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宇宙实在太大了,大到我们甚至想象不出到底有多大,宇宙的大小对于我们来讲只是一个抽象概念,很难具体去理解。
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也在4.3光年之外,比邻星。即便是只有4.3光年,人类最强大的天文望远镜也无法看到比邻星的行星系统里面的行星。也就是说,再强大的天文望远镜也看不到任何一颗太阳系之外的行星,只能看到闪闪发光的恒星。
那么,科学家是如何了解如此遥远的天体的呢?如何得知遥远天体的结构特征呢?
人类拥有无穷的智慧,虽然天文学家们不能直接看到系外行星,但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发现系外行星,同时分析行星的结构特征,比如说质量,体积,大气组成,表面温度等参数。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利用“凌日效应”。何为凌日效应呢?
原理很简单,恒星发出的光很明亮,行星一直围绕恒星旋转,在旋转的过程中,肯定会挡住一部分恒星发出的光线,如此一来恒星的亮度就会稍微变暗。
天文学家们根据恒星变暗的程度,周期等可以分析出行星的相关参数。
但是这种方式有一定局限性,距离地球比较远的天体很难观测到凌日效应,这时候就需要用到另外一种方法。
我们都知道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其实这种观点并不严谨,准确地说应该是“地球和太阳围绕着共同的质心旋转”,只不过由于太阳质量比地球质量大得太多,看起来太阳就好像没动一样,事实上太阳是在抖动,不是很明显罢了。
而天文学家可以根据恒星抖动的程度,周期等参数,推算出行星的质量,大小,是否是岩石行星等情况。
而对于太阳系外面的恒星,科学家还可以根据恒星发射出来的光谱分析恒星的种类,是属于黄矮星,红矮星还是蓝巨星。利用光谱分析仪分析恒星的内部结构,而光谱对于恒星来讲,就相当于人类的指纹,可以明确标识恒星的“身份证”,分析出恒星的温度,成分,压力,密度,亮度等属性。
宇宙之大,有太多让我们想不到的地方,但人类的智慧也是无穷的,虽然我们无法亲眼看到遥远的天体,但可以用各种间接的方式发现遥远天体的存在,同时分析出遥远的天体是否是宜居星球,尤其是像地球那样的岩石行星!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baike/264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