舘与館,该如何使用更有意境?
作者:李怫麟
提起"馆"字可能是没有陌生的,即便不确切知道它的详细解释,但谁还没下过馆子呢,宾馆也是许多人旅行出差常住的地方。当然,宾馆旅店在古代还有个名称就是客栈。
而这个馆字在古代有两种写法即食字旁的"館"与舍字旁的"馆"
这馆字最起码在隶书之前,是只有食字旁"館"字一种写法的。
《说文解字》館:客舍也。从食官聲。《周禮》:五十里有市,市有館,館有積,以待朝聘之客。古玩切。
这个馆字从隶书向楷书进化的时候发生了改变,或许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比较快速,食字旁的館不能完全表达更丰富的含义,以及需要对与吃饭有关的馆子等场所进行区别,舍字旁的馆应运而生。
什么是客舍?客舍就是旅店,供出差旅行的人暂时居住休息的地方。
《史记.卷六八.商君传》:「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
唐.王维有一首特别著名的诗《送元二使安西》提到了客舍。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后来还改编成了一首著名的古琴曲《阳关三叠》
唐刘皂也有一首诗《渡桑干》提到了客舍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古人游历他乡,内心想法甚多,以诗来表达,别是另一种情怀。
在很多时候,古人使用館与舘,分的不是那么清楚。但既然有两个馆存在,古人就是希望在一些场合中将二者区别开来。
舘字应该是館的异体字或曰俗字。这个舘字目前所查资料,最早的是出于王羲之老师卫夫人手笔。查了几个书法大字典及网络书法大字典,在篆书隶书中均没有收录舍字旁的舘,当然不代表篆书隶书中没有这个字。查许慎《说文解字》亦没有收录舍字旁的舘,这个舘字应该出现在许慎之后。
实际上舍字旁"舘"从出现一直到简化这千年以来,是希望与食字旁的"館"字分庭抗礼的。但无奈,古代的大部分图书及书法家在使用时不买这个"舘"字的账,即大部分场合还是用食字旁"館"字的。也就是说食字旁的"館"字得到了公认,而舍字旁的"舘字"只有少数人在书写时候根据不同场合分开去使用。
综合各方面信息来讲,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朋友认为这两个馆字,在不同场合分开来用比较好,意思更明确。比如:有关于吃的场所用食字旁的"館"字更好。
这个"舘"为舍与官组合,我们也可以解释为官舍。从舍官声。
那么官舍有官宅之意,又有接待往来官员,礼仪外交场所之意。
总结四层意思:
1.官署;衙门。即今天政府机关工作的地方。
2.官吏的住宅。即今政府工作人员居住的地方。
3.专门接待来往官员的场所。
4.官府的差役,即在衙门当差的工作人员。
从这一点来看,与食无关的楼堂馆所用舍字旁的"舘"是比较合适的。也更能明确场所的意思。比如体育舘,美术舘,图书舘等。像这些场所如果用食字旁的"館"虽然也没有错,但第一感觉就让人想到吃的问题,感觉像是到饭馆了一般。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
中国人民大学体育馆"世纪馆"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舘
去图书馆阅读,别忘了带点零食吃。
中国美术馆
看完展览碑刻,累死了,出来赶紧找个饭店给肚王爷加点料。
国家图书馆
兴华武馆
练完武太累,出来找个饭店喝点小酒再吃点小烧烤。
这个清华大学校史馆就更有意思了,华和学都用了简化字,而馆字却用了食字旁的"館",繁简字搭配,显得比较突兀。
以上图片中的场所都不是饭堂,却都采用了食字旁的"館"。我们不能说是错了,但总觉得有要吃饭的感觉,没有办法。像这些级别的场所题字一般都是国家领导人或者文化界,书法界的名流。写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便于更改。
北京大学图书舘采用了舍字旁的"舘"
虽然在历史上,这两个字并行,从使用率角度讲,食字旁的館使用率比较高,舍字旁的舘使用率相对比较低。现在汉字简化,变成了我们今天使用的"馆"字,即馆字有了三种写法,而简化的馆字是目前唯一官方正确文字。
另,在馆字的发展中,从便捷和书写速度角度讲,经过行书草书的演变,食字旁的館更利于简化和书写速度,而舍字旁的舘,就显得不那么便利了,特别是在写草书方面,没有食字旁的館轻松便捷。
不过,有时候,国家领导人,许多书法家在给楼堂馆所题字的时候还是喜欢用繁体字,而繁体字的馆有两种写法,那就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分别使用了。
综合网络朋友的意见,如果在书法创作或给楼堂馆所题字时使用繁体字。那么,有关于吃喝的地方,用食字旁的館。比如:饭館,茶館,酒館等。与吃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的地方则用舍字旁的舘,如:图书舘,武舘,体育舘,领事舘,大使舘,照相舘,博物舘等。这样比较好一点。笔者也是这样认为的,头条的读者们,你们认为呢?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baike/259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