诗中比比皆是,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二、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在平淡的外表下, 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意味隽永,淡而有味。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半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 桑麻、穷巷、荆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很少 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千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索,如“种豆南山下”、“秋菊有佳色”等都是明白如话。然 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关丁陶诗的这个特点,苏轼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十分精辟。
三、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例如“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葛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待”、“掷”、“贮”这三个动词都是常见的,看似平淡却很精彩,不可更易。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四,但陶诗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的作品,如《咏荆轲》 、《读山海经》 (精卫含微木)等。
陶渊明以自然为美,以真为美的诗美思想,闪耀在诗情上,便是照亮了人物个性,使读者强烈感受到诗人傲岸不屈,追求自由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内容上,则是把田园生活引进 了诗坛,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渗透在艺术上,则是产生了真朴淡远的艺术境界和冲淡自然的美学风格。这就是伟大诗人的陶渊明,千百年来,他的品格,他的诗歌,他的田园,连同他的那份悠然,一并成为后世诗人与读者崇拜和研究的对象,就足以说明他美学思想的无尽生命力。
陶渊明的诗歌以平淡自然见长,却也有金刚怒目式”的豪放之作。请对此简要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答:平淡自然是陶渊明诗歌尤其是田园诗的总体艺术特征,但也往往于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鲁迅所说的“金刚怒目式”的作品,主要是指陶渊明在归隐后期所作的《咏贫士》片《咏荆轲》、《读山海经》 等作品。这“金刚怒目”的一面是诗人性格和创作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方面。
晋宋易代之际陶渊明的生活境况非常艰难。他对现实的认识更加清醒,人生体味更加深刻,他归隐田园、醉酒忘世也不能完全消除壮志未遂的苦闷和改变矛盾不安的心境,因而,诗人借咏史或借神话传说中 失败的英雄人物,婉曲地表达自己被压迫而不屈的心志,“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诗中的精卫填海 刑天不屈,正是诗人自己嫉恶抗暴精神的生动表现,也是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向污浊现实屈服的高尚品 格在诗中的体现,是他济世之志至老不衰的证明。
诗人少时“猛志逸四海”,欲有作为;中年归隐,“有志不获骋”;晚年决意仕进,“猛志固常在”。其匿时济 世的热情贯注在诗篇中,形成了“金刚怒目式”的作品,能让人触摸到诗人崇高而痛苦的心。李白、辛弃疾、 陆游、龚自珍等无数仁人志士,正是从这类诗篇中获得教益,受到激励。辛弃疾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 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常在”。龚自珍则清楚地看到了陶诗中的郁勃不平之气,“陶潜酷似卧龙豪,万里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而且这类诗虽豪放有力,却又“豪放得来不觉”,与田 园诗的平淡自然仍有相同之处。
试述陶渊明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陶渊明的文学/艺术成就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对诗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第一,开拓了新的诗歌领域——田园诗。 陶渊明诗歌最大贡献 中国文学增添了一种新的题材–田园诗。
他的田园诗不仅描写田园景物之美,田园生活之趣,而且真切写出了自己身处其中的悠然自得的心境和隐居躬耕的甘苦,劳动的艰辛和快乐一览无余。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第二,创造了冲淡之美的艺术境界— — 开千古平淡之宗
①冲淡之美: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平淡自然却韵味淳厚,最具代表的是《饮酒》其五就创造出一个宁静平和的精神境界。
②冲淡之美的原因:形成陶渊明平淡自然之美的原因一是诗人心境的平和散淡,二在于诗人语言的平易质朴。
③真情实感:语言上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纯净之美。他的诗句魅力,在 于全是以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在于内在感情力量
而且前所未有地将日常生活表现得情趣盎然,有诗意, 扩大了诗歌的题材他创造了平淡自然的诗歌意境, 为后人树立了诗歌艺术的更高标准。
第三,在诗歌的形式方面他很多创造, 诗歌创作具有丰富的多样性。陶诗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一是用新鲜活泼的内容给四言诗这种呆板僵化的形式注入新的生命;
二是发展 了五言咏怀组诗, 根据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命题,如《咏史》、《饮酒》、《咏贫士》、《归园田居》 等,分类更加细致,在组诗的内部结构安排方面,有较前人更具匠心。陶诗不为时人所重,唐代田园诗派兴起,奠定其地位,赵宋以后陶渊明备受推崇,确立了一流大家的地位。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陶渊明的影响:
(1)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在他身上寻找新的价值,得到精神的安慰。不为五斗米折腰也成了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堡垒。
(2)酒与陶渊明的生活及其文学紧密相连。他深识酒中之味,从饮酒中体悟人生真谛,从饮酒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称名士”。
(3)菊是陶渊明的化身和象征,也因此成了中国文学中象征高洁远致的意象。
论述《世说新语》的内容与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世说新语》 [南朝·宋]刘义庆编,梁刘孝标注的一部笔记体轶事小说名。《世说新语》按照类书的形式编排,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篇,以类相从。《世说新语》内容主要记述自东汉至东晋文人名士的言行,尤重于晋。所记事情,以反映人物的性格、精神风貌为主,作为史实来看,绝大多数无关紧要。书中表彰了一些孝子、贤妻、良母、廉吏的事迹,也揭露和讽刺了士族中某些人物贪残、酷虐、吝啬、虚伪的行为,体现了一些基本的评价准则。士族生活要求摆脱世俗利害得失、荣辱毁。语言精练,韵味隽永,对后代笔记文学颇有影响。其内容主要记录了魏晋名士的遗闻轶事和玄虚清谈。可以说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从而也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 作用。
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又可以了解那个时代 上层社会的风尚。
(一)其思想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反映了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生活方式和文化趣味,如《王子猷居山阴》《华歆王朗》等。对某些优异人物的仪表风采的关注,是因为这里蕴涵着令人羡慕的人格修养。如《容止》篇记时人对王義之的评价:“飘若游云,矫若惊龙。”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曰:“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如孤松之独立;其醉也,愧俄若玉山之将崩。”(《容止》)
第二,崇尚老庄自然,大多篇章描述了魏晋风度和名士风流,包括士族文人放荡的言行, 名士奇特的举动和玄妙的清谈,如《刘伶病酒》等。
第三,反映魏晋时期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和统治集团的残暴与荒淫,如《石崇要客燕集》、 《石崇与王恺争豪》等。
第四,对魏晋时期社会的黑暗斗争、社会风尚、人际关系和文学艺术成就也有所反映。
(二)艺术特色: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 隽,记行则高简瑰奇”。具体说来:
第一,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善于采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有的通过同一环境中几个人的不同表现形成对比,如《雅量》中记述谢安和孙绰等人泛海遇到风浪,谢安“貌闲意说”,镇静从容,孙绰等人却“色并遽”、“喧动不坐”,显示出谢安临危若安的“雅量”。有的则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作漫画式的夸张,如《忿狷》绘声绘色地描写王述吃鸡蛋的种种蠢相来表现他的性急: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有的篇章 通过同一环境中几个人的不同表现而形成对比,如《雅量》中记述谢安和孙绰等人泛海遇到 风浪后各人的表现。有的篇章则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作漫画式的夸张,如《忿狷(fen juan)》中
有的篇章运用富于个性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如《赏誉》中王导“以麈尾指坐”,叫何 充共坐说:“来,来,此是君坐!”生动地刻画出王导对何充的器重。
第二,语言精练,简约含蓄,隽永传神,透出种种机智和幽默。既有典雅的辞句,又有生动的口语,善于将语言写得逼似人物身份,使人如闻其声。如《俭啬》篇写司徒王戎的吝啬《简傲》篇写钟会访嵇康,表现了嵇康傲岸的个性”。正如(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十三所说: “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有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便是出自此书,例如:难兄难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等等。
(三)对后世的影响:
《世说新语》是记叙轶文隽语的笔记小说和小品文的先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历 代模仿者不绝,有梁刘孝标的《续世说》、明何梁俊的《何氏语林》等。
《世说新语》的许多故事成为古代诗文中的典故或小说、戏曲的创作素材。如元关汉卿的《玉 镜台》、秦简夫的《剪发代宾》等都是从《世说新语》的故事发展而来的。
《三国演义》中的曹植七步成诗等情节也来自《世说新语》。此外,“拾人牙慧”、“一往 情深”“难兄难弟”等成语,也出自《世说新语》
隋唐五代与唐
第一节:隋(581-618)唐之际诗歌
一、边塞诗总体弥漫着形式主义的宫体诗风,但也出现了一些较好的边塞诗,写得苍凉悲壮,初显向初唐诗歌过渡的端倪。北齐、北周旧臣:卢思道、杨素、薛道衡:北朝诗风代表。
卢思道北朝隋之际诗人。字子行。年轻时师事“北朝三才”之一邢劭(字子才),时称“八米卢郎 。《听鸣蝉篇》文以《劳生论》最有名,被誉为北朝文压卷之作。《从军行》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采用以“思妇——征夫”为内容的南朝歌行体,写出反映边塞军旅生活的名作《从军行》。卢思道“庭前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
薛道衡字玄卿。代表作《昔昔盐》闺怨诗,“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显示出“贵于清绮”和“重乎气质《人日思归》隋 薛道衡“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二、唐初诗坛上官体
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风格:多应制奉和之作,绮错婉媚,重视诗的形式技巧,婉转工整。追求声律 辞采之美,多为五言。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旧唐书》本传: “工五言,好以绮 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王绩,字无功《野望》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了重要贡献,其诗质朴清新,脱尽铅华,抒写真情,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先驱,有《东皋子集》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此诗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诗句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初唐四杰”
①人物: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
②风格:长于律诗,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 诗歌出现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思索人生哲理,描写场景题材开始走向市井。
③特色:王、杨擅长五言律诗,卢、骆擅长七言歌行。
“初唐四杰”指的是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杰”共同反对上官体的纤微雕刻、绮错婉媚,提倡刚健骨气。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宫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他们官小面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提倡刚健骨气,被称为“初唐四杰”。
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唐代文学家、“初唐四杰”之首。中有《王子安集》,《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滕王阁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滕王阁序 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维九月,序属三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杨炯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他的诗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明代童佩辑有《杨盈川集》。
初唐四杰以革除诗坛浮靡之习为己任,以对上官体批判的姿态,从狭窄的宫廷天地引到广大的市井,从狭小的台阁到山川边塞,开拓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新的生命,提高了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清新刚健的诗风
从军行 唐代: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诗昂扬雄迈的基调,是对当时纤弱诗风的有力冲击,成为盛唐边塞诗的先声。
卢照邻字升之,自号幽忧子《长安古意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
骆宾王(别称:骆临海,唐代诗人,与王勃、卢照邻、杨炯并称为“初唐四杰”。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畴昔篇》《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在狱咏蝉
唐代: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沈、宋
宋之问、沈佺期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延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 完成了“回忌声病, 约句准篇” 的工作。
①成就: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
②宋之问:宋之问《江亭晚望》《度大庾岭》《渡汉江》
《渡汉江》宋之问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③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是早期七言律诗的成熟之作,是初唐七律的样板。”。
《独不见》沈佺期:“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七律,是借用了乐府古题“独不见”。郭茂倩《乐府诗集》解题云:“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
吴中四士:
指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在初、盛唐之交,四人齐名,他们又都是江浙一带人,这一带在古代也叫吴中,因此人们称他们为“吴中四士”。其中贺知章、张若虚是当时著 名的诗人,张旭是书法家,也是诗人,包融所传诗不多。诗作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最为著名。“四士”性格狂放,诗多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往往透露出一些新的气息、新的情趣,体现了唐诗从初唐到盛唐过渡的特色。
张若虚,初唐诗人《春江花月夜》:“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 诗中的诗,顶峰上 的顶峰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代答闺梦还》
《春江花月夜》
是初、盛唐之交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被称为“以孤篇盖全唐”,历来为人们所传颂。这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的是乐府旧题,但作者已赋予了它全新的内容。张若虚在诗中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 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而在明净的诗境中,又融入了一层淡淡的忧伤。 诗人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形象,诗情与画意相结合,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
答: 《春江花月夜》是著名的七言歌行,被闻一多赞美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 顶峰”。
有如下特点:
第一,诗采用的是乐府旧题,诗中表现的也是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 但赋予了全新的内容。
第二,全诗以浩瀚远、静谧瑰丽的春江花月之夜为背景, 将传统诗 歌中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 升华为极优美动人的艺术境界。
第三,表现了对年华青春的珍惜,对生命的热爱。全篇熔诗情、画意、哲理于一炉,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
第四,韵律和谐婉转,富有音乐美。
贺知章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名列“仙宗十友”,被杜甫列为“饮中八仙”之一,人称“诗狂”。《咏柳》《回乡偶书》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咏柳 / 柳枝词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张旭被誉为“草圣”,与怀素并称“颠张醉素”,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其草书则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
文章四友:
初唐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内容不外歌功颁德、宫苑游宴, 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 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 有的还对 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杜审言 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文章四友”,,
字必简,是杜甫的祖父,为人恃才傲物。胡应麟《诗薮》说:“初唐无七言诗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被明朝的胡应麟赞许为初唐五律第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
李 峤,字巨山。和苏味道又以“苏李”并称。诗歌创作,李峤有咏物诗百二十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咏物诗的诗人,其七言古诗《汾阴行》
苏味道
初唐政治家、文学家,唐代赵州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县)人。《正月十五日夜》(一作《上元》),咏长安元宵夜花灯盛况,“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镂金错采,韵致流溢,历来为人传诵。
崔 融字安成。其《洛出宝图颂》、《则天哀册文》尤见工力。作《则天哀册文》时,苦思过甚,遂发病而卒。中宗以其有侍读之恩,追赠为卫州刺史,谥号“文”。
张九龄被誉为“岭南第一人:《望月怀远》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如《西江夜行》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捣衣篇》
刘希夷,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后孙昱撰《正声集》,以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大为时所称赏。代表作有《从军行》、《采桑》、《春日行歌》、《春女行》、《捣衣篇》、《代悲白头翁》、《洛川怀古》等。其中《代悲白头翁》一诗写花开花落,时光掷人;“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由此发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以及“宛转娥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之感慨。《红楼梦》中甄士隐对跛足道人的《好了歌》的解注之词“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以及黛玉的《葬花词》“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的用词与意境显然是模仿了这首诗,可见此诗魅力。
陈子昂,字伯玉,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后世称陈拾遗,与李白、孟浩然等十人合称仙宗十友,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感遇诗》杜甫:“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登幽州台歌》《度荆门望楚》《修竹篇序》诗歌革新标举过“比兴”、“风骨的传统指出了“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的光辉传统作为创作的先驱榜样,在倡导复古的旗帜下实现诗歌内容的真正革新。“兴寄”的实质是要求诗歌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
《度荆门望楚》律“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简答“初唐四杰”在创作上的特点及对唐诗的贡献
一、题材、内容的扩大。他们把描写场景和题材由宫廷转为走向市井,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寒漠,如杨炯《从军行》。并且诗中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格调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特别是卢、骆的七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开阔,写得跌宕流畅,神采飞扬,较早地开启了新的诗风。有 的诗篇有种昂扬的抱负和气概,这主要反映在他们的羁旅送别之作和边塞诗中,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 州》。
二、对诗的格律形式作了有益探索。首先,五言八句的律诗开始初步定型,尤其是王勃、杨炯的五律, 追求对偶的整齐和声律的协调,感情相对稳定,具有一种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杨炯的五言律已完 全符合近体的粘式律,对五言律的定型起了重要作用。其次,古体和歌行体特别是卢照邻和骆宾王的七言歌行已趋向完备化,气势宏大,视野开阔,有刚健之气。如卢照邻的《行路难》、骆宾王的《帝京篇》。
当然,“四杰”诗风亦属“当时体”,并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但声律风骨兼备的唐 诗是从他们开始形成的。
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陈子昂的诗歌特征及对唐诗变革的影响:
①复归风雅:追求风骨、比兴。主要体现在 38 首《感遇》诗 杜甫称之为“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继承阮籍《咏怀》寄托遥深。其基本内容是带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充满进取精神的对政治、道德、命运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观照与思考。如果说,在“四杰”的诗中已经反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生理想,那么,到了陈子昂,这种理想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与充实,更具有“崇高”之美。
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诗中的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具有唐诗风骨,《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中弥满的力量,正在于突破了一时一事的拘限。这里,无须藻饰,无须刻画,以无限的时间和无穷的空间为背景,高耸起一个伟大而孤傲的自我,给人以崇高的美感。这正是唐代具有浪漫精神的理想人格的象征。
答:陈子昂在著名的《修竹篇序》里表达了他的诗歌革新主张。
首先,他用“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概括了前代文学的弊病和不足;
其次,他明确标举“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在乱离时世发出梗概多气的歌唱,以阮籍、秘康为代表的正
第三章:盛唐文学
张说是盛唐前期的文坛领袖,主要功绩在于阻遏了文学的浮华倾向。代表作有七古《邺都引》,与许国公苏頲并称“燕许大手笔”。
张九龄 张曲江 创作主要表现自己如何在穷达进退中保持高洁的人格操守。《感遇》其一“兰叶春葳蕤”,比喻贤者不随俗从流、不求悦于人。诗风清淡,情景交融。《望月怀远》在澄澈优美的月夜描写中,处处渗透着婉约深长的情思。其清澹的风格开孟浩然、王维一路诗风。
感遇·兰叶春葳蕤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第一节:山水田园诗派
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直到“安史之乱”爆发,是唐朝的“盛世”,也是诗歌史上的盛唐。
盛唐诗歌所特有的理想主义、英雄性格和浪漫色彩。
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尤其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标志着盛唐诗歌的杰出成就。
山水田园诗派:
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谢朓等的山水诗。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澹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王维、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国诗派的代表作家。两人都工于五言,都善于描写自然景 物,风格也有近似之处。在艺术成就方面,二人既可并驾齐驱,又各标风韵,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王维的 代表作主要有《辋川集二十首》、《山居秋暝》、《渭川田家》等,孟浩然的代表作主要有《夜 归鹿门歌》、《过故人庄》 、《宿建德江》等。
