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朋友都想知道朝鲜战争爆发于哪一年是什么。今天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知识来解答!还有其他网友想搞清楚朝鲜战争爆发于哪一年?( ) A 1949 B 1950,句子百科(www.sws100.com)已经为你找到了相关问题的答案,接下来一起看看吧,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1951年中旬,此时距离朝鲜战争爆发已经过去了大半年的时间,而我军在经历了前五次战役的胜利之后,战线也从我入朝时的鸭绿江畔向南推进数百公里,牢牢的将其锁死在了三八线以及三七线附近。
由于我军缺乏空中优势和防空火力,我军的补给线时常遭到美军破坏,我军前线部队的日常补给逐渐吃紧,再加上朝鲜前线部队的“万国造”武器配给造成的弹药种类繁多,原本就艰苦的后勤条件更是雪上加霜,而在后勤网络得到改善之前,我军已无力继续向南推进。
朝鲜战争
反观美军方面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虽然在物质条件上他们始终比我军优越,但由于此前连战连败的颓势美军内部早已军心涣散,在解决士兵的厌战情绪之前美军也已无力负担起新的反击任务。
一时间参战双方都陷入了同样的僵局产生了某种奇妙的平衡,而在谁都无法彻底击败敌人的情况下,朝鲜战争的停战谈判也被提上了日程。
停战谈判
在苏联的调停下中美双方终于坐在了谈判桌前,但美帝国主义始终认为自己占据优势,在谈判期间提出各种过分无礼的要求刁难我方,最终谈判破裂,双方的角逐再度回归到了战场之上。
随着谈判的破裂,美军接连发起了两次大规模反击作战,而我志愿军则由于长期的缺乏补给和休整不得不转入防御姿态,加之此前我军占领地区遭到了自然灾害,一时间美军占据了上风,而我军日渐趋于被动。
朝鲜战场上的美军
为了粉碎美军企图依靠武力逼迫我方就范的阴谋,我志愿军司令部急忙从国内调集了一支刚刚换装秘密武器的炮兵部队入朝作战,最终该部于当年9月1日抵达前线。
随着炮兵指挥官的一声令下,一阵刺耳的声音划破天际,刚刚还沉浸在占领志愿军阵地的喜悦中的美军士兵也隐约听到了这恼人的声音,他们连忙走出阵地查看情况,但他们看到的却只有一阵火光在夜空中划过,随之便是极其密集的爆炸声响彻耳边。
意识到这是炮击的美军士兵慌忙寻找掩体,但即便如此他们仍旧伤亡惨重,活下来的美军早已被刚刚的一轮炮击震得耳鸣,甚至已经听不到志愿军战士那高亢的冲锋号音。
仅仅十几分钟的时间,这个被美军花了一天才攻下的阵地又再度回归到了我军的手中,我军在这次夜战中大获全胜。
几小时之后,联合国军司令部收到了前线的战报,根据幸存的美军士兵所述敌军出动了超级武器,他们像原子弹一样,只用一瞬间毁灭了阵地。
原子弹爆炸
显然这样的报告是失实的,至少是缺乏有效信息的,为了尽快搞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联合国军司令部联系了许多附近的部队,询问是否观测到了这场战斗的过程,而他们最终都得到了一个相似的答案,敌军出动了某种先进火炮,炮击的密度远超志愿军此前所有战役中的表现,而且根据二战中易北河会师的美军老兵所说,他们曾经见苏联军队使用过类似的武器。
这样的情报立刻被报告到了李奇微的案前,李奇微看到这样的报告后也是大惊失色,急忙致电白宫询问苏军是否已经秘密入朝参战。
李奇微
虽然作为历史的看客,我们觉得美军司令部这慌乱的样子令人感到啼笑皆非,但作为那个时代的人必然都会好奇这毁天灭地的武器究竟是什么,毕竟在那时这款武器无论对敌人还是对自己人都是高度机密,甚至这些美军口中的“超级武器”始终由志司直接调遣,从未配发到下级部队中参加战斗,以至于志愿军战士都在无限的遐想这款秘密武器究竟是什么?它到底长什么样子呢?
