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副眼镜,可以让你看透孩子内心到底在想什么,请问,这样的眼镜,你需要吗?
如果有一套工具,可以帮助你调整孩子的行为,请问,这样的工具,你需要吗?
生活当中,我们一定对下面的场景不陌生:
孩子一打游戏就来劲,一提学习就烦躁。
孩子跟同学聊的很起劲,跟父母半句话没有。
孩子喜欢追星,一提到偶像,激动的要死,一谈别的,啥激情都没了。
孩子非常叛逆,一说他就顶嘴,总是叫你不要管他的事。
……
他们究竟在想什么,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些奇奇怪怪的举动?
其实,他们所有的行为,都在为一件事服务,这件事就是自我同一性的构建!
这是个心理学词汇,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
通俗点说,就是要实现下面几个问题:
- 我是谁?
- 我想成为谁?
- 我能成为那个谁吗?
- 我成为的那个谁,受欢迎吗?
我们会觉得莫名其妙,为啥又整出这么抽象的东西,其实,这个东西确实是被全世界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所共同认可的。
它可以解释几乎所有的青春期问题,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实现自我同一性的构建,那么,我们目前所焦虑的叛逆、厌学、网瘾、早恋等问题,都可以一杆子全搞定,为啥?
- 当孩子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时,他自然就会为了这个目标而不断努力。
- 当孩子找到自己喜欢的自己时,他的内心是富足的,他不需要跟父母继续较真。
- 当成为的那个自己是受欢迎时,孩子的内心是强大的,是自信的,他敢于面对一切挑战和困难
我有一发小,上高中开始,他就想成为一名军人,他的目标就是考军校。
他喜欢军人那种飒爽英姿的样子,他说有一次做梦梦到自己穿上了军装,那一夜,他竟然兴奋地笑醒了。
有了这个目标后,他便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早起、早睡、跑步、健身、学习……
后来,他果真如愿以偿地考入军校,据我所知,他目前的职位不低。
我的这位发小运气很好,他早早就实现了自我同一性的构建,可据我所知,有相当一部分人,直到成年都没完成这件事。
想想看,身边有没有这样一些人?
- 有一些人,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也不知道自己要干嘛,创过几次业,但都以失败告终。
- 还有一些人,每天浑浑噩噩,得过且过,赚钱多的干不了,赚钱少的不想干。
- 更有一些人,今天搞搞这,明天干干那,总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最终啥也没干成。
有吗?我想肯定有。
这些人的问题,本质就是在青春期时,没有真正实现自我同一性的构建,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个自己。
那么好,也许我们就是这样的人,也许我们已然无力改变现状,那我们是否可以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帮助我们的孩子,尽早实现他们的自我同一性。
根据我多年的研究,想要实现自我同一性的构建,关键在于唤醒孩子大脑的奖赏回路,具体做法如下:
探索过程中的价值感
如果你发现孩子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又鼓捣那个,其实这个很好,这是孩子在实现同一性过程中的探索,只有经过不断地尝试,孩子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
因此,我们需要鼓励孩子探索,甚至帮助孩子探索,同时,在过程中,要不断赞赏孩子努力的过程。
这就意味着,当孩子有什么新的想法时,我们不可以说三道四,更不能鄙视打压,比如:
当孩子说自己长大要当黄晓明一样的明星。
我们不可以说:“就你那德性还黄晓明,你还是老老实实写作业吧”。
我们应该说:“非常好呀,爸爸妈妈支持你这个想法,让我们看看如何成为黄晓明,怎么样?”