王维
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时写的一组小诗,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在明秀的诗境中,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似乎一切情绪的波动和思虑都被净化掉了,只有寂以通感的直觉印象,难以言说的自然之美。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后人亦称王维为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世称孟襄阳。孟襄阳、诗星。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第一人,与王维并称“王孟”。“兴象”创作的先行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夏日南亭怀辛大》《秋登万山寄张五》《山中逢道士云公》等。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 诗风清淡自然。曾隐居鹿门山。孟浩然的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李白《赠孟浩然》云: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孟浩然在旅程中偏爱水行,如他自己所说“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经七里滩》)他的诗经常写到漫游于南国水乡所见的优美景色和由此引发的情趣,如:落景余清晖,轻桡弄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耶溪泛舟》)
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万山潭作》)
诗不仅起着纪实的作用,而且融和了诗人新鲜的感受和天真的遐想。在他的眼光中,无论是沐浴在夕照清辉中的人物,还是嬉戏于水下岸边的鱼兽,寓目所见的一切,仿佛都化作会心的亲切的微笑。这些诗境,确有晶莹剔透之感。
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以一种富于生机的恬静居多。
谓“兴象”
盛唐著名诗评家殷璠喜用“兴象”一词论诗,在评述孟浩然的两句诗时,也说“无论兴象,兼复故实”(见《河岳英灵集》)。所谓“兴象”,是指诗人的情感、精神对物象的统摄,使之和诗人心灵的颤动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生命、具有个性和活力。重“兴象”其实也是孟浩然诗普遍的特点。这通过几首不同的作品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得更清楚。《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宿建德江》这三首诗都写了江湖水景,但性格各异。孟浩然诗歌的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往往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例如他的名篇《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一联句,画龙点睛地勾勒出一个环抱在青山绿树之中的村落的典型环境。孟浩然还主张作诗不必受近体格律的束缚,应当“一气挥洒,妙极自然”读孟浩然的诗,看不到近体格律的束缚,而是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既接受近体格律,有不被近体格律所累,一切以自然为第一标准。李白《赠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边塞诗派:
以高适、岑参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所以也叫高岑诗派。其诗人除高、岑外,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颗、王之涣、王翰等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
.“高岑” 盛唐诗人高适和岑参的合称,为盛唐边塞诗歌代表诗人的专称。但"高岑"并称,则始于他们的好友杜甫:"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说他们两人成名较晚,而才学堪比沈约、鲍照。
以边塞诗著称的盛唐诗人中,与高适一样有入幕经历且诗风相近的是岑参,都以“风骨”著称,诗中充溢着感慨不平之气。代表作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被誉为“盛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高适 字达夫、仲武,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雄浑悲壮”是高适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
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歌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燕歌行》中用“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纵酒驰猎,狂狷之处不亚李白,其所赋名篇《别董大》足以见其风采: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燕歌行 唐代:高适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历史影响
高适的诗对边塞诗派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写边塞,苍茫而不凄凉,赋送别,荒渺而不凄切,皆脱前人窠臼,开一代诗风,其诗又以厚重深沉著称,擅长古风,所写边塞诗在冰寒之中包含着热力,在荒凉之中蕴涵着活力,是边塞诗派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
《旧唐书》“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诗歌具有沉雄深厚的特色。诗人壮怀激烈的性格,正是形成他雄健诗风的重要因素。有《高常侍集》在边塞诗中,高适敏锐地提出不少问题和主张。如《塞上》指出:“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反对应付一时的权宜之计,主张作好充分的准备从根本上解决边患问题; 《蓟门五首》其五就戍卒待遇之低,对统治集团的寡恩提出了抗议。而《蓟中作》则从塞外部族降而复叛的现象,进而对边将只顾拥兵自重,无意安边的事实表示了深切的忧虑。高适的诗以古体见长,尤以七古为胜。他的七言歌行不仅上承四杰以来歌行的体制,而且还吸取了汉魏古诗简老道壮的特色,气势浑雄而飞跃自如,在驰骋纵横中以“筋骨”取胜,如《燕歌行》这首诗突破了以前同题诗作铺陈、渲染征人思妇缠绵相思之情的格局,而大大开拓了歌辞的内容。举凡出征的军容、军情的紧急、塞漠的荒寒、战争的酷烈、军中的苦乐不均、战士的勇武、别离的悲怆、和平的祈愿等等,俱熔为一炉。高适的一些绝句也写得境界阔大、风骨凛然。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把空廓苍茫的塞外雪夜化为无比绚丽的画面。《别董大二首》其二:“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荒凉的塞漠正因有了英雄的襟怀才变得壮美动人。后两句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更具有一种豪杰气概。
岑参(岑嘉州)与高适并称“高岑”,其边塞诗尤多佳作。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生动夸张、慷慨激昂、奇峻壮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语言变化自如。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嘉州体
盛唐诗人岑参的诗歌体制风格。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世称“岑嘉州”。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云:“以人而论,则有……岑嘉州体。”岑以边塞诗著称,诗中描绘边塞风光和习俗,叙写边地征战生活,抒发思乡怀土之情,内容丰富广阔。诗体擅长七言歌行。所作诗气势淋漓,感情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风格雄奇豪放。岑参对边塞诗题材、意境的开拓和技巧、手法的提高卓有贡献。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写的是军幕中的和平生活。一开始写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出人意表地用千树万树梨花作比喻,就给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的感觉。以下写军营的奇寒,写冰天雪地的背景,写饯别宴会上的急管繁弦,处处都在刻画异乡的浪漫气氛,也显示出客中送别的复杂心情。最后写归骑在雪满天山的路上渐行渐远地留下蹄印,更交织着诗人惜别和思乡的心情。把依依送别的诗写得这样奇丽豪放,这正是岑参浪漫乐观的本色。
岑参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锺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崔颢 hào,创造清刚劲健之美唐代诗人。
代表作:《黄鹤楼》,严羽称之为“唐人七律之首”唐人七律压卷之作。曾使李白叹服。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七绝圣手:“诗家夫子”:盛唐边塞诗人王昌龄(王江宁)字少伯,“开天圣手”“诗天子”七绝圣手的美誉,《出塞二首》其《出塞》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从军行七首》 宫怨诗:《闺怨》《长信秋词》《西宫秋怨》曰:“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却恨含情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如《长信秋词五首》其一:"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近代·闻一多:王昌龄为盛唐诗坛“个性最为显著”的两个作家之一(另一个是孟浩然)。
胡应麟《诗薮》中说,在唐代诗人中“七言绝,太白、江宁为最”,江宁即王昌龄。王昌龄在七绝上着力尤多,成就也最高,因而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其诗主要写边塞军旅、宫怨闺情和送别题材。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
出塞二首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玉壶 二字见于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是高洁的象征。
从军行七首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风格特征: 选 简
①多为七言绝句。豪爽俊丽、绪密思清。
②讲究立意构思,多写军旅生活之苦,诗风苍凉悲壮。
③语言含蓄雄放,意境高远深沉
王之涣,盛唐,与岑参、高适、王昌龄一同被世人称为唐代“四大边塞诗人”。《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和《送别》三首皆著名,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
《登鹳guàn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写作者傍晚登楼所见山河胜概,气势恢宏,景象壮阔,于叙述登楼行动中寓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反映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高瞻远瞩的宽阔胸襟。
蒲州古城鹳鹊楼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凉州词
王之涣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翰 《凉州词二首》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 字子羽,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凉州词二首》、《饮马长城窟行》、《春女行》、《古蛾眉怨》
陶翰【古塞下曲】
进军飞狐北,穷寇势将变。日落沙尘昏,背河更一战。
骍马黄金勒,雕弓白羽箭。射杀左贤王,归奏未央殿。
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见。东出咸阳门,哀哀泪如霰。
李颀 qí 《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李颀擅长七言歌行,边塞诗,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皆有唱和。
《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李颀善于在赠别诗中刻画人物,如《送陈章甫》、《别梁鍠》等,传神地写出了盛唐士人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是唐代诗人中成功地以诗刻画人物性格的第一人。《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听安万善吹筚篥歌》等诗,尽量用自然界的声响和形象来表达音乐的变化给人的感受,是唐代听乐诗中的名篇。
古从军行 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祖咏, 代表作《望蓟 jì 门》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盛唐诗派中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之称四库全书总目》称常建“卓然与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
李华,散文家,与萧颖士齐名,世称"萧李"。并与萧颖士、颜真卿等共倡古义,开韩、柳古文运动之先河。“非夫子之旨不书”。主张“尊经”、“载道”。其传世名篇有《吊古战场文》后人辑有《李遐叔文集》
吊古战场文唐代:李华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
鸟无声息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淅淅。魂魄结兮天沉沉,鬼神聚兮云幂幂。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
夐[xiòng] 远 “平沙无垠,~不见人。”
寒山,唐诗僧,“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胡适《白话文学史》中将寒山、王梵志、王绩三人并列为唐代的三位白话大诗人。
杳杳寒山道 唐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古今七律第一是 杜甫 的《登高》
王维论述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全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涧户寂无人” 插入其中,前 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尽管画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 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 境的寂寞感。“寂无人”,在常人看来,该是何等的 孤独寂寞!而王维则不然,因他所欣赏的正是人在寂寞时方能细察到的隐含自 然生机的空静之美。那自开自落的芙蓉花,所展示的正是自然造物生生不息的 原生状态,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没有孤独,也没有惆怅,只有一片空灵的寂静,而美的意境就产生于对这自然永恒的空、静之美的感悟之中
终南别业 / 初至山中 / 入山寄城中故人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汉江临泛 / 汉江临眺 唐代: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鸟鸣涧 唐代: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鹿柴 唐代: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唐代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画 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请结合作品简答王维山水田因诗的艺术特点。
答:盛唐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总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以画家的眼睛和诗 人的情思,写物态天趣, 宁静优美而神韵縹缈。
首先,他既能概括地抒写雄奇壮阔的风景又能细致入微的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巧妙 地捕捉适于表现他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这类诗气魄雄伟,意境开阔, 白描笔法,粗线勾勒,而且角度富于变化。如《终南山》,诗从主峰着笔,总覆全山,写出了终南山雄伟磅礴的气势,正像山水画 里常用人身与山势构成对比一样。
其次,他将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作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 诗境。《汉江临眺》先写楚地的形势,中写江流浩荡的景观,末写流连忘返的情意。
粗线勾勒,境界壮阔,全是白描的写法,甚至不写山色是青是紫,是浓是淡,只说其 若有若无,像一幅水墨山水画。诗人把握的是总体印象,而且是用诗思而非肉眼统摄的图 像,表现出中国画散点透视的艺术效应。
再次,他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 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他也善于捕捉音响、色彩、画面、感受相交织的动人一刻,统一于最能传达情韵的意 境之中,用恰当的语言表现出来。如山水小诗《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 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人以静写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把读者带人更优美、更深 邃的意境中去。
试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论
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他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主要体现为画家的取景方式,经过艺术提炼与纯化,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代表作《终南山》《山居即事》《山居秋暝》《山中》《汉江临跳》等。在诗坛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诗如画卷,美不胜收。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如何理解
:一、善于发掘与自己主观情感相契合的客观景物, 抓住其特征, 在写景的同时传达出微妙的心理感受, 使诗情与画意达到高度的统一;对自然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 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 用清新的笔调、匀润的色彩、恰当的构图 在诗里表现出来; 以禅入诗, 即以独特的禅宗的审美眼光观照自然,从而特别善于发现捕捉大自然中极细微的声响和动态, 生动表现自然界的变化和内在的律动,进入常人不能达到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境界, 创造出独特的优美静溢的意境。 正是在诗情和画意的互相渗透和生发中,王维的诗创造出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王维多才多艺,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他的山水诗关于着色取势,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
王维的山水诗关于结构画面,使其层次丰富,远近相宣,乃至动静相兼,声色俱佳,更多一层动感和音乐美,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有远景近景,仰视俯视,冷色暖色,人声水声,把绘画美、音乐美与诗歌美充分地结合起来。
山居秋瞑》写秋山雨后晚景,清新明爽,闲静恬美,为历代传诵 的名篇,诗人在 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 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 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 的追求。
王诗的画境,具有清淡静谧的人性特征。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幽静的竹林,皎洁的月光,让诗人不禁豪气大发,仰天长啸,一吐胸中郁闷。而千思万绪,竟只有明月相知。
神韵的淡远,是王维诗中画境的灵魂。《鹿柴》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中着意描写了作者独处于空山深林,看到一束夕阳的斜晖,透过密林的空隙,洒在林中的青苔上,在博大纷繁的自然景物中,诗人捕捉到最引人入胜的一瞬间,有简淡的笔墨,细致入微地给出一幅寂静幽清的画卷,意趣悠远,令人神往。
第二,情景交融,浑然天成。王维山水诗写景如画,在写景的同时,不少诗作也饱含浓情。王维的很多山水诗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表现自己的闲适生活和恬静心情。《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从细微处入笔,捕捉典型情节,抒发无限深情。王维写情还多言及相思别离和朋友间的关怀,慰勉之情。在《淇上别赵仙舟》一诗中写道: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浓郁深情,扦面而至。
王维诗歌中借景寓情,以景衬情的手法,使他写景饶有余味,抒情含蓄不露。如《临高台送黎拾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写离情却无一语言情而只摹景物。《送杨长史赴果州》:"鸟道一千里,猿啼十二时。"既是景语,也是情名,将道路的荒凉之景与行者的凄楚之情融为一体,自然、含蓄而又回味深长。
在王维的诗歌中,有不少采用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而且往往显得自然流畅,蕴藉含蓄。比如《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关怀体贴之情溢于言表。
王维写情之处妙处还在于对现实情景平易通俗的描写中,蕴含深沉婉约的绵绵情思。其《相思》一篇,托小小红豆,咏相思情愫,堪称陶醉千古相思的经典之作。
第三,王维写情,又多隐喻比兴。如《杂诗二首》: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全篇不著"相思"二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句句意深。藉"寒梅"、"春草"喻意,相思之情跃然纸上。维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 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 露得极为透彻。
第四,诗渗禅意,流动空灵。与上述相反,王维又有很多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无一点人间烟气,充满禅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含义而进入一种宗教的境界,这正是王维佛学修养的必然体现。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终南别业》) 又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还像胡应麟《诗薮》和姚周星《唐诗快》所评:使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
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主要体现为画家的取景方式,经过艺术提炼与纯化,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代表作《终南山》《山居即事》《山居秋暝》《山中》《汉江临跳》等。
艺术成就
空明镜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山水田园诗在王维手中,得到一次总结和显著的提高。他的诗,既有精细的刻划,又注重完整的意境;既有明丽的色彩,又有深长隽永的情味;既包涵哲理,又避免了枯淡无味的表述,而且风格多变,极富于艺术创作性。《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盘然的山水中,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他的成就,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简述王维归隐诗的空静之美:
① 创造了“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静逸明秀意境,多描写空山的宁静
② 有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善于通过捕捉自然景物来创造一种无我意境
③ 受禅宗影响,诗中常有佛心禅趣,表现出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
孟浩然论述
过故人庄 唐代: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临洞庭 唐代: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 唐代:孟浩然 朗读: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唐小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1)遇景入咏时,常从高远处落笔,自寂寞处低徊,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 相融,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孟浩然,山水诗又被提升到新的境界,这主要表现在:诗中情和景的关系,不仅是彼此衬托,而且常常是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诗的意境更加单纯明净;诗的结构也更加完美。
(2)重“兴象”是孟浩然诗普遍的特点。本之以“兴”,出之以“象”,突出主要的情绪感受而把两者统一起来,构筑起完整的意境,这是孟浩然写景诗的重要贡献。
盛唐著名诗评家殷瑶喜用“兴象”一词论诗,在评述孟浩然的两句诗时,也说“无论兴象,兼复故实”(见《河岳英灵集》)。所谓“兴象”,是指诗人的情感、精神对物象的统摄,使之和诗人心灵的颤动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生命、具有个性和活力。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这一首作于孟应聘入张九龄幕府时。他为自己的抱负能够有一试的机会而兴奋,正是这种昂奋的情绪,使他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气势磅礴的名句。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这一首作于落第后南游吴越之日,以野旷江清的静景写寂寞的游子情怀,与前一首的神采气韵是很不相同的。
孟浩然诗歌的语言,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他的一些诗往往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通篇侃侃叙来,似说家常,和陶渊明的《饮酒》等诗风格相近,但陶写的是古体,这首诗却是近体。
(4)出入古近的体格饶有洒脱自在的情致,也是孟诗创造性的表现之一。孟浩然在诗体上往往突破固有程式的拘限,读来别有滋味。例如《舟中晓望》诗,平仄声律全合五律格式,但中两联不作骈偶,似古似律。胡应麟《诗薮》认为此类诗“自是六朝短古,加以声律,便觉神韵超然。”《夜归鹿门山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夜来去。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诗,但通篇只是把夜归的行程一路写下来,不事铺张。其篇制规模类似近体,并吸收了近体、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代: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夕阳忽然间落下了西山,东边池角明月渐渐东上。披散头发今夕恰好乘凉,开窗闲卧多么清静舒畅。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心想取来鸣琴轻弹一曲,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感此良宵不免怀念故友,只能在夜半里梦想一场。
孟浩然诗的特色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
《夏日南亭怀辛大》就是有代表性的名篇。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既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就是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