其实这款令战士们产生无限遐想的秘密武器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它的真实身份就是二战期间鼎鼎大名的M13式火箭炮,而它更令人所熟知的名字便是“喀秋莎”。
喀秋莎火箭炮
虽然它的名字听起来十分柔美,但你绝对不会喜欢他发出的声音,尤其是从敌人阵地的方向传来。
早在二战时期这种火箭炮便给不可一世的德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作为一款多管火箭炮一轮齐射就可以打空16发炮弹,而这只需要短短的几秒钟时间,而传统火炮在熟练炮手的手中每分钟的射速也不过如此单从瞬间火力密度上看喀秋莎有着极强的威力。
除了物理伤害之外喀秋莎对敌人的心理也有着极强的震慑力,他尾部喷射出的火光在夜空中能给敌军造成强大的压迫感,而他那刺耳的发射声也成为了无数德军不愿面对的梦魇,甚至他们还给喀秋莎起了另一个名字“斯大林的管风琴”。
而它作为一款曾经令纳粹德国闻风丧胆的武器,我志愿军高层其实早就打起了它的主意,早在朝鲜战争刚刚爆发那会儿我方便同苏联方面磋商过引进该火炮的事宜,但由于其完全不同于传统火炮的结构以及操作方式,我军又不得不派专门的人员前往苏联学习了数个月的时间才可投入战场。
喀秋莎火箭炮与众不同的装弹方式
而这9月初的“一鸣惊人”正是这款神兵利器在朝鲜战争上的首秀,在此之前我军所装备的火炮多为野战炮,而这些野战炮在英美为首的大国军队中是一种连排级配属的支援武器,能力十分平庸,威力也十分有限,因此英美军队更愿意使用大口径的榴弹炮来倾泻火力。
可是我军装备水平十分落后,大量部队还在使用迫击炮和“没良心炮”这样的土武器来当作火力支柱,而那些英美瞧不上眼的野战炮在我军中都是团级乃至师级才会配属的武器,而榴弹炮就更是稀罕了,都是各大军区司令部级别的单位才有权调动的装备。
我军缴获的美制105毫米榴弹炮
而习惯了同缺乏火炮支援的志愿军部队作战的美军也难怪会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得慌了神,再加上“喀秋莎”曾经在苏德大战中打出的威名,这样一款在苏军内部都算半个秘密的武器苏联外销的可能性着实不高,因此美军一时间以为苏联参战这样的判断也算是情理之中。
不过这样想的话另一个问题便涌上了我们的心中,这样一款拥有毁灭之力的武器又是怎么从苏联人手里要来的呢?
二战时期正在使用喀秋莎的苏联红军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藏在美苏两个大国之间的博弈之中,朝鲜半岛作为苏联在远东地区的门户,他的控制权决定了苏联的势力能否在亚太站稳脚跟,而为了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苏联不能公开参加朝鲜战争,而朝鲜局势却又事关苏联的前途,苏联不可能坐视志愿军处于绝对劣势,同时随着二战的结束苏联科技和军工实力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火箭炮技术也取得了新的突破,新型装备也已经开始列装苏军。再加上我党我军报以极高的诚意,愿意出重金进口这些武器。
最终在多次磋商下,苏联以极其高昂的价格对我军出口了120多门,其中炮弹价格都高达八两黄金简直是每一发打的都是真金白银。
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展出的我军喀秋莎
而这些货真价实的“宝贝疙瘩”全部列装到了48军麾下,原本的一个步兵师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训练后被尽数改编为了炮兵师,从此这位来自苏联的“美人”在朝鲜的传奇就此拉开序幕。
在喀秋莎列装了志愿军部队之后我志愿军司令部很是重视,每每遇到难啃的骨头都会调来喀秋莎支援前线,由于这喀秋莎每一门都金贵,他肯定不能同普通火炮那样使用。
朝鲜战争中的美军
众所周知美军的空地一体化,诸兵种联合作战的战斗方式十分成熟,他们的前线阵地在遭到我军炮击后会立刻让观测员侦察兵,甚至是空军以及情报部门寻找开炮的地点,进而快速组织炮火反之摧毁我军的炮兵阵地,这样的情况在朝鲜战争初期对我军造成了极大震慑。
为了保护喀秋莎,我志愿军巧妙地对喀秋莎注入了我军引以为傲的游击传统,那便是打一炮换一个地方。
喀秋莎是车载式火炮,它相对于牵引式火炮最大的优势就是随时可以转移,我军也在使用中发现了这个特点,当即发明了打完就跑的战术,每当喀秋莎倾泻完自己的火舌之后,我志愿军战士便会迅速开着她转移,随后就会来到另一个截然不同的位置开始第二轮炮击,这样的打法让美军产生了一种错觉,那便是我军早已大规模列装喀秋莎,他们根本打不完,而这样的悲观心态也间接的让美军整体战力下滑,从而造就了志愿军的最终胜利。
上甘岭战役
其中喀秋莎在朝鲜战场上最辉煌的一次战绩便是著名的上甘岭战役,那时我军前线部队在美军的超负荷炮击下丢失了阵地整场战役的发展方向变得十分危险,为了应对这样严峻的局势,志司紧急将这些宝贝调到了上甘岭,仅仅两轮炮击下来,还没在阵地立住脚的美军便被打了给元气大伤,由于阵地上还有美军部队,他们的炮兵也不敢轻举妄动,我步兵部队趁着这个空挡立刻发起冲锋,前前后后总共只用了13分钟的时间便夺回了阵地,可谓是创造了一个战争史上的神话。
在这之后上甘岭战役的局势转危为安,美国也不得不再次回到谈判桌前同我方和和气气的讲话。
火箭炮在朝鲜战场上的优异表现着实是令人拍手称奇,我军高层领导也开始重视起了这种昂贵但物有所值的火炮,从此我人民军队便开启了漫长的火箭炮研发之路,事到如今我国的火箭炮技术已经超过了美俄站在了世界前列,而这一切都源自于那个朝鲜战场上纵情歌唱的“俄国姑娘”。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baike/28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