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浒传》的源起,很多人认为其蓝本便是《宣和遗事》。
《宣和遗事》为蓝本
宣和是宋徽宗最后一个年号,而我们熟悉的“靖康”(见注释1),其实是宣和七年金兵南下时,宋徽宗临时抱佛脚,将皇位“禅让”给儿子宋钦宗起的年号,紧接着徽钦二帝便被俘虏,北宋宣告灭亡。
如果说靖康是宋朝人心中永远的耻辱,那么宣和代表了百姓对北宋王朝的失望,大好河山尽丧于金人手中,华夏民族似乎失去了脊梁。因而在《宣和遗事》中,作者对北宋历代帝王荒淫无道,宠幸奸佞进行了批判,与此相对应的又描写了梁山好汉聚义的故事。
在当时宋朝老百姓的心中,自己的皇帝是指望不上了,因为他们只会妥协图安逸。大臣们也指望不上了,因为他们只关心头顶上的乌纱帽。皇帝和大臣带来的双重失望,让老百姓只好去寄希望与虚无缥缈的好汉故事。
显然《宣和遗事》中记载的一些小说故事,正是表达了北宋灭亡后,作为亡国人的南宋百姓的这一内心诉求。在这本书中,讲述了36位好汉在太行山聚义的故事,这里的36直接被后来的《水浒传》加以借用,形成了36天罡星正将的雏形。
《水浒传》虽然成书于元末明初,但在南宋时期,关于宋江、武松等好汉的故事就已经开始流传开来。当时以画马文明的著名画家龚开,还为这些人物作了画像,配以解说文字,进一步促进了小说故事的流行。
上世纪在日本被发现的宋朝话本小说集《醉翁谈录》(见注释2)中便收录有:《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故事,这进一步证明《水浒传》故事正是源自这些独立的英雄话本小说。这些原本是相互独立的话本小说与上文提到的《宣和遗事》相结合,逐渐演变为元杂剧中的108位好汉,这其中部分剧目甚至一直流传至今。
靖康之难后的遗恨
自北宋灭亡以后,逃到江南遗民也并没有好到哪里,依旧时时刻刻需要提防来自北方的战火,金国人逐渐堕落了,蒙古人又崛起了。南宋152年的国祚,就一直生活在这样的阴影当中,老百姓长时间的压抑,最终需要发泄的出口。梁山好汉打杀随心,路见不平一声吼,遇上贪官砍了,遇到豪强杀了,无疑成为老百姓最简单的发泄方式。
而梁山好汉们为了“替天行道”,顾不上自身儿女情长的形象,却又恰恰是绝大部分南宋老百姓做不到的。拜宋朝发达的商品经济所赐,百姓的温饱早已经不是问题,生活的富足让更多的人无法割舍“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温柔乡,在这种普遍现象的背景下,南宋军队的战斗力就可想而知了。
也正是越来越多的人无法做到这一点,才会出现后来的梁山好汉征田虎、征方腊和征辽国的故事,本质上也是无法无法做到抛家舍业奋力一搏的南宋百姓,寄希望于虚拟的英雄好汉,来拯救颓势显现的南宋朝廷。
汇成水浒成经典
如果说最开始相互独立的英雄话本小说,反应的是社会中一部分人的内心诉求,那施耐庵编写成集的《水浒传》无疑就将这一思想境界拔高了一层,既反映了社会矛盾、也拥有了群体意识,不但融入了民族苦难,还描写了来自等层社会的现实、欢乐与期望。
正是充分尊重和吸收民间约两百多年创作成果的基础上,把原来相对独立的故事,用新的、系统的、宏大的、精密的架构统一起来,并重新做了全面的创作,最终形成了《水浒传》。在施耐庵撰写《水浒传》基础上,明清小说家和书商又进行了广泛的再创造。
这不是单纯在书斋中创作的作品能够比拟的。《水浒传》成书后,经过作者的凝练,故事更加生动形象,凝结了作者更加丰富与系统的价值观,以书为载体,水浒故事流传更加广泛,六百年来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甚至波及世界。
而这一切都源自《宣和遗事》,源自靖康之难带给百姓久久无法忘记的惨痛回忆。
注释1:靖康是北宋亡国的一个标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军再次南下攻打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史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
注释2:《醉翁谈录》是宋朝文言传奇和话本小说集。全书十集,后失传。上世纪在日本再次被发现,后又流传回国。
免责声明: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sws100.com/baike/259461.html