近水亭台,不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凉的。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使人想起陶潜的一段名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疏》)三四句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
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诗句表达的境界宜乎“一时叹为清绝”(沈德潜《唐诗别裁》)。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 “竹露滴清响”,那样悦耳清心。这天籁似对诗人有所触动,使他想到音乐,“欲取鸣琴弹”了。琴,这古雅平和的乐器,只宜在恬淡闲适的心境中弹奏。据说古人弹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杂念。而南亭纳凉的诗人此刻,已自然进入这种心境,正宜操琴。“欲取”而未取,舒适而不拟动弹,但想想也自有一番乐趣。不料却由“鸣琴”之想牵惹起一层淡淡的怅惘。象平静的井水起了一阵微澜。相传楚人钟子期通晓音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洋洋兮若流水。”子期死而伯牙绝弦,不复演奏。(见《吕氏春秋·本味》)这就是“知音”的出典。由境界的清幽绝俗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此时,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可人期不来,自然会生出惆怅。“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极有余味。
孟浩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感受。此诗不过写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兼带点无知音的感慨,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写各种感觉细腻入微,诗味盎然。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境及意而达于浑然一体,极富于韵味。诗的写法上又吸收了近体的音律、形式的长处,中六句似对非对,具有素朴的形式美;而诵读起来谐于唇吻,又“有金石宫商之声”(严羽《沧浪诗话》)。
简答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的不同特点。
答:王维、孟浩然都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但由于他们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是有区别的: 【分】
第一,王维山水田园诗具有空明的境界和宁静之美,诗歌宁静优美,而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余”,“我”等字样常出现在诗里。这主要是由于王维受禅宗思想影响重大,习惯把宁静的 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而息心静虚的对象,进入到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的意境创造,产生万物体的浑然感受,使自然之美和心境之美融为一体,进入物我冥合的忘我境界,显示出诗人心境的空明、寂静。而孟浩然的诗歌没有王维诗那样的超凡脱俗,更贴近生活。诗中景物常为自己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 假雕饰的特点,主观意识较浓,处处有“我”,大别于王维“物我冥合”的忘我境界。
第二,孟浩然对景物描写即兴而发,诗语自然纯净,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更接近陶渊明诗豪华落 尽见真淳的境界。王维诗大都有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 和色,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创作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而孟浩然在融景入诗时, 常将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相融合,无刻画痕迹,从而形成自然冲淡、诗味醇厚的特点。
第三,王维的山居之作擅长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而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则表现了山水的淡泊纯净之美,语言清省,诗境明透。从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等诗作中都可看出二人的区别。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孟浩然《宿建得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所以,虽然都是山水田园诗,但各有特色,各有千秋。【总】
山水诗在盛唐时期达到极盛的原因:
(1)唐代富庶的社会经济为士人提供了优裕的生活条件。
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时写的一组小诗,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在明秀的诗境中,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似乎一切情绪的波动和思虑都被净化掉了,只有寂以通感的直觉印象,难以言说的自然之美。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大量出现,与隐逸之风的盛行有直接的关系。这一时期的诗人,多有或长或短的隐居经历;即便身在仕途,也向往归隐山林和泛舟江湖的闲适逍遥,有一种挥之难去的隐逸情结。孟浩然的纵情山水,还不时流露出深感寂寞的孤独;王维晚年的归隐,确己达到了他在《裴右丞写真赞》里说的“气和容众,心静如空”的“无我”境界。因此,在表现自然山水的宁静之美方面,王维诗的心态更具典型意义。
盛唐士人中,那种消极遁世、为隐居而隐居的纯粹隐者是没有的。有人以归隐作为入仕的阶梯,于是有“终南捷径”之说。而更多的是将归隐视为傲世独立的表现,以入于山林、纵情山水显示人品的高洁;进而把返归自然作为精神的慰藉和享受,寻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纯美天地。大自然的山水之美,确具有某种净化心灵的作用,能涤污去浊、息烦静虑,使人忘却尘世的纷扰,产生忘情于山水而自甘寂寞的高逸情怀。这种山水情怀对于明秀诗境的创造十分重要。因唯有甘于寂寞,才能对自然有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觉,才能以一种虚灵的胸襟去体悟山水,由实入虚,一片空明,向外发现了山水的美,向内发现了自己的真性情。
岑参论述
风格表现
风格上,岑参写景诗的主要风格为“尚清”和“好奇”(“好奇”指爱好新奇事物)。
一、“尚清”
①清幽之境:早年,岑参处于享受山水之乐的创作心境之下,因而多选取淡雅的暖色调景物来构造山林的清丽,同时还大力营造山林的幽静,创作出的诗歌明白如话,发于天然,能以简净明快的语言表现出山明水秀的直观印象,境界清朗爽目,旷远幽深。虢州长史时期,岑参在写景诗风格方面曾经有过短暂的向嵩阳写景诗的回归,而回归的主题便回归于清幽之境——通过描写山水的清丽幽静来表达闲静之情。
②清寒之境:就本质而言,清寒之境就是孤独、悲凉之境。出入两京时期,岑参为契合求仕途中凄清孤独的心境而大量冷色调的景物来构置清寒之境,因而其创作中的清幽山水也就逐渐褪去了闲静的幽致而加入了寒冷、苍茫的冷境。
③清逸之境:岑参的一些写景诗透出一种清新灵动的气息,还生发出清逸之境——清远飘逸的境界。清逸之境是美好景物和开放情怀结合的产物,具有完美的艺术张力,与清幽之境、清寒之境的内敛截然不同。同时,清逸之境又是一种才境,是一种化境,非有才力不能为之。两度出塞时期,岑参有了释放才力的契机,加上岑参本身所有的激情和西域瑰丽风光对他的触发,使得岑参富有创作活力,也让他能以逸动的诗笔描绘出一出出清新灵动的艺术境界,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便既有清丽的色调,又富有灵动的生机。 [10]
二、“好奇”
①好写奇景:岑参喜欢摄取新奇景物入诗,这使得他的写景诗(特别是西域写景诗)自问世就打上了“奇”的烙印。在西域写景诗中,岑参展现了一幅幅迥异于内陆的异景奇观,以真实传神的描写给人以不一样的审美感受。同时,在描写苍茫的旷野、高险的剑门等内陆景物时,岑参也表现出好奇取胜的特点。因为有这些奇特的景物,岑参好奇的个性得到了最大的激发,反过来,岑参又因为好奇的个性而渲染这种奇特,二者可谓相互契合,相辅相成。
②好发奇思:岑参不仅有善于发现“奇”的眼睛,而且好发奇思,能创作出“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不遇归高冠东潭石淙望秦岭微雨作贻友人》)等将风过山林、瀑布落下这些平常景象写得奇意盎然的诗句,而由奇思生发出的奇逸之境则令人叹为观止,脍炙人口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便是一例。
③好抒奇情:岑参对景物的独特体味常使常使他生发出一种奇情,这些奇情异彩多样、不同凡响。岑参早期写景诗中纯粹的审美对于喧嚣的俗世而言是一种情感上的超越,是某种程度上的一种奇情;两度出塞时期,岑参多通过西域奇景抒发或渲染英雄豪情,往往出奇制胜,写出一种对立的和谐美,如面对旅途的艰辛时生发出激昂的豪情,以及将边塞的苦寒蒙上清丽的面纱,人置于其中而充盈着乐观的豪情,可谓翻新出奇。
④好用奇字:岑参在写景诗的诗句中总是使用一些奇巧的字来增加对景物的修饰,使诗句具有更风韵的艺术感官,如用奇巧的动词将两个景物联系起来,使之具有明晰的层次感,将生机注入景物中,营造出一种奇趣;或通过对动词的精心选取来将原本不可捉摸的抽象事物系于具体景物中,从而使之变为可以感知的具体物象。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上,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形象和场景方面
雄伟壮美的形象和奇丽阔大的场景是岑参边塞诗的突出成就,也是岑参边塞诗不同于高适等人边塞诗的突出的艺术特色。简要而言,岑参创作的边塞诗能通过雄伟的景象将读者带入一个辽阔广大的、神话一般的世界,给读者以奋发向上的力量,具有一种雄浑奔放的特色。
二、写景和抒情方面
在写景中抒情,把抒情和写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岑参边塞诗的又一艺术特色。
三、语言和韵律方面
语言清新俊秀,韵律灵活多变,不断地创新求奇,这是岑参边塞诗的第三个艺术特色。
在语言方面,岑参边塞诗语言的最突出的特色是“奇”,但既非“奇险”,亦非缛丽,而是奇逸、奇丽、俊奇。他的这种语言风格是以通俗浅近的口语、俊秀挺拔的笔调为基础的,通过奇特的想象表现富有传奇色彩或童话般的生活而锤炼出来的,类似李清照词那样“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具体表现为“桥跨千仞危,路盘两崖窄”(《题铁门关楼》)等生动形象的比喻语句和“花扑征衣看似绣,云随去马色疑骢”(《青门歌送东台张判官》)等清秀奇妙的拟人语句,以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出神入化的夸张语句。总而言之,岑参边塞诗的语言恰如洪亮吉所说的“奇而入理”——多为前人所未发,但并非凭空捏造,而是从生活体验中得来的。
在韵律方面,岑参边塞诗是很有创造性的——岑参边塞诗的用韵不拘一格,远绍乐府(乐府古诗一般采用通篇一韵或一篇中数次换韵两种方式),近师初唐的押韵方式,综合而采用随物赋形的押韵方法,颇具灵活性和创造性,既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又使得诗歌的层次更加分明——诗歌在用韵往往采用一韵一个层次的方式,还有利于在换韵中表现诗人的复杂多变的思想感情,以及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两次出塞,诗歌就洋溢着积极乐观的精神,成为盛唐边塞诗的殿军。
岑参的思想也和高适颇多相通之处,例如对于从军立功的向往: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对于权贵的反感: “何处路最难?最难在长安。长安多权贵,珂玑声珊珊。儒生直如弦,权贵不须干。”(《送张秘书》)这些都可以说是高、岑的共性。但是岑参的想象力更加丰富,并且性格好奇,在诗歌创作上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个性。他喜以瑰丽的笔调,描写带异域情调的新鲜事物或奇特风光,给边塞诗开拓了新奇的境界。他的一些诗兴致勃勃地描写了由各民族的交流而带来的新事物,例如《优钵罗花歌》写“叶六瓣,花九房,夜掩朝开多异香”的奇异花草;《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写当地别具风味的饮筵:“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岑诗又好以出乎常情的奇特想象抒发豪迈情怀,化平凡为神奇,使他的诗歌充满奇情壮采,富有力量感。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于诗人二度出塞时,诗人写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这里不仅是因为梨花和雪都有相同的颜色,而且梨花盛开时花团锦簇的景象恰能传达出大雪纷飞的势态。这一奇想把萧索酷寒顿时转化为绚丽烂漫,从一开始就给全诗定下了豪迈乐观的基调。
岑参诗歌的用韵节奏也表现出刻意求奇的特色。他善于根据不同的内容需要变化旋律,在不拘一格的节奏中追求声情并茂的美感。这首诗一反传统上逢双押韵的惯例,而以三句为一用韵单位,句句用韵,且平、上、入三声互换,造成一种紧锣密鼓,紧张促迫的感觉。《白雪歌》基本上用仄声韵联贯到底,在声情上就要舒缓平稳得多。可见岑诗在音律上的调度安排,是由诗的内容情调所决定的,反过来它又加强了诗所要表现的基调。这也是岑参创造性的贡献之一。
高适与岑参在边塞诗写作方面有何异同?
答:
相同之处:以“筋骨”取胜,如《燕歌行》高适、岑参都以边塞诗擅名, ”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高适诗超过岑参;在题材丰富新奇方面, 岑参超过高适。高适诗将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 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 高适敏锐地提出不少问题和主张。如《塞上》指出:“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反对应付一时的权宜之计,主张作好充分的准备从根本上解决边患问题,苦难与崇高相对照, 表现出慷慨悲壮的美; 岑参诗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 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具有浪漫色彩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奇伟壮丽之美。 第二艺术上高适诗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取胜,以“筋骨”取胜,如《燕歌行》。殷璐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岑参诗意奇、语奇、调奇,殷骚评其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简述岑参和高适边塞诗的异同。
答:相同之处:高适、岑参都是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二人都热衷于进取功名,有强烈的入世精神,且有相似的入幕经历。因而二人在诗中都打写了他们的理想、抱负,表现了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同长于七言歌行。诗风相近,豪放为主,都以“风骨”著称,
但具体说来,二人诗歌所关注的内容及艺术风格方面又有所不同。
第一,在诗歌内容方面:高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上有所开拓。他的边塞诗多数写于蓟北之行和入河西幕府期间,是据诗人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的,常常从政治家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如《燕歌行》,表达的思想感情极为复杂,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 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苦难与崇 高的对照,更增添了出塞征战的慷概悲壮。岑参的诗歌则在反映生活广度方面有所开拓,他是写边塞题材最多的诗人。诗中大量写军旅生活、边塞风物、异域风情,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第二,在艺术风格方面:高适诗歌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将作者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这往往使其诗显得壮大雄浑、骨气端翔。他的诗作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以沉雄气势和浑厚骨力取胜,具有一种慷慨悲壮 的美,代表作品有《燕歌行》等。此外,他的与从军边塞相关的绝句,亦气质沉雄、境界 壮阔。岑参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级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 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用韵的十分灵活,视所写内容而定。他的诗作声韵或轻快平稳或急促劲折,音节宏亮而意调高远。这些作品将西北荒漠的 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 奇伟壮丽之类,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第三,岑参的边塞诗与高适同样具有“悲壮的情感与风貌,但二人又各有自己的特点, 元代陈绎曾《诗谱》:“高适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就指出了二人不同的风格。高适能以沉着、冷静的眼光,揭露边地政策和边塞生活中的弊端,因而他的诗更侧重于社会现实。岑参的诗,则更多地描绘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往往以奔放的情感和丰富 的想象,来表现气势雄伟和奇情异彩的边塞风光与生活,因而他的诗更多地富有浪漫的气质。高、岑同样擅长七言歌行,但高诗的语言对仗和声律多严整;而岑诗则杂言偶出,奇偶 互见,转韵无常,表现出奔腾跳跃的、不可约束的情感。
(一)生平
李白(701一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创造了古代浪漫主义文学、高峰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李十二、李翰林、李供奉、李拾遗、诗仙正月,《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侠客行》《春思》《子夜秋歌》。
今传李白词大多出于《尊前集》
李白一生大体经历了蜀中游历、远游求仕,长安三年、再次漫游、身经战乱等五个时期。
李白曾有过两次漫游,使他遍览祖国大好河山,又使他结交了众多朋友,因而创作了许多抒写怀抱、表达友情、赞美祖国山川的诗篇。长安三年时间虽短,却使李白看清了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与腐朽,因而使他的思想和创作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他早年干谒投赠,积极求仕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安史之乱时,参加永王璜藩府;流放夜郎遇赦后,又请缨从军,都说明李白怀有—颗强烈的从政报国之心。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杜甫:“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李、杜:
指唐代大诗人李白和杜甫。二人一为积极浪漫主义的大师,一为现实主义的圣手,并为两大诗歌流派的代表作家。
韩愈《调张籍》中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旧唐书杜甫传》则称杜甫“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 。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和杜牧也以诗名并称“李杜”但为了与李白、 杜甫区分,称为“小李杜”
724年 开元十二年 24岁。
《峨眉山月歌》李白(出蜀路上):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渡荆门送别》李白(写于出蜀漫游途中):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25年 《望天门山》、《金陵城西月下吟》《长干行》。《望庐山瀑布》
长干行·其一 李白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望庐山瀑布》李白(写于725年初游庐山时)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天门山》李白(初出巴蜀入江东时)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726年《金陵酒肆留别》、《夜下征虏亭》《苏台览古》《乌栖曲》《越中览古》《静夜思》等诗。九华山题刻“金沙泉”。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乌栖曲》李白(吴越一带漫游时所作,贺知章有“泣鬼神”之评):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
728年 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江夏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728年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在江夏(今武昌)黄鹤楼相会送别):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730年 乌夜啼 李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731年 31岁。下终南山写有《古风》
李白——《古风》(其一)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732年 在长安穷途失路,作《行路难三首》(其一、其二)。送友人入蜀,作《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寄寓功业难求之意。
《行路难》(写于732年在长安穷途失路时,或认为写于744年离开长安时)
【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蜀道难》(732年李白在长安时为送友人入蜀而写,另认为写于742年)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736年 乐府诗《将进酒》有“岑夫子,丹丘生”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将进酒》(写于744年李白离长安后)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737年 春夜宴桃李园序 /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李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738年 游襄阳,《赠孟浩然》(写于739年与孟重晤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739年 《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二首》:“潮水还归海,流人却到吴。”
742《玉真仙人词》(写于742年和玉真公主见面,希望得到举荐,走上政治道路):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743年 《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
少年落魄楚汉间,风尘萧瑟多苦颜。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幸陪鸾辇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驹。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璋紫绶来相趋。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惟有君。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744年 天宝三载《月下独酌》(写于744年离长安前)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745年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与杜甫同游东鲁送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746年。卧病东鲁。秋,怀念杜甫,写有《沙丘城下寄杜甫》诗。复思游越,告别东鲁诸公,写有《梦游天姥吟留别》。
《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749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753年
《独坐敬亭山》(753年或761):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 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754游秋浦、泾县,写有《秋浦歌十七首》、《赠汪伦》等诗。
《秋浦歌》(754年):
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赠汪伦》(754年):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756年 《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
昔别黄鹤楼,蹉跎淮海秋。俱飘零落叶,各散洞庭流。中年不相见,蹭蹬游吴越。何处我思君?天台绿萝月。会稽风月好,却绕剡溪回。云山海上出,人物镜中来。一度浙江北,十年醉楚台。荆门倒屈宋,梁苑倾邹枚。苦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中夜天中望,忆君思见君。明朝拂衣去,永与海鸥群。
《古风五十九首选一》(写于756年):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759年 《早发白帝城》(写于759年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放还时):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760年 上元元年 60岁。下寻阳,上庐山,有《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写于760年诗人遇赦回来的次年,从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浔阳(九江)重游庐山,作此诗寄卢虚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762年 宝应元年。在当涂养病,有《夏日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熟亭序》、《天门山铭》,及《姑孰十咏》、《九月龙山饮》、《九月十日即事》诗。冬,病重,“枕上授简”,将诗文交李阳冰编集。十一月,赋《临终歌》而卒。葬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龙山。
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风格
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白成功地在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对权豪势要,他“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作时,他“心摧泪如雨”。当社稷倾覆、民生涂炭时,他“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那样慷慨激昂;与朋友开怀畅饮时,“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又是那样天真直率。总之,他的诗活脱脱地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倜(俶)傥不群的形象。
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
李白诗歌的另一个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他的夸张不仅想象奇特,而且总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夸张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迹;那么大胆,又真实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强化感情的作用。有时他还把大胆的夸张与鲜明的对比结合起来,通过加大艺术反差,加强艺术效果。
李白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绝句。李白的七言歌行又采用了大开大合、跳跃宕荡的结构。诗的开头常突兀如狂飙骤起,而诗的中间形象转换倏忽,往往省略过渡照应,似无迹可循,诗的结尾多在感情高潮处戛然而止。李白的五七言绝句,更多地代表了他的诗歌清新明丽的风格。如《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等,妙在“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说诗晬语》上)。语言
李白诗歌的语言,有的清新如同口语,有的豪放,不拘声律,近于散文,但都统一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之中。这和他自觉地追求自然美有关。他继承陈子昂的文学主张,以恢复诗骚传统为已任,曾说“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欤?”(孟棨《本事诗·高逸》)他崇尚“清真”,讽刺“雕虫丧天真”的丑女效颦,邯郸学步。他的诗歌语言的自然美又是他认真学习民歌明白通俗的特点的结果,明白如话,通俗生动。
