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清寒小雪至,凛冽的寒风让南京城“一夜入冬”,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里却因满堂金色梧桐叶让人心头一暖。伴着清晨的阳光,步入南校门,“秋叶正婆娑,梧桐映礼堂”的美景尽收眼底。穿梭中央大道梧桐枝与叶的光影间,与南京“最美200米”邂逅。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些梧桐和国立中央大学(其校址今为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的校园规划设计紧密相关。”行走在校园中央大道旁的梧桐树下,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历史及理论研究所副教授汪晓茜向记者介绍,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上半叶,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建造完成的南校门、大礼堂等标志性建筑与国立中央大学的原有建筑融合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校园空间。“南校门到大礼堂构成一条中央轴线,两边的建筑沿着这条轴线对称布置,高大的梧桐树随着道路系统排布在两侧,形成井然有序,同时又错落有致的西方近现代校园风貌。”
百年建筑与金色梧桐“诗意栖居”,宛如一幅醉人的油画。驻足观赏,一颗浪漫的“梧桐心”悬于空中,仿佛诉说着深植于南京的梧桐与东大人的特殊情缘。“梧桐是南京的文化印记,也是这座城市的名片。但其实南京梧桐的来源也和东南大学紧密相关。” 汪晓茜介绍,上世纪20年代末期,为了迎接奉安大典,需要在城市的主干道,包括陵园地区引进树种。当时东南大学的农学教授、我国著名的桑蚕专家常宗惠从上海法租界,引进了一批二球悬铃木(即我们常说的“法桐”)。“实际上,南京的梧桐树并不是真正的‘法国梧桐’,它的学名是‘二球悬铃木’,其实是来自于上海法租界的梧桐。”
由常宗惠教授引进的数千株梧桐种在了奉安大典沿途的中山大道,就是今天的中山北路和中山东路,以及陵园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市的第一任市长刘伯承元帅,非常喜欢这种高大挺拔又郁郁葱葱的树种。因此上世纪50年代早期,南京广种梧桐,数量达10万多株,我们今天所看到南京满城的梧桐树,绝大多数是那时候种植的。”汪晓茜说。
漫步梧桐大道,行至校园的西北角,历经1500多年岁月沧桑的六朝松也正静静绽放它的芳华。数米高的树旁,师傅们熟练地采摘六朝松的果实。中国盆景艺术大师、植物专家潘昱龙介绍,这棵历史悠久的六朝松原是一棵柏树,但因为“六朝柏”读起来不如“六朝松”琅琅上口,因此在口口相传间被称为“六朝松”。松与柏都代表着万古长青,具有美好的寓意。
柏树北方常有,而南方却少见,因此六朝松的生长也历经磨难。“师傅们从夏初开始,每个月两次采摘它的果实。一方面不打破六朝松的正常生长规律,另一方面,也避免果实吸收太多养分,保证六朝松母树的健康成长。” 潘昱龙说,采摘下来的白色果实部分会被挑选用做种子将六朝松的基因流传,还有部分会被赋予更多“东大记忆”赠与校友。
饱经千年风霜,造就了六朝松独特的造型。在六朝松葱郁枝叶的掩映之下,红色革命基地梅庵静静矗立。“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依旧清晰在耳,“止于至善”的信念随时光流淌涌动,属于东大人气韵尽在俯仰之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谢诗涵/文 王子杰/摄像 刘莉/摄影
通讯员 唐瑭
编辑: 王甜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baike/336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