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当今的世界级遗址,
你能说出多少个?
印度泰姬陵、
法国凡尔赛宫、
埃及金字塔……
这些瑰丽名字背后都藏着
最恢宏浪漫的人类传奇故事。
然而在加拿大西北部城市莱斯布里奇,
却有着能致人于死地的恐怖世界遗址:
野牛碎头崖。
而这里的碎头,指的不是牛头,
却是
于是,
冒着挑战心理承受极限的风险,
我们应加拿大旅游局邀请
于上周抵达莱斯布里奇,
攀爬上这座最惊悚的“碎头悬崖”,
跟随6000年前北美印第安原住民的脚步,
尝试对几百只野牛进行一场凶残“赶猎”。
当然,
在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
时刻谨记先保住我们的小命!
“这里的悬崖陡峭险峻,
伸出的尖岩如利剑直指前方。
我们迷惑牛群并将其驱赶到此。
它们无路可走,
便只能集体跳崖逃生;
因此砸死的、摔晕的、压扁的不计其数,
最后通通都成为了我们祖先的盘中餐。”
带我们游览的向导Cornand如是说。
至于这儿为何有“碎头崖”的恶名?
因为当时曾有一位年轻的印第安少年
按捺不住好奇心,
擅自离开队伍跑到崖底观看牛群起跳。
结果,由于场面太过壮观,
他被惊吓得全身僵硬无法动弹,
最后被几百只急坠的野牛活生生砸死了。
后来,
他的族人来到崖底收拾牛群尸体时
无意中发现了一颗爆裂的人头,
才知道他的不幸遭遇。
为了纪念这位英勇的少年,
他们决定把这座悬崖命名为野牛碎头崖。
“印第安人祖祖辈辈都伴随牛群而生。
Cornand对此充满着虔诚的感激。
他是一名地道的北美印第安后代,
有典型的黄皮肤和黑头发。
被岁月磨出沧桑皱纹的脸上
长着突兀的颧骨和宽厚的鼻头。
曾经,
有大约6000万头野牛
生活在这片广阔平原上。
印第安人在长年累月的狩猎生涯里,
不断积累对牛群生活习性的了解,
并据此改良追赶和围捕的工具与方式。
每到盛夏,
各部落都会集结健壮男丁组成狩猎队伍。
他们利用野牛视力低下且易惊慌的天性,
开展了一场场“欺诈式”大屠杀。
首先,
由一名印第安少年披上野牛皮
伪装成掉队小牛,
再慢慢匍匐前进靠近牛群。
刚生产完的母牛很容易
会误认为这是自己孩子,
然后不自觉地尾随过去。
就在猎物都放松警惕的时候,
早已潜伏于草丛中的
其他部落成员便瞬间一哄而起,
高声呐喊制造恐慌
并用力挥舞手中的野牛皮。
牛群错觉有危险来临,
撒腿即跑却慌不择路。
狩猎队伍慢慢收窄包抄范围,
于是牛群只好掉进
人类设置的逃生圈套中:
一条通往悬崖的绝命路。
一波又一波野牛飞奔过去后
纷纷摔落悬崖。
接着,狩猎队转移阵地到崖底,
举起长矛弓箭
将尚有气息的野牛一一杀死;
否则幸存的野牛将透露
屠杀地信息给其他牛群,
让印第安人在下个夏天无牛可捕。
“我们不会浪费
牛身上任何一个部位。”
Cornand认真地说道。
“牛肉可以充饥,
牛皮做成帐篷及衣服,
牛粪能生火取暖,
牛的腱、骨和角便制成工具。”
印第安人这种
落后的狩猎方式尽管野蛮,
却没有对野牛的生存
造成毁灭性打击。
直到19世纪后期,
欧洲殖民者来到美洲新大陆后,
才用扛在马背上的火枪终结了一切。
欧洲移民毫无节制地猎杀野牛,
并利用其肉、皮毛及骨头开展贸易。
在短短的一百年间,
平原上的野牛数量骤降至1000头,
直接导致该物种
陷入濒临灭绝的境地。
失去食物来源的印第安人
被迫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
于殖民者的枪口下忍受挨饿受冻、
甚至虐待追杀的悲惨厄运。
他们终于变得
两百多年过去了,
如今的北美平原
早已没有了当初的血腥和暴力,
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平静与安详。
印第安人居住在政府划定的保留地内,
也仍有数千头北美野牛活在自然保护区里。
似乎只剩下这座孤独的碎头崖,
静静地向过客诉说着
这里曾发生过的故事。
以上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baike/348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