盛唐国力强盛,多数士人渴望建功立业。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实现“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理想。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他希望能像姜尚辅佐明君,像诸葛亮兴复汉室。《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抒怀》《永王东巡歌》《行路难》(其二)都反映了他的这类思想。李白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鄙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现实的黑暗使他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其表现方式或纵酒狂歌,寻仙学道,然而,酒既无法销愁,神仙更虚无飘渺,于是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
这是李白对社会的愤怒抗争,是他叛逆精神的重要体现。他反对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揭露将非其人,致使百姓士卒白白送死,由于玄宗的骄纵,宦官权势炙手可热……通过对政事纲的分析,并到幽燕的实地观察,李白以诗人的敏感,洞幽烛微,在当时诗人中他和杜甫最早揭示祸乱将作。“安史之乱”爆发,他的爱国热情因此升华,摆脱了用藏出处的矛盾。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内涵,并富于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古风》其三、十五、二十四、三十九等都对社会现实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李白既有清高傲岸的一面,又有世俗的一面,他的理想和自由,只能到山林、仙境、醉乡中去寻求,所以在《将进酒》《江上吟》《襄阳歌》等诗中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逃避现实等思想,这在封建社会正直孤傲的文人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例如《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风格
第三节:李白诗歌
李白是我国诗歌史上伟大的富有浪漫情怀的诗人。他有着近乎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思想中儒释道三家并存,呈现出极为复杂的面貌。李白个性豪放乐观,旷达超迈。诗歌的内容极为丰富,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展现了盛唐时期的社会风貌,揭示了诗人内心丰富而多变的情感历程。李白诗歌艺术特征鲜明,飘逸洒脱,想象力极为丰富,气势恢宏,语言明快易懂。
二、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一)李白诗歌的题材内容十分广泛。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
李白集入世、隐逸、求仙、任侠于一身,世界观比较复杂,但诗歌创作的主要倾向是积极入世, 他是盛唐气象的杰出代表, 他的诗既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国力, 也反映了盛唐气象背后的危机及危机爆发后的悲剧。主要内容为:
强烈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歌唱理想,同时也反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将进酒》《行路难》。(2)反权贵、反传统的傲岸精神。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
3描写并赞美祖国山川,大略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在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的壮美意境中抒发豪情壮志, 另一类则着意追求光明澄滴之美,在秀丽的意境中表现天真的情怀。
(二)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最为突出的是其中关怀祖国、批判现实的强烈的浪漫主义激情,其主要表现是:
1.批判黑暗现实,尖锐激烈。常常在诗中愤怒斥责群小得志、贤才沉沦的黑暗政治,揭露社会上“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古风》其三十九)的反常现象。甚至把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者,指斥玄宗“斗鸡金宫里,蹴踘瑶台边”(《古风》其四十六)的腐朽生活。其批判的激烈程度,在盛唐诗坛十分少见。
2.蔑视豪门权贵,傲岸不屈。对豪门权贵充满着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一方面粪土权贵:“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对王侯充满傲气;另方面坚持高洁的品质:“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古风》其十二),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3.关怀祖国之心,始终不渝。李白早年即有为国为民的宏大抱负,这就是“终与安社稷”(《赠韦秘书子春》)、“谈笑安黎元”(《书情赠蔡舍人雄》)的政治思想。历经挫折,但报国理想从未泯灭。安史乱中,他表达了“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的雄心壮志,并请缨从军。晚年还是“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之心。
4.追求个人自由,狂放不羁。李白一生对自由的追求是一贯的,这在诗歌中也有明显表现。一方面是追求那种摆脱世俗羁绊的凌云之志,即所谓“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能”(《赠新平少年》)那种一展宏图的壮志;另一方面,是从苦闷中追求解脱,从而表示对权贵的蔑视,对自由的渴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地位或者影响
答: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作品的艺术
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具体表现在以下:
第一,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经常用到“ 我” ,刻画诗人的自我形象,如《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第二,强烈的感情色彩,喷发式的抒情方式。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如《鸣皋歌送岑征君》抒写对于政治黑暗、是非颠倒的愤慨,这种情感表达方式, 完全是李白式的。
第三,想象变幻莫测,随意生发,离奇惝恍。意象的衔接组合是 大 跨度的,纵横变幻的,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如《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如《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他的奇特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忧,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大胆的夸张和新奇的比喻。诗歌运用夸张既大胆又合理,而且往往和新奇的比喻结合运用,使浪漫主义特色更加突出。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有一种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善于借助梦境仙界,捕捉超现实的意象,描绘一个瑰丽的理想世界。《古风》其十九(“西上莲花山”)借助想象创造了一个优雅缥缈的莲峰仙境以寄托理想。《梦游天姥吟留别》更是既写梦境,又写仙界,境界神奇,色彩缤纷。2.融汇传说、神话,驰骋想象,描写客观世界。蜀道难》一诗,融汇了蚕丛开国、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神话传说,描绘出一个奇险的客观世界,渲染了蜀道的艰难险阻。
第四,壮美与优美的意象。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这与其作诗的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相关联。李白对体积巨大的社现事物似乎尤为倾心,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 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如《渡荆门送别》意象便极为阔大壮观。
但是,李白诗里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那些由清溪、明月、白鹭、竹色、白露等明净景物构成的清丽意象,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艺术蕴含。
第五,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语言风格清新明快,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正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李白诗里,用得最多的色彩字是白,其次是金、青、黄、绿、 紫等,他天性开朗, 喜欢明丽的色调,不喜欢灰暗色,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 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李白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是继屈原之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2李白的诗歌创作,把积极浪漫主义的艺术创作推向新的高峰,完成了陈子昂所开创的诗歌革新伟业。时代骄子,“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3李白对当代和后代诗人产生了广泛影响。他的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反抗权贵的精神,他的雄奇飘逸的诗风,对李贺、苏轼、陆游、高启、龚自珍等历代诗人均有深刻影响。
李白诗中的消极因素。思想矛盾、复杂,一些诗歌中也存有消极因素。(一)《将进酒》这首诗作于他的长安三年之后,这时李白政治上失意,感情上激愤狂放,此诗即在这种情况下写的。这是一首通过劝酒抒写愤懑之情的作品,它表现出诗人傲岸不屈的性格和鄙弃世俗的精神。其中所写“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诗句,则流露出一种人生易老、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
(二)《庐山瑶寄卢侍御虚舟》这首诗是李白流放夜郎遇放之后游庐山时作。诗中有对庐山风景秀丽的赞美,也有对长江雄伟气势的激赏。既有对儒家孔丘的嘲笑以表达自己狂放的胸襟,也有对道家思想的崇信以摆脱世情。诗中对山川的赞美激赏淋漓尽致;对身世的感咱愤慨,深沉曲折,这些都是应该肯定的。由于诗人对自己政治前途的失望而产生的寻仙访道思想,那种“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迭道初成”的虔诚修道,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的向往和飞升,都是一种看破红尘、消极避世思想的反映。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李白的乐府
(1)沿用乐府古题,或用其本意,或翻出新意,能曲尽拟古之妙。
(2)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①借古题写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如《丁都护歌》
②用古题写已怀,偏重于抒情。如《蜀道难》《将进酒》
简述李白乐府诗的特点及创新之处。
答:李白有感于“大雅久不作,吾衰竞谁陈”,对“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的诗坛状况提出批评。因此,继承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和诗歌风骨,就成为他振起诗道的革新手段,这主要体现在他大力拟作古乐府的创作实践中。
首先,李白用古题写己怀的乐府诗,因偏重于主观抒情,更能体现李白诗歌创作发必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其妙处常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既可以说它有寄托,也可以说它只是抒写感慨,想落天外,奇之又奇。如《蜀道难》的古辞寓有功业难成之意,这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业未成时的悲愤,于是 他用这一古题抒发自 己的感慨,再三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再如《将进酒》,此诗的乐府旧题,含 有以饮酒放歌为言之意,李白由此引发,抒发“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壮气概,具有大河奔流的气势和力量, 不仅把原曲的主题发挥到淋漓尽致,还充分展示出诗人狂放自信的人格风采。
其次,李白的这一类乐府诗,虽说是拟古,却处处有“我”在,呈现出他人无法摹似的个性特色。如《行路难》,从语调到气势,都是李白式的,以第一人称的抒怀和议论表达主观感受,完全打破了传统乐府用赋体领事的写法。诗人在选择乐府旧题抒写己怀时,常根据这个题目在古辞中的寓意和情感倾向,进行创造性的生发和联想,运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磅礴的气势。李白 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进乐府,从而使古题乐府获得了新的生命,把乐府诗创作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
最后,李白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乐府诗的创作中,便形成了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有种奔腾回旋的动感。 这种动感,见诸于字句音节时,常表现为句式的参差错落和韵律的跌宕舒展,在杂言体的乐府中尤 为明显。李白乐府的代表作,如《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 等,大都是以五七言为主的杂言体。这1种杂言体乐府,在体制和格调方面,与唐代盛行的歌行体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李白的乐府诗创作, 实已完成了从汉魏古体到唐体的根本性转变。李白的乐府诗大量沿用乐府古题,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能曲尽拟古之妙。其创新之处主要 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借古题写现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如《出自蓟北门行》、《侠客行》等,均 属于缘事而发之作,表达的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寄托。另一方面,则是用古题写 己怀,因旧题乐府蕴含的主题和曲名本事,在某一点引发了作者的感触和联想,用它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李白歌行诗特点。
答:人们一般将李白古诗中以歌、行、吟、谣等为题的纵情长歌,作为其歌行的代表作。诸如《襄阳歌》《少年行》《江上吟》《梁园吟》《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其歌行诗的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在这些歌行中,抒情的意味浓厚,诗人以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如《玉壶吟》“烈士击玉壶, 壮心惜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独特的李白式的抒情,似暴风急雨,骤起骤落,如行云流水,一泻千里,像是从 胸中直接奔涌喷吐出来。
第二,李白的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 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不仅感情一气直下,而且还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来显示其回旋振荡的节奏旋律,造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 呈现出豪迈飘逸的诗歌风貌。
第三,李白独特的艺术个性,及其非凡的气魄和生命激情,在他的歌行中全都展露出来, 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诗歌赏析
第四,语奇意新。
李白绝句的艺术特色:
①李白的近体诗里,以绝句的艺术成就最高。充满自然明快的优美情韵,蕴涵深长。如《峨眉山月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②七绝中,以山水诗和送别诗最多最出色,表现人与自然的融合,表现日常生活中的人情之美,兴到神会,一挥而就,自然天成。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③五言绝句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无尽的情思,自然含蓄。
④李白绝句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具有乐府民歌风格。
简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形成的原因。
答:盛唐时期,出现了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歌的高潮,李白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 浪漫主义的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可以说,李白的诗歌成为屈原以后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总】
第一,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有其产生的社会因素: 【分】
盛唐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昌盛,这种环境下形成了李白豪迈的性格、炽热的情感和敏锐的政治追求,从而奠定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思想基础。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国力极度强盛,经济、文化等方面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在这种时代精神的感召下,李白以“济苍生”、“安黎元”为己任,一生不懈地追求报效祖国的机会。而唐代庶族出身的知识分子大都无视世族门阀那一套宗族礼法,思想上狂傲豁达,行为上放浪不羁,加之李白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因而在时代大气候的影响下形成了傲岸不屈的性格。他以大鹏自比,时刻准备“鸣惊人,一飞冲天”。然而在李白生活的年代里,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的后面却隐藏着种种危机。李白第一次怀着“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的抱负,去追求建功立业时,摆在他面前的就是一条荆棘 丛生的险径,他在漫游的十八年中并没能实现理想。后在天宝元年受玄宗之征入长安,却落了个权贵嫉妒、赐金放还的下场。政治失败使李白的内心极度痛苦,“停杯投着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他感到从政报国道路的艰难,“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正是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苦苦挣扎,他把自己美好的政治理想和对统治阶级的蔑视、愤恨借助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方法表现在他不朽的诗作中。
第二,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特色的形成还有其个人因素:【分】
首先,他豪放的性格和强烈的自我表现精神,使他诗情喷涌、一泻千里,在许多诗篇里都表现出不受 羁绊的豪放性格和强烈的主观色彩。如他要入京求官,就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当他喷涌的诗情用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时,就用大胆的夸张, 如用“抽刀断水水更流”比喻“举杯消愁愁更愁”、用“白发三千丈”比喻“缘愁似个长”。当现实生活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用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来表现。
其次,他错综复杂的思想是其浪漫主义的又一成因。他一方面接受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另一方面 又接受道教和道家的思想。他求仙访道、委顺自然、遗世独立,追求绝对自由,他深受庄子影响,“投泪笑古人, 临濠得天和”,蔑视世间的一切,当他在现实生活中失望时,他就把思想寄托在山川、河流、仙界 神灵上。他以山为朋――“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以月为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和神仙为 伴――“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同时,他还受游侠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游侠本是不相容的,但这种错综复杂的早想却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他虽然渴望入世、匡济天下,又不屑于走科举出仕的道路;他干谒王侯“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却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他希望从政,但却要求从政不能妨碍他对自由的追求。李白这种不能实现理想的错综复杂的思想,使得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成为他在进行 诗歌创作时必然的选择。
李白的一生是政治上坎坷多折、 壮志难酬的一生但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不朽诗篇,“谪仙 人”的风采,汪洋恣肆、舒卷自如、妙机天成的浪漫主义情韵是留给后人的巨大精神财富。【总】
谈谈你对“盛唐气象”的认识。
答:盛唐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 繁,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的近体,与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汇而为一,诗人作诗笔参造化,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气协律而出,情因韵而显,如殷璠所说的“神来、 气来、情来”,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这成为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感情饱满,基调高亢,“文质取半,风骚两挟”,形式完美,体载皆备,风格明朗,技巧精纯,语言清丽,音律和谐。诗歌中洋溢着种 昂扬进取、积极振奋的时代气息,回荡着热烈奔放、乐观欢快的青春旋律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 其他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看以下这些盛唐诗人的歌唱: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高适《别董大》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些诗句 里都洋溢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
盛唐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在前期,盛唐气象主要表现为投身社会和参预政治的热情,高度的自信和自尊;而在后期,盛唐气象主要表现为敏锐的洞察力,集露社会矛盾的勇气,对国家的责任感以及对社会危机 即将到来的忧虑。例如,李白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揭露政治的腐败;又如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夕揭 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尖锐的问题。尽管如此,诗人们还是对社会充满信心和责任感。
可以说盛唐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充满蓬勃向上精神的浪漫主义的诗风是这时期诗坛 的主流。此时浦现出以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他们共同开辟了一 个气象恢弘的诗歌的黄金时代。
李白诗 《月下独酌》(其一),写一篇赏析文章,500 字左右。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题目】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 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 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
【诗歌大意】
诗人下笔点题,突出一个“独”字。春天幽静的月夜,月色溶溶,花香袭人,令人惋惜的是诗人自饮自 酌,竟无一人陪诗人共饮,“壶酒”已见冷清,“独酌”、无相亲”重复渲染,信见孤独之情。中间四句,两层 转折,尽管诗人主观上如此盛情,却痛苦地感到:月亮毕竟不会饮酒,自己的身影也不能举 杯对酌,只能 徒然伴随自己而已。接着,诗人进一步自我解脱,遗憾虽然遗憾,但如此美好的良宵岂能虚度!“我歌月徘 徊” 以下四句,写自己醉舞高歌的情景。接着诗人将笔锋一转,提出自己诚恳的愿望。“无情游” 很值得玩 味。诗人对物抒情、淋漓尽致地倾吐着自己的向往。
通览全诗,深沉的孤独感是贯穿全篇的题旨,在艺术上层层转折,波澜起伏,愈转意蕴愈深。同时, 诗人以乐写哀,以旷达写悲郁,别有风味。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象,把杯中之 影、月下之影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又从“花”字想到“春”字,从“酌”到“歌”、“舞”,把寂寞 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笔墨传神。
【艺术手法:想象】
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近似于天籁,所 以一直为后人传诵。【547 字】
阅读李白诗《渡荆门送别》,写一篇赏析文章,500 字左右。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题目】【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
【思想内容】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首联撇开亲人送别场面不写,而紧扣诗题,直接交代远渡的第一站“荆门”、 此行的去向“楚国”及“游”的目的。“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颔联描绘诗人进入楚地所见,展现了一幅 壮美的异乡山水画。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先写夜景,再写白天景色。在这皎好的月光下,诗 人独处异乡,怎能不撩起恼人的乡思?然而诗人竭力描写月亮的色彩美和动态美,突出其神奇与美妙,丝毫 不露感伤的痕迹。“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更令人鼓舞和欣慰的是,故乡的江水不辞劳苦,万里相送, 又使诗人增添多少一往无前的勇气啊!尾联不说自己如何留恋故乡,而说长江的水是故乡的水,且对自己有
情有意,因此值得爱怜。
【艺术特色:意境、风格、形象、结构、写作手法】
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首尾行结,浑然一体。“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 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 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 包涵长江 中游数万 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总结】全诗自始至终高扬着奋发向上的主旋律,而其中的乡情又婉曲流转,令人荡气回肠。
梁园吟 李白
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
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渌水扬洪波”。
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
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
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梁王宫阙今安在?
