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眼里,全身大Logo是土还是时尚? 在“No logo is the new logo”的时代,所有人都在往极简主义狂奔。而现在,全身上下几千个Logo就是最时髦,最潮流。 Billie Eilish和Jesse Rutherford 2015年开始,Logo重新流行起来,穿Logo又变成了一种名为“LOGOMANIA”的潮流,大牌设计中总有那么一款Logo设计的It bag。 以前不怎么爱用大面积Logo的Valentino,在最近的发布会上摇身一变将Vlogo打造成了记忆点,将Logo的艺术再次赋予生命力。 而近两年时尚圈又玩出了新花样,前所未有的“Logo融合”成为了突破口,让消费者和设计师们都玩的不亦乐乎。 点击查看 其实品牌Logo每隔一阵子都会大火一次,如果去查查这些大牌Logo最初的样子,就会发现其实它们早就经过好几拨变革。并且每次改革,都会掀起一股热潮,仿佛大家都说好了一样。 早就在60年代的时候伊丽莎白·泰勒和杰奎琳·肯尼迪,就把品牌的标志设计带火。当时人们喜欢的是单品上有品牌标志性的装饰,Logo代表的是名贵的服装单品,一种彰显财力和身份的象征。 而到了80年代嘻哈音乐的流行,将Logo的魅力带到了街头,并运用到了时装上。当时一名叫Dapper Dan的黑人裁缝爱做各种logo的“定制服装”。 当时Rakim、Salt-n-Pepa、LL Cool J这些嘻哈歌手都是他的客户,虽然惨遭各大品牌的诉讼但也彻底带起了Logo在时装中运用的风潮。 90年代是Logo的巅峰时刻,不管是图案Logo还是纯品牌名称的Logo,从衣服的印花到腰带款式,都可以见到各种字母和Logo,大家热爱繁复之美,有多浮夸就都往身上整。 千禧年后人们对极简风潮的热爱,让Logo设计沉寂了一阵子。大家呼吁去Logo运动,“No logo is the new logo”。而2015年随着设计师的大波更替,Logo风潮又重新起来了。 要想将新风格注入品牌,改变Logo确实是个屡试不爽的方式。新设计师入主品牌后改变Logo,不仅可以勾起大家对于品牌文化的重视,也能更方便地将个人审美代入。 Karl Lagerfeld在1965年掌舵 Fendi的时候,为了去掉大家心中对皮草的固有印象,重新设计了FF的标志,为的就是把年轻活力和俏皮带到品牌里去。 2000年John Galliano入职Dior后,将1970诞生的“Oblique”图案设计在马鞍包上,让它成为了大红大紫的It Bag。 Virgil Abloh在LV担任男装创意总监时,将 Monogram玩到出神入化,向大家证明传统标志注入新元素可以带来多少可能性。 Alessandro Michele入主Gucci之后,复兴了并改变了Gucci的GG 标志,也让品牌获得新生。 CELINE作为曾经的极简主义审美代表,在Hedi Slimane入主后褪去了昔日的“性冷淡”,将Triomphe标志推到风口浪尖成为热门单品。 印象中喜欢对Logo进行戏谑创造的,是最早的一批小众设计师。 荷兰艺术家Mike Frederiqo用设计师本人“做瑜伽”的形式,将这些高冷奢侈品牌Logo变活了。 美国设计师Brain Lichtenberg以及俄罗斯艺术家SSUR将奢侈品牌的Logo直接改成了拼写错误的版本,共情了一大推爱打错别字的普通人。 其他诸如Conflict of Interest、PETALS AND PEACOCKS、Ava Nirui等设计师都一并带起了”假货至上”的潮流。 但也正因为假的特别明显,所以戏谑感特别强,让平时消费不起这些大牌的普通人,可以通过买这些潮牌和奢侈品光明正大地拉近距离。 或许是受到了这种群体现象的刺激,曾经对自家Logo持保守态度的高奢品牌们,近年来也开始通过联名,来呈现出二次艺术创作的“Logo融合”系列。 2017年Kim Jones将Supreme和LV联合发布,直接将街头潮牌与高级时装的世界破壁。Supreme经典的红色Logo与LV的经典Monogram出现在同一处,从此开启了这股Logo融合的大热潮。 紧接着一系列高奢品牌与运动、潮流品牌的Logo融合横空出世Nike x Louis Vuitton、Supreme x Tiffany & Co.、Burberry x Supreme、The North Face x gucci、Adidas x Gucci……“Logo融合”系列每次一经发布,销售额和话题度都有着显著的暴增。 Gucci x Adidas系列一经发布的48小时内,Gucci的搜索量猛增了286%。adidas x Gucci Gazelle运动鞋在当季度成为第二热门的单品。 这样的融合既让高奢品牌成功年轻化,又让街头运动品牌的消费者享受了购买奢侈品的满足感。尝到甜头以后,奢侈品牌甚至放下竞争关系开始强强联合。“Hacker Project”系列将Gucci的“双G”和Balenciaga的“B”呈现在同一款包上。 “Fendace”系列,将Fendi的“F”和Versace的“V”为基础,融合了两个意大利品牌的不同风格的华丽。 而随后Fendi又携手Tiffany一起,将Tiffany蓝的“T”与FENDI的“F”呈现在经典法棍包的搭扣上,既能让消费者享受买银饰的快乐又可以喜提一只新包。 正如“Hacker Project”系列的设计师所说,这样的合作就像是将各自的品牌文化“黑入”了对方,系列发布时一夜之间全球的Balenciaga店都被“泼”上了Gucci涂鸦。即便消费者不一定能对奢侈品Logo本身共情,但这样戏谑的行为是每个人都想干的。 Logo背后单一的文化吸引力,已经不足以高频次征服消费者的心。而Logo的融合正是高频率赚足话题度的方法。 在你向往一件大几万的Balenciaga上衣时,突然给你一个能在Gap店买到2000出头的Yeezy X Gap X Balenciaga联名卫衣的机会,谁能不心动呢? 图源:Google、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