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 子
孟子日。“发于吠亩之中,说举手之间,胶举于鱼盐之中,夷吾举于士,孙叔举于海,百里美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赏析】
《孟子》是先秦时期一部著名的说理著作,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舜发于畎亩之中》选自《孟子?告子下》引首句为题这篇文章围绕着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关系的中心命题,提出了“生于优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告诚人们要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否则就要遭到失败和灭亡。孟子这种思想,几千年来一直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文论家所敬仰,予以高度的评价。
文章分为三段。第一段,用六位政治家承担“大任”的经历,证明“生于忧患”的论点。虞舜曾是躬耕的农夫,傅说曾为人筑墙,胶鬲曾为贩卖鱼盐的小商人,管夷吾曾因支持公子纠反对齐桓公而获罪判刑,孙叔敖曾隐居海滨,百里奚曾为战俘。这六位政治家,在登上政治舞台,承担“大任”之前,都有过一段艰难困苦的人生途程。险恶的环境、坎坷的道路,使他们的精神和身体受到严峻的考验和锻炼。困难和挫折教训了他们,终于脱颖而出,有所作为,从而成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第二段,展开论证,进一步说明在艰苦环境中锻炼的重要性。孟子说;上天要把一项重大任务安排到某人身上时“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使他们心志震动,性情坚初,增长才智。然后又进一步指出:一个人常犯过失,知道过失后能改正:一个人身处逆境,心意困顿,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上进,有所作为、孟子这一段议论,反复强调了成就大业者,没有二帆风顺的,只有在逆境中不断地磨炼自已的心志,经受各种考验,才能担当“大任”。
第三段,进一步深入展开议论,由个人推及国家,提出全篇题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上段对一个“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须经受非常考验议论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从国家安危的角度阐明自己的观点。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内部没有严格执法的大臣和足以辅弼的贤士,外部没有敌人的侵凌袭扰,那么这个国家就常常容易灭亡。最后两句,点明全文题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就非常严肃地告诚人们,尤其是当政者:应该时刻牢记:忧虑祸患可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可以使人毁灭
文章言简意赅,主题深刻。孟子在文章中所提出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含着某些朴素的辩证法因素,对后世影响较大。唐代柳宗元在《敌戒)中说:“敌存灭祸,敌去召过”;宋代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也指出:“优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灭身。”就今天来说,也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这篇文章注重逻辑推理,结构灵动多变,体现了《孟子》散文艺术多样化的特点。文章首先列举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位卓有成效的政治家承担“大任”前的坎坷历程,为论点提供令人信服的根据。接着在此基础上展开议论,强调在艰苦环境中进行锻炼的重要性。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清吴生在《重订孟子文法读本》中说:“通体盘旋,为末两句蓄势,章法极奇,贾生过秦所自出。千盘百折,厚集其陣,纯用劲折,无波磔痕。”确实道出了本文章法结构上的奇妙之处。文中还运用了大量的三字、四字短语,使语言简练、传神,节奏和谐明快;采用排偶句式,加强语势,一气贯成,使思想内层层深入,道理发挥得更加透彻,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感染力 。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baike/327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