枚马先归不相待。舞影歌声散绿池,空馀汴水东流海。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歌且谣,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李白入长安到出长安,由希望转成失望,这在一个感情强烈的浪漫主义诗人心中所引起的波涛,是可以想见的。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就是把这一转折中产生的激越而复杂的感情,真切而又生动形象地抒发出来。读者好像被带入天宝年代,亲耳聆听诗人的倾诉。
从开头到“路远”句为第一段,抒发作者离开长安后抑郁悲苦的情怀。离开长安,意味着政治理想的挫折,不能不使李白感到极度的苦闷和茫然。然而这种低沉迷惘的情绪,诗人不是直接叙述出来,而是融情于景,巧妙地结合登程景物的描绘,自然地流露出来。“挂席欲进波连山”,滔滔巨浪如群峰绵亘起伏,多么使人厌憎的艰难行程,然而这也正是作者脚下坎坷不平的人生途程。“天长水阔厌远涉”,万里长河直伸向缥缈无际的天边,多么遥远的前路,然而诗人的希望和追求也正像这前路一样遥远和渺茫。在这里,情即是景,景即是情,情景相生,传达出来的情绪含蓄而又强烈,一股失意厌倦的情绪扑人,读者几乎可以感觉到诗人沉重、疲惫的步履。这样的笔墨,使本属平铺直叙的开头,不仅不显得平淡,而且造成一种浓郁的气氛,笼罩全诗,奠定了基调,可谓起得有势。接着诗笔层折而下。诗人访古以遣愁绪,而访古徒增忧思;作歌以抒积郁,心头却又浮现阮籍的哀吟:“徘徊蓬池上,还顾望大梁。渌水扬洪波,旷野莽茫茫。……羁旅无俦匹,俯仰怀哀伤。”(《咏怀诗》)今人古人,后先相望,遭遇何其相似!这更加触动诗人的心事,不禁由阮诗的蓬池洪波又转向浩荡的黄河,由浩荡的黄河又引向迷茫不可见的长安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一声慨叹含着对理想破灭的无限惋惜,道出了忧思纠结的根源。短短六句诗,感情回环往复,百结千缠,表现出深沉的忧怀,为下文作好了铺垫。
从“人生”句到“分曹”句为第二段。由感情方面说,诗人更加激昂,苦闷之极转而为狂放。由诗的径路方面说,改从排解忧怀角度着笔,由低徊掩抑一变而为旷放豪纵,境界一新,是大开大阖的章法。诗人以“达命”者自居,对不合理的人生遭遇采取藐视态度,登高楼,饮美酒,遣愁放怀,高视一切。奴子摇扇,暑热成秋,环境宜人;玉盘鲜梅,吴盐似雪,饮馔精美。对此自可开怀,而不必象伯夷、叔齐那样苦苦拘执于“高洁”。夷齐以薇代粮,不食周粟,持志高洁,士大夫们常引以为同调。这里“莫学”两字,正可看出诗人理想破灭后极度悲愤的心情,他痛苦地否定了以往的追求,这就为下文火山爆发一般的愤激之情拉开了序幕。
“昔人”以下进入了情感上剧烈的矛盾冲突中。李白痛苦的主观根源来自对功业的执着追求,这里的诗意便象汹涌的波涛一般激愤地向功业思想冲刷过去。诗人即目抒怀,就梁园史事落墨。看一看吧,豪贵一时的魏国公子无忌,今日已经丘墓不保;一代名王梁孝王,宫室已成陈迹;昔日上宾枚乘、司马相如也已早作古人,不见踪影。一切都不耐时间的冲刷,烟消云散,功业又何足系恋!“荒城”二句极善造境,冷月荒城,高云古木,构成一种凄清冷寂的色调,为遗迹荒凉做了很好的烘托。“舞影”二句以蓬池、汴水较为永恒的事物,同舞影歌声人世易于消歇的事物对举,将人世飘忽之意点染得十分浓足。如果说开始还只是开怀畅饮,那么,随着感情的激越,到这里便已近于纵酒颠狂。呼五纵六,分曹赌酒,简单几笔便勾画出酣饮豪博的形象。“酣驰晖”三字写出一似在同时间赛跑,更使汲汲如不及的狂饮情态跃然纸上。
否定了人生积极的事物,自不免消极颓唐。但这是有激而然。狂放由苦闷而生,否定由执着而来,狂放和否定都是变态,而非本志。因此,愈写出狂放,愈显出痛苦之深;愈表现否定,愈见出系恋之挚。刘熙载说得好:“太白诗言侠、言仙、言女、言酒,特借用乐府形体耳。读者或认作真身,岂非皮相。”(《艺概》卷二)正因为如此,诗人感情的旋律并没有就此终结,而是继续旋转升腾,导出末段四句的高潮:总有一天会象高卧东山的谢安一样,被请出山实现济世的宏愿。多么强烈的期望,多么坚定的信心!李白的诗常夹杂一些消极成分,但总体上并不使人消沉,就在于他心中永远燃烧着一团火,始终没有丢弃追求和信心,这是十分可贵的。
这首诗,善于形象地抒写感情。诗人利用各种表情手段,从客观景物到历史遗事以至一些生活场景,把它如触如见地勾画出来,使人感到一股强烈的感情激流。读者好像亲眼看到一个正直灵魂的苦闷挣扎,冲击抗争,从而感受到社会对他的无情摧残和压抑。
清人潘德舆说:“长篇波澜贵层叠,尤贵陡变;贵陡变,尤贵自在。”(《养一斋诗话》卷二)这首长篇歌行体诗可说是一个典范。它随着诗人感情的自然奔泻,诗境不停地转换,一似夭矫的游龙飞腾云雾之中,不可捉摸。从抑郁忧思变而为纵酒狂放,从纵酒狂放又转而为充满信心的期望。波澜起伏,陡转奇兀,愈激愈高,好像登泰山,通过十八盘,跃出南天门,踏上最高峰头,高唱入云。
李白——《古风》(其一)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赏析】:
宋朝程颢曾把《论语》的文章比做玉,《孟子》的文章比做水晶,认为前者温润,而后者明锐。一般说来,李白的诗偏于明锐而有锋芒的一路,但这首诗却气息温润,节奏和缓,真正做到了“大雅”的风度。
开首二句“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是全诗的纲领,第一句统摄“王风委蔓草”到“绮丽不足珍”,第二句统摄“圣代复元古”到最后“绝笔于获麟”。这样开门见山,分写两扇,完全是堂堂正正的笔仗。这两句虽则只有十个字,可是感慨无穷。这里的“大雅”并不是指诗经中的《大雅》,而是泛指雅正之声。雅声久矣不起,这是正面的意思,是一层。然则谁能兴起呢?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落出“吾”字,表出诗人的抱负,这是第二层。可是诗人这时候,已非少壮,而是如孔子自叹一样“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即使能施展抱负,也已来日无多了,这是第三层。何况茫茫天壤,知我者谁?这一腔抱负,究竟向谁展示、呈献呢?这是第四层。这四层转折,一层深一层,一唱三叹,感慨苍凉,而语气却又浑然闲雅,不露郁勃牢骚,确是五言古诗的正统风度。
首两句点明正意以后,第三句起,就抒写“大雅久不作”了。春秋而后,以关雎麟趾王者之风为代表的诗三百篇已委弃于草莽之中,到了战国,蔓草更发展为遍地荆棘。三家分晋,七雄争强,虎斗龙争直到狂秦。四句一路顺叙下来,托出首句的“久”字,但如再顺叙下去,文气就未免平衍了,所以“正声何微茫”一句,用顿宕的问叹,转一口气。“正声”即是“大雅”,“何微茫”即是“久不作”,一面回应上文,一面反跌下句的“哀怨起骚人”。《诗经》本有“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说法,这里把屈原宋玉,归之于哀怨,言外之意,还是留正声于微茫一脉之中。屈宋都是七雄中楚国的诗人,论时代在秦以前,这里逆插一句,作为补叙,文势不平。于是再用顺叙谈到汉朝,“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说明扬雄、司、司马相如,继楚辞之后,在文风颓靡之中,激起中流,可是流弊所及,正如班固《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中所说:“竞为侈靡闳衍之辞,没其风喻之义”,和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篇》所说“扬马沿波而得奇”一样,荡而不返,开出无边的末流。诗人写到这里,不能象帐册一般一笔一笔开列下去了。于是概括性地总束一下,“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说明以后的变化虽多,但文章法度,总已沦丧。尤其“自从建安来”,三曹七子之后,更是“绮丽不足珍”,这与《文心雕龙。明诗篇》所说:“晋世群才,稍入轻绮”,“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大意相近。诗人反对绮丽侈靡,崇尚清真自然的文艺主张是显而易见的。诗写到这里,自从春秋战国直到陈隋,去古不可谓不远,写足了“大雅久不作”句中的“久”字,于是掉转笔来,发挥“吾衰竟谁陈”了。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这六句铺叙唐代的文运,诗人故弄狡狯,其实半是假话。唐代是近体律绝诗新兴的时代,何尝有所谓“复元古”?唐太宗以马上得天下,高宗、中、睿之间,历经武后、韦后之变,又何尝有所谓垂衣裳无为而治天下?王、杨、卢、骆、沈、宋的诗,虽各有胜处,但用“清真”两字,也只是李白个人的说法,而不足以代表初盛唐的风格。文才处休明之世,乘时运而飞跃,有如鲤鱼踊跃于龙门,繁星罗布于秋天。这里写唐代的进士科,比较真实,但唐代主要以诗赋取士,文胜于质,又何尝有所谓“文质相炳焕”?这些还是枝节的问题,如果唐朝统治者真能如李白这六句诗所写的那样,李白应该早就复兴“大雅”,重振“正声”,何至于“吾衰竟谁陈”呢?这六句与“吾衰竟谁陈”之间的矛盾,说明了诗人这六句是故布疑局,故意地正反相形的。所以下文从“众星”中跃出“吾”来,用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话,申说自己已无创作之意,只有把“废兴万变”之中的那些作品,象孔子删诗一般,把它整理一下,去芜存菁罢了,这样庶几还可以“垂辉映千春”。可是孔子毕竟不是仅仅删述而已,赞周易、删诗书、定礼乐之外,最后还是作了流传千载的《春秋》,直到哀公十四年猎获麒麟时才绝笔。诗人的抱负,亦正是如此。最后两句,从“吾衰竟谁陈”,“我志在删述”的较消沉的想法,又一跃而起,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的斩截之辞,来反振全诗,表示愿意尽有生之年,努力在文学上有所建树。诗人以开创一代诗风为己任,自比孔子,正说明他对自己期许自比孔子,正说明他对自己期许很高。这一“立”字又遥遥与起句的“作”字呼应,气足神完,于是乎“大雅”又“作”了。
由于这首诗的主意在复振大雅之声,所以诗人在写作时,其胸襟风度,也一味的大雅君子之风,不能骏发飘逸,也不能郁勃牢骚,完全用中锋正笔。因此,即使在“吾衰竟谁陈”的慨叹之中,对当代有所不满,而只能以“圣代复元古”等六句正面颂扬之辞,来微露矛盾之意,这并非诗人故作违心之论,而是写这首诗的立场使然。千古以来,对此诗都是顺口随便读过,未尝抉出其矛盾之处的用心所在,未免辜负了诗人当时以此诗冠全集卷首的苦心了。
全诗一韵到底,音节安雅中和。最后两句,由于立意的坚决,音调也不自觉地紧急起来,“立”、“绝”、“笔”三个入声字,凑巧排列在一起,无意中声意相配,构成了斩钉截铁的压轴。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前。萧士赟云:“按此诗借月以引兴。日,君象;月,臣象。盖为安禄山之叛,兆于贵妃而作也。” “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
李白有《古朗月行》 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当月亮初升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蟾蜍,俗称癞蛤蟆;大明,指月亮。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诗人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既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也是希望能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就没有什么可看的了,不如趁早走开吧。这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讽刺这一昏暗局面。沈德潜说,这是“暗指贵妃能惑主听”。(《唐诗别裁》)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的宫怨诗,虽曲名标有“怨”字,诗作中却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见“怨”字。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罗袜”,表现出人的仪态、身份,有人有神。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的幽怨如诉。二字似写实,实用曹植“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意境。
怨深,夜深,主人公不禁幽独之苦,由帘外到帘内,拉下帘幕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怜人,似人怜月;而如果人不伴月,则又没有什么事物可以伴人。月无言,人也无言。但读者却深知人有无限言语,月也解此无限言语,而写来却只是一味望月。这正是“不怨之怨”,所以才显得愁怨之深。
“却下”二字,以虚字传神,最为诗家秘传。此处一转折,似断实连;好像要一笔荡开,推却愁怨,实际上则是经此一转,字少情多,直入幽微。“却下”一词,看似无意下帘,而其中却有无限幽怨。本来主人公由于夜深、怨深,无可奈何而回到室内。入室之后,却又怕隔窗的明月照此室内幽独,因而拉下帘幕。帘幕放下来了,却更难消受这个凄苦无眠之夜,在更加无可奈何之中,却更要去隔帘望月。此时主人公的忧思不断在徘徊,直如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那种纷至沓来,这样的情思,作者用“却下”二字表达出来。“却”字直贯下句,“却下水晶帘”,“却去望秋月”,在这两个动作之间,有许多愁思转折反复,诗句字少情多,以虚字传神。中国古代诗艺中有“空谷传音”的手法,这是如此。“玲珑”二字,看似不经意的笔调,实际上极见功力。以月的玲珑,衬托人的幽怨,从反处着笔,全胜正面涂抹。
诗中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而作者似也无动于衷,只以人物行动来表达含义,引读者步入诗情的最幽微之处,所以能不落言筌,为读者保留想象的余地,使诗情无限辽远,无限幽深。所以,这首诗体现出了诗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真意。以叙人事的笔调来抒情,这很常见,也很容易;以抒情的笔调来写人,这很少见,也很难。
契诃夫有“矜持”说,写诗的人也常有所谓“距离”说,两者非常近似,应合为一种说法。作者应与所写对象保持一定距离,并保持一定的“矜持”与冷静。这样一来,作品才没有声嘶力竭之弊,而有幽邃深远之美,写难状之情与难言之隐,使漫天的诗思充满全诗,却又在字句间捉摸不到。这首《玉阶怨》含思婉转,余韵如缕.
杜甫简介:(杜少陵,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人称他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一首《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被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
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总是用很大的精力在炼字上。
《秦州杂诗二十首》“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韩愈曾把杜甫与李白并论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王安石表彰杜诗“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的成就。
金圣叹,把杜甫诗,与屈原《离骚》、庄周《庄子》、司马迁《史记》、施耐庵《水浒传》、王实甫《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
“诗史”
①“诗史”指杜甫所写的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现实的诗歌。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
②以时事入诗,带有写实性质。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他的诗如“三吏”、“三别”《春望》
③借记事以抒情,充满爱国忧民精神。诗史的性质,决定了它写作方法的变化,杜甫把强烈深沉的抒情融入叙事手法中,以叙事手法写时事。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新唐书》本传云:“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哀,世号诗史。
杜甫诗的“诗史”性质和写实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有何特色?
答: 一、杜诗的诗史性质 如何理解 论杜甫的“诗史”性质
杜甫的诗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动乱,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素有“诗史” 的美誉。杜甫诗歌的“诗史”性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这首先在于杜诗提供了史的事实,具有史的认识价值,重要历史事件在其诗中均有反映,如《忆昔》描述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其不仅可以正史,并且可以补正史之不足。
2杜诗提供了比历史事件更为广阔、具体、生动的生活画面, 使人如临其境。在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玄宗沉湎声色的情景。杜甫写战争带给百姓的苦难,是从一个人、一个家庭写起的,写他们的遭遇,写他们 内心的悲酸。如《无家别》写道故乡荒凉,老母病死,归来无家,而只得再次从军,令人 不忍卒读。他把战火中的人的内心世界,一展开, 令人千载之下,为之动情。
3从诗中可以感受到其时社会的某些心理状态。从认识历史的期初面貌说,这类诗也具有诗史的意义。如《无家别》一诗, 反映出当时战区人民的共同遭遇,令人不忍卒读。
4杜诗的诗史性质,决定了它写作方法的变化,盛唐诗创造玲珑兴象以抒情,杜诗则用叙事手法写时事。可以说,大 量使用叙述手法,以五、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把 叙事手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是杜甫的创造。
二、杜诗的写实手法
杜诗的诗史性质,决定了写实的写作手法。
(1)以时事入诗,直面社会现实,继承了《诗经》、《离骚》 重兴寄的爱国忧民精神,又发展了两汉乐府民歌“写时事” 的优良传统,创立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采用客观的纪实描写手法,叙述者完全站在同情人民疾苦的立 场上。
(2)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从细微处见出真实,展开画面,把人引入某种氛围、某种境界。
(3)写实中融入强烈的抒情,以时事入诗却含有泪水和深情。
(4)用纪行方式写山川风物,精确而传神。
沉郁顿挫:杜甫诗歌最具有特征性的艺术风格。以沉郁为主。所谓“沉郁”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深沉苍凉;所谓“顿挫” ,主要指表现手法的沉著蕴藉、曲折有力,而不是感情奔放,一泻无余。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意象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作风格。
“三吏”、“三别”:(名词解释)
是对杜甫诗《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的简称,这六首诗是杜甫有计划、有安排写成的作品。中唐时期,统治者实行了无限制、无章法、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些现象,怀着矛盾痛苦的心情,写成这六首诗作。杜甫在揭露统治阶级凶残苛暴的同时,以无限同情和感激的心情歌颂了广大的人民。
“三吏”与“三别”表现手法不尽相同:“三吏”夹带问答叙事,“三别”通篇都是人物的独白。从文学源流上看,“三吏”、“三别”上承《诗经》、汉乐府风格,下启白居易诸人新乐府,是杜甫现实主义创作的一个顶点。
天宝四载(745年),他在齐鲁又与李白相见,在饮酒赋诗之外,又讨论了炼丹求仙,而且共同访问了兖州城北的隐士范野人。两人还互赠了诗篇。杜赠李的诗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李赠杜的诗说:“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这样一首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病马 杜甫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蜀相》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绝句四首(其三)》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蜀相》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一﹣《绝句二首(其一)》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一《阁夜》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甫的诗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充溢着诗人饱满的始终如一的爱国爱民的激情。
(一)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杜甫的一生,以逐步走向民众的生活道路和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而使他终身关注人民生活,同情人民疾苦,抒写他们的不幸,表达他们的愿望。安史乱前就有揭露不义战争带给人民灾难的《兵车行》。在安史之乱中,他的诗歌集中揭露了叛乱带给人民和国事的灾难,反映了人民反对叛乱、保卫国家和统一的愿望。如《石壕吏》既表现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又表现了对老妪应征的理解,这种矛盾心情是现实生活矛盾的反映,也是杜甫思想矛盾的反映。在漂泊西南期间,同情人民疾苦,关注国家危难的感情有增无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忧国悯时,表现深挚的爱国感情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战火烧遍中原,唐王朝政权一度摇摇欲坠,关注国家命运便成了杜诗非常突出的内容。如《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除了直接抒写战事以寄寓家国之痛外,还通过描写登临山水以抒发感世忧时的怀抱。如《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秋兴八自》、《登高》、《登岳阳楼》等。
(三)揭露统治阶级荒淫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恨感情《丽人行》中揭露了杨国忠姐妹们的穷奢极侈的生活。《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更是集中地抨击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阶级对立的现实。在这首长诗中,诗人已预感到政治形势的严重,表达了“齐终南”的忧国之心。杜诗中对统治阶级的深刻揭露与大胆批判,加强了现实主义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诗歌的社会意义。
(四)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杜诗的题材领喊非常广阔,除表现重大社会主题的作品外,也有表现现实生活的一思一事之作,或感怀,或赠送,或咏物,或题画,或登临,或怀古,都写得沉郁情深,各具风彩。著名的诗篇有《月夜》、《梦李白二首》、《秋兴八首》、《绝句四首》、《春夜喜雨》、《蜀相》等。杜甫对自然界的吟咏,除了歌咏大自然的美,流露对自然的向往之情之个,主要是对自然界中那些被损伤、被遗弃、被践踏的“弱者”表现出深厚的同情。诗人对那些弱小的、病态的、衰微的物体寄予了更多的关注和同情,寄托了无限的哀伤和怜悯。如“病物”组诗(《病柏》《病橘》《病马》《枯棕》《枯楠》等),在哀物怜物的咏叹中,流露出的却是爱民的情怀。
三、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特征。
从思想内容来看,显著特点就是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个人命运与国家人民的命运处处相关,有着丰富的政治内容,浓郁的时代气息。杜诗是博大浩瀚的思想内容和高度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产物。杜甫穷尽一生的才学做到了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
其艺术特征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反映生活高度概括,抒发感情爱憎分明。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诗人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或事,加以艺术的概括,反映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质,表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如《兵车行》中那个“行人”的谈话,便说出了千万个征夫戍卒相 似的遭遇,而“三吏”、“三别”更是典型概括的最好的范例。杜甫还善于把巨大的社会内容集中在一两句诗里,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十分 震撼人心,就因为它是诗人以如椽的诗笔,概括了社会现实中的尖锐矛盾。
(二)描写事物真实细腻,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相统一。杜甫诗以体物察情见长,往往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致、事物、人物内心世界,来创造雄浑壮阔的境界,表现重大主题。善于寄情于景,使情景交融,创造出动人的意境,叙事诗《北征》对回家后见到贫困生活中子女的情状的描写《垂老别》中,对老夫老妻无限伤心的心理状态的描写。杜诗的工笔描绘,塑造了众多的平民形象,这在前此的诗歌中是少见的。
(三)寓主观倾向于客观叙事之中。
诗人善于把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化在对客观事实的描述之中,让人物和事实本身说话。《石壕吏》是一首揭露官吏横暴,反映人民苦难的诗篇。开头四句写“有吏夜捉人”的场景;中间十六句,写县吏怒吼、老妇苦啼的情景;最后四句,写老妇被抓走、儿媳低泣及与老翁告别的结局。全诗除“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稍露诗人爱憎感情外,其余都是客观的白描,诗人的强烈爱憎,对事件的主观评价,都在白描中有所流露。
高度凝炼与丰富多彩的语言
十分重视锤炼诗歌语言,语言苍劲凝练,所谓苍劲就是苍老道劲的意思。凝练是说他能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达到高度的概括。苍劲、凝练,构成了杜诗语言的主要特色。
