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发言的功能,如海蓝蓝老师所说,是很多的。这些功能有大有小,各功能之间可能互相促进,也可能互相掣肘。教师对学生发言的作用如何认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感觉目前许多教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比较窄,而且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此题目大有研究的必要,甚至应该专门写一本书。希望有人来脚踏实地地做这种"小"事情。这里还要对家长说几句:如果老师表扬您的孩子上课发言积极,您不必太高兴;如果老师反映您的孩子上课不爱发言,你也不要急于批评孩子,一定要分析一下具体情况,再和孩子一起商量以后怎么做。发言就是优点,不发言就是缺点,这种简单化的二分法是很害人的。
"发言就是优点,不发言就是缺点,这种简单化的二分法是很害人的。"这句话,恐怕会颠覆很多老师对学生发言的看法。估计绝大部分老师都会以为学生发言积极就是优点,不积极就是缺点。可见,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可笼统地作出非对即错的结论。
根据我的经验,课堂生成多数是学生发言引发的,学生的回答可能把讨论的话题引向歧路或引向深入,也可能超出教师的预设范围,这对师生教学相长有好处。我发现自己的课后反思,内容大都和学生的发言或疑惑有关,很明显是学生激发了我的思考。当然有不少学生也有课后反思的习惯,课堂上的发言,特别是讨论式的或辩论式的发言比老师直接讲解更能给学生留下永久的记忆。但我比较反对让学生此起彼伏地大喊答案。我对喊课很厌恶,因为曾听过这么一节课:一次高中物理课上,学生的回答全都是: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全班学生不停地跟着教师喊了一节课。看似很好,但我认为这种发言几乎没什么价值。所以设置合理恰当的问题是我备课的核心任务之一,找不出可供讨论的巧妙问题会让我很郁闷。我甚至认为,一堂课好不好就看教师能不能提出值得学生讨论的好问题,好的问题才能带出好的发言,从而达成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课上的发言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解答式"的,一类是"质疑式"的。"解答式"的发言相当于口试,老师出题,学生答对了,于是教师接着往下讲。这种发言的主要作用是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学生是被动的。"质疑式"的发言价值更大一些,因为这是学生自主发出的疑问,对教师不但有启发性,有时还有挑战性。
在央视《百家讲坛》讲故事的那位纪连海,是一位中学历史教师。有一次我在一个出版社的组稿会上遇到他,问他怎么知道这么多,他就告诉我:"学生逼的。"他说他的学生(北京师大二附中)素质高,经常提一些他想不到的问题,迫使他不得不钻进图书馆查找各种资料。日积月累,学问就大了。我国中小学课堂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学生发言不踊跃,而是学生的发言答多问少,"含金量"低。如果有一天我们学生的发言问多于答,教师答多于问,那就好了,就说明学生真正开始主动学习了,就有点素质教育的意思了。老师按书提问,学生按书回答,回答最好符合标准答案,这是典型的应试主义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发言无论多么踊跃,也没有多大意思。个别优秀生对此毫无兴趣,反而可能是他会有出息的征兆。总之,对学生的课上发言,问也好,答也好,关键是看其"含金量",有独立思考的发言就是好的,缺乏独立思考的发言就用处不大。而经验告诉我们,能提出新颖问题(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的发言"含金量"较高,其实网上发言和这是一个道理。你会发现网上有许多跟帖都是表态性质的,只有看法没有证据,这种帖子就没什么"含金量",顶多有点"民调"价值,我们更希望见到的,是海蓝蓝2895、泥潭、冰山7091、一阵风990老师这样有理有据的发言。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baike/335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