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⑥,不逾矩⑦。”
[原文通释]
孔子说:“我十五岁才在学业上确立志向,三十岁才有建树,四十岁才不受外界左右,五十岁才懂得遵循天道规律,六十岁已经听得进任何话,七十岁便按着心里想的做事,不超越界限。”
[注释]
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我十五岁才在学业上确立志向。十有五,十五。有,同“又”,读音yòu。用在十位以上数字与个位数字之间,表示相加的关系,“十有五”意即“十加五”。本章的几个“而”都是顺承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现在的副词“才”“就”“便”“已经”等。志,名词用作动词,立志。
②立:建树。
③不惑:不受外界干扰,不受外界左右。
④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规律”“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多种含义。
⑤耳顺:听得进各种言语。
⑥从心所欲:按着心里想的做事。从,按……做事。
⑦不逾矩:不超越界限。逾,超过。矩,规定的范围。
[解读与点评]
孔子十五岁思想才趋于成熟,确立了志向;三十岁才有建树。这里的立,应该是在懂得“礼”,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基础上的“立”。
在本章中,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不断积淀,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从学习领会的阶段到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再到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这个道德修养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锤炼。要思想和言行融合,就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矩”就是道德和礼仪规范,就是各种规矩,即各种制度规范。
我们许多人习惯于“从心所欲”,却做不到“不逾矩”。从国外回来的人说,在许多发达和比较发达的国家,人们通过红绿灯时,即使路上没有其他车辆经过,大家也按灯行驶,耐心等待;比如上下楼梯要靠一边走,并且要扶着扶手。可我们,闯红灯的车有,闯红灯的行人就更多。许多经济发达、文化进步的国家规矩是人人都要遵守的,规则在他们心里生了根,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自然而然地按照规则去做,所以他们才能有更高的效率。我们的效率之所以低,就是我们不按规则做,轻视规则的侥幸心理使得我们难以有高质量产品,造成实际上的低效率和高投入。人为破坏规则的事,才使我们许多应该办的事不能办,应该办好的事办不好。只有当道德规则在人心里生了根,才不会觉得规则对自己是约束,就能随心所欲而符合规则了。
本篇产生成语“三十而立”和“从心所欲”。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baike/293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