自称: “语不惊人死不休。”把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表现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登高》首联的“急”、“高”、“清”、“白”四个形容字用得何等精炼。颔联的“下”、“来”两个动词,慨括得何等准确。颈联更是历来誉为用字精炼的范例,十四个字包含有他乡作客,万里作客,经年作客,潦倒作客;深秋登高,独自登高,多病登高,暮年登高等多层可悲之意。其它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的“垂”字、“涌”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中的“出”字、“斜”字都是精炼准确的例子。(五)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杜甫诗歌里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但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
“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 “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集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非 顿挫不足以尽之;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沉郁顿 挫” 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六)杜诗完善了多种诗歌体式 杜甫对诗歌发展的影响
(1)用诗歌反映民生疾苦,直接开启了中唐的新乐府诗创作。杜甫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杜甫就像孔庆翔说的一样是“中国唯一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
(2)用律诗反映时事政治, 为律诗尤其是七律注入丰富深刻的政治内涵。 开辟了全新的题材领域, 对晚唐 李商隐,尤其是宋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五、七言古诗由过去的篇幅较短发展为长篇巨制(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其中最为成功的是七律, 不但在声律上把七律推 向成熟,而且充分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所蕴涵的表现力。代表了他对中国诗史的贡献。 杜甫以律诗写组诗最为成功的是七律 《秋兴八首》。
(3)用诗歌表现日常生活中的内容, 扩大了诗歌的功能和题材。绝句在杜诗中数量较少,但题材领域大为扩展;《戏为六绝句》开创了以诗论诗的先例。杜诗达到了古典诗歌艺术现实主义的发展高峰,并形成了诗人独特的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顿挫”,主要指诗歌表达情意深曲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
(4)将议论引入诗歌,影响到韩愈的“以文为诗” ,宋诗的散文化。
综上所述,杜诗的艺术特征鲜明,树立起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又一面大旗。同时, 中国的诗歌到杜甫又达到了一座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对我国后来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 进作用。
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杜诗的集大成体现在哪些方面?联系作品进行具体论述。(一)杜甫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史上占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杜甫是衔接从盛唐到中唐转变的伟大诗人,他忧国伤时,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他的诗歌是安史之乱前后的一部“诗史”。又由于他善于涵古茹今,转益多师,所以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专”成为一位既集前人大成,又开后人无数法门的诗人。从广阔的视野来说,杜甫的集大成,首先是他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 要的品质,即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其次,杜甫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兼有各种 风格。
就诗歌传统自身而言,他继承《诗经》、汉魏乐府及初唐陈子昂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杜诗的叙事与议论,显然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它的缘事而发,来自乐府传统;而它浓烈的抒怀、细腻的感情,与建安诗歌有关。
在诗的表现形式上,他吸收的就更为广泛而多样。拓宽和加深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和反映现实的深广度,使诗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技巧更加丰富多彩,把现实主义诗歌推向新的高峰。叙述夹议论,有“小雅”的因素,有赋的铺排技巧, 有乐府的影响,也有史笔的痕迹。他的五言古诗广泛接受魏晋南北朝诗人的影响。五七言律诗则可以说吸收了这两种体式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经验;五律则主要学杜审言。
而最重要的,是他充分吸收盛唐诗人创造兴象、创造意境的经验,把它融入到叙事的技巧 ,叙事而又有着意境的美。从语言或意象来说,杜甫与前辈诗人也有着各种联系。他主张转益多师,正是这一点使他成为集大成者。
杜诗风格崇尚绮丽、清新,后来向沉郁、老成发展,形成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还有萧散自然、平淡简易和含蓄委婉等诸多变化。
(二)杜甫诗歌对后世影响巨大而深远1.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影响着一代代诗人,如元、白的新乐府,白居易、元稹继承了杜甫缘事而发,写生民疾苦,且受到杜甫五言排律夹叙夹议的影响;
晚唐的聂夷中、杜苟鹤、皮日休,宋代的陆游、文天祥,直至清末的黄遵宪等都受到杜诗的影响。韩愈、孟郊、李贺的奇崛、 散文化和炼字,苦吟一派对炼字的追求,李商隐的七律,宋代江西诗派。
2.杜甫的更为重要的影响,是在思想情操方面, 他系念国家安危、同情生民疾苦的伟大情怀,为历代士人所崇仰,在士人人格的形成上有不可估量的影响。杜甫忧国忧民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后世的爱国诗人(如文天样等)以及广大人民中引起广泛的共鸣。3.杜诗在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渚方面为后世诗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借鉴。
杜甫律诗创作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答:律诗在杜甫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杜甫的律诗在艺术上的成就更为辉煌。具体表现 在以下五点:
第一,杜甫律诗的成就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羈 旅、宴游以及写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他这部分写 时事的律诗,较少叙述而较多抒情与议论,代表作有《秋笛》《王命》《征夫》等。
第二,杜甫以律诗写组诗,拓宽了律诗的表现手法。为扩大律诗的表现力,他以组诗 的形式,表现一些较难表现、较宽泛的内容,五律和七律都有这样的组诗,而最为成功的 是七律。《秋兴八首》可以说是杜甫律诗中的登峰造极之作。这组诗写于滞留變州时期,要表现的是种深沉复杂的感情,交错着感慨、回忆、思念 与对于时局的看法,要用一首诗来把这些复杂的,低徊不尽的感情表达出来不容易做到, 或者说不容易表现得淋满尽致,而用组诗则可以做到这一点。以律诗写组诗极大地扩大了 律诗的表现力,这是杜甫在律诗发展史上的贡献。
第三,杜甫律诗有着浑融的境界。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 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把一种骤然到来的狂喜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用“忽传”“初闻”“起看”“漫卷”这些动词,加强了突然性和随意性色彩;用“即从”“便下”“穿” “向”等词,连接四个地名,造成风驰电掣的气势;表达的方式,仿 佛散文一般,感慨流畅,连贯性、整体感极强,毫不受律体的束缚。
第四,杜甫律诗有着出神入化的技巧。他自己说:“晚节渐于诗律细。”这正是他对律诗 的主要追求。“诗律细”不仅在于声律的精心安排,也在于从严谨中求变化,变化莫测而不离 规矩。有时他为了表达某种感情的需要而写拗体,晚年七律拗体更多,这种拗体与七律初期 出现的某些不合律现象是不同的,它是成熟之后的通变,表现为变化中的完整。
第五,杜甫律诗的重要成就在于他炼字炼句上的成功。精于用字,刻画细微, 他的古体中有同样表现,而以律诗的表现最为精彩。他炼字,用力之处在表现神情韵味,刘熙载 说“少陵炼神”,就是指这一点。他的用字,常常达到一字之下,他人难以更改的地步。他善于用动词使诗句活起来, 用副词使诗疏畅而富于转折,还善于用颜色字以强化某种情感色彩,用叠字以创造氛围, 用双声叠韵以使诗的声调更加和谐悦耳,用俗字口语使诗读来更加亲切。炼字,是他的自 觉追求,正如他所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论述杜甫叙事诗的特点。
答:在杜甫以前,文人写的叙事诗是很少的,而杜甫则在诗中大量运用叙述手法,以五、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可以说叙事技巧在杜甫手中达到了高度成熟,具体看来有以下点:
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他很善于选择和概括有典型意义的人 物,通过个别,反映一般。比如《兵车行》中那个“行人”的谈话,便说出了千万个征夫成卒 相似的遭遇,而“三吏”“三别”更是典型概括的最好的范例。杜甫还善于把巨大的社会内容集中在一两句诗里,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十分震 撼人心,就因为它是诗人以如椽的诗笔,概括了社会现实中的尖锐矛盾。
第二,杜甫的诗叙事,常融入强烈的抒情。多数的叙事诗,他其实是作为抒情来写的,例如《羌村三首》,记回鄜州省家事,写重逢如何悲喜交集,写与家人、邻里如何在这悲喜 中相见,那种悲哀、同情、无可奈何,都交错在一起。杜甫将客观真实的叙述与主观强烈的抒情融为一体,有时还杂以议论,融抒情、叙事、 议论于一体,有赋的铺排、散文的句法,也有抒情诗的意境创造。杜甫的诗歌记述的是时事,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画面,而抒发的是一己情怀,这在中 国诗歌史_上是空前的,是诗歌表现方法的一种转变,是杜诗异于盛唐诗的地方。
第三,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为了把人物写得生动,杜甫吸收了汉乐府的 创作经验,常常运用对话或人物独白,并顾全到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这类作品很多,如 《新婚别》写一位新娘子的独白,使我们读起来,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
第四,采用俗语,这是杜诗语言的一大特色。杜甫在抒情的近体诗中多用俗语,但在 叙事的古体诗中则更为丰富。这些叙事诗多是写人民生活,采用一些俗语,自能增加诗的 真实性和亲切感,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和语言的个性化。如同是一个呼唤妻子的动作,在《病后遇王倚饮赠歌》中,杜甫用的是“唤妇出房亲自 馔” 而在《遭田父泥(ni)饮美严中丞》中,却用的是“叫妇开大瓶”“叫妇”这一一俗语, 便 显示了田父的本色。
第五,杜甫的诗叙事,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这些细部描写,或人或物 或心情,精心刻画,从细微处见出真实,展开画面,把人引入某种氛围、某种境界。如《北 征》叙从风翔行在往郫州省家的一路所见,通过一些细节描写,从一个视角展现了广阔的 历史画面。也正是这些细小的描写,使杜诗的叙事方式有别于此前的叙事诗,它从概括描写走向 写具体事件的片断,因写细节而更少概括描写常有的夸张,更多真实感,并且故事性被冲 淡了,而生活色彩则得到极大的加强,《兵车行》、《羌村三首》、“三吏”、“三别”等诗无不如此。
试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联系作品分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
答:杜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其感情基调是悲慨;沉郁,指其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指其感情的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杜诗“沉郁”风格的形成,是安史之乱前后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时代社会心理在杜甫诗歌创作中的反映。入蜀后的十余年,是杜诗“沉郁”风格发展的顶峰。沉郁顿挫即感情特别充沛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什么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才终于被表现得更淋漓尽致了。【总】
下面以《登高》为例分析杜甫诗歌中沉郁顿挫的特点: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当时诗人病卧夔州,夔州在长江之滨。从时间背景来看,此时正处于杜甫入蜀后的十余年,是杜诗“沉郁”风格发展的顶峰。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 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 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一个“哀”字,奠定了全诗沉郁的感情基调,而峡口开阔的场景愈发使得这种悲慨之情显得壮大而深厚。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 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 “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 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 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 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徘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尾联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 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纵览全诗,作者的情感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更加突显了悲慨之情的深厚,完美诠释了杜诗沉郁顿挫的特点。
阅读杜甫诗《登岳阳楼》,写一篇赏析文章,500 字左右。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题目】
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 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概括】
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颔联写洞庭湖浩 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日夜浮” 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 无归的感情。颈联“亲朋无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 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 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 个国家的情况。“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 消息断绝,年老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 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诗人在尾联中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意境深远,余韵无穷。 【思想内容】
作品运用了变化多样的表现手法。作品虽然只有八句话,但是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开篇两句叙述, 交代的是登临岳阳楼的缘由。三四两句描绘,绘制了岳阳楼的宏阔壮观图景,并且在描绘中,又运用了形 象的比喻,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作品最后两句抒情,揭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开拓了作品的意境。 【艺术特色:表达方式、修辞】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
中唐诗歌
“元白诗派”;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诗人诗歌代表作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大历诗坛 “大历十才子”、刘长卿、韦应物
大历诗风:
指唐大历至贞元年间一批诗人的创作风貌,包括韦应物、刘长卿、“大历十才子” 。
①艺术表现上以谢眺为宗,讲究声律词藻,工于白描写景,技巧细膩雕琢。
②大量作品表现出孤独寂寞的情怀和超然世外的隐逸格调,有别于盛唐时的雄浑风骨, 开始展现出中唐的风貌。
大历江南诗人:大历时期在江南地区以刘长卿、李嘉祐为代表的一群诗人之间,不仅有密切的酬唱交往,而且生活经历、思想倾向、文艺观等方面都有相同之处,实际上形成了一个流派。基本风格:清婉柔秀。1.写景清丽,抒情深婉,气韵清婉;2.情调感伤,格律工秀,格调柔秀。
刘长卿《岳阳馆中望洞庭湖》:万古巴丘戍,平湖北望长。问人何淼淼,愁暮更苍苍。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孤舟有归客,早晚达潇湘。
刘长卿,字文房,唐代诗人,世称刘随州。其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长沙过贾谊宅》 唐代:刘长卿 七律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刘长卿的诗歌内容:
文字省净优美而意境幽远,然而弥漫着一层难以言说的冷漠寂寥的情思,透露出浓重的衰飒索寞之气。刘长卿最喜欢吟咏秋风、夕阳,秋风的冷色调与夕阳返照的黄昏,构成了刘长卿诗歌独特的底色,形成凄清、萧索的秋之色调。
刘长卿诗中用得最多的一个意象是“青山”,“青山”似乎成了诗人坎河愁苦的人生之旅中的归宿地,一种内心深处向往的安宁的居所。
此外,具有隐逸、高洁义蕴的“白云”意象,象征漂泊不定生活的“孤舟”意象,隐喻衰败消沉的“夕阳”意象
①孤独落漠的士人心态
②时运不济的感伤惆怅
③特定时代的衰败萧索景象
韦应物(737年-792年),长安(陕西西安),中国唐代诗人,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世称“韦苏州”,《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
韦应物诗歌分期及艺术特色
①早期:追求理想,昂扬开朗
②后期:闲淡简远,看破世情的无奈和散淡,多山水诗。但已有正视现实的新 趋向。
滁州西涧
唐代: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秋夜寄邱员外 /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唐代: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寄全椒山中道士 唐代: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寄李儋元锡 唐代:韦应物 朗读: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大历十才子是 唐代宗 大历年间十位诗人所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有钱起、卢纶、司空曙等。钱起被公认为“ 十才子” 之冠,与刘长卿并称“钱刘”。
所作诗歌多应景献酬,流连光景,粉饰现实。大历十才子在艺术表现上以谢朓为宗,秉承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寄情于山水,歌咏自然。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其诗歌的基本主题。
“十才子”诗歌的两大特点:
(1)内容比较单一,多是借自然山水表现个人内心的感受。他们虽然也写过一些气格豪迈、风骨道劲的诗,但他们自己并不曾真正去边塞从军,仗剑跃马,而是喜欢参禅访道,在自然山水中寻求心灵的平静,使痛苦消融。
(2)艺术上有一种向六朝(尤其是二谢)诗风回归的趋向。他们推重二谢,是因为二谢诗中那些描写自然山水的句子清丽秀美、精巧典雅,而他们学习二谢,也正在于词语的修饰和形式的精美。
不同史籍所载十人姓名略有出入。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钱起、卢纶、吉中孚、韩 翃 [hóng]、司空曙、苗发、崔峒[tóng]、耿湋[wéi]、夏侯审、李端。
比较: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澎湃动荡,大气磅礴;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吞吐宇宙,笼盖古今。
钱起故世称“钱考功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湘灵鼓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卢纶,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卢诗擅长写景,语言简练,气势不凡
《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卢纶曾到过边塞,其《塞下曲》云:“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李益,字君虞,诗风豪放明快,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人物。最擅长边塞诗,其情调悲怆低沉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司空曙shǔ称号 大历十才子之一
《喜见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元结,唐文学家。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曾避难入猗玗洞,因号猗玗子。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为武器,对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为诗注重反映政治现实和人民疾苦,所作《舂陵行》、《贼退示官吏》
舂陵行 唐代:元结
军国多所需,切责在有司。
“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刻划出被统治阶级盘剥的百姓的孱弱形象。由此而引同情和感慨,“追呼尚不忍,况乃鞭扑之”
张继,字懿孙,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戴叔伦《女耕田行》:“无人无牛不及犁,持刀砍地翻新泥。”“姊妹相携心正苦,不见路人唯见土。”;《边城曲》:“人生莫作远行客,远行莫戍黄沙碛,黄沙碛下八月时,霜风裂肤百草衰。”; 《屯田词》开始写:“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戴叔伦论诗名言“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这对宋明以后的神韵派和性灵派诗人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除夜宿石头驿》唐代: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韩翃hóng 大历十才子”之一。
《寒食》唐代: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汉族,婺州(今浙江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
《渔歌子》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春江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杂歌谣辞·渔父歌》
顾况
①强调诗歌反映人民疾苦、针砭时弊;
②主要体裁古诗、乐府,将古诗与民歌结合;
③格调通俗明快,通俗坦易;
④顾况诗俗的一面影响了张籍和元白诗派,怪奇的一面影响了韩孟诗派。
韩愈与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中唐诗人韩愈、孟郊的合称,孟郊诗颇得韩愈赏识,当时即有“孟诗朝 笔”的称誉。同时二人作诗皆好奇思硬语,诗风相近,故称。
8.韩孟诗派 名
①时期人物:中唐时期,以 韩愈、孟郊 为代表的诗歌流派;
②诗歌主张:该派诗人倡行“ 不平则鸣“ 的诗歌创作主张
③艺术特质:艺术上尚怪奇,重主观。
9.韩愈 简 选