也许孩子过两天又换想法了,这其实是OK的,我们的任务,就是既要鼓励他尝试新的,也要支持他深度投入某一样。
只有这样,孩子的自信心,价值感才会不断提升,他知道自己的尝试是有价值的,是受欢迎的,他会更愿意尝试,更愿意挑战。
善用榜样或偶像的力量
青春期的孩子,几乎都有偶像,即使没有,也一定有自己喜欢的人,追星其实追的不是“星”,而是“想要成为的人”。
他们是在把偶像当成自己努力的方向,他们渴望成为那样的人,他们相信,成为那样的人是受欢迎的。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需要看透这一点,充分利用这一点,比如:
当孩子说自己想成为黄晓明那样的明星时,我们首先要给予支持。
然后,跟孩子探讨黄晓明的方方面面,比如成长历程,人格品质,素养学识等等。
探讨的过程,就是孩子自我反思的过程。
他会从中了解到,想要成为黄晓明,自己需要怎么怎么做。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能成为孩子的偶像,那么效果会更好,你可以跟孩子谈谈你小时候的事,你的挫折,你的迷茫,你的努力,你的生活……什么都可以说,孩子会很感兴趣。
通常我们建议,当孩子到青春期的时候,父亲这个角色就得站出来了,他最适合在这个时候引导孩子的成长,因为男人天生的拼搏、探索属性,会更容易影响孩子。
重视同伴关系
有句话咱可能不爱听:孩子从出生开始,他们的目的,就是不断尝试离开父母。
特别是到了青春期,他们更愿意跟同伴待在一起,哪怕说上三天三夜的话,都不觉得累,可是,当跟父母在一起时,他们很可能没有一点表达的欲望。
别觉得他们不爱咱了,真的不会!一来,这时候他们更在意同伴的看法,更希望自己在同伴中受欢迎;二来,很多时候,他们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的世界。
因此,我们需要支持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要创造条件,帮助孩子建立同伴关系,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 经常为孩子组织同学聚会,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资源,比如钱、场所、时间。
- 多带孩子接触新的团体,比如读书会,篮球俱乐部,跑步圈,登山协会。
- 多邀请孩子的同学到家里玩,哪怕是在一起打游戏,这样做,孩子在同伴中是被羡慕的对象。
当然还有其他的措施,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需要强调一点:我们跟孩子的关系,就是孩子跟世界的关系!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青春期时,及时调整自己跟孩子的相处方式。
我的建议是,把我们跟孩子的相处,当成训练孩子社交的机会,具体按照下面的思路:
- 当你把孩子当朋友时,孩子也会把你当朋友。
- 当你经常理解孩子时,孩子也会学会理解你,同时学会理解同伴。
- 当你经常关注孩子的感受时,孩子也会学会关注你,同时学会关注同伴的感受。
如此一来,孩子的情商水平提高了,他们跟同伴的关系更融洽了,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成为真正自己的路上,是受欢迎的,是被接纳的,是有力量支持的。
小结:以上三点,是加速孩子成长,帮助他们构建自我同一性,以及找到人生方向的最佳措施,据我观察,但凡一个孩子知道自己要什么,他很快就会进入积极的状态。
说了这么多,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难道我们就不管孩子的学习,对他的叛逆早恋问题不管不顾了吗?
当然不是!我们的出发点是要换个角度,切换一个新的思维,从决定问题的层面,解决问题!
爱因斯坦说:不要停留在问题本身的层面或维度解决问题,因为解决问题的成本通常会大于问题本身。
我们应该要提升维度,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去看,也就是如何让问题不再是问题,或者思考产生问题的底层原因。
我们可以回想下,孩子厌学,我们管了,可效果呢,孩子叛逆,我们管了,可结果呢,我们会发现,越管越糟糕,越干预越差劲。
问题出在哪儿,很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找到决定问题的关键。举个一个最形象的例子:
如果你想让一个人喜欢你,你不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想着如何对人家好,如何通过各种手段打动人家,这些做法不是不行,而是代价太大。
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先找到对方喜欢什么,需要什么,然后针对性去满足他。
对孩子来说,他们此刻最需要的,就是完成自我同一性的构建,这就是本文说的——看透孩子内心的眼镜!
欢迎关注我,@米哈里EDU,让我们一起探讨#教育#、#青春期叛逆破解法#,#畅谈家庭教育#。
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希望我的一点火苗,可以点燃你的思潮,让你的爱丰富孩子的大脑!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baike/314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