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们对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称谓。特别是在许多诗句中都出现过,我们现在大家可能都略知一二,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但有些应该不是很熟悉。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邻曲今年又有年,垂髫戴白各欣然。——南宋·陆游《新凉书怀》
诗中垂髫是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宋代苏轼的《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符老风情奈老何,朱颜减尽鬓丝多。投梭每困东邻女,换扇惟逢春梦婆。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其一》
这句诗我们应该比较熟悉,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方读书,谋身苦不早。——唐·李贺 《春归昌谷》
束发是男子15岁。到了15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唐·刘禹锡《重答柳柳州》
弱冠是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侍者方当而立岁,先生已是古稀年。——宋·苏轼《残句侍者方当而立岁》
而立是男子30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论语·为政》
不惑是男子40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50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赵牧《对酒》
花甲是60岁。古稀是70岁。
清.蒲松龄 《聊斋志异·锺生》:“君无大贵,但得耄耋足矣。
耄耋指八九十岁。
步趋谢几杖,康宁见期颐。——宋·金君卿《文相生日》
期颐指100岁。
希望能够让你领略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baike/318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