(1)古文文体:杂文、赠序文、祭文、碑志、传记
(2)诗歌的艺术特点:
①以文为诗:《山石》汲取了游记散文的叙事手法,形成了诗歌的散文化。 ②狠重奇险。韩愈在艺术上蓄意追求狠重、怪奇、险劲的境界。
③以丑为美。将生活中的丑陋事物写入诗中。
④偶有富于神韵、清新自然的诗作,近似盛唐人的诗。
10.苦吟:中晚唐时期诗歌创作的特点,注重造语炼字,追求构思的奇特,语言 的生新。代表诗人有孟郊、李贺、贾岛、姚合。 名 选
11.孟郊:“ 诗囚”,和贾岛齐名,皆以苦吟著称,苏轼称“ 郊寒岛瘦”。选
12.孟郊诗歌创作的特点: 简 选
①以苦吟著称,注重造语炼字,构思奇特。
②多表现凄凉寒苦的贫困生活,诗境幽僻,风格峭硬。
③也有古朴平易的小诗,如《游子吟》。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自号“碣石山人”唐代诗人,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1]。僧侣经历,造成他喜写荒凉、枯寂之境的特点,被视为唐代苦吟诗人的典被称为“贾长江”。其诗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自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与孟郊并称“郊寒岛瘦”,孟郊人称“诗囚”,贾岛被称为“诗奴”,一生不喜与常人往来,《唐才子传》称他“所交悉尘外之士”。[4]他惟喜作诗苦吟,在字句上狠下工夫。贾岛的苦吟,实际上是在炼意、炼句、炼字等方面都用了一番苦工夫。而这些又都是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性分不开的。首先我们看到贾岛非常用力于炼意,因而他的作品具有引人入胜的意境。如果写一首诗而意境不佳,味同嚼蜡,叫人读了兴趣索然,那就不如无诗。有了好的意境,然后还必须保证这种意境能够在字句上充分表达出来。暮过山村
唐代:贾岛 朗读: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卢仝、马异、刘叉。他们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他们具有变态的审美趣味,"以丑为美",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表现出重主观心理、尚奇险怪异的创作倾向。诗歌形成一种奇崛硬险的风格。他们在艺术上力求避熟就生,标新立异,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这种诗歌的新的追求与新的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创作中,韩孟诗派的成员除对杜甫、李白的自觉接受与推崇外,还主动从禅宗及佛教思想与艺术中吸收合理成分,把"心"当作诗歌创作的源泉。他们的创作,表现的往往是自己心灵的历程,他们常把现实生活中的感受,与自己虚构的世界融合在一起,其诗想像离奇怪诞,往往使人感到虚实不定,跳跃怪奇,不可确解。韩孟诗派的成员在语言方面也有大的变革,他们力求"陈言之务去"。
韩愈(768-824)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代表著作有《韩昌黎集》等进学解、师说、送孟东野序、张中丞传后叙。
主要成就 倡导古文运动,力改耻为人师之风代表作品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唐·韩愈《原道》
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
唐·韩愈《祭十二郎文》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唐·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时人有“韩文”之誉。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8];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年-780年)以来的平庸诗风。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独到的建树,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9]
韩愈文章的特点之一是“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或“鲠言无所忌”,也就是敢于讲话,而且敢讲真话。这个特点是和他积极的政治态度分不开的。他的几篇奏疏都是敢于揭发事实,敢说“群臣之所未言”的话。《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和《论淮西事宜状》都有这个特点。当然,最有代表性的文章还是《论佛骨表》。其中所讲的就是“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的话。在封建社会中,敢于说出别人该说而不说的话,这是了不起的胆识。正因此,韩愈这类文章也就有内容、有深度、有力量。再加上韩愈的语言艺术不同凡响,便成为气势磅礴的好文章。
韩愈文章之“发言真率,无所畏避”,不仅表现于他在君主面前敢说真话,而且还表现于他不顾儒家的传统观念,敢讲违背旧说的话,甚至说了同自己别的文章互相矛盾的话。例如《读墨子》一文曾说“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这样的言论显然同他尊崇孔孟之道有所牴牾。对于这样的言论,前人指为“刺谬”,其实这正是韩愈虽然尊儒却不墨守的表现。
韩愈文章之“发言真率,无所畏避”,还不仅敢于不顾儒家的传统观念,有时也敢于突破社会上的流俗之见。例如他写《讳辩》一文,是专为李贺不得应举而发表的意见。李贺之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为了避讳,李贺便不得举进士。对于这样的世俗之见,韩愈是不以为然的。于是他便“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写成了极有说服力的一篇《讳辩》。韩愈文章的再一个特点是不仅真率大胆,而且慷慨激昂,忧愤甚广。从韩愈的全部文章看,凡是论及人材,便往往愤激不平,别具风概。例如《杂说》对于人材不为世用所发的不平之论,《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也是宣传选拔人材的一篇宏论。所谓“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云云,这正是韩愈对于国家用人的殷切希望。《送董邵南序》更是一篇悲歌慷慨的文章。韩愈自己是屡试而不得志于有司的,所以对于文中的董邵南“不得志于有司”,便感同身受,无限叹惋。悲歌慷慨,发自肺腑。韩愈文章的另一特点,是不但真率、大胆、慷慨激昂,而且还写得自然随便、如话家常。这类文章和他的《原道》《原性》诸篇的面貌不同,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促膝谈心,无所拘束,生动活泼。《与崔群书》《与孟东野书》《答崔立之书》《题李生壁》等,都属这类作品。例如《与崔群书》先说自己对崔群为人的认识,中发贤者不遇之叹,后讲自己困穷之状,是一篇感慨很深的杂文。韩愈为文的又一特点是突破传统写法。例如墓志铭这一文体,在韩愈笔下,便颇有新的特征,形式多样,甚至“一人一样”(李涂《文章精义》)。与墓志近似的文体,还有哀祭之文。这类文字韩愈也有独创,不同寻常。例如《祭河南张员外文》,茅坤就评为“奇崛”。姚范以为“他人无此”。刘大櫆也说:“祭文退之独擅。”至于《祭十二郎文》,曾国藩虽然认为这类文章“究以用韵为宜”,但他又说:“韩公如神龙万变,无所不可。”就是说,韩愈之写祭文,也是变化不测的。
韩愈文章之别开生面者,还有送序一类。在唐代,送序之文是常见的文体,前辈作者如王勃、陈子昂、李白、任华,所为送序,都很出色。但从多数文章的写法看,大抵不出一种格式。先叙离情,后缀风景,情致物态,尚似六朝。林纾所谓“狃于六朝积习”者,即指此类。但到韩愈笔下,送序之文就多种多样了。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游子吟 游终南山 唐代: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孟郊与韩愈并称"孟诗韩笔",作诗以苦吟著称,多为五言古体。艺术上注重造语炼字,追求构思的奇特超常。具有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中所说的"钩章棘句,掏擢胃肾"式的险奇艰涩。
郊岛:指中唐诗人孟郊、贾岛,二人并称。二人诗多愁苦凄清之境,贾岛与孟郊同以苦吟著名。苏轼《祭柳子玉文》用“郊寒岛瘦”概括二人的风格,指二人诗多愁苦凄清之境,且诗风孤郁悲凉,凄寒局促。
韩愈:人们常以“奇崛险怪“来评价韩愈及其周围诗人的诗风。
孟郊与韩愈并称“韩孟诗派”,他们都尚古好奇,多写古体诗。但孟郊所作,多为句式短截的五言古体,用语刻琢而不尚华丽,擅长寓奇特于古拙,而韩愈的七言古体最具特色,气势雄放而怪奇瑰丽。他们的诗都很有力度,但韩愈的力度是奔放的,孟郊的力度则是内敛的。他更多地学习了汉魏六朝五言古诗的传统。
韩愈诗歌的特点:
(1)以气势见长。韩愈的诗以宏大的气魄、丰富的想象,改变了诗坛上的纤巧卑弱现象。
(2)有意避开前代的烂熟套数,语言和意象力求奇特、新颖,甚至不避生涩拗口、突兀怪诞。
(3)把过去逐渐变得规范整齐、追求节奏和谐、句式工稳的诗歌外在形式加以破坏,使之松动变形。他常常把散文、骈赋的句法引进诗歌,使诗句可长可短、跌宕跳跃、变化多端。
2、以文为诗: 是韩愈的一种创作倾向和自觉的美学追求。 主要特点是以散文化的章法、 句法入诗,不受韵律、节奏、对称的约束,打破诗歌园转流利、和谐对称的特点,融叙述 议论为一体。“以文为诗”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影响极为深远
李贺(3)
李贺(后世称李昌谷,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长吉体诗歌开创者,有“诗鬼”之称,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2]所著名篇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李贺诗歌诗风以空灵甚至诡异见长,在内容上主要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语言悲冷凄苦
奇特的语言营造悲冷的氛围是李贺诗歌最为成功的因素之一,也是“长吉体”能在繁花似锦的诗歌苑囿中一枝独俏的关键所在。典型如李贺的《秋来》诗文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豪”刘禹锡,“诗魔”白居易一样,另有四字真言,鬼、泣、血、死,故被称为"诗鬼"。
雁门太守行 唐代: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唐代: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李凭箜篌引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苏小小歌 / 苏小小墓 唐代:李贺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梦天 唐代:李贺 朗读: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金铜仙人辞汉歌 唐代:李贺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李贺“诗鬼” 简 选 名
(1)长吉体 : 李贺诗的风格,常描写鬼魂,主观色彩强,喜用生新拗折字眼, 造语奇丽,带有神秘感。
(2)李贺诗歌艺术特色
①在构思、意象、遣词、设色等方面都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
②写鬼怪,写死亡,写游仙,写梦幻,用各种形式来抒发表现自己的苦闷; ③异于常人的想象乃至幻想,鲜明瑰丽的意象和丰富的主观色彩; ④冷艳怪丽的风格特色。
长吉体:长吉是李贺的字,此指李贺诗所独具的风格。其诗色彩浓丽、想象奇诡 情调幽冷、构思独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于中唐诗坛独树一帜,
李绅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卢仝 lú tóng 被尊称为“茶仙”是韩孟诗派重要人物之一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有所思》美人兮美人,不知为暮雨兮为朝云? 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
白行简(约776~826) 中国唐代文学家。字知退白居易之弟。李娃传[3]、大乐赋[4]《李娃传》是中国唐宋传奇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据说是应传奇名家李公佐之命而作。小说通过荥阳公子某生与名妓李娃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一对出身贵同截然不同的男女青年,经历百般磨难,终于赢得爱情幸福的主题,塑造了李娃这样一个社会地位低下,而精神境界崇高、感情真挚善良的妇女形象,对门第自高的荥阳公作了尖锐的嘲讽,具有强烈的反对封建门阀制度的现实意义。直到今天,李娃的形象仍活在戏剧舞台上。
李朝威(766年?-820年?),唐代著名传奇作家他的作品仅存《柳毅传》和《柳参军传》两篇。其中《柳毅传》是他的代表作,被鲁迅先生与元稹的《莺莺传》相提并论。他本人也被后来的一些学者誉之为传奇小说的开山鼻祖。故事说的是洞庭龙君的女儿,远嫁给泾川龙君的次子,丈夫虐妻成性,将她赶出龙宫,放牧羊群。龙女求助无门,掩面哭啼。书生柳毅路遇此事,慨然代龙女传书报讯,龙女得以被救回龙宫与家人团聚。龙女感谢柳毅大恩,心生爱慕,龙王也想将女儿嫁与柳毅。但柳毅传书是仗义执言,本无私念,就拒绝了婚事。柳毅回家后先后娶了两位夫人都不幸死去。后与一渔家女成婚,貌似龙女,后发现此女就是托书的龙女。此后,夫妻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该传奇以柳毅的经历为主线,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作者逐步运用细腻的气氛描写, 和大量凸现个性特点的对话 , 塑造出四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典型:洞庭君是一个有情有义, 涵养深厚, 宽容慈祥的仁德者; 钱塘君是嫉恶如仇, 勇猛异常, 既莽撞冒失又率直可爱的豪侠; 龙女是温婉善良, 执着于爱情的淑女 ; 柳毅是唯道是从, 同情不幸, 正直无私, 威武不屈的侠义书生。
二、论述题
1、韩孟诗派的新奇险怪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韩孟诗派追求诗风的雄奇怪异, 他们有意打破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 在艺术 上创新求异,探索诗歌的新形式、新风格。主要表现为: (1)采用过去不常用的内容甚至是 世俗、丑陋之事入诗,逞奇矜博,出奇制胜; (2)想象奇崛,意象怪奇,构思奇特,标新立 异; (3)注重造语炼字,用奇字、造拗句、押险韵,将散文、骈赋的句法引进诗歌,使诗句 可长可短、变化多端。
韩孟诗派成员除共性之外, 还有自己的个性, 如韩愈以气势雄大和意象怪奇见长; 孟郊 多用僻字险韵与生冷意象,使怪奇向幽僻冷涩一路发展;贾岛的诗表现出尖新奇巧的特点; 姚合诗追求字句精弊清丽; 卢全、马异等人想象离奇、语言生僻等。韩孟诗派努力变旧求新 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传统, 但由于过分地刻意求新, 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诗歌的节奏 美、形象美,也存在明显的弊病。
2、李贺诗奇崛冷艳、虚荒诞幻的风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1)异于常人的艺术思维; (2)奇异荒诞的想象、夸张; (3)大量虚幻意象 和古怪生新诗境的营造; (4)奇异峭拔、幽奇冷艳的遭词造句; (5)通感、比喻等修辞手法 的创造性运用。
张籍(约766年- 约830年),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1],唐代诗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为韩门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代表作有《秋思》、《节妇吟》、《野老歌》等。 《野老歌》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秋思
唐代:张籍 朗读: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元白诗派第二十三章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元白诗派:
白居易和元白诗派是中唐诗坛上另一重要诗派。他们以关注现实民生、语言浅俗易懂为特色,有力地发扬了杜甫以来的新乐府精神,取得了较高成就,对后世诗坛影响很大。
新乐府:即“新题乐府” ,相对于古乐府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 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積 大力提倡。
2、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等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 运动,是中唐革新思想在诗坛的反映。李绅首先创作《新题乐府》二十首,元棋写了和诗十 三首,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五十首,正式标举“新乐府”之名。张籍、王建也创作了不少 新乐府诗,由此形成影响较大的新乐府运动。
7.王建诗歌内容: 选
①乐府诗:成就最高,题材广泛,爱憎强烈,如《田家行》;
②以俗语、民歌入诗的倾向,一些小诗写得通俗流利而脍炙人口,如《新嫁娘 词》三首;
③用七绝诗体,反映宫女生活、以白描见长的《宫词》百首。
3、张王乐府:中唐诗人张箱、王建的合称,二人借长于乐府诗,内容多反映民生疾苦, 诗风浅近,故齐名。
一、新乐府运动
(一)新乐府运动是中唐出现的一次文学运动
“新乐府”是以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是与古题乐府相对而言(乐府起于秦汉,汉乐府富有现实主义精神;建安以来,诗人常借古题写时事;杜甫首创新题乐府)。
(二)新乐府运动兴起的背景
1.中唐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宦官专权,朋党争斗、藩镇割据,异族入侵,各种矛盾日益尖锐,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统治阶级日益腐化,激发了志士仁人的改革热情,文学领域内的古文运动和新乐府运动,随之而兴。
2.陈子昂、杜甫等人的进步诗歌主张,特别是杜甫即事名篇的乐府诗创作经验,给新乐府运动以直接的启示。
3.大历以来的形式主义诗风,从反面激励新乐府诗人追求风雅比兴。
4.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采取的“纳谏”态度,也鼓励了新乐府诗人的创作。
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建《宫词》: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在扭转大历风调,继承汉魏乐府和杜诗传统,将诗歌创作导向重写实、尚通俗之路的过程中,张籍、王建的贡献不可忽视,他们的努力,对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
元白诗派: 新乐府诗派
与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诗坛又崛起了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这派诗人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元稹、白居易在相识之初,即有酬唱作品,此后他们分别被贬,一在通州,一在江州,虽路途遥遥,仍频繁寄诗,酬唱不绝。所谓“通江唱和”。如白居易有《东南行一百韵》寄元稹,元積即作《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回赠。
元白 中唐诗坛元稹和白居易合称为"元白" 苏轼"元轻白俗"
而,始终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其中一种将"元白诗派"视同于"元和体"。评语。他们所讥评的"元白"诗歌,便是指"元和体"。
"元和体" 是指元白那些"次韵相酬"、"铺陈故实、排比声韵"的长篇排律和吟咏杯酒光景、艳情风月的零篇碎章。在当时及后代一些诗人的心目中,"元白"之成为诗派且产生影响的正是这些诗篇。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诗作号为“元和体”。代表作有《莺莺传》《菊花》等。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倡导新乐府运动,早年元稹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运动”,后人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尤其是《离思五首》的比兴之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三遣悲怀》(即《遣悲怀三首》‘‘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连昌宫词》。这是一首叙事长诗,通过连昌宫的兴废变迁,探索安史之乱前后唐代朝政治乱的因由。
行宫 唐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离思五首·其四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遣悲怀三首·其二 元稹 朗读: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二、白居易生平与诗歌理论
(一)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二十九岁中进土,此后的生活、思想和创作,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仕途顺遂,思想上以兼济天下为主,诗歌以创作讽谕诗为主。
他中进士后,任校书郎。三十五岁,授周至县尉。《长恨歌》即作于此时。
三十六岁擢翰林学士,次年除左拾遗,在此三年任左拾遗期间,进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高峰。《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均作于此时。
在为母居丧三年中,写了《采地黄者》、《村居苦寒》、《新制布裘》等同情人民的现实主义诗篇。其间政治热情开始冷淡.“独善其身”的思想渐渐发展。
后期:白居易四十四岁,因上书请求追捕刺杀宰相的凶手,被权贵诬陷,贬为江州司马,进入他独善其身的后期生活。
在贬官江州司马时,作《琵琶行》,寄意自己的不平与愤懑。这时还写了著名的文学论文《与元九书》。
后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为百姓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五十五岁后,历任秘书监,河南尹、太子太傅等职。晚年闲居洛阳履道里,自号“香山居士”。此时,受佛道思想影响,思想趋于消极,创作上也以闲适诗为主。七十五岁卒。
白居易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也吸取释道思想。
前期:以“兼善天下”思想为主,积极入世,关心国家人民。他的诗歌创作充满现实主义精神。
后期:以“独善其身”思想为主,并和释道思想结合,明哲保身,乐天知命,较前期思想后退,但终其一生,未与权奸同流合污。诗歌创作,大多为独善之义的体现,闲适、感伤成为主调。
(二)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白居易诗歌理论是他新乐府诗创作经验的总结,也是他积极的政治主张在文学上的体现。其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为时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
主张诗歌应积极反映现实,干预生活。
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仁义创作原则。所说的“时”、“事”,正是国家兴衰、时政得失,民主疾苦等重要内容。
这个创作原则是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新发展,也是对齐梁诗风以至大历诗风的一种否定,对新乐府运动的开展和后代诗歌创作都有积极影响。
2.讽谕美刺的创作要求
要求诗歌创作要有强烈的批判性和战斗性。
在《策林》中认为“补察得失之端,操于诗人美刺之间”,他把自己揭露黑暗、抨击时弊的新乐府诗称为讽谕诗,是美刺比兴之作,也即“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之意。
3.著诚去伪的创作态度
要求诗歌创作取材必须真实,要“尚质抑淫,著诚去伪”(《策林》)。他的新乐府诗,就是严格遵循“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新乐府序》)的原则写作的。
这一观点有力地批判了华伪诗风,促进了新乐府运动的开展。
4.关于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把内容放在首要地位,要求形式为内容服务。
以果树为喻,表述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
强调诗歌创作“系于意,不系于文”(《新乐府序》)、“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寄唐生》)。
为了更好的为“根”、“实”服务,他主张“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其体顺而肆”(《新乐府序》),即语言浅显,形式通俗。
由于白居易的提倡和推动,诗歌的通俗化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对白居易诗歌理论的评价: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和正统的儒家诗论是一脉相承的,目的是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与元九书》),把诗歌看作维护封建统治和封建秩序的有力工具。
他在强调内容的真实性时,忽视了艺术的虚构、夸张幻想等浪漫主义手法的积极作用,对屈原、李白这些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及其传统也未予足够重视。他单纯要求形式质直,而忽视艺术美感,也失之片面。
三、白居易的诗歌创作
白居易诗,今存三千八百多首。五十一岁时,他曾把自己的一千三百多首诗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
其中讽渝诗一百七十多首,取材广泛,批判性和战斗性强,是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如《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颇具讽谕之特色。
(一)白居易诗歌的内容
1.讽谕诗
(1)“惟歌生民病”是讽谕诗的突出主题
作品深刻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反映人民生活的极端困苦。
《重赋》揭露了两税法的流弊和贪吏敛索无度的行径。
《观刈麦》表现诗人对赋敛的痛恨,和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
《村居苦寒》同情人民生活的苦寒;
《杜陵叟》鞭挞胥吏的“急敛暴征”罪行军等。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批判统治阶级“轻裘肥马”的骄奢生活
《轻肥》批判了宦官的骄奢生活,反映了江南“人食人”的惨象,通过对比,暴露—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
《买花》揭露了京城贵族重金买花的穷奢极欲的生活。
(3)批判“急敛暴征”,反对各种弊政。
当时弊政如两税法、宫市、进奉以及信佛求仙等等,白诗对此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最典型的例子是“苦宫市”的《卖炭翁》。另如《红线毯》讽刺进奉,也很深刻。
(4)反对穷兵黩武,表达爱国情感。
《新丰折臂翁》批判穷兵黩武的扩边战争,表达了人民的怨恨之情。
《西凉伎》、《缚戎人》等诗,控诉了昏庸统治者荒淫误国,抑制了人民的爱国热情。
(5)反映妇女痛苦,关心妇女命运。
《缭绫》揭露了最高统治者的奢糜,表达了对织女劳苦的同情。
《上阳白发人》,深刻揭露了统治者对宫女的幽闭摧残,从而反映了诗人对妇女命运的同情。
白居易的讽渝诗,对中唐社会的政治弊端、社会黑暗、赋敛菏暴、宦官奢糜、以及民生疾苦等不良习俗都有所反映,体现了他“为时”、“为事”而创作的理论主张。
2.感伤诗
白居昂的感伤涛有一百多首,其中广为传诵的有《长恨歌》、《琵琶行》两首叙事长诗。
《长恨歌》前半部分,写明皇迷恋声色和杨贵妃因色得宠,是写事写实,批判了皇帝的荒淫误国和贵妃的恃宠致乱;后半部分,写李杨爱情的毁灭以及唐玄宗对贵妃的缠绵相思,是写情写虚,对李杨爱情悲剧寄予了一定的同情。从作者的主观意图和客观效果看,同情多于批判,惋惜多于谴责。
全诗构思精巧,故事曲折,描写细腻,语言流丽,感情缠绵婉转,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琵琶行》写琵琶女飘零憔悴沦落天涯的生平遭遇,并以此引发出自己遭谗受贬,政治失意的满腹怨愤,表现了对琵琶女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抒写了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较之《长恨歌》更富有现实意义。
全诗情节曲折,描写细致,人物刻划生动,气氛渲染浓郁。其中对琵琶女的演奏技艺作了出色的描摹,运用多种多样的比喻,把抽象的乐声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从而以音乐形象为媒介,把艺人沦落之叹和文人失意之慨,自然地揉合在一起,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琵琶行》与《长恨歌》语言晓畅而精纯确当,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
一是表现在叙述、描写的事件被简化,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重于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乐声摹写与人物遭遇叙述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
二是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如《长恨歌》“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3.闲适、杂律诗
白居易的闲适、杂律等类诗歌数量较多,但成就不如讽谕诗。
其中优秀的作品有《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大林寺桃花》等。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白居易:有《白氏长庆集》,存诗二千八百馀首。白居易对新题乐府诗下的功夫大,影响也大。
一方面,他对诗歌创作有一套系统的看法,另一方面,他的新乐府不仅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更广,在内容上表现得更深入,而且在语言上也形成了独特的平易浅切、自然生动的风格。因此,在这一诗潮中,他无疑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早在元和初,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的倾向: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强调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作于元和初期的《新乐府》《秦中吟》是讽喻诗代表。
《秦中吟》是组诗,共十首, “一吟悲一事”,集中暴露了官场的腐败、权贵们的骄横奢侈及对劳苦民众的多重欺压。《重赋》《伤宅》《歌舞》《买花》《轻肥》
《新乐府》五十首,作于元和四年,至元和七年大体改定。《上阳白发人》《红线毯》《卖炭翁》
讽喻诗的两大主题:
(1)描述了这个时代中最尖锐的贫富不均现象和下层百姓在各种剥削勒索下艰难挣扎的悲惨状况。(2)关注边疆无休止的战争导致千万百姓无辜丧生,反映出战争带给广大人民的无穷苦难。如著名的《新丰折臂翁》。
闲适诗和讽谕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谕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
“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闲适生活成了白居易后期诗歌的主要内容。这些闲适诗对后世士大夫影响很大。这不仅因为它比较吻合中国士大夫的心理,而且因为它有明朗自然的气脉和平易流畅的语言,让人读来有亲切的感觉。他的《大林寺桃花》虽仅短短四句,却理趣悠长,活泼可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在讽谕、闲适之外,白居易还把自己的诗歌分出“感伤”一类,其中的《长恨歌》、《琵琶行》,代表了白居易诗歌的最高艺术成就。
《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本意是要“惩尤物,室乱阶,垂于将来”,这可以说也有“讽喻”的意味。《琵琶行》作于元和十一年,是一首感伤自己生平坎珂的抒情叙事诗。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这一类叙事兼抒情的息伤诗是写得最成功的一部分。
(1)在叙事抒情中,他往往采用精致生动、音声色彩与气氛相和谐的意象来勾勒一个个鲜明的画面,烘托出浓重的情绪氛围。
(2)白居易很善于掌握节奏,他以变化的节奏把画面连缀起来,造成各种不同的气氛。
(3)这类感伤诗的意脉流畅而不呆板,明晰而不晦涩,抒情叙事结合得天衣无缝,语言也很明白易懂,这些是白居易大多数诗歌都具有的共同特色。2、韩愈:人们常以“奇崛险怪“来评价韩愈及其周围诗人的诗风。
孟郊与韩愈并称“韩孟诗派”,他们都尚古好奇,多写古体诗。但孟郊所作,多为句式短截的五言古体,用语刻琢而不尚华丽,擅长寓奇特于古拙,而韩愈的七言古体最具特色,气势雄放而怪奇瑰丽。他们的诗都很有力度,但韩愈的力度是奔放的,孟郊的力度则是内敛的。他更多地学习了汉魏六朝五言古诗的传统。
韩愈诗歌的特点:
(1)以气势见长。韩愈的诗以宏大的气魄、丰富的想象,改变了诗坛上的纤巧卑弱现象。
(2)有意避开前代的烂熟套数,语言和意象力求奇特、新颖,甚至不避生涩拗口、突兀怪诞。
(3)把过去逐渐变得规范整齐、追求节奏和谐、句式工稳的诗歌外在形式加以破坏,使之松动变形。他常常把散文、骈赋的句法引进诗歌,使诗句可长可短、跌宕跳跃、变化多端。
白居易:白居易对新题乐府诗下的影响也大。一方面,他对诗歌创作有一套系统的看法,另一方面,他的新乐府不仅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更广,在内容上表现得更深入,而且在语言上也形成了独特的平易浅切、自然生动的风格。因此,在这一诗潮中,他无疑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早在元和初,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的倾向: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强调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作于元和初期的《新乐府》《秦中吟》是讽喻诗代表。秦中吟》是组诗,共十首, “一吟悲一事”,集中暴露了官场的腐败、权贵们的骄横奢侈及对劳苦民众的多重欺压。《重赋》《伤宅》《歌舞》《买花》《轻肥》
《上阳白发人》《红线毯》《卖炭翁》讽喻诗的两大主题:
(1)描述了这个时代中最尖锐的贫富不均现象和下层百姓在各种剥削勒索下艰难挣扎的悲惨状况。(2)关注边疆无休止的战争导致千万百姓无辜丧生,反映出战争带给广大人民的无穷苦难。如著名的《新丰折臂翁》。闲适诗和讽谕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谕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闲适生活成了白居易后期诗歌的主要内容。这些闲适诗对后世士大夫影响很大。这不仅因为它比较吻合中国士大夫的心理,而且因为它有明朗自然的气脉和平易流畅的语言,让人读来有亲切的感觉。他让人读来有亲切的感觉。他的《大林寺桃花》虽仅短短四句,却理趣悠长,活泼可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在讽谕、闲适之外,白居易还把自己的诗歌分出“感伤”一类,其中的《长恨歌》、《琵琶行》,代表了白居易诗歌的最高艺术成就。
《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本意是要“惩尤物,室乱阶,垂于将来”,这可以说也有“讽喻”的意味。《琵琶行》作于元和十一年,是一首感伤自己生平坎珂的抒情叙事诗。在白居易的诗歌中,这一类叙事兼抒情的息伤诗是写得最成功的一部分。
(1)在叙事抒情中,他往往采用精致生动、音声色彩与气氛相和谐的意象来勾勒一个个鲜明的画面,烘托出浓重的情绪氛围。
(2)白居易很善于掌握节奏,他以变化的节奏把画面连缀起来,造成各种不同的气氛。
(3)这类感伤诗的意脉流畅而不呆板,明晰而不晦涩,抒情叙事结合得天衣无缝,语言也很明白易懂,这些是白居易大多数诗歌都具有的共同特色。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主张: “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 “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笔记》)。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诗话》)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创作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作品风格
语言优美、通俗、音调和谐,形象鲜明、政治讽喻。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忆江南·江南好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暮江吟 唐代: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长恨歌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花非花 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梦微之》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轻肥 白居易 朗读: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尊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
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
1、白居易诗歌理论的要点和得失参考答案:白居易在总结前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自己的诗歌理论。 其观点主要体现在《与元九书》 、《新乐府序》中。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强调诗歌与政治 可现实生活、民生疾苦的密切关系, 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的主张和“唯 歌生民病”等口号;二是提出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形式 应服务于内容。 白居易诗歌理论的进步意义表现在: 强调了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 呼吁 诗人正视社会现实, 从而拓展了诗歌的题材。 并且使不少诗歌揭露社会弊病, 反映现实生活 和民生疾苦, 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认识价值。 局限性表现在: 完全从对于政治与教化的作 用来看待诗歌的功能, 把“风雅比兴” 作为衡量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 影响了对前代作家的 正确评价。此外,在强调政治内容时,忽视了诗歌的抒情意义,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影响 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2、如何理解《长恨歌》的主题?
参考答案: 《长恨歌》主要根据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白居易的本意是要"惩尤 物,窒乱阶,垂于将来” ,所以,诗的前一部分对君主的耽色误国和贵妃的专宠有所讽刺。 但是,一方面由于作者对明皇的看法存在着矛盾, 毕竟这个历史人物既是安史之乱的制造者 又是“五十年太平天子”和悲剧的承担者,所以在描述杨、李爱情悲剧本身时,又抱着同情 态度,用了许多动人的情节和语言把这场悲剧写得缠绵悱侧 使得诗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 历史原貌,成为一篇以脉叹李、杨爱情为主,充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了。这就出现了双 重主题彼此纠缠的现象。 既有讽刺, 又有同情。诗的客观效果是同情远远地超过了讽刺。 因 而《长恨歌》 留给读者的, 主要不是对唐明皇和杨贵妃荒淫误国的批判, 而是对刻骨铭心的 爱情的深深感动。
3、白居易叙事诗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白居易叙事诗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 贯穿于叙事全过程的强烈的抒情性 使得全诗风情摇曳,生动流转,极富艺术感染力。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杰出的代表。 强化抒情因素的方法是: (1)叙述、描写事件,运笔极为简约,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 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 则务求尽情, 抒情叙事结合得天衣无缝, 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 人的情感力量。(2)在叙事抒情中,往往采用精致生动、声色和谐的意象来营造氛围、烘扛 出浓重的情绪氛围。 (3)大量运用生动的想象、虚构,及新颖精妙的比喻。 (4)语言明白晓 畅而又精纯确当。
答:白居易叙事诗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贯穿于叙事全过程的强烈的抒情性,使得全诗风情摇曳,生 动流转,极富艺术感染力。《琵琶行》与《长恨歌》是杰出的代表。强化抒情因素的方法是:
(1)叙述、描写事件,运笔极为简约,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务求尽情, 抒情叙事结合得天衣无缝,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
(2)在叙事抒情中,往往采用精致生动、声色和谐的意象来营造氛围、烘托出浓重的情绪氛围。
(3)大量运用生动的想象、虚构,及新颖精妙的比喻。
(4)语言明白晓畅而又精纯确当。
豪放词派
是我国古代词人的两大流派之一。豪放派取材广泛,常抒写壮志豪情,描绘奇伟景物,风格豪迈奔放, 沉郁悲壮。苏轼是该词派的开创者。苏词冲破了晚唐以来词的“艳科”范围,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品 和词的艺术功能,境界雄奇阔大,气势吞吐八方,给词坛吹进了一股豪放雄风。到南宋则词人众多,其中, 辛弃疾为豪放词派的大师,最终确立了豪放一派。辛词回荡着铁马金戈的爱国主义强音,慷慨悲凉。骏发 踔厉,充满豪情。豪放词派一直延续到晚清,影响很大。
论述白居易的文学理论。
答:白居易是中唐著名的诗人,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最著名的诗论著作是《与元 九书》。【总】其文学主张有以下几点:【分】
一、诗歌创作主张“为时”、“为事”而作。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创作要有为而作,不为艺术而 艺术。他在《新乐府序》中说过: “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他对诗 歌的抒情本质是有深刻认识的,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不过他强调 的重点是“义”,有强烈的现实功利性。他在《与元九书》说: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提出 了“为时”、“ 为事”而作的观点,明显继承传统儒家的诗文论思想。
二、强调诗歌要讽谕现实。将诗歌与现实政治和人民生活密切结合,是白居易诗论的核心。白居易强
调诗歌的“刺”的一面,不主张“美”,他说:“欲开塞塞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他主张讽刺诗要写得激切、 直率,不要《毛诗序》提出的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不要“主文而谲谏”,要大声疾乎揭露弊政,为民 请命。这种观点主张文学创作要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社会,加强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代 有极大影响。
三、关于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他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主张形式为内容服务,反对脱离内容而 徒事形式。《与元九书》说:“诗者: 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他以果木成长过程为喻,形象地、系统地提 出了诗的四要素。“情”和“义”是内容,“言”和“声”是形式,其中尤以“实义”即内容,为最重要。
四、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辞质而径”、“言直而切”、“事核而实”、“体顺而肆” 即强调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也就是说, 诗歌必须既写 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 要的地位。其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到提倡为君、为民而作的理论,是儒家传统诗论的直接继承, 也是杜甫的写时事的创作道路的进一步发展。
但白居易诗论也有其弊病,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了诗歌的针砭时弊的实用功能,而忽视甚或有意排斥 和否定审美娱乐功能,否定诗歌的艺术性。他要求诗歌创作要用“实录”的方法,否定了诗歌要用想象、夸 张的艺术手法,这样,诗歌岂能不枯涩干瘪,缺乏丰满的艺术形象。在艺术表现上,忽视艺术要含蓄蕴藉, 主张“其言直而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歌必然直白浅露。他的少数诗歌就有这种缺憾,这与 他的诗歌理论有关。【总】中晚唐诗歌1
4.7.中唐诗歌 以韩、孟和元、白为代表的两大诗派的改革固然最引人注目,但在此之外,还有不少具有独特风格、独特建树的诗人,其中比较杰出的,是刘禹锡和柳宗元。
相同的政治遭遇,旗鼓相当的才华,以及两人间真挚笃厚的友情,使他们的诗歌在思想内容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艺术风格却各有不同。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秋词
唐代:刘禹锡 朗读: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陋室铭
唐代:刘禹锡 朗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乌衣巷
年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评分:86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年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评分:85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金陵五题·石头城
年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评分:79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竹枝词二首·其一
唐代:刘禹锡 朗读: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踏歌声一作: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却有晴一作:还有晴)西塞山怀古
唐代:刘禹锡 朗读: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是吊古抚今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的情感。诗的前四句,写西晋东下灭吴的历史事实,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最后写今日四海为家,江山统一,象六朝那样的分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全诗寓意深广,言辞酣畅。但诗中不见诗人真情,也少顿挫沉郁,却是一大缺陷。再游玄都观
唐代:刘禹锡 朗读: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一、刘禹锡(772-842)
刘禹锡于永贞年间,同柳宗元一道以极高的热情参与了王叔文为首推行的政治革新,但在以宦官为首的保守势力联合反击下,很快遭到失败。与柳宗元等八人同时被贬远州,先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更远放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迁谪生涯长达22年,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穷僻荒远的贬所度过。
刘禹锡关心现实社会,其诗反映了中唐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倾向鲜明,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些抒情诗及咏物诗,表现了对权奸们的讽刺蔑视,以及自己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怀古诗】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七律《西塞山怀古》针对中唐以来藩镇拥兵割据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希望统一、反对割据的思想。手法高度凝炼,语言深刻警策。
【七绝】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写石头城今日寂寞荒凉的景象,表达了对六代豪华归于没落的深沉感伤。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以王谢点题,借燕子寓意,表现了世家大族必然没落的历史沧桑之感,笔墨备见空灵。
竹枝词二首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在长期的谪居生涯中,刘禹锡受巴渝一带民间俚歌俗调的浸染,创作了不少富有民歌情调、亦雅亦俗的优秀诗作。清新质朴,真率自然,既有民歌般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有很高的艺术品味。
秋词二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刘禹锡《秋词二首》一反传统的悲愁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胸次特高,骨力甚健。
浪淘沙词九首(其八)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浪淘沙词》简练爽利,晓畅易解,透出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
二、柳宗元(773-819)柳宗元:
留下来的诗歌仅一百多首,但历来评价很高。尤其是宋代大诗人苏轼,他曾说: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应物)上。退之(韩愈)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评韩柳诗》)又说,柳宗元、韦应物的诗是“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